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夫
游仙之美,在于仙氣繚繞。
游仙地處川西綿陽境內,因東漢高士李意期仙游至此而得名。這里山水仍保有原始形態(tài),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游仙境內山巒起伏,雖沒有太高太險的山峰,卻到處林木茂密,四季蔥蘢,放眼一派綠色;空氣清新純凈,纖塵不染,成群的鳥兒在天空下起起落落,顯示著無限生機。游仙境內山美水也美,這里不僅有水域浩大的沉抗水庫,還有涪江、芙蓉溪、魏劉河、徐東河等幾條水系,皆是上游山瀑泉水匯聚而來,水量充沛,水質優(yōu)良,幾條江河在游仙匯流,波浪翻滾,氣勢浩蕩,震人心魄。因為游仙屬于四川盆地,終年雨量充足,氣候溫和濕潤,所以這里人皮膚特別好,街上的姑娘幾乎個個膚如凝脂。天地間時有薄霧繚繞,一切景色、街道村落、房舍便隱現(xiàn)其中,恍若仙境。不一時,太陽又破霧而出,暖暖地照在大地上,山水景物便明朗起來。當?shù)厝苏f,雖然這里霧多,但大太陽也不少,雙方似乎在游戲較勁,一時薄霧朦朧,一時太陽突然躍出,一日數(shù)次噴薄,成為一種奇特有趣的天象景觀。
游仙不僅有純美的自然生態(tài),更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
游仙在夏、商、周、秦時,分屬梁州、雍州、蜀候、蜀郡。漢以來,先后設涪縣、魏城縣、鹽泉縣、游仙等。數(shù)千年歷史,雖經兵火戰(zhàn)亂,仍為游仙留下很多古跡。目前,在國家文物局登記在冊的各級不可移動文物竟達512處。其中,僅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就有四處,省級文保單位為八處。在川西崇山峻嶺中的一個縣區(qū)級單位,竟存有這么多文物,實在令人驚嘆。對這些歷史文物,當?shù)厝擞泻軓姷谋Wo意識,古街、古巷、古村寨、古渡口、古墓葬、古寺、古塔、古祠、古樓、古橋、古刻經、古摩崖造像、古驛道、古鹽道等等,皆小心保護。其中最令我驚嘆的是一對漢闕。到游仙時,這對漢闕正在維護保養(yǎng),我還是抽空去看了一趟,并征得維護人員同意,圍著看了個仔細。中國古代建筑尚有一些明清建筑存世,宋以前的建筑已極為少見。像漢闕這種兩千多年前的古建筑,已屬罕見,全國也沒有幾處了。看漢唐建筑要去日本京都、奈良,我曾在1992年去日本看過,其宏偉壯闊,讓人流連忘返。古時日本學習中國文化,仿建漢唐建筑,保留至今,成為人類共同財富。游仙漢闕是東漢時期所建,為雙頭闕,分主闕和附闕,南北相距二十多米,闕分闕基、闕身、闕蓋三大部分,主闕上原有“漢平陽府君叔神道”銘文,現(xiàn)僅存“漢”“平”二字。上有車馬出行圖、追獵圖、舞樂圖等浮雕,十分精美。這是兩座仿木結構的石雕作品,層層疊疊,氣勢雄渾,體現(xiàn)了大漢文化的恢弘氣象,當之無愧是國之珍品。
游仙李杜祠也很值得一看。該祠建于清代,緊鄰東津古渡口,唐時稱治平書院。唐寶應元年,杜甫為送友人赴職,離開成都一直遠送到游仙,卻因成都發(fā)生戰(zhàn)亂,在此滯留一年多,從此客居于此,游山玩水,寫了幾十首詩。其中一首就是遙寄好友李白的:“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李白的家鄉(xiāng)江油距游仙不過一百多里,也許杜甫在游仙期間曾去探望李白舊居,也未可知。后人有感詩圣、詩仙的情誼,在游仙建了李杜祠,作為紀念。李杜合祠,在全國僅此一處。那天看過李杜祠,幾位文友一時興起,在游仙宣傳部長陳曉霖女士陪同下,晚飯后夜奔江油縣,探尋李白遺跡,卻只找到李白的衣冠冢。當年李白浪跡四海,最后客死當涂,就在當?shù)芈裨崃耍亦l(xiāng)江油人聞訊后,為他建了這座衣冠冢,留存至今。李白衣冠冢在一座古院里,沒有燈光,半夜三更進去,黑咕隆咚,挺嚇人的。幸好人多,有人用手機打出些微亮光,大家在冢前佇立良久,鞠躬致意。告別回到游仙,已是深夜十二點多。
天亮就要告別游仙了,竟有些不舍。一時毫無倦意,拿出天地出版社出版的《書香游仙》一書,隨手翻閱,發(fā)現(xiàn)歷史上到過游仙并留下詩篇的詩文大家竟然不少,其中不僅有杜甫,還有盧照鄰、王勃、陸游、羅隱、蘇易簡等等。繼續(xù)翻閱,突然在宋代一欄里發(fā)現(xiàn)一個名字:“趙忭”,這讓我吃了一驚。因為北宋“趙忭”正是我的先祖,只是這個“忭”字弄錯了,應為“趙抃”。在《辭?!防镉兴臈l目。趙抃,字閱道,浙江衢州人,北宋景佑進士,為殿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貴,曾參倒十幾位朝中重臣。其中彈劾宰相陳執(zhí)中,曾連奏十二本,都未能成功,趙抃又向宋仁宗奏上第十三道本,彈劾自己,說自己身為殿中侍御史,卻無力無能彈劾一個無德之官,是失職,要求朝廷治罪。仁宗被他一身正義震服,終于將宰相撤職罷官,從此京城送他“鐵面御史”稱號。趙抃不僅是個鐵面諫官,還是一位兩袖清風的廉官。趙抃曾四次奉命入蜀做太守,都是受命于危難之際。趙抃入蜀為官,只帶一琴一鶴,任職期滿回京時,不置一物,仍是一琴一鶴,讓朝廷大為贊賞。至今在各種成語詞典中,有“鐵面御史”和“一琴一鶴”兩個條目,皆出于趙抃故事。趙抃后人以這位先祖為榮,也以他為人清正為榜樣教育子孫,故家譜堂號為“琴鶴堂”。近千年來,因戰(zhàn)亂頻繁,趙抃后人星散各地,但只要拿出家譜,上有“琴鶴堂”三字,即可確認為趙抃后人。我家這支趙姓人,現(xiàn)居江蘇徐州豐縣趙集村,是幾經輾轉流離,于明代萬歷年間才落戶到此的,家譜上都有記載,家譜封面也赫然刻有“琴鶴堂”三個大字。前不久,我還在南京接待了七八位來自湖南隆回縣的趙姓農民,他們也是“琴鶴堂”趙抃后人,據他們說,湖南隆回縣這支趙抃后人,已有數(shù)萬之眾,是半年前才發(fā)現(xiàn)互相找到的。正是一別千年,執(zhí)手淚眼。這次到游仙,意外發(fā)現(xiàn)趙抃也曾到過這里,并且留下詩篇,真的令我激動不已。趙抃的詩是一首七言律詩,抄錄如下:
過左綿偶成
東西再守二年間,徙蜀何須問險艱。
入覲已違龍尾道,出麾還過鹿頭關。
與民共約三春樂,顧我都忘兩鬢斑。
歲滿乞骸何處好,仙棋一局爛柯山。
這首詩應是他第二次入蜀做太守時所寫。
趙抃一生善始善終,告老還鄉(xiāng)去世后,贈太子少師,謚“清獻”。葬于老家衢州,墓志銘為蘇軾所撰,銘文將趙抃奉為“完人”,敬念之情溢于字里行間。為何蘇軾為趙抃撰寫墓志銘,說起來有一段佳話。當年趙抃到成都為官,當時蘇洵已是名士,卻屢試不中。二子蘇軾、蘇轍皆已成人,也是眼看科舉無望,正是心灰意冷時。趙抃登門拜訪,正遇蘇洵在家焚書,趙抃連忙阻止,自報家門后,說我在成都有府學,可讓二位公子隨我去成都修習,再送他們去應試。蘇洵連忙致謝,把蘇軾兄弟二人叫來,由趙抃帶往成都去了。二人跟隨趙抃修習一年后,果然都高中。蘇軾從此名聲大振,并走上仕途。說起來,趙抃對蘇軾有知遇之恩,算得上伯樂了。加之趙抃為官清正,蘇軾一生敬仰,因此在趙抃去世后,親自為他撰寫了墓志銘。
看來,我和四川游仙有緣,是從祖上開始的。這么多年,我去過全國各地,唯四川去得最多,冥冥之中,似有先祖的足跡在引領,真的盼望有機會再去四川、再去游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