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媽媽愛嘮叨,你聽:“張康澤,回來!”不用回頭,肯定是媽媽在下令了。聽這音調(diào),聽這亮度——媽媽生氣啦!
要說我的媽媽,那可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嚴母”,尤其是在學習上,對我的要求那可是非常的嚴格。學校布置的假期作業(yè)要求家長簽字,簽就簽吧,把尊姓大名一寫,不就得了。好多同學的媽媽不都這么做嘛!我媽媽可不同,拿起作業(yè),上上下下,前前后后,瞅了又瞅,看了又看,一個錯字也休想逃過她的法眼。
這回老師布置了兩篇日記,可我早就跟好朋友何曉寒約好了去踢球,當然得說話算數(shù)啦!趁媽媽忙著洗衣服,我三下五除二地完成了“任務”,把日記本往書包里一塞,抱起球,輕手輕腳地溜出了門。
樓下天地那叫個寬吶!“萬……”沒等“歲”字出口,樓上就傳來媽媽的命令。仰頭一瞧,只見媽媽黑著臉在窗邊站著。我撇撇嘴,只得乖乖地跑回家。
“小壯啊,不是媽說你……”小壯是我的小名,“小壯啊”這仨字一開頭,媽媽那苦口婆心、語重心長的嘮叨就像千里黃河水滔滔——沒完沒了嘍!這不,嘮叨得太陽都下山啦!不過,媽媽說得也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呢,也就順手牽羊,直接引用到日記里去啦。謝謝媽媽!
月亮輕灑著素潔如水的銀輝,媽媽的嘮叨就像這清爽的月光,有她陪我走夜路,方向鐵定錯不了!
精益求精
小作者精心選材,以小喻大,通過媽媽嚴格要求自己寫好作業(yè)這件生活中的小事,表現(xiàn)出媽媽“愛嘮叨”的特點。習作始于嘮叨,卻并不終于嘮叨,在結尾處升華了主題:“媽媽的嘮叨就像這清爽的月光,有她陪我走夜路,方向鐵定錯不了!”小作者借此感恩這蘊藏在“嘮叨”中的母愛。
習作開頭未見其人,先聞其聲,一句“張康澤,回來”,就讓一位嚴母的形象呼之欲出。在寫到“我”草草完成作業(yè),忙著去跟同伴踢球的時候,小作者的動作描寫很是傳神。一個“塞”寫出了匆忙;一個“抱”,寫出了急切;一個“溜”,寫出了心虛。字字珠璣,既符合兒童的心理和行為特征,又暗示了媽媽的嚴厲,為下文的“嘮叨”埋下了伏筆。
本文生活氣息濃厚,寫媽媽“愛嘮叨”,似貶實褒。這是一大亮點,但同時又是一個短板——“嘮叨”得有點少。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