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夢雅 李秋
摘要:
本文通過對《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中“我”的命運分析,從職業(yè)、愛情、社會地位等方面,展示了“我”所逃脫不了的命運悲劇,并分析了造成這種悲劇的原因所在,幫助讀者更加清晰的理解作品與人物形象的塑造。
關鍵詞:職業(yè);命運;原因
《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是西西所寫的關于遺容化妝師的內心獨白的短篇小說。主要講述一個年輕的女入殮師的內心對于自己愛情的一些猜測和想法,其中穿插著怡芬姑母和“我”的母親,“我”的兄弟的故事,以及“我”的相戀過程。體現(xiàn)了“我”——為死人化妝的特殊的人群,面對愛情時的懷疑,對自我的否定和對愛情的真實的渴望,述說了“我”的命運。
一、 “我”的命運分析
1.“我”的職業(yè)憂慮
“我”的工作是給死去的人化妝。文中主要講訴的是入殮化妝師這一職業(yè)狀況。入殮化妝師是屬于婚喪禮儀行當,主要是給死人全身整容和化妝,讓死者能夠保持最美好的一面。文中的“我”和怡芬姑母都是入殮化妝師,怡芬姑母因為這一職業(yè)失去了愛人,在面對世人有色的眼光中漸漸沉默寡言。“我”因為這一職業(yè)使得周圍的朋友漸漸疏遠,最終一個人孤獨寂寞。又因為這一職業(yè)而不敢和男朋友坦白,內心憂慮不安。易中天說,職業(yè)就是職業(yè),都一樣,也都平等。但是,這個職業(yè)讓她們成為了社會邊緣人,沒有朋友,沒有愛人,世人不理解她們,也不愿接近她們。正是這個職業(yè)的悲劇。
而“我”選擇入殮化妝師這一職業(yè)是自愿的,甚至可以說“我”是熱愛這個職業(yè)的。在“我”的內心,“我”能使那些沒有生命的人,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顯得更加溫柔?!拔摇毕矚g自己的工作環(huán)境,也渴望有人能夠認同“我”的選擇和“我”的職業(yè)?!拔摇庇X得這一職業(yè)與其他職業(yè)相比并沒有什么不同,都是平等的。但是在工作之后,面對社會上的各色不同的眼光,讓“我”越來越沉默,“我”的想法也較之大部分人大相徑庭。在“我”戀愛之后,雖然“我”也希望夏能夠理解“我”的職業(yè),可是“我”卻變得不確定起來。“我”不想與夏分手,卻也不知道夏是否能夠接受“我”的職業(yè)。而且在有了怡芬姑母的經(jīng)歷之后,“我”更加不敢把自己的職業(yè)告訴夏。這讓“我”非常痛苦,更甚覺得自己“不宜和任何人戀愛”。這并不是簡單的“我”的自卑,而是社會所帶來的歧視,也是這個職業(yè)本身的悲劇。
2.“我”的愛情命運
小說開篇的獨白提到“我”是不適合和任何人戀愛的。那么,她是什么樣的一個女子呢?她為什么覺得自己不宜戀愛呢?她是因為什么而不宜和任何人戀愛呢?《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其實是一個關于愛情的很簡單的故事,它采用了女主人公內心獨白的方式,來講述她內心的世界和愛情。一開始她并不期盼愛情,她從事一個特殊的職業(yè),這使她沒有朋友。她的父母早亡,親人寥寥無幾。她有職業(yè),可以不依靠任何人來養(yǎng)活自己,所以在她的世界里,她是孤獨沉默的。但她依然是一個女子,同千萬女性一樣,她同樣向往并期盼愛情,所以當夏出現(xiàn)的時候,她是開心的。
在她的眼里,夏就像是陽光,讓她感到溫暖,但是她的職業(yè)卻讓她自卑到了塵埃。世界上任何一個男人都會喜歡那些溫柔的女子,并且那些女子也是從事于一些溫婉的工作,而不是像她一樣那般冰冷而陰森的工作。所以她也非常的困惑,為什么會有一個像太陽一般的男子會娶一個郁暗的女子?于是,她本能的隱瞞了自己的職業(yè)。她希望自己在夏眼中是一個正常的女子,她在坦白與隱瞞之間搖擺不定。
怡芬姑母是小說中一個重要的人物,她的命運就像是一個預兆,給她帶來了彷徨。怡芬姑母因為女入殮化妝師這一職業(yè)失去了愛人,最后怡芬姑母也越來越沉默,失去了她的自信。她好像是從姑母的過去中看到了自己的未來,她擔心夏會和那個男人一樣離開。她害怕自己會像怡芬姑母一樣,失去自己的愛人。在文中,大部分都在描述她的內心的不安彷徨。
3.小人物的無奈
小說中出現(xiàn)的“我”,怡芬姑母,兄弟,父母,都是普通人。因為職業(yè)原因,雖然入殮化妝師的工資較高,但社會普遍認為這種工作是下等工作,由此,“我”,怡芬姑母,父親等都是社會中世俗觀念中的不起眼的下等人,邊緣人,小人物。
“對于命運,我是沒有辦法反擊的?!蔽闹羞@些句子,明白的表達了“我”對于命運的思考。她們想像正常人一樣戀愛生活。她們有著堅強的意志,堅強的心。她們有像普通人一樣的愿望,但是現(xiàn)實阻礙了她們,讓她們的幻想破滅,而她們抗爭不過命運。對于“我”而言,生活中有很多事是注定了的,有些事是不能夠違抗的。就如同社會對于入殮化妝師這一職業(yè)的偏見,社會對于性別的歧視。你可以認為這些都是不合理不正確的,你改變了你的想法,但是你卻改變不了整個社會的觀念和其他人的想法。這也正是小人物的無奈與悲哀。
二、小說中造成“我”的命運悲劇的原因
1、職業(yè)的社會邊緣性
對于死亡,人們的看法都有不同。莊子有面對自己妻子逝世“鼓盆而歌”的豁達,而有些人則對死亡諱莫如深,會遠離葬禮,甚至對于親人的死亡都是有著很多忌諱,甚至恐懼。所以,世間大多數(shù)人對于和死人打交道的人都是保持著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的。像古時入殮師這一類人的地位自然也是十分低下的。
入殮化妝師這一職業(yè)屬于社會邊緣的特殊職業(yè),不具有改變社會和在社會上說話的話語權。于人們而言,死亡是要敬畏的,亡靈是神圣的,同時也是遠離的。沒有人愿意直面死亡,直面死人。這也導致了人們對從事這種職業(yè)的遠離,更甚至是對入殮化妝師的誤解偏見。所以,人們離不開入殮化妝師,但同時也不愿意去靠近他們。社會上對于這一職業(yè)的普遍誤解和遠離,使得從事與之相關工作的人在社會上不被人們所理解和接受,而這種職業(yè)上的不平等對待,也是造成“我”內心對愛情的矛盾所在。
2、性別的不平等
七八十年代,香港社會正處于激烈的文化碰撞時期,新舊文化,東西方文化一起涌現(xiàn)。由此,外來文化和西方文學思潮開始影響香港。女性們開始追求獨立和尊重,平等的生活,當代女性的生存與傳統(tǒng)社會的文化觀念的沖突開始,小說中的“我”對于這個社會對她的“沉默”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渴求。
傳統(tǒng)的社會性別觀念是由傳統(tǒng)的以父權制為中心的社會性別制度所造成的。但是社會是不斷前進發(fā)展的。古代封建社會,女性處于弱勢一方,但是如今女性能夠出去工作,而不是被禁錮在家相夫教子。她們現(xiàn)在有能力養(yǎng)活自己,可以擁有自己的思想去選擇自己的路。即使如此,也依舊改變不了社會對于女性的不公正待遇。小說中的“我”已經(jīng)開始了工作,能夠賺錢進行獨立的生活,這說明女性的能力開始慢慢變強,但是人們的觀念還是沒有太大的變化,面對一個女入殮化妝師,人們還是會遠離,甚至逃離。
小說中有講到“我”的父母的愛情故事,“我”的父親和“我”一樣是殯儀館的入殮化妝師,“我”的母親因為父親本身的形象使之非常心動,最后接受了父親的這一職業(yè)。與之相對比,怡芬姑母的故事,卻是以分離為結束的。這兩者,除了父親與姑母的性別之外,沒有其他什么不同。由此能夠看出社會對同一職業(yè)中不同性別的人也有不同的對待。而這種性別上的不平等對待也是造成“我”不斷猶豫,自卑的原因之一。
小說中“我”的形象反映了一類人在社會底層的不可抗拒的命運,張愛玲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墒俏闹兴倪@種“懂得”,在她的內心鑄成了一道命運的枷鎖,使得她的愛情也逃不出命運的安排。
[參考文獻]
[1]高沁 不只是宿命——從《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探討當代女性生存尷尬《當代小說(下半月)》,2009(5)
[2]盧建紅 被壓抑的女性聲音——西西《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解讀 《現(xiàn)代語文:上旬 文學研究》,2007(4)
[3]羅倩倩 宿命論的言說——淺析《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 《劍南文學(經(jīng)典閱讀)》,2014(1)
[4]韓陽 女性主義視角下中國職業(yè)性別不平等原因分析 《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7(2)
[5]周黎萍 蝸居的勇敢與選擇的困境——西西愛情小說中女性對自身情感及命運退守和選擇的悖論分析 《三峽大學學報(人民社會科學版)》,2008(10)
[6]鄧婷婷 《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中透射出的人性異化 《科教文匯》,2007(12)
(作者單位:中國計量大學現(xiàn)代科技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