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茂春+張冀兵
英國脫歐公投并不是一次孤立的事件。歐洲大陸上,荷蘭、丹麥、瑞典、法國、意大利的右翼和反移民政黨,與英國的脫歐派遙相呼應,紛紛要求在本國施行脫歐公投。而在大西洋彼岸,唐納德·特朗普反移民、反自由貿易以及孤立主義的“政治不正確”言論,在美國白人中下層選民中大行其道。特朗普本人出人意料地在共和黨內脫穎而出,成為總統(tǒng)候選人。在中東地區(qū),盡管面對大國的合力絞殺,伊斯蘭國(IS)依然強勢崛起,引發(fā)地區(qū)難民狂潮并把恐怖主義之火蔓延到歐洲大陸。每一樁類似事件的背后,我們似乎都能看到社會底層民眾的怒火。從發(fā)達國家到發(fā)展中國家,民粹主義正在崛起似乎成為一種潮流。
如果把前述民粹主義現象置于一個更宏大的歷史進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近年來民粹主義運動的驟然興起,正是在全球化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出現的。本輪全球化進程呈現的一些特點,其邏輯演繹的結果,恰好指向當代的各種民粹主義風潮。這些民粹主義運動,在本質上是反全球化運動的延續(xù)。
全球化既是一種事實也是一種主張。冷戰(zhàn)結束以后,西方陣營在國際政治中取得的成就極大地鼓舞了歐美政治精英,他們開始致力于推動建設一個基于西方制度體系的國際秩序。這一國際秩序有兩個特點:經濟上,通過鼓勵自由貿易構建全球市場體系;政治上,推動基于基督教文明的價值觀的傳播。西方的政治精英在國內外強勢推動被冠以“全球化”的國際新秩序,反倒強化了底層民眾與精英階層、本國民眾與外來移民的矛盾。
底層民眾與精英階層矛盾的根源是利益分配的不均衡。推動全球化發(fā)展的是資本自由流動,資本在全球自由流動的后果之一,是發(fā)達國家實業(yè)的衰落與中產階級的削弱。資本在全球自由流動的后果之二,是移民問題凸顯。在這樣的格局下,人們的目光會聚焦到如何通過設置壁壘來隔離他人的競爭,從而獲得生存的機會。歐美政治精英們強調所謂“政治正確”,即主張強化不同族群之間的融合。問題是民眾并不接受這樣的邏輯。對于本國的勞動者而言,當外國廉價商品涌入的時候,外國勞工實際已經間接地擠壓了他們的就業(yè)機會,而當移民涌入的時候,他們又需要直接面對這些廉價勞動力的競爭。移民問題的凸顯最終把統(tǒng)治精英與勞動大眾之間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轉化為底層之間的博弈,形成勞工對抗勞工的局面。
歐美政商精英全力推進全球化的一個后果是他們自己也失去了在媒體上的絕對話語權。新媒體,特別是自媒體的涌現,使得文化精英在各類社會議題上,擁有更多的獨立的發(fā)言權。在文化精英中有相當比例的群體是反對全球化的。誠然,人類文明逐漸趨同,走向融合,這是全球化時代不可避免的一個發(fā)展趨勢,但逐漸消逝的傳統(tǒng)文化,總會在部分知識精英中產生強烈的共鳴。從保護文化傳承的角度,他們的主張經由信息技術,在社會底層民眾中間迅速的傳播。這對民粹主義的快速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上述的全球化的一些特點,其邏輯演繹的結果造就了民粹主義興起的土壤。因為全球化不能解決財富分配問題,也不能解決公平正義的問題。當財富越來越集中于精英群體,而信息卻越來越公開透明的時候,底層民眾對精英群體的反抗就不可避免了。面對風起云涌的民粹主義浪潮,一些別有用心的政客會采取行動來爭取他們的選票。這部分政客不僅為民粹主義吶喊助威,在攫取政治權力后,還會通過實際行動來響應這部分支持者的訴求。于是,英國脫歐公投成為現實,更多的貿易保護主義行動可以預期,而宗教沖突、族裔仇恨也幾乎不可避免。
放任民粹主義流行,其危害是顯而易見的,但我們也不必就此對全球化前景過度悲觀。我們必須要認識到:民意是流動的。民粹主義不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其主張只反映當時民眾的心理狀態(tài)和流行觀點。以移民問題為例,當三歲的敘利亞幼童遇難的照片出現在互聯網的各個角落的時候,在各國民眾中引起了巨大的同情。一時間任何反對接受難民的言論,都沒有存在的市場空間。而當混入難民的恐怖分子頻繁發(fā)起襲擊的時候,特朗普呼吁禁止所有穆斯林進入美國的口號則引起一片掌聲。既然民粹主義是一種流動的民意,并不存在穩(wěn)固的意識形態(tài)基礎,其發(fā)展演化很容易受到一些突發(fā)事件的影響,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因此,我們很難從當前的民粹主義風潮中就推導出類似“全球化已死”的判斷。
(摘自《人民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