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學萍
前兩天小艾同學跟我講,隔壁班(四年級)的一個男生打他們的班主任,最后來了好幾個高大威武的體育老師,才最終控制住了那個混亂的現(xiàn)場。
小艾說,當時她們幾個女生很害怕,很怕班級的后門會被樓道里的人踹開。
我問她:如果爸爸在,你還會不會害怕?她說那肯定就不會了。
想起一度很火的電影《王牌特工》。
故事的一開篇,我就很不喜歡:年輕的英雄為了他的榮譽英勇犧牲,留下一個年幼的兒子,多年后成長為倫敦街頭一個不得意的小混混,還經(jīng)??吹皆撍赖睦^父隨意毆打他的母親。
這又是一個尋找父親的老橋段。
后續(xù)的情節(jié)繼續(xù)沿用這一主題:突然有一天,一個無所不能的老特工從天而降,恰到好處地,扮演起了這個青年的“父親”角色,帶領他走上了每一個年輕人最應該走上的那條金光閃閃的人生大道,一路上指引他、陪伴他、培養(yǎng)他最終成為一個同樣無所不能的大英雄。
是的,對于每一個孩子來說,父親在他的成長道路上都意義非凡。與母親的溫柔和溫暖不同,更多情況下,父親常常在家中表現(xiàn)得相對簡單粗暴。他通常不太擅長安慰在外受委屈的小孩,更喜歡直接示范如何把前方的麻煩消滅干凈。以及,在某些必要的特殊場合,用一種不可置疑的語氣,讓我們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絕對不行。
比如前兩天大兔跟我講的他同事的故事。
那個曾經(jīng)的小男孩,在香港的街頭長大,天賦很高,父母卻疏于管教,小小年紀就和一幫小古惑仔混在一起,不久之后又開始在他家附近的小超市里偷偷摸摸。直到有天運氣不夠好,撞上了新?lián)Q的老板眼力極佳,正好看到了正在偷竊的他,大喝一聲“干什么呢”,嚇得他兔子一般沖出大門,死命逃跑。
那個店主也趕緊追了出來,一邊追還一邊大喊“抓小偷”!路邊有幾個好心人聽到了,也跟著一起追。幸好這個孩子,真的是天生很聰明,眼看身后幫忙追賊的路人越來越近,就伸出手來指著前方,像模像樣地跟著大喊“抓小偷”才最終逃過了一劫。
聽兔子說,他的這個同事,就是在這件事情發(fā)生之后,改邪歸正的。生平第一次,他真正認識到自己不能靠小偷小摸混一輩子,于是接下來,就像每一個父母渴望自家孩子做到的那樣,他開始奮力讀書、考大學、進大公司、努力工作、升職加薪……
在我聽來,這其實也是一種幸運。當時他遇到的那個兇巴巴的店主,剛好就在那個最合適的時刻,扮演了他身旁一直缺席的“粗暴”老爸!用一路狂奔的方式,將他的人生道路,硬生生地掰到了正確的方向之上。就像以前我的老師也總是跟我強調“不要怕對孩子發(fā)火”,有些時候,被呵斥,也是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種經(jīng)驗。
就像我在初中的時候,做過那么多讓老師同學都十分害怕的壞事,內心的愿望,不過就是希望身旁能有個可以信任的大人及時站出來,狠狠摁住我的拳頭,堅定地告訴我“孩子,這樣不可以”。
我能理解,每一個被父親忽視的孩子,對于那種起源于愛的限制(甚至懲罰)的濃烈渴望。
所以我也能理解,像《王牌特工》這種情節(jié)十分無聊宣揚暴力美學的影片,為何會在今天這種父親普遍缺失的時代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以及,盡管如此,為什么兩個小時的痛快過后,還是會有許多和我一樣的觀眾對此類英雄大片給出差評——太假了,簡直比柯南還要神?。?/p>
而且,我們也并不需要自己的父親,真的是一個英雄。
三五歲的小朋友,常常需要父親像個超人一樣無所不能:他可以保護我們不被電梯里的大狗嚇倒,可以輕松撕下冰箱里黃桃酸奶的密封蓋子,可以帶我們到任何一個期待已久的神奇地方——不管是動物園、游樂場,還是距離家門口兩條馬路的小賣店。
在此之后,漸漸地,漸漸地,我們從一個小小的稚童,逐漸成長為一個肆意妄為的半大少年,隨即進入狂風暴雨的青春期。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里,我們家中那個有血有肉有能耐也有不少缺點的老男人,在給予我們必要的管教和約束(就像上文所述)的同時,也十分無奈地承擔起一個被我們挑戰(zhàn)、攻擊、鄙夷,最終作為一個偶像被我們拋棄、同時也作為一個普通人被我們重新接納的重任。
父親在孩子童年時期缺席,會讓孩子內心的那個“英雄夢”無法找到可以寄托的載體;而父親在孩子青春期缺席,則會讓他的孩子喪失一個寶貴的機會,去目睹自己負載在父親身上的那些“英雄夢”,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最終必然的破滅。我們常常會在長大的時候,發(fā)現(xiàn)父親不夠高大、不夠勇敢、掙錢不多、見識也太少。
這的確會讓我們感到一些悲憤,也需要一些時間,去為想象中那個無所不能的父親的消亡完成哀悼。
但好在,只要我們的內心中還留存有很多很多童年時候積累下來的愛與夢想,也會在這樣一番糾結之后,重新愛上我們身邊那個真實存在的父親,甚至對他作為一個普通男人(或者說這天地間的一個肉體凡胎)的無奈和無助,產(chǎn)生出一種最真摯也最自然的理解和寬容。
遺憾的是,有很多一如你我的孩子,未必可以在成長過程中享受這種父親的一路陪伴,所以我們常常就會到文學藝術中,盲目尋找那種絕對理想化的父親(英雄)形象去崇拜。這種權宜有一個很明顯的好處,就是不管對于男孩還是女孩,我們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去內化一個好男人的基本原型。
但是這種英雄原型的副作用也很大,就是它不夠真實,不夠有血有肉,它缺少一個普通人所必然具備的這樣或者那樣的缺點和毛病。
簡而言之,如果我們未能在成長的過程中,愛上家中那個回歸常人的父親,自然也就不可能具備同樣的慈悲,在未來的日子里,去放過那個同樣不夠完美(其實已經(jīng)很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