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威
饒毅,《知識分子》主編、北京大學講席教授,他曾在中國和美國做學生,而后在美國和中國做家長,還在美國和中國做過教師,他是中美兩國教育的親歷者與實踐者,也是冷靜的觀察者與思考者。
要不要送孩子出國讀書,中美兩國教育各有何特點及優(yōu)劣比較,是眾多家長關注的問題。就此,本刊特約記者采訪了他。
年齡太小不宜出國
記者(以下簡稱記):如今,很多中國家長都考慮過這么兩個問題:一是教育孩子,要不要引進西方國家的教育方法;二是有沒有必要送孩子到西方國家接受西式教育,比如到美國或英國接受學校教育。中國家長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考慮,肯定是與中美教育的差異有關。請問,您對此怎么看?
饒毅(以下簡稱饒):如果孩子在上小學或者中學,我是不主張國內家長將孩子送到國外讀書的。主要原因在于,孩子的健康成長與家庭關系、與家庭成員的親密程度密切相關,與家庭的分離對孩子的一生會有很大的影響。
我見過一個極端的例子。我在美國華盛頓大學任教之初,曾有一位中國外交官的兒子在那里讀書。他是在比較小的時候就被送到了美國,他的學業(yè)成績不錯,但是在美國舉目無親,后來他自殺了,因為他的心理出現了問題。家庭的溫暖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重要,家長或許能夠長期離家不受孤獨的影響,但是不代表孩子可以;而別人家的孩子可以,不代表你家的孩子也可以。畢竟,每個人對孤獨和寂寞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
除此之外,國內家長還要考慮中西方教育的方式。中國和美國的教育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差別并不能簡單地概括為“美國的教育對所有的孩子都好,而中國的教育對所有的孩子都不好”,反過來講,也不對。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美國的研究生教育普遍要比中國的研究生教育好,但是中國的有些機構,如北大、清華等高校的某些學科,也不錯。至于大學里的有些學科,是美國好還是中國好?可能美國好的要稍微多一點,但是二者的差距不大,中國有些大學的有些學科明顯比美國大學的同樣學科的教育更好。但是在中小學教育方面,兩國的差別很大,不過也不能簡單地說誰好誰不好。
中美教育之比較
記:國內的大部分家長沒有親歷過美國教育,因此他們非常想了解這方面的信息,所以,請您詳細介紹一下美國的中小學教育,好嗎?
饒:好的,中美教育機構確實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比如,在美國的很多小學,同一位老師既教英文也教數學,身兼數職。而在中國,老師一般是專職的,教英文的老師不會再去教數學。其實,不同老師的特長不一樣,當他跨學科教學時,對學科的教學是會有一些影響的。一般來說,美國中小學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理科課程,不如中國。這里,我要強調的是,這種比較是建立在中美兩國的同等學區(qū)、同類學校的基礎上的。
也就是說,中國中小學的理科教育普遍比美國中小學的理科教育好。我兒子先后在北大附中和芝加哥的公立中學讀書。在上芝加哥公立中學時,他發(fā)現芝加哥公立中學的教學水平比北大附中的差遠了,這導致他有時候不愿意去學校上課,認為還不如自己在網上學習或者自己拿書看一看,他甚至懷疑有些美國老師自己都沒有搞懂要講授給學生的內容。
對一般人來說,中國的教育模式可以為他打下比較好的理科基礎,當然這也有弊端——當孩子理科差文科好時,如果家長逼著他學理科,他就會覺得很壓抑,會懷疑理科學不好是不是意味著自己笨,結果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其實,我希望社會、學校、家長都弄清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點,沒有誰笨誰聰明這一說,更不是說理科好的孩子就聰明,文科好的孩子就不夠聰明。我偶爾也這樣說,可那只是開玩笑。其實,文科學得好是認知能力強的表現,而理科學得好是另一種認知能力強的表現。
記:國內的語文教學與美國的語文教學相比,怎么樣?
饒:國內的語文教學也就是我們的中文教學,對應的是美國的英文教學。坦率地說,我們的中文教學比美國的英文教學要差,而且可能普遍差得很多。原因在于,我們的中文教學主要是學習語言文字和表達,而英文教學在語言文字的基礎上,要教學生如何對一篇文章進行分析、批判和創(chuàng)新。而分析、批判、創(chuàng)新這幾個層面的知識,在國內極少作為課程內容教給學生們。中文教學的考試,是理解文字、總結內容、舉一反三,不對文章進行分析、批判,更不談如何在分析和批判的基礎上怎么將文章寫得更好、更有創(chuàng)意。
我在2015年北大畢業(yè)典禮上的致辭,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和稱贊。其實,我的語文很差,但是我在寫畢業(yè)典禮致辭時專門想過如何要寫得有創(chuàng)意,如何在模式上與眾不同而內容又要情真意切。我分析了一下:國內的畢業(yè)典禮致辭,很多都是學美國人講故事,美國人講故事有其道理,但也是因為英文不適合寫排比,而中文有很多種表達方式,于是我想用中文的排比句,因為這是中文的一個優(yōu)勢。事實上,我本來準備了中英文兩個版本,后來我沒有用英文版,我感覺英文版還是不能與中文版相比。內容上,我也放棄了講故事,而是用了一個概念——一個能引起很多中國人共鳴的概念,這是在批判已有致辭的基礎上進行的創(chuàng)造,而不是一味地模仿他人的畢業(yè)典禮致辭。因為每年都有很多人在畢業(yè)典禮上致辭,我希望自己的這次能長久地被人記住,那么它就需要是與眾不同的,而且是更好的。如果這樣的教育在國內的中學就被教授給學生,我相信很多國內的中學生都會比我寫得更好。
美國的中學教育,對孩子早期形成批判精神,養(yǎng)成理智的辯論習慣,提倡創(chuàng)造性,都是很有幫助的。
年輕時不妨多學點理科
記:通過以上您的分析比較,我感覺家長應該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長來決定孩子要不要出國。比如,家長準備在中小學階段送孩子出國的話,應考慮孩子如果理科強,到了海外,他的理科得到發(fā)揮、發(fā)展的可能性比在中國低很多,而不是高很多。
饒:的確如此。在這里,我想說一下我個人的一點偏見。我認為,如果孩子能夠學好理科的話,那么在他年輕的時候就應該多學點理科。因為在小學、中學甚至大學,孩子不學文科的話,晚一點還能學。當然,這完全是我個人的偏見。因為我在工作中發(fā)現,以前我沒有學過的,與歷史或者其他文科相關的知識,年紀大一點一樣能夠學會。但是反過來,先學文后學理,困難就相當大了。但是也有例外,著名的當代物理學家、普林斯頓大學的Witten教授,他在大學時學歷史,后來研究物理、數學,一樣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只是這樣的例子很少,大部分人先學文再學理,會感到困難重重。
記:我還想替一些家長問問您,如果孩子不出國,就在國內讀中小學,能不能培養(yǎng)他的創(chuàng)造力呢?
饒:在這方面,我覺得學校能做的比較少,因為學校有學校的壓力,要保證升學率以及其他的一些指標的完成。但是家長可以大有作為,可以和孩子一起讀一些文科的書籍,古文或者現代文,甚至是魯迅的文章。家長可以把文章拎出來與孩子一起討論、分析甚至反駁、批判文中的觀點,然后思考一下哪些地方改改,效果會更好?哪些想法還需要考慮其他方面,鼓勵孩子在批評的基礎上提出更好的想法,然后動手改寫。
記:除了分析和批判外,創(chuàng)造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是也是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家長注重對孩子的培養(yǎng)?
饒:家長如果平時多注意孩子觀察的事物,讓他對看到的事物提出觀點和想法,甚至做一些課題研究,就可以鼓勵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家長甚至可以就近送孩子到大學研究所或者其他的一些單位,讓他參加大人的一些活動以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性,讓他參與并看看決策是怎樣做出來的。另外,還有一點很重要——批判性不僅僅是批評別人,也要批評自己。
另外,還要懂得怎么理智地和別人進行討論。國內教育對孩子缺乏批判性的訓練,給社會造成的損害不僅是不互相批評,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是,一旦批評起來,就容易失去理智。這也是美國中小學教授批評和討論課程時,為何一定要教如何理性討論的原因。
理性討論,對建設一個真正理性、和諧而不是壓制的社會,非常重要。關于這一點,我非常希望中國的中小學校長、老師,到國外去看一看,學一學,然后把可用的東西帶回來運用到我們國內的教育上,把我們的孩子都培養(yǎng)成能夠提出建設性意見,以及可以進行理智討論的人,這對增加我們社會的向心力將有很大的幫助和好處。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是非常有趣的。我當過學生,后來也成了家長;我在國內受過教育,后來去美國接受了西方的教育,我發(fā)現不同的學生必然有其不同的特長,不同的國家必然有其獨特的教育理念和結構,熟悉、了解對方,是非常有趣的過程。大家可以立足實際,從對方那里學習、吸收對自己有益的東西。所以,我希望家長朋友們在關心教育的同時,不要把它看成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務,而要把它當成一種樂趣,這樣就會形成一種更輕松的氛圍,教育效果會更好。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