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軍波+++周春萍
【摘 要】除法教學是小學計算教學的一塊基石,要有效突破除法教學的難點,必須在整體觀照的理念下厘清知識序列,精心處理好前置性教學的內容。就“同數(shù)連減解決問題”的教學而言,它在整個序列的推進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依托課始孕伏,喚醒知識儲備;梳理核心策略,助力模型建構;抓住關鍵問題,有機滲透要點”等有效策略,讓學生慢慢體悟由減法過渡到除法的演變過程,為后續(xù)系列教學除法打好了扎實的基礎。
【關鍵詞】序列 同數(shù)連減解決問題 除法教學 前置性教學
除法教學是小學計算教學的一塊基石,在計算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四則運算中,由于生活經驗相對缺失,除法含義的理解對學生來說更為抽象,是計算教學的難點所在。同時除法教學又是一個龐大家族,包括了除法的概念教學、計算教學和解決問題教學三大類,現(xiàn)將第一學段整數(shù)除法教學進行梳理,具體見下圖所示:
這些內容在2001年實驗版教材中分布比較零散,缺乏序列性。每個單元每個內容的編排沒有形成一條主線,相關知識點逐個獨立呈現(xiàn),各樹一幟,直接導致學生出現(xiàn)了多處的經驗斷層。針對這些問題,2011年課標版教材以“一個數(shù)里面有幾個幾”為主線,進行了重新編排,加強了序列性,明晰了每塊內容在整個序列中的任務承載。
新人教版教材一年級下冊“同數(shù)連減解決問題”的內容,是通過“28個橘子,9個裝一袋,可以裝滿幾袋”的問題情境引入,引導學生用圈一圈的直觀方法進行探索,進而得出用連減方法圖示推算,加深減法含義理解,搭建由減法到除法過渡的橋梁,便于學生今后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意義,進一步感知去尾法。作為除法前置性教學的內容,本課教學重在承接從畫一畫、圈一圈到用連減算式表征的紐帶,同時也是孕伏減法與除法的聯(lián)系,并讓學生初步感知“進一和去尾”,為后續(xù)的除法學習奠定基礎。
一、依托課始孕伏,喚醒知識儲備
“同數(shù)連減解決問題”在“一個數(shù)里面有幾個幾”的序列教學中有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在本課設計時,我們必須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從而更好地溝通圖示與算式表征。只有明確學生知識起點,才能更好地喚醒學生的知識儲備,我們采用前測問卷的形式來探知學生的學習起點,出示前測題:
由于前面(一下第46頁例7教學)知識的遷移,全班只有一種答案,那就是通過畫圖圈一圈來解決問題。從前測說明,學生已經能熟練地運用圖示表征的方式來解決“一個數(shù)里面最多有幾個幾”的問題,但其他的知識儲備(用減法解決問題)未曾喚醒,導致解題策略唯一,阻礙了圖示表征與算式表征的順利融合。
為了突破解題策略唯一,更好地喚醒學生的知識儲備。筆者預設了兩個復習鋪墊題,口算接龍和一步計算解決問題。
經過課始的有效孕伏,在例題(有28個橘子,9個裝一袋,可以裝滿幾袋?)的探究學習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示裝橘子的過程。部分學生采用畫一畫、圈一圈的方法,部分學生采用28-9-9-9=1的連減算式,有個別學生采用28-9=19 19-9=10 10-9=1,也有個別學生出現(xiàn)了28-9=19-9=10-9=1(錯誤)。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不僅承接了圖示表征解決“一個數(shù)里面有幾個幾”的策略,同時也喚醒了學生運用減法來解決問題的策略,更好地為后續(xù)教學做好了鋪墊。
二、梳理核心策略,助力模型建構
要想更好地建構解題模型,教師就必須將學生呈現(xiàn)的多種策略進行有效溝通,從而讓學生掌握解決“一個數(shù)里面最多有幾個幾”問題的關鍵點,梳理出核心策略,更好地建構解題模型,為后續(xù)除法含義的建構做好鋪墊。
【教學片段】
出示例題:有28個橘子,9個裝一袋,可以裝滿幾袋?
學生獨立探索、反饋交流(先圖示再算式)。
展示學生作品:
28-9=19 19-9=10 10-9=1
口答:可以裝滿3袋,還剩1個。
28-9-9-9=1
口答:可以裝滿3袋,還剩1個。
本環(huán)節(jié)在實施過程中分三步走:說一說,學生自述思考過程;指一指,溝通圖形與算式之間的聯(lián)系(以教師引著指、學生互動提問指等多種形式展開);比一比,溝通不同算式間的聯(lián)系。
這里關鍵在第二步“指一指”。我們不僅要求學生說說算式中每個數(shù)字所表示的含義,并要求在圖示中指一指。教學中,教師邊引導學生用手指,邊適時補充“這個9原來就是圈走一袋的9個啊,那么19呢?這個9呢?”在學生邊說邊指的過程中,讓他們完全理解每個算式表示的含義,同時也將算式與圖示進行無縫對接。同時通過對比三道算式,讓學生明白原來都是減了3個9,就是說28里面最多有3個9,可以裝滿3袋。
在這個過程中,將半抽象的圖示表征與抽象的算式表征進行無縫對接,溝通解決問題多種策略之間的關系,從而建構解題模型。同時以相同個數(shù)為一份,通過不斷地分、不斷地減去相同數(shù)的一些操作學習活動,都為學習除法積累最有效的基本活動經驗。
三、抓住關鍵問題,有機滲透要點
本課作為除法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站,在實施推進過程中需要將除法的要點知識進行有機滲透。
(一)關注“幾個幾”,滲透除法含義
在整節(jié)課的學習中,我們應該時時強調一個數(shù)里面有幾個幾,為學習除法做好鋪墊。如在提問“可以裝滿幾袋”時,需要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讓學生深刻理解連續(xù)減幾個9,連續(xù)減幾個7,就是28里面最多有幾個9,28里面最多有幾個7,就是可以裝滿幾袋?,F(xiàn)摘錄部分課堂中的師生對話。
【教學片段】
師:剛才我們用了畫一畫、圈一圈、算一算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那么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你是怎么知道可以裝滿3袋,還多1個呢?
生:我用圈一圈的方法,9個一圈9個一圈,這樣圈了3圈,還多1個,就是可以裝滿3袋。
生:這道算式從28里面連續(xù)減了3個9,那就可以裝滿3袋,還多1個。
師一邊指圖一邊說:原來是這樣,9個一圈,就是1個9,2個9,3個9,28里面最多有3個9,這里的算式從28里面連續(xù)減了3個9,還剩1個,都說明28里面最多有3個9。所以可以裝滿3袋。
……
在上述環(huán)節(jié)中,由于一年級學生邏輯思維發(fā)展的滯后性,引導學生借助圖示與算式表征來描述“一個數(shù)里面最多有幾個幾”,降低思維與語言表達的難度,助推學生邏輯思維的發(fā)展。為二年級下冊系統(tǒng)學習除法含義做好前期的知識儲備。在后續(xù)的除法初步認識中的含義建構時,學生就能順利地提取知識儲備,學得游刃有余。
(二)感知“最多”,體悟答案唯一性
“一個數(shù)里面最多有幾個幾”,這里的“最多”如何讓學生有效的理解,從而更好地為后續(xù)學習有余數(shù)除法里“余數(shù)一定要比除數(shù)小”進行有機滲透?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進行有意為之。
【教學片段】
新授環(huán)節(jié):“28個橘子,9個裝一袋,最多裝幾袋?”裝一袋后,提問:還能裝嗎?再裝滿一袋后,提問:現(xiàn)在還能裝嗎?讓學生感知,裝到不能夠再裝滿一袋為止。
練習環(huán)節(jié):
選一選,穿珠子,22顆珠子,5個一串,最多可以穿幾串?
師:想好答案了嗎?一起用手勢表示出來。為什么大家都選2?
生:因為問題是最多,第一個答案最后還剩下7顆,還可以再穿一串,而第二個答案最后剩下2顆,不能再穿一串了,所以答案是2。
師:那么最多可以穿幾串,還多幾顆,你是怎么想的,我們一起來數(shù)一數(shù)。
教師一邊圈“-5”,一邊齊數(shù)“1個5,2個5,3個5,4個5”。
師:22里面最多有4個5,所以最多可以穿4串,還多2顆。
師:做了這一題,你想提醒小朋友們什么呢?
生:我想提醒小朋友們,在做題時,我們要減到不能再減了為止。
師:什么叫不能再減了呢?
生:就是最后剩下的數(shù)要比減數(shù)小,就是不能再減啦。
……
不管是新授環(huán)節(jié)的不斷追問,還是練習環(huán)節(jié)的選擇,都是有意讓學生感知“最多”,目的是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剩余的數(shù)比減數(shù)要小,當余下的數(shù)比減數(shù)大時,說明還可以再穿一串,為以后學習有余數(shù)除法,余數(shù)一定要比除數(shù)小,即答案的唯一性進行前期滲透。促使學生在學習二年級下冊有余數(shù)除法單元中 “余數(shù)與除數(shù)關系”時,他們能通過拼組、觀察、比較,很自然地喚醒原有的知識儲備。即“余下的數(shù)要比減數(shù)小,減到不能再減了為止(以現(xiàn)有的知識基礎)”,也就能順利地建構“余數(shù)要比除數(shù)小”的概念。
(三)體驗“至少”,孕伏進一法原理
關于“至少”也是用有余數(shù)除法解決問題的一種基本形式,我們可以在課堂拓展環(huán)節(jié)滲透對“至少”的理解,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初步感知“進一法”。
如在課的延伸環(huán)節(jié),出示以下習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然后進行反饋交流。
生:10-4-4=2(只),答:至少需要2個籠子。
生:10-4-4=2(只),答:至少需要3個籠子。
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算式相同,答案不同呢?
經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得出結論:如果是2個籠子,那么還有2只兔子沒有籠子住,所以還需增加1個籠子。同時學生也恍然大悟,碰到這類問題時,有時我們還要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思考。
師:那么再多些籠子可以嗎?
生:可以是可以,但是太浪費啦?!?/p>
師:在解決這類問題時,我們一般要思考,在最節(jié)省的情況下,需要幾個籠子。也就是最少需要幾個籠子。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通過讓學生解決至少需要幾個籠子的數(shù)學問題,結合生活中的應用經驗,讓學生初步感知“至少”,為二下學習用有余數(shù)除法解決問題中的“進一法”進行有效的鋪墊。
“一個數(shù)里面有幾個幾”的教學在2011年課標版教材中推進序列做得較細致,通過前期一步步地滲透與引導,讓學生慢慢體悟由減法過渡到除法的演變過程,加深了四則運算間的溝通與聯(lián)系,而“同數(shù)連減解決問題”的教學在整個序列的推進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為后續(xù)系列教學除法打好了扎實的基礎。
(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qū)岳林中心小學 315500 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qū)新城實驗小學 3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