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慧
蘇州工業(yè)園區(qū)金雞湖學校(以下簡稱“金雞湖學?!保┡c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婁葑實驗小學(以下簡稱“婁葑實驗小學”)的兩篇微課程教學設計,都能尊重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從現(xiàn)實入手,用熟悉的場景引導他們認識“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并根據(jù)微課程的實施需要,利用微視頻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xiàn)了微視頻輔助教學的功能,從而更好地促進了學生基于微課程對數(shù)學知識的自我建構。
依學而教——選擇合適的內容進行教學
雖然兩篇微課程教學設計的題目都是《24時計時法》,但兩個團隊卻根據(jù)預設的微視頻實施途徑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來設計和開展教學活動。
金雞湖學校設計中的微視頻實施途徑為課前自主學習、課內自主或合作學習、課后輔導等,所以教師并沒有把本節(jié)課中“兩種計時法的互換”這一內容放進去,只是引導學生認識“一日有24個小時”,并借助時間條認識普通計時法,創(chuàng)造性地認識24時計時法。內容雖少,卻能讓學生扎實地形成認知基礎,為課堂上“兩種計時法的互換”探究學習做好鋪墊,這也體現(xiàn)了微課之“微”的特點。婁葑實驗小學設計中的微視頻實施途徑是課內自主或合作學習,所以微課涵蓋了本節(jié)課所有的知識點,設計了巧設沖突、觀察探索、抽象概括等學習階段,使學生在觀察、記錄、交流、思考中理解“一日有24個小時”,掌握兩種計時法的概念以及互換方法等。
微視頻實施途徑不一樣,課程設計中的教學內容也就不一樣,但這兩個微課程設計所制定的教學目標都是合理的。金雞湖學校的教學目標簡單精致,直指知識的根源,易于實施;婁葑實驗小學的教學目標全面細致,扎實進行四基訓練。建議婁葑實驗小學將“正確進行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之間的換算”放入知識與技能目標中。
因人而定——設計合理的活動展開教學
1.設置沖突,激發(fā)學習興趣
建構主義是一種關于知識和學習的理論,它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于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這兩篇微課程教學設計都能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fā),充分關注到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活動經(jīng)驗在新知識的探究學習中所起到的積極意義,選用學生們再熟悉不過的鐘面導入教學。金雞湖學校和婁葑實驗小學分別選取了典型時刻“12時”和“9時”,用同樣的方式設置了認知沖突——“同樣是12時(9時),為什么有人在吃飯(上課),有人在睡覺呢”?將有價值、有關聯(lián)的生活經(jīng)驗整合在一起,快速調動了學生頭腦中的“為什么”,激發(fā)了學生要進一步探究學習的內驅力。
2.引導對比,探尋知識本真
如何利用微課程有限的學習時間讓學生掌握兩種計時法的異同,是本設計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兩所學校都能準確把握“兩種計時法的計時方法各有不同,卻又互相關聯(lián)”這一知識要點,尊重學生思維從形象到抽象過渡這一特點,設計了利用鐘面時針轉動、時間條走動、在時間條上用兩種方法記錄相應時刻等活動,以便學生一一對比觀察、分析這兩種計時方法的異同,從而掌握“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內涵與外延,為后續(xù)“兩種計時法的互換”以及“解決簡單的求經(jīng)過時間的問題”知識點的學習做好鋪墊。
3.學以致用,延伸學習成果
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最終又回歸生活,為生活服務。這兩篇微課程設計都能采用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創(chuàng)編相關練習,提高了學生利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金雞湖學校選取爸爸進貨的場景讓學生判斷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采用汽車禁行標志讓學生嘗試將普通計時法轉換成24時計時法,為后續(xù)學習埋下伏筆。而婁葑實驗小學的練習除了有判斷兩種計時方法外,還有動手填畫時針,這是學生喜歡的練習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團隊還選取常見的公交站牌與圖書館的營業(yè)時間牌,分別設計“這輛公交車的服務時間是上午幾時到晚上幾時幾分”“中午12時到達圖書館,能借到書嗎”等典型問題,將數(shù)學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培養(yǎng)了學生的應用意識與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
這兩篇微課程設計所對應的練習深度、廣度明顯不一樣,但它們均與教師既定的微課程設計目標是相匹配的,達成了練習所要承載的教學效度。
因需而用——制作精妙的視頻輔助教學
這兩篇微課程設計中微視頻的共同亮點是根據(jù)學習活動的需要而制作,輔助教學做到了“到位但不越位”,讓學生借助這一信息化媒介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成為一種可能?!耙蝗沼?4個小時”是學習活動開展的基礎,需要學生理解并掌握。為了幫助他們建構“一日有24小時”的時間觀念,兩所學校的微視頻均采用了日夜場景依次展現(xiàn)的方法將流逝的時間記錄在時間條上,化動態(tài)為靜態(tài),既刺激了學生的視覺、聽覺,又便于他們進行觀察和感悟,使其后面學習兩種計時法的認識和互換變得簡單。金雞湖學校還在微視頻中介紹了“一天24小時”的由來,做到了科學知識與數(shù)學知識的有機整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一點思考
我們常說,新知識的學習要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所以相比之下,金雞湖學校的微課程設計更能彰顯其“顯微闡幽”的目的。團隊將設計的焦點放在引導學生建立“一日”的時間概念上,了解一日24小時的由來(地球自轉與公轉),且人們通常在這24個小時中做什么。既有科學知識的普及,也有生活經(jīng)驗的集中調動,使學生牢牢形成了“一日有24小時”的時間觀念,這恰恰是認識兩種計時法及其異同的知識基礎。隨后,學生再在活動中認識兩種計時法及其異同,就降低了學習坡度,學習新知識水到渠成。這樣的設計體現(xiàn)了教師追本溯源的教學思想,將新知識的教學依托于知識產(chǎn)生的“所以然”上。
而婁葑實驗小學是在課始利用兩個9時和“六一”活動時間表揭示兩種計時法的名稱,此時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基礎并沒有被喚醒,所以這不利于概念的形成。另外,將“一日有24小時”分散在時針走兩圈、認識一天中兩個12小時的活動中,且將對應時刻的兩種計時法的教學全部放在其中,容易導致知識容量大且分散,不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學習與整體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