邵海波,黃威莉,張雅麗
?
隔姜灸治療胃脘痛臨床應用進展
邵海波,黃威莉,張雅麗
介紹了隔姜灸治療胃脘痛的作用機制、常用穴位、操作方法、療程、臨床療效及療效標準。
胃脘痛;隔姜灸;作用機制;穴位;療效標準
胃脘痛是以上腹部疼痛為主癥的病癥[1],臨床以上腹胃脘部疼痛為主要癥狀,同時兼食欲缺乏、惡心、噯氣、脘悶、大便不調(diào)等癥狀。包括西方醫(yī)學的急慢性胃炎、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消化性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所致胃部疼痛不適。本病具有反復發(fā)作、不易根治等特點,嚴重影響病人的工作與生活質(zhì)量[2-4]。隔姜灸即在特定穴位施行隔姜灸療法。該法臨床應用廣泛,可治療多種疾病,現(xiàn)將隔姜灸治療胃脘痛的機制、方法等綜述如下。
以經(jīng)絡、臟腑理論為指導,選擇胃腑的特定穴隔姜灸,利用艾絨溫烤或熏熨穴位,借其溫熱效能和生姜的藥性作用于特定的腧穴,通過調(diào)整人體生理功能的平衡而達到防病治病之目的。艾灸療法是中醫(yī)外治療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針藥所不具備的獨特作用?!鹅`樞·官能》篇有“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的記載。艾灸的臨床效應包括艾灸的溫熱作用、艾灸的光譜效應、艾灸的壯數(shù)及艾灸的時間等。溫熱作用可以祛寒除濕,同時艾葉燃燒時發(fā)熱所產(chǎn)生的光譜屬于光學中的近紅外線波段,說明艾灸是不僅有遠紅外輻射及熱輻射,還有近紅外線輻射及光輻射。就生物效應而言,遠紅外輻射穿透力強,可以滲透到表皮、結締組織、血管、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為組織所吸收,起到治療作用[5]。
艾葉味辛、微苦,性溫熱,歸肝、脾、腎經(jīng),具純陽之性,有通經(jīng)活絡、祛除陰寒、回陽救逆等功。艾燃燒所產(chǎn)生的光輻射有著不同的生物效應。遠紅外線照射能引起分子和分子中的原子旋轉或震動加強,并能引起分子動能的改變,從而產(chǎn)生熱[6]。《本草從新》載其“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jīng),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郁……以之灸火,能透諸經(jīng)而除百病。”
生姜味辛、性微溫,歸肺、脾、胃經(jīng),鮮姜“走而不守”,氣重于味,辛散之力較強,善散寒解表、溫中降逆[7]。二者配合使用可溫通經(jīng)絡、祛風散寒、扶正祛邪,使腠理疏暢,局部血流增加,尤宜于寒證。
根據(jù)本病“不通則痛、不榮則痛”的病機特點,采用理氣和胃止痛的治療原則,選取穴位。常選以下穴位[8]: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三穴的氣血運行變化基本相同,氣血物質(zhì)皆是匯聚胸腹上部的地部經(jīng)水,且皆為循任脈下行,所不同的是,上脘穴、下脘穴匯聚的經(jīng)水稍少,中脘穴匯聚的經(jīng)水量大,上脘穴匯聚的經(jīng)水溫度稍高,中脘穴則次之,下脘穴的經(jīng)水溫度最低。中脘穴乃八會穴之腑會,亦胃之募穴,具有補中氣、理中焦、化滯和中之功;下脘穴主治胃痛、腹脹、嘔吐、反胃、腸鳴、泄瀉以及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等;天樞穴系大腸募穴,乃陽明脈氣所發(fā),主疏調(diào)腸腑、理氣行滯、消食散積,是治療腹部疾病之要穴;足三里是胃經(jīng)的下合穴,能健脾和胃、扶正培元;下脘穴是任脈和足太陰經(jīng)交會穴、內(nèi)關穴為八脈交會穴之一具有溫中健脾的作用,從而達到糾正脾胃虛寒之目的;神闕穴,又名臍中、命蒂、氣舍,敏感度高,微血管豐富,用藥時有滲透性強、吸收力快等特點;胃俞穴具有外散胃腑之熱的作用;關元穴具有補腎培元、溫陽固脫的作用。至陽穴指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后化為天部陽氣,本穴物質(zhì)為筋縮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因受督脈絡脈所傳之熱而化為天部陽氣,穴內(nèi)氣血為純陽之性常用于治療胃痙攣、膽絞痛、膽囊炎、膈肌痙攣、肋間神經(jīng)痛等。
盛國濱等[9]報道,將隔姜灸用于臨床,病人有效率為93.3%。具體方法:病人取俯臥位或坐位,在其兩肩胛下角與脊柱相平處定位至陽穴。皮膚常規(guī)消毒,選用純凈的艾絨,做出麥粒大小的艾炷。再將鮮姜片切成直徑2 cm~3 cm,厚0.2 cm~0.3 cm薄片,中間以針刺數(shù)個小孔。然后先將切好的姜片放到至陽穴上,再把做好的艾炷放到姜片上,點燃艾炷,待其燒盡,再重新點燃1個。每次灸3壯~5壯。使皮膚感到溫熱且不造成皮膚損傷為度。每日1次,5 d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 d,共治療2個療程,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張靜[10]在臨床試驗中得到了100%的有效率,其取中脘、下脘、內(nèi)關(雙)、足三里(雙)。先將艾條切成2 cm長的艾段,然后再把老姜切成0.1 cm厚的姜片,在姜片的中央穿一小孔,以便針柄穿過。治療時,病人平臥,將穴位常規(guī)消毒,針刺后采用補法使之得氣,然后把穿有小孔的姜片,從針柄的末端穿過,使姜片貼于皮膚上,再將艾段插在針柄頂端,艾段約同針柄頂端齊平,最后在艾段靠近皮膚一端將其點燃。艾段徐徐燃燒,使針和姜片變熱,此時病人即能感覺腸蠕動,艾段燃完后,除去灰燼。每穴連續(xù)灸3壯,每日治療1次,15 d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5 d。
趙淑蓉等[11]在臨床試驗中也取得了100%的有效率,其將鮮生姜切成直徑2 cm~3 cm,厚0.2 cm~0.3 cm的薄片,中間以三棱針穿數(shù)孔備用。病人取仰臥位,選中脘穴、神闕穴、足三里穴,注意保暖。施灸時將備好的姜片置于腧穴上,上面再放艾炷點燃施灸。當病人感到灼痛時換艾炷再灸,每個腧穴灸3壯~5壯,至局部皮膚潮紅濕潤為度。
陳愛文等[12]總結了隔姜灸臍法在臨床中的各種應用,都得到了理想的預期效果,即在臍部(神闕穴)施行隔姜灸療法。具體操作:用鮮姜切成直徑2 cm~3 cm,厚0.2 cm~0.3 cm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shù)孔,然后將姜片置于臍部,再將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施灸,或者將藥物研末,填于臍部,在上放一姜片施灸,當艾炷燃盡,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規(guī)定的壯數(shù),以皮膚紅潤不起泡為度。
江彬等[13]在實驗中對臨床癥狀評分變化情況治療前后組內(nèi)比較,治胃痛積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取穴為中脘、天樞、足三里,病人取仰臥位施灸。將新鮮生姜切成直徑約15 mm 的薄片,用針刺5 個小孔,將艾炷( 蘇州市艾絨廠生產(chǎn)) 點燃后置于姜片上;待燃盡后換艾炷,每次每穴灸兩壯,隔日1 次;連續(xù)治療3 個月。
胡敏[14]在臨床工作中對胃痛病人的治療總有效率也達到了98.5%,其隔姜灸把鮮生姜切成直徑2 cm~3 cm,厚0.2 cm~0.3 cm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shù)孔后將姜片置于穴位上脘、中脘、下脘的部位上,再將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后,易炷再灸,直至灸完9壯,以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為度。在施灸過程中,若病人感覺灼熱不可忍耐時,可在姜片下再墊上新鮮的有孔姜片,10次為1療程。
①療程結束后參照有關文獻標準[15]判定臨床療效。臨床治愈為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癥狀積分減分率>95%;顯效為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癥狀積分減分率>75%;有效為臨床癥狀較治療前有改善,癥狀積分減分率>30%;無效為臨床癥狀無改善,或改善不明顯,癥狀積分減分率<30%。②依據(jù)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為胃脘痛及其他癥狀消失;好轉為胃脘痛緩解,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其他癥狀減輕;無效:癥狀無改善。③療效標準[16]。治愈為胃脘痛及其他癥狀消失,X線鋇餐造影或胃鏡檢查正常;好轉為胃痛緩解,發(fā)作次數(shù)較少,其他伴隨癥狀減輕,X線鋇餐造影或胃鏡檢查有好轉;未愈為癥狀無改善,X線鋇餐造影或胃鏡檢查無變化。④依據(jù)病人臨床癥狀。治愈為治療后胃痛消失,飲食、工作正常;好轉為胃痛基本消失,但因受涼或飲食不節(jié)偶有發(fā)作,但程度比未治療前輕;無效為治療后癥狀無改善。
胃脘痛病因復雜,除部分病例由急性胃炎演變而來外,大多數(shù)病人與胃經(jīng)受長期反復的生物性和理化性刺激密切相關[17-19]。隨著中醫(yī)外治法的推廣及發(fā)展,隔姜灸治療胃脘痛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首先,針對隔姜灸的操作沒有統(tǒng)一要求,尤其是艾炷大小、施灸壯數(shù)、療程長短等,而這些恰恰是決定療效的關鍵。其次,現(xiàn)有文獻大多為臨床觀察,作用機制的研究較少,隔姜灸的臨床推廣缺乏充足的理論基礎。第三,在最后的療效上不同的作者采用了不一樣標準,最終的結果也有一定的差異。最后,施行隔姜灸,應積極保護病人皮膚,避免燙傷。隔姜灸治療胃脘痛療效顯著,適應證廣,操作簡單,價格低廉,且毒副作用小,在臨床治療及養(yǎng)生保健中值得廣泛應用。
[1] 周仲瑛.中醫(yī)內(nèi)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2.
[2] 李益農(nóng),蕭樹東,張錦坤.慢性胃炎的診治[J].中華內(nèi)科雜志,1983,22(5):261-262.
[3] 朱飛葉,王麗,石燈漢,等.慢性胃炎中醫(yī)證候歸類的流行病學研究[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8,3(2):95-98.
[4] 陳灝珠.實用內(nèi)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737-1740.
[5] 李文麗,劉麗,孫立紅.隔物灸治療寒濕凝滯型原發(fā)性痛經(jīng)療效分 析[J].中國針灸,2006,26(7):481-482.
[6] 許煥芳,趙百孝.艾灸療法作用機理淺述[J].上海針灸雜志,2012,31(1):6-8.
[7] 張廷模.中藥學[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13:2.
[8] 邱茂良.針灸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5:1.
[9] 盛國濱,韓盛旺,唐英.隔姜灸至陽穴治療虛寒型胃痛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5,34(4):331-332.
[10] 張靜.隔姜溫針灸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75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0,19(3):17.
[11] 趙淑蓉,曹小平.隔姜灸治療寒性胃痛的護理體會[J].臨床合理用藥,2013,6(8c):124-125.
[12] 陳愛文,馬玉俠,韓媛媛.隔姜灸臍法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湖南中醫(yī)雜志,2015,31(5):185-186.
[13] 江彬,王磊,侯小琦等.特定穴隔姜灸治療慢性胃炎臨床隨機對照研究[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13,47(3):38-39.
[14] 胡敏.電針加隔姜灸治療寒邪客胃型胃痛68例[J].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33(2):23-24.
[15] 張萬岱,陳治水,危北海.慢性胃炎的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4,12(11):2697-2700.
[16]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2:9-10.
[17] Correa P,Haenszel W,Cuello C,etal.A model for gastric cancer epidemiology[J].Lancet,1975,2(7924):58-60.
[18] Lang L.Barry Marshall 2005 Nobel laureate in medicine and physiology[J].Gastroenterology,2005,129(6):1813-1814.
[19] Huang H.Comparison of efficacy between acupuncture and drugtreatment of chronic gastritis[J].J Acupunct Tuina Sci,2005,3(2):12-14.
(本文編輯孫玉梅)
Progress o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ginger-moxibustion in treating epigastralgia
Shao Haibo,Huang Weili,Zhang Yali
(Shuguang Hospital,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0021 China)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婆嘤椖浚幪?ZP0901HL016;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護理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編號:國中醫(yī)藥人教發(fā)2012(32);上海市衛(wèi)生計生系統(tǒng)重要薄弱學科建設項目,編號:2015ZB0306。
邵海波,主管護師,本科,單位:200021,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yī)院;黃威莉單位:200240,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五人民醫(yī)院;張雅麗(通訊作者)單位:200021,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yī)院。
信息 邵海波,黃威莉,張雅麗.隔姜灸治療胃脘痛臨床應用進展[J].護理研究,2017,31(16):1934-1935.
R248
A
10.3969/j.issn.1009-6493.2017.16.005
1009-6493(2017)16-1934-02
2016-05-30;
2017-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