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識猷
心情不好,不去運動了;心情特別好,要做自己喜歡的事,不去運動了;天氣不好,霧霾嚴重,不去運動了。我們總會找各種理由讓自己不運動,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知道原來自己不愛運動是有原因的。
先來做個小測試:將你覺得符合自己情形的陳述都打個鉤,然后數(shù)一數(shù)哪一欄的鉤更多。
思考者
·我以思考為樂
·我喜歡那種需要想出新方法來解決問題的工作
·我能從深思熟慮中獲得滿足
·我喜歡生活中充滿了待解決的難題
非思考者
·對我而言,思考不是件樂事
·只有迫不得已時我才去思考
·比起思考長期計劃,我寧可想些近期的小計劃
·我會盡量避免那些需要深入思考的情況
這是簡化版“認知需求”測試,測的是“你究竟有多愛動腦”——對“思考者”來說,動腦和食物、水、空氣、Wi-Fi一樣,是不可或缺的“內(nèi)在需求”,但對“非思考者”來說,動腦則是外界強加于己的苦差,可免則免,能逃就逃。
逃到哪里去?“非思考者”更愿意向外尋求刺激。結(jié)果,“非思考者”就做了更多的體力運動。2015年,美國心理研究者托德·麥克爾羅伊在大學生里找出30個“思考者”和30個“非思考者”,給他們戴上了監(jiān)測運動量的腕帶。一周后數(shù)據(jù)回來,麥克爾羅伊發(fā)現(xiàn),“非思考者”在周一到周五的運動量顯著高于“思考者”,周末兩天則兩者差不多??赡芨芤坏街芪宓恼n程需要思考有關(guān),當“思考者”坐在那里琢磨難題時,“非思考者”早就厭煩無聊,將課本一丟,出去玩鬧跑跳了。
然而陷阱出現(xiàn)了:假如你熱愛動腦,你會不自覺地選擇靜態(tài)的生活方式,而這種生活方式偏偏不利于大腦。
在大腦急劇進化的那段日子里,我們的祖先每天步行10至20公里——這是人類學家理查德·蘭厄姆的估算。而且別忘了,他們的路可是遍布荊棘的;有時翻山越嶺,有時涉水下河,有時還得跟猛獸來個自由搏擊或者短途賽跑。比起如今的“朋友圈步行一萬步”,祖先們的運動量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而運動量將決定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問題——你的大腦將怎樣變老。
無數(shù)研究顯示,最能預測“80歲以上仍思維敏捷”的因素,就是運動。大腦是我們體內(nèi)最耗能的器官,而運動不僅能改善大腦供血, 讓它平穩(wěn)地得到糖分和氧氣,還能調(diào)節(jié)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讓大腦保持愉悅輕松的狀態(tài)。比起坐在那里一動不動的沉思者,運動者的長期記憶、推理、專注能力等,統(tǒng)統(tǒng)勝出。假如你勤勉地使用身體,你的大腦就會越用越靈光。如果你坐在那里思索,雖然能收獲一些短期的思維樂趣,但長期看來卻是在扼殺大腦。
需要多少運動呢?先從每天散步20分鐘做起,這樣就能將大腦未來中風的風險降低57%。然后再漸漸增加到每周2至3次的中等強度運動,慢跑、打球、游泳、舉重……有氧無氧,隨你挑選。只要你喜歡、能堅持,都是好選擇。還要學會無視腦中“讓我再思考一會兒”的渴望;很多時候,思考者不運動,是因為思考更有趣。但為了長久享受這種樂趣,還是從書桌前站起來吧。
(竹之語摘自《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