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西湖景
因天下風(fēng)景,無勝于西湖而故名。但民間亦俗稱“西洋鏡”。昔時商阜集市的街頭巷尾,常擺設(shè)西湖景,供人欣賞。西湖景用一木箱掛多幅風(fēng)景畫,上下升降,正箱面的下端,裝上特制的鏡頭,通過反射,可看到箱內(nèi)一幅幅的圖景,箱主不時敲打小鼓小鑼,不時解說箱內(nèi)其景。有時加唱戲劇片斷或其它曲調(diào);“多拿錢來多來看,少拿錢來少來看,不拿錢來看光光”,以招引顧客。
拈石子
亦稱“抓子”、“拈石子”。民間兒童游戲。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云:“是月也,女婦閑,手五丸,且擲,且拾、且承、曰抓子兒”。昔時一些少女常玩拈子,益陽上鄉(xiāng)的玩法是;用小石子五粒,先把五粒石子握在手中,擲上其中一子,同時將其余四子擲于桌面或地上,俗稱“放子”。而后開始拾子,即擲上一子,接而俯拾一子,再擲上一粒接而俯拾二子,依次拾完;再把四子都撒在桌上,擲上一子接而俯拾全部四子;最后把四子全部撒在桌上,擲上一子接而先俯拾對方選定二子,再把其余二子疊高,再俯拾之。按以上程序順利完成者為贏。所玩之子,后有改用內(nèi)裝砂子的小布袋的拈子游戲,市區(qū)目前很少有人玩耍。
老鷹擔(dān)雞
益陽湖鄉(xiāng)稱“老鷹擔(dān)雞”,山鄉(xiāng)稱“老蟲(老虎)咬尾”。由數(shù)人組成,首先由一人自稱老鷹,其余人排成縱隊最前面的人伸開雙手擋住老鷹,第二人雙手捏住前面一人的腰帶,后面依次的串起來,然后由老鷹來抓最后的那人,玩時忽前忽后,時左時右,直至抓住最后的一個為勝。至今鄉(xiāng)下仍有小孩喜歡這一游戲。
解繃繃
民間兒童游戲。由二人玩耍,用一根細線繩,兩端連接為環(huán)形,先由一人用雙手撐開構(gòu)成一種幾何圖形,然后由另一人雙手用挑、穿、鉤等方法改變原來的圖形,這樣二人輪流解繃,巧妙的繃出各種圖形,能者為勝。玩者女性者多。
捉迷藏
民間兒童集體游戲?!跋棺幼锦俗印笔亲矫圆刂唬扔蓴?shù)人手拉手圍成一個圓圈,其中一人用手帕包住雙眼扮瞎子,另由一人將一只手縛在腿上裝跛子。游戲開始時,跛子在圈內(nèi)邊吹口哨邊跳動,瞎子順著哨聲撲捉,如捉住跛子即勝,可換另一對再捉。
騎馬馬
民間兒童游戲。玩時先由兩個兒童將右手向下握住自己的左手腕,再用左手向下握住對方右手腕,形成一個四方結(jié)子形的“座位”然后蹲下讓其他兒童坐在“座位”上,再站起來走動,俗稱“騎馬馬”。也有馬馬相斗者。
擲紙牌
民間兒童游戲。昔時,紙牌為香煙殼中所附的圖片,后有專印畫片出售。牌上印有十二生肖或三國時代人物等,玩具店出售。玩時,預(yù)先一方把紙牌放在桌子上或地上,由對方用其紙牌用力擲打之,能把對方的牌打翻身為勝。也有用紙折成六角梯形的“紙拍”代用?;虬验L方形的紙牌,各從桌端向另一面桌端用力打走,比打遠近,打落桌下者為輸。也有用包香煙的圖案紙折成三角形,用來代替紙牌的。
變虎貓
民間兒童游戲。孩童扮鬼臉,用雙手扒開口邊、眼皮,裝虎貓叫聲,嚇唬同伴為戲,尤以兩三歲的小孩在裝虎貓時更逗人喜愛。
九連環(huán)
明《丹鉛總錄》;“九連環(huán),兩者互相貫為一,行得關(guān)捩,解之為二,又合二為一?!鼻宕至餍?。當時的九連環(huán),采用金屬絲制成圓形,小環(huán)九枚,九枚相連,套在條形橫板或各式框架上,其框柄有劍形、如意形、蝴蝶形、梅花形等,各環(huán)均以銅桿與之相接。玩時,依法使九環(huán)全部連貫于銅圈上,或經(jīng)穿套全部解下。后來采用銅或鐵制作。其解法多種多樣,可合可分,變化多端。
近人徐珂《清稗類鈔》記其解法:“欲使九環(huán)同貫于柱上,則先上第一環(huán),再上第二環(huán),而下其第一環(huán),更上第三環(huán),而下其第一、二環(huán),再上第四環(huán),而下其第一環(huán),再上第四環(huán),如是更迭上下,凡八十一次,而九環(huán)畢上矣。解之法,先下其第一環(huán),次下第三環(huán),更上第一環(huán),而并下其第一、二環(huán),又下其第五環(huán)。如是更迭上下,凡八十一次,九環(huán)畢下矣?!遍_始是在閨閣婦女、孩童中流行,以后逐普及到民間。后被雜技藝人吸收發(fā)展成舞臺上演出的古代戲法。表演者將九個金屬圓環(huán),運用熟練技法,或合或分,或套花籃、彩燈、宮燈形狀,手法敏捷技巧出眾,變幻叫人莫測,成為觀眾歡迎的雜技節(ji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