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兒
那一年,我十三歲,升入初中,必須寄宿。褥子被子一捆,和一布袋紅薯、饃饃、玉米糕綁在一起,母親幫我拎起來搭在肩上。身體后面重前面輕,我都有些把持不住自己的身子了。母親只是交代了句“不要貪吃好的,一頓蒸上兩個紅薯、一個饃或玉米糕就行了”。我就一個人上路了……
到了學校,才發(fā)現(xiàn)宿舍是一個窄窄的空蕩蕩的窯洞,沒有床,我們直接在地上鋪被褥。別人都是先在地上鋪一個厚厚的草墊子,上面再鋪個氈子毯子什么的,接下來才鋪上褥子,褥子上面還有個布單子,叫“護單”——怕將褥子弄臟了。我呢,只帶了褥子和被子,于是就滿學校找來了一些廢紙片,鋪在地上,才開始鋪褥子。這樣,我的床鋪比兩邊的同學低了一截,很難看,于是,我就自覺地挪到了最邊上——門口的墻邊。
我的褥子幾乎是直接挨著地面,很潮濕,所以,只要有一丁點太陽的影子,我都會迫不及待地將褥子抱出去晾曬。那時在別人眼里,我或許是個很可笑的女孩,跑到學校似乎就是為了等太陽出來曬褥子。冬天天冷,門一開一合,冷風就直吹過來。為了抗擊寒冷,我睡覺不再脫衣服,并且死死蒙著頭。我從來沒有向母親提及此事,母親看到我在家里睡覺的樣子便有些想不通,曾給父親說:“這娃念書念得成呆子了——炕中間燒得熱乎乎的,她咋老蒙著頭靠墻根兒睡?”
對我而言,下雪天是最難熬的日子,我只有腳上一雙布鞋,教室、飯?zhí)门苌蠋滋?,布鞋的鞋底就濕了。雪后若有太陽,我就留在教室里。趁教室里沒有人,將鞋子脫下來,底兒朝上曬曬。再后來,我有些開竅了:找到塑料袋,撕開,鋪在鞋底,再鋪上紙,這就好多了。有一句話我信,那就是“許多智慧來自于人們對貧窮的應對”。
那時,每個周三下午有一個半小時的活動時間,我常常趁機跑回八里外的家里取下半周的食物。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下著大雪。
雪大風猛,我抄小路往家里趕。有的地方雪沒過了我的膝蓋,一腳踏下去就跌倒在雪里面,從雪里爬出來,繼續(xù)往回趕。我推開家門時,母親愣住了,一個勁兒地說:“照一下鏡子,看你成了啥樣了,看你成了啥樣了……”
父親倒了一碗熱水給我,讓我暖和暖和。我伸手去接,明明接住了,碗?yún)s摔在了地上——我的手指凍僵了!鏡中的我:被雪弄濕了的頭發(fā),在風的猛刮下,直直地向上豎著!要說“怒發(fā)沖冠”一點也不為過。母親拿著梳子要給我收拾頭發(fā),我卻一個勁地催她趕緊給我裝吃的,我要回學校,不想遲到。很快,背起裝滿干糧的布袋子,我又踏上了返校的雪路。
風還是那么猛,雪更大了。
一個十三歲的小姑娘,從獨自對抗過那個寒冬后,似乎再也沒有畏懼過寒冷!原來,冬、雪、冷、餓都是我成長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