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石
前段時間,河南省委政法委原書記吳天君被調查。此等級別的“老虎”,早已屢見不鮮,然而老百姓送給此君的綽號,實在是相當有意思——吳天君曾主政新鄉(xiāng)市、鄭州市等地,均以拆遷聞名,在當?shù)孛耖g被稱作“一指沒”“吳太君”等。
作為主政一方的主要官員,被老百姓冠以這樣的綽號,何其可悲!官員綽號,看似小事一樁,細查深究,未嘗不能發(fā)現(xiàn)一些腐敗線索。
什么樣的官員容易得到綽號
《水滸傳》中的一百單八將都有綽號。有別于大名,綽號大多形神兼?zhèn)洹⑦^耳難忘。譬如“浪里白條”張順,一看便知水性極好。
貪腐官員的綽號,多是老百姓所賜,其中或揶揄、或諷刺、或挖苦,短短三五個字便高度凝練總結出該官員的執(zhí)政風格、道德作風等,表達了老百姓對官員的評價。
與吳天君相似,有那么一批官員因大拆大建而被老百姓送上各具特色的綽號。譬如季建業(yè),被南京市民戲稱為“季挖挖”“推土機市長”。在季建業(yè)的高壓下,南京一些強拆項目,甚至提出底線是“只要不死人,不死在現(xiàn)場,什么手段都能用”,于是各種“瞎來、蠻干、發(fā)瘋”的事情層出不窮。
“同意搬遷的大大的好,不同意搬遷的大大的壞”,這是云南省原副省長沈培平的名言。
2010年,在普洱市主政期間,沈培平強勢推行舊城改造工程。這項涉及1812戶居民的拆遷項目,存在補償過少、程序非法等問題,不少建成不久的新房也被拆,百余居民狀告市政府。針對此事,沈培平發(fā)表上述言論,引起輿論廣泛關注,此后民間流傳沈培平是“拆遷大佐”。
不少官員在任時生活腐化,老百姓深惡痛絕,以綽號諷刺,例如 “五毒書記”張二江、“一斤八”陳安眾、“許三多”許邁永等?!拔宥緯洝保瑹o非吃喝嫖賭樣樣俱全;“許三多”是錢多、房多、女人多,唯有“一斤八”略費解。
原來,這稱號來源于一則段子。在萍鄉(xiāng),流傳著關于陳安眾四個“一八”的段子:“一米八的個子、一百八十斤的體重、一斤八兩的酒量、十八歲的姑娘?!比绱擞^之,“一斤八”是以其酒量深厚而成了最為人記住的“亮點”。
還有的綽號,是民間對官員語出驚人的回應。譬如廣州市委原書記萬慶良愛好作秀,接受采訪時稱自己仍沒有買房,住在面積130多平方米的宿舍,月租要600元,而在當?shù)卦撔^(qū)的市場租賃價格遠不止600元。萬慶良“六百帝”的綽號由此而來。
安徽省政協(xié)原副主席韓先聰是中央巡視組巡視安徽之后落馬的首個“大老虎”。在安慶市委書記任上五年的韓先聰在安慶工作逾九年,但在安慶人看來,韓先聰只知高談闊論,放空炮卻不實干,而被稱為“韓大嘴”,將一個官員夸夸其談的面目刻畫得入木三分。
當然,最令人膽戰(zhàn)心驚的,還是江湖黑道意味十足的綽號。譬如人稱“武爺”的天津市公安局局長武長順,就常身著布衣,被一群佩戴高級警銜者簇擁。
一名見識過“武爺”發(fā)火的人回憶,對面的一個局級領導,站在原地一動不敢動,滿臉通紅地聽著武長順訓斥。甚至后來被巡視組調查時,“武爺”還對巡視組進行干擾、恐嚇,可謂“爺”氣十足。
暢通民意表達渠道非常迫切
俗話說得好,“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然而,在某些官員眼中,只有所謂“政績”,而無民心民聲,因為政績領導看得見,老百姓的口碑卻聽不見。
譬如那些大拆大建的市長,一來顯示了魄力、樹立了權威,二來能把老城區(qū)建設成漂亮的新區(qū),拉動了GDP,也是拿得出手的政績。此外,從中搞點小動作,也不在話下。
“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本人或通過其親屬等人收受巨額財物;道德敗壞。”比起中紀委在對季建業(yè)作出開除黨籍處分決定時的這些表述,南京市民對于季建業(yè)更直觀的印象可能就是“季挖挖”了。
透過這個綽號,能看到季建業(yè)霸道的行事風格和性格特點,讀出群眾對其從政行為的評價,背后是季建業(yè)濃重的官本位思想和漠視群眾利益、不站在群眾立場思考問題的作風。
凝練的綽號勾勒出了貪官的劣跡,也折射出老百姓對貪官的嘲諷與抨擊。在一些地方,領導一手遮天,群眾、同事的意見找不到正常渠道去反映;有些地方,上級領導、監(jiān)督機關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覺得只要有能力、會辦事就可以,對于作風問題麻痹大意、不理不睬;甚至在有些地方,強勢官員惡意打擊報復舉報人,令群眾望而生畏。面對這些情況,只能起個綽號挖苦了事。
如此看來,老百姓給官員起綽號就不是可有可無的小事,而是折射出監(jiān)督機制、渠道的不暢。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增強決策的民主性,讓其他干部同事能提意見、敢提意見。監(jiān)督機關要注意對民情、民意的傾聽,要主動收集群眾的意見,對于負面評價要保持警惕,做到耳聰目明,一旦抓住線索,就要一查到底。
專家表示,針對官員的綽號,應該有的放矢地清理這些綽號背后暴露出的當?shù)亟?jīng)濟社會發(fā)展、干部隊伍等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群眾給貪官起的綽號,需要引起紀檢、組織部門的高度重視,甚而成為查處貪官的線索和突破口。而那些手握權柄的官員,施政決策之時,也要三思而后行。畢竟,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摘自2016年11月25日《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