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オ?
摘要:伴隨經(jīng)濟體制的市場化改革,經(jīng)濟全面發(fā)展,社會日益繁榮,社會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在轉變,各種利益沖突日益顯現(xiàn),人們的利益訴求也隨之增多。利益表達問題成為我國學術界關注的熱點,本文就利益表達的概念、利益表達作用及如何完善利益表達機制三個方面的問題,對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進行綜述和分析,以利于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利益表達機制,推動和諧社會的建構。
關鍵詞:利益表達;利益表達功能;利益表達機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在不斷的轉型、社會階層結構也在分化和重組,導致貧富分化、利益矛盾和社會沖突不斷升級等現(xiàn)象的不斷出現(xiàn),利益問題尤其是民眾的利益實現(xiàn)問題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本文系統(tǒng)梳理近年來我國學者對利益表達問題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構建完善的利益表達機制,實現(xiàn)社會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從而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一.利益表達概念分析
(一)國外學者關于利益表達概念的闡述
國外最早對利益表達進行研究的是美國著名政治學學者、精英理論代表人物哈羅德·D·拉斯韋爾。在他的《政治學》一書中認為,個人或集體為了使統(tǒng)治者作出對他們有利的決策都會通過各種形式進行政治參與。[1]個人或集體這種參與過程就是利益表達的一種形式。戴維·伊斯頓從政治系統(tǒng)的角度出發(fā)也提出過類似利益表達的概念,只不過他稱之為“要求”。他對政治系統(tǒng)的運行過程做了深入探討。他指出“要求”就是“意向的表達”,就是說“要求實現(xiàn)以自我為核心的目標,或者很可能是說意欲尋求某種政治決策,以便把各種職責和繁多的義務強加于系統(tǒng)的全體成員”。[2]政治體系要滿足的這些需要就代表著個人或集團對政治體系提出的一系列利益表達。真正對利益表達進行明確定義和系統(tǒng)研究并涉及到非制度化利益表達問題的是美國政治學學者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他在《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一書中最早提出利益表達這一概念。他指出“當某個集團或個人提出一項政治要求時,政治過程就開始了。這種提出要求的過程稱為利益表達。他認為,利益表達就是利益集團或個人提出改變某一政策或繼續(xù)某一政策的要求。[3]21 世紀很多西方學者從公民參與的角度來探討利益表達,由此產(chǎn)生了大量的理論著作。亨廷頓在《難以抉擇-發(fā)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一書中認為,“政治參與定義為平民試圖影響政府決策的活動。”平民參與者為了滿足他們的利益與要求,試圖影響政府的決策活動,甚至要求替換現(xiàn)行的決策者。平民參與過程其實就是平民表達利益訴求、實現(xiàn)自身利益的過程。[4]
(二)國內學者對利益表達概念的闡述
國內學者胡偉在《政府過程》一書中認為,利益表達是把人們的愿望、意見、態(tài)度和信仰轉變?yōu)閷φ囊蟮姆绞?,即向政治體系提出要求,它是政府過程的邏輯起點。[5]朱光磊在《當代中國政府過程》一書中認為,當代中國政府過程是從分屬于不同社會利益群體的群眾以及代表這些群眾的黨派團體等表達一定的政治要求開始的,各國政治要求的差別之處主要在于這種表達的強度和表達方式的不同。這個提出不同政治要求的過程就是“意見表達”或“利益表達”。[6]馬敏認為“利益表達”更為關注什么利益需要表達,如何將利益得到表達,一般而言,當通過言語或行為進行的利益表達與特定時空結合時,就構成了現(xiàn)實生活中利益表達的多種具體形式。[7]
從政治學角度,戴衛(wèi)平認為,所謂利益表達,是指社會成員通過合法程序和合法渠道向政府提出利益表達并要求得到滿足的政治行為。[8]徐道穩(wěn)認為,利益表達就是人們向各級公共權力機構或其組成人員反映、提出自己的愿望和利益訴求,并希望得到有力保護和促進的過程。[9]從社會學角度,黃建新認為,利益表達是不同的利益群體代表或個人,通過一定渠道、方式向政府、組織表達自身的利益要求,以使本群體的利益更好地實現(xiàn)。[10]從公共管理學角度,方同義認為,利益表達的實質從利益群體自身來說,就是要把自己的利益要求通過正當合法的途徑向全社會、向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反映出來。[11]從跨學科角度看,李景鵬認為:利益表達“是人們對待利益問題的一系列態(tài)度和行為的總和”。[12]姚望從主客體的角度,認為“是一定的利益表達主體,為了實現(xiàn)既定的利益目標,通過一定渠道直接或間接地向利益表達客體反映情況、提出意見、主張利益,并以一定的方式來實現(xiàn)自身利益的政治參與過程”。[13]
綜上所述,我國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利益表達進行了概念界定,但基本內涵是一樣的。本文認為利益表達是,利益表達主體通過各種表達途徑和表達方式向表達客體表達出自己的要求和意見,希望利益表達客體能夠有所回應的行動。
二.利益表達的功能
鄭海明、丁雷從分析社會轉型期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入手,認為利益表達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有利于政治穩(wěn)定和社會和諧,有利于利益均衡和社會發(fā)展,也有利于實現(xiàn)社會的公平與正義。[14]滕世華對利益表達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全面概述,他認為充分的利益表達是建立政治合法性、制定公共政策的基礎,是政府和公共管理的本質,是緩解甚至化解利益沖突、實現(xiàn)利益平衡的重要途徑。[15]王臻榮、常軼軍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探討了利益表達的地位和作用,“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關鍵則是利益表達渠道的通暢”,“利益表達是政府決策的基礎和開端”“利益表達有利于防止公共政策執(zhí)行中的偏差”。[16]王立新從系統(tǒng)論的角度,認為利益表達是“政治系統(tǒng)運轉的啟動力之一”。對政治運行產(chǎn)生驅動作用,同時能夠保障政治穩(wěn)定,“有助于發(fā)展民眾自身的自治、自主能力,培養(yǎng)和鍛煉民眾獨立的政治人格,”推動政治民主化。[17]
筆者認為,利益表達是實現(xiàn)利益訴求的主要途徑,是緩解利益沖突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立,對鞏固黨和政府的合法性具有重大意義。
三.利益表達機制的完善
(一)增強利益表達主體的利益表達意識。
王春福認為,完善利益表達機制,首先需要形成不同群體的主體意識。有了主體化的利益表達意識,各個群體對自己的利益要求才會有清醒的認識,才會更加自覺地、主動地影響公共政策,追求合理的利益要求,并且采取正當?shù)氖侄尉S護合理的利益要求[18]。王經(jīng)倫認為,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要求,就是引導群眾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通過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的途徑,表達自己的正當利益要求。執(zhí)政黨要培養(yǎng)群眾以理性合法形式表達利益要求的意識。引導群眾理性客觀地認識各種利益關系,維護群眾的合法利益[19]。
(二)拓寬利益表達渠道
王中汝提出構建符合時代需要的利益表達機制,首先要進一步拓寬利益表達渠道,強調改革和完善選舉制度,密切人大代表與群眾聯(lián)系。[20]方同義認為,合法順暢的溝通渠道是建立完善的利益表達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利益表達的渠道應是合法的,具有約束力的;也是順暢無阻的,多元的。只有按照嚴格的法律程序,接收和反饋社會民意,才能形成合乎公平正義的公共政策,切實保障基層民眾的根本利益??傊瑔栴}的關鍵在于形成順暢有效的溝通渠道[21]。王立新指出建立健全各階層包括各利益群體以及公民個人的利益表達制度,首先,“拓寬并建立通暢的人民利益表達的渠道?!碧岣吒鱾€利益表達渠道的相對自主性和獨立性,使黨的系統(tǒng)以外的其他利益表達渠道并不完全依附于黨的利益表達渠道,尤其重視對困難群體的利益表達大力扶持,對私營企業(yè)主階層利益表達加以拓寬和規(guī)范。[22]
(三)建構法治化的利益表達制度。
李鴻淵認為,合法理性的訴求方式就是按照法律、法規(guī)、制度政策的規(guī)定,通過法律渠道、制度途徑進行利益訴求的反映。其核心是合法和理性;其關鍵是既要有完善的法律機制和制度資源,也要有正確的政策導向和公正的司法。第一建立合法有序的利益訴求表達方式要發(fā)揚民主。第二通過政策導向引導民眾用合法理性的方式來表達利益訴求。第三各級政府和基層組織要善于借助社會專業(yè)調查機構提高決策的科學性。第四在新時期利益訴求表達方式創(chuàng)新的同時不要忘記發(fā)揮思想政治工作在化解矛盾、增強溝通中的作用。[23]王春福認為,實現(xiàn)利益表達制度的法治化,不僅要把公民利益表達納入制度化的軌道,而且要用法律規(guī)章的形式調整、規(guī)范公民利益表達的內容、范圍方式,使公民的利益表達能夠做到經(jīng)?;椭刃蚧罱K實現(xiàn)公民依法進行利益表達和國家機構依法回應公民的利益表達。因此,一方面要引導公民認識自己的權利和自由,在此基礎上把權利和義務統(tǒng)一起來;另一方面要引導公民認識我國國情,在此基礎上把利益表達行為與維護社會穩(wěn)定結合起來,防止出現(xiàn)脫離法治軌道的利益表達行為。[24]
對于如何完善利益表達機制,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做了論述,但是,總體上就是在以上三個方面提出的對策建議。筆者認為,只有增強民眾的利益表達意識,他們才會愿意表達,進一步拓寬表達渠道、建構法治化的表達制度,以防出現(xiàn)極端的表達現(xiàn)象,民眾的利益訴求才能得以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哈羅德·D·拉斯韋爾:《政治學:誰得到什么?何時和如何得到?》,楊昌裕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2]戴維·伊斯頓:《政治體系》,馬清槐譯,商務印書館,1993 年版
[3]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得,小G賓厄姆.鮑威爾.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譯)[M].東方出版社,2007
[4]塞繆爾·亨廷頓、瓊·納爾遜:《難以抉擇-發(fā)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汪曉濤、吳志華、項繼權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 年版
[5]胡偉.政府過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6]朱光磊.當代中國政府過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2):89
[7]馬敏,溫健麟. 轉型時期公眾利益表達的類型與有效性分析[J]. 甘肅理論學刊.2007(05)
[8]戴衛(wèi)平. 論利益表達與構建和諧[J]. 攀登. 2005, 24(5)
[9]徐道穩(wěn). 社會政策過程中的利益表達[J]. 學術論壇. 2006(07): 60-64.
[10] 黃建新.協(xié)調與整合:城市社會中農(nóng)民工的利益表達[J].社會科學,2006(3).
[11][21] 方同義.多元利益群體的利益表達與和諧社會建設[J].浙江社會科學,2006(6).
[12] 李景鵬. 政府職能與人民利益表達[J]. 中共中央黨校學報. 2006(03).
[13] 姚望. 當代中國利益表達現(xiàn)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 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 2006(01).
[14]鄭海明,丁雷.社會轉型期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機制探析[J]山東社會科學,2007,(2).
[15] 滕世華. 公共服務體制改革中的利益表達[J]. 山東社會科學,2007(1).
[16] 王臻榮,常軼軍.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視野下的公民利益表達[J].政治學研究,2007,(2).
[17][22] 王立新.試論我國社會分層中人民利益表達制度的構建[J].社會科學,2003(10).
[18][24]王春福.構建和諧社會與完善利益表達機制[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6,(3).
[19] 王經(jīng)倫.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要求[J].求是,2005(22).
[20] 王中汝.利益表達與當代中國的政治發(fā)展[J].科學社會主義,2004(5).
[23] 李鴻淵.民意收集與利益訴求的理性表達[J].中國黨政干部論刊,2006(3).
(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與政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