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寶忠+馬愛民
摘 要:“俠義精神”是古代習武階層的一種標志性特質。文章從發(fā)生學的角度探究“俠客”與“俠義精神”的必然聯(lián)系;從歷史學的角度考查“俠客”與“俠義精神”的自然聯(lián)系;從邏輯學的角度推斷“俠義精神”源自于“俠客”的言行升華;從逆向思維的角度印證“俠義精神”源自于“俠客”的內心升華。研究認為:古代俠義精神的表現(xiàn)和影響其主流是積極而有效的;俠義精神的傳統(tǒng)內涵,就是行俠仗義,除暴安良;俠義精神的最高境界,是為國為民、舍生取義、殺身成仁。它凝聚著習武階層及人民的愿望,閃耀著理想的光輝。當下倡導“俠義精神”,并不僅局限于古代背景下的“行俠仗義”“劫富濟貧”,更要與時俱進、見義勇為、主持正義、和諧相處,并成為實施武德教育的內容之一。
關鍵詞:俠客 俠義精神 信義勇 習武階層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6)12—0001—03
提到“俠義精神”,頭腦中即可想到的就是在古代生活中最具影響力和感染力的“荊軻刺秦王”,這一驚心動魄的場面在《戰(zhàn)國策·燕策》及現(xiàn)代影視作品中均有生動的描繪和彰顯。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關鍵是此舉折射出俠客的英雄氣概,并符合當時人們的崇尚英雄的從眾心理。司馬遷在敘述荊軻的事跡后贊嘆道:“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從魏晉至隋唐,荊軻都被詠俠詩人作為體現(xiàn)俠義精神的英雄,作為最高尚、最值得模仿的典型規(guī)范模式反復頌贊。詩人阮瑀、左思、陶淵明都有詠荊軻的詩作,“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者便是。荊軻已成為一切崇尚俠義精神的人們心目中的精神偶像。刺客荊軻,可謂中國俠客第一人矣。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先生在新出版的《我們的荊軻》中特別強調:每個人的心中都藏著一個荊軻。[1]處在不同時代的人們都可以評頭論足,可謂是歷史功罪后人評說。
俠客是起于春秋而盛于戰(zhàn)國的一種社會特有意識形態(tài),是以武術為載體,通過行俠仗義的行為而得到社會的關注、認同和贊許的?!皞b”,即俠客。又稱游俠、任俠、私俠、豪俠、隱俠、義俠、盜俠、儒俠、女俠、劍俠、劍士、劍客、刺客、死士、巨子等,后來又演繹出忠俠、壯俠、烈俠、仙俠、神俠、武俠等。稱呼的多樣性,表明了事態(tài)發(fā)展的多極化,每種稱呼的變化在史書、辭書和文學作品種都可以找到相應的解釋。其中最權威的《辭源》認定“任俠”為“抱不平,負氣仗義”。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既是一種高尚的思想境界,又是以武功技藝為前提的,倘若沒有武功,欲打抱不平就會力不從心,難以實現(xiàn);在此前提基礎上,才是勇氣過人不愛其軀,最終體現(xiàn)的是行俠仗義的品格。后人的不斷追隨也在于此。當我們僅從武術傳播的角度來考察“俠客特征”時,有三個方面的問題是必須明確的。
1 非凡武功的傳承
大凡俠客皆武功超凡,并成為立足資本。“俠客不怕死,怕死事無成”。無勇,就不能被稱之為俠客。春秋時,墨子門徒多似俠客。陸賈《新語》有:“墨子之門多勇士”的說法;《淮南子·泰旅訓》稱:“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盵2]當時的“聶政刺韓相”,便是聶政一人擊殺數(shù)十衛(wèi)侍,其武功和勇氣非同一般。明末清初人方以智在《稽古堂文集》中又有《結客賦》一篇,其中有“古之結客者,意欲有為也”“養(yǎng)客以乘會立功,可不謂杰歟”。揣摩他的意思,大概認為那種能養(yǎng)士結客,有很多人依附的是任俠。說到依附于貴族、官僚為生的劍士,最典型的有兩件事情:一是齊之孟嘗君、趙之平原君、魏之信陵君、楚之春申君,此乃“戰(zhàn)國四君子”,培養(yǎng)門客上千,其中不乏武藝高強、勇力效忠之士;二是《莊子·說劍篇》中的:“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擊于前,死傷者歲百余人,好之不厭?!眲κ渴菓{借個人的技勇充當為人效命的沒落的俠客。他們技藝的高低,對其個人名望境遇都至關重要。因此,這些人在提高技藝上舍得下功夫,而且十分重視這種特殊技藝的薪傳接續(xù),他們對武藝的總結、提高和傳播起著重要的作用。也就是在此后逐漸形成了“書劍飄零”“負劍行俠”的形象,而非大刀、板斧等殺氣騰騰的重量型兵器。
隋唐盛世,尚任俠之風不減,《舊唐書》記載:劉弘基“少落魄,交通輕俠”;《隋書》說劉權“少有俠氣,重然諾,藏亡匿死,吏不敢過門”;王頡“少好游俠,年二十尚不知書”等。此時贊揚俠客的詩篇也極多,如李白的《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這是何等的功夫;“二杯吐然諾”,“縱死俠骨香”,又是何等的豪邁。李白的詩不僅是他浪漫的理想,也是當時俠客的生活寫照。俠客們不僅利用武功反抗官府,為民伸冤,還清除為非作歹的武林敗類,為民除害。《清代述異》敘述了“清初八大俠”的實記。第一俠僧某武功高強,但“僧淫暴無行,荼毒良懦,七人咸惡焉,思除之,以救一方?!边@段“懲惡記”,堪稱武林界教育習武者的生動教材。告誡習武先修德的重要性,無論是誰只要違紀戒約,所為不軌,作惡多端,必將受到應有的懲罰。[3]這種懲罰是無情而嚴厲的,它表明了以武治暴的道理,守信重諾的理念和俠義精神。
現(xiàn)代武俠小說大亨金庸在論及“怎樣成為武功高手”時強調兩點:一是刻苦學習;二是外在機遇。[4]他筆下的武林高手都具備這兩條。
2 道德品格的傳遞
武術自產生就與武德并行發(fā)展,規(guī)范著傳武、習武和用武的言行。俠客這個特有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同樣有嚴格的道德要求,而且是自我約束和執(zhí)行的,有鮮明的自由的人格特征。我們在“客觀評價俠客的社會地位與歷史作用”[5]專題中歸納了俠客的道德品格概括為“信、義、勇”。“信”是俠客的道德觀念,“義”是行為準則,“勇”是實踐基礎,缺一不可。司馬遷在論及俠客時也贊賞“信”?!敖裼蝹b,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己存亡死生矣”。[6]俠客們?yōu)閷嵺`自己的諾言,不失信于人,不畏艱難險阻甚至甘愿犧牲生命,慷慨赴死的事跡,歷代多有所聞。關于“義”,在李德裕的《豪俠論》有深刻的論述稱:“夫俠者,蓋非常人也。雖然以諾許人,必以節(jié)義為本。義非俠不立,俠非義不成?!绷x俠,俠義,俠必稱義,俠前必冠以義,義與俠密不可分,便是這個原因。具體說來,義包含有舍己為人、施恩不圖報的精神,“專趨人之急,甚己之稱”,“折節(jié)為儉,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7]俠客行義,還包括劫富濟貧、鋤暴安良、扶危濟弱、抑惡揚善、打抱不平等豪舉,包括為國家、民族獻身的精神和為正義與真理奮斗的崇高思想境界。有違于此,則為義俠不容。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主題就突出一個“義”字。重義輕利,是梁山豪俠們共同的特征。他們結義為兄弟,聚義于水泊,高懸義旗,屢興義師,圍繞一個“義”字,終于做成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yè)。[8]當然,從今天來看,“義”字的含義更加豐富,運用時應恰如其分、恰到好處。
孔子對“勇”字,有明確的指向,稱:“仁者必有勇?!闭x在胸,具有崇高犧牲精神的人,必然輕生死,敢赴難。清代賀貽孫也這樣說過:“古今俠烈之士,所以大過人者,則存乎膽與氣矣。膽恃氣而后克,義氣所鼓,膽即赴之?!盵9]“義氣所鼓,膽即赴之”,實際上就是武德中所贊許的“見義勇為”。勇來自俠客自己的信念與信仰,但勇氣又可以通過武功的練習培養(yǎng),同武功的深淺成正比。[9]“練膽”是歷來拳家公認的第一要務。戚繼光《拳經》第一勢,開宗明義便是“對敵若無膽向先,空自眼明手便?!辈⑻岢鼍毮懙姆椒ǎ骸凹鹊盟?,必試敵,切不可以勝負為愧為奇。當之何以勝之?何以敗之:勉而久試。怯敵還是藝淺,善戰(zhàn)必定藝精。古云:‘藝高人膽大,信不誣矣!”[10]程宗猷在《耕余剩技》中稱練膽生勇法為:“手足整則膽練,而欲騁于敵。意氣清則心練,而知忠于上。心練則智自出,膽練則勇自生,心膽俱練則兵與時俱無不合。而練心膽,則又在練器藝為要耳?!盵11]這些都肯定了“藝高人膽大”的道理。
大凡為俠,總是在社會生活中長期甚至畢生遵循和完善自己使之合乎這三個道德范疇。
3 俠義精神的傳揚
俠客的俠義精神是通過“信、義、勇”的道德標準和非凡的武功,來實踐仗義疏財、同情弱者、舍生取義、扶弱濟困、懲治不端的目標。在諸子百家的評價中褒貶不一,但贊賞者仍占主流。而墨家可謂是旗幟鮮明、擲地有聲,肯定了俠客的行為準則、實踐方式和終極結果。據(jù)考證,墨家學派思想與屬平民階層高度一致,并倡導互制互助,提出“萬事莫貴于義”的崇義精神,這些都對同處平民階層的俠客有極大的影響,同時也體現(xiàn)了平民階層追求人格平等的價值取向,使得一些近似俠客的人向墨家團體靠攏。如好勇的武士屈將子“帶劍危冠”去見墨子的弟子胡非子,胡非子向屈將子闡述了勇武的真正含義,屈將子為之心服,“乃解民劍,釋危冠,而請為弟子學”。由此可見,墨子通過對游俠行為的觀察,最早為俠客總結出一系列行為準則,為大量的武士進入墨家團體是有準備的,既將俠客風氣帶入墨家,又以墨家理論影響俠客。俠客與墨家,二者相互影響,淵源極深,難怪當代哲學史學專家馮友蘭會認為“墨家就是由出身于俠的武士團體組成”,并逐漸實現(xiàn)墨子的“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目標。不管怎樣,墨家為當時“世之顯學”,“天下之言,不歸儒則歸墨”,俠義精神也由于墨家的影響力而廣泛地傳播于社會各階層中,才會形成平民階層關于俠客精神的文化傳統(tǒng)。不過,盡管墨俠關系密切,墨家主張“兼愛”“非攻”,這一點與俠客是大相徑庭的,這也許就是墨家對俠客事跡緘口不言的原因吧??芍^說得少,做得好。
對俠客進行了較為客觀評價的當屬莊子。他在《莊子·說劍篇》中提出了劃分為“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一說,提倡以德御劍、匡諸侯、服天下、利蒼生的“天子劍”,而反對“無異于斗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國事”的“庶人劍”。這首開了將“武”倫理化的先河,清晰地預示了俠義精神的發(fā)展和演變趨勢。同時,莊子又首次提出了“盜亦有道”的觀點,借盜跖之口,表述了盜俠的道德觀念體系,實際上也是當時俠客行為規(guī)范的主要內容。司馬遷所總結的一諾千金、殺身不悔、救危濟困、不圖報答等品行,成為后世俠客們自勵的銘言和行為準則,也成為文學中俠客現(xiàn)象的基調。
凡此種種,即為古代俠義精神表現(xiàn)的主流。概括俠義精神的傳統(tǒng)內涵,就是行俠仗義,除暴安良;俠義精神的最高境界是為國為民、舍生取義、殺身成仁。它凝聚著習武階層及人民的愿望,閃耀著理想的光輝。今天,我們倡導“俠義精神”,并不僅局限于古代背景下的“行俠仗義”“劫富濟貧”,更要與時俱進、見義勇為、主持正義、和諧相處,并成為實施武德教育的內容之一。
注釋:
[1]劉昌宇.每個人的心中都藏著一個荊軻——讀莫言新作《我們的荊軻》[N].新民晚報,2012-12-30.
[2]淮南子,諸子集成本[M].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影印版.
[3]董躍忠編著,武俠文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118.
[4]孔慶東.金庸小說的境界[M].成都:重慶出版社,2008:116.
[5]蔡寶忠.中國武術史專論(修訂版)[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0:29.
[6][7]漢·司馬遷撰,史記·游俠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9.
[8]陳 蓓,俠客論,參見中國武術與傳統(tǒng)文化[C].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90:75,76.
[9]清·賀貽孫,俠之義膽,參見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下冊)[C].北京:知識出版社:1980:302
[10]明·戚繼光著,紀效新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8.
[11]明·程宗猷著,耕余剩技[M].道光二十二年聚文堂翻刻本,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