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石城
?
論以民間藝術元素為基礎的作品著作權保護問題——以京劇臉譜為分析對象
謝石城
民間藝術和以民間藝術為元素創(chuàng)作的作品之間,存在明顯的差別。前者具有公共性,不為任何具體的群體和個人所有,后者有特定的作者,體現了創(chuàng)作者的個人藝術體驗和創(chuàng)造,具有獨創(chuàng)性,符合《著作權法》保護范疇。對這個問題的識別,有利于我們正確理解繼承與發(fā)展、傳承與創(chuàng)造之間的關系,也有利于在保護民間文學藝術遺產的基礎上發(fā)揚光大傳統藝術,促進中國傳統文化走向現代、走向世界。
民間藝術;作品;獨創(chuàng)性
2015年6月,某地世嘉房屋銷售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世嘉公司”)為了更好地營銷其公司產品,委托杜園廣告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杜園公司”)進行營銷廣告設計,杜園公司的設計師們深入考察了世嘉公司樓盤的區(qū)位特點、人文理念、房屋結構、周邊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最終決定以京劇臉譜為藝術元素,結合樓盤實際情況來設計營銷廣告。為此,設計師們查找了相關畫冊,并從網絡上下載了各種京劇臉譜圖案,最終選取了某畫冊上的16幅京劇臉譜,并以此為基礎設計了該樓盤的營銷廣告,在當地的晚報、都市報、快報等多家媒體多次刊登宣傳,也在當地電視臺滾動播放。營銷廣告所闡釋的樓盤特質和居住理念,撥動了大眾尚古、休閑的心弦,獲得消費者的廣泛好評,幫助世嘉公司取得了非常好的市場效應和銷售成效。
2016年3月,京劇臉譜畫家孫某找到世嘉公司,宣稱該16幅京劇臉譜系其作品,并刊登在某畫冊上。世嘉公司未經其許可,也未標明作者,更未向作者支付作品的使用費,卻以這些作品為基礎設計了樓盤營銷廣告,侵犯了孫某的著作權,孫某要求世嘉公司及其委托的杜園公司立即停止侵權、賠禮道歉,并支付作品使用費人民幣160萬元。
世嘉公司和杜園公司認為,他們的營銷廣告固然是以孫某的作品為基礎,但該作品本身就是民間藝術產品,是以長期流傳的京劇臉譜為基礎描摹的,不具有創(chuàng)造性,不應歸屬于某個人所有,因而不能認定兩公司的行為是侵權行為,更不應由他們承擔相應的侵權法律責任。雙方爭執(zhí)的焦點在于,該16幅京劇臉譜是否屬于民間藝術產品,孫否是否擁有對這些臉譜的著作權,并以此為基礎判定世嘉公司和杜園公司是否需要承擔侵權責任的問題。孫某堅持宣稱對這些京劇臉譜作品享有著作權,并要求世嘉公司和杜園公司賠禮道歉和賠償損失。雙方爭執(zhí)不下,孫某訴諸法庭請求裁斷。
我國理論界有學者認為:“民間藝術作品是指在一國國土上,由該國的民族或者種族集體創(chuàng)作,經世代相傳,不斷發(fā)展而構成的作品?!雹诋斎灰灿袑W者認為民間藝術作品是在土著共同體中世代流傳,由身份不明的人創(chuàng)作、保存和發(fā)展,屬于民族文化遺產的作品。③
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對民間藝術作品做了界定,體現了各自的理解和立場。我們概括他們的觀點不難發(fā)現,民間藝術作品除了符合知識產品一般特征之外,還具有自身特征:第一,區(qū)域性。民間藝術作品往往存在于特定區(qū)域之中,這個區(qū)域不是國別意義上或者是行政管轄意義上的地理范圍,而是和特定地區(qū)的民族風情、文化氛圍、居民習俗、藝術特質相聯系的區(qū)域范圍,不同區(qū)域下的民間藝術作品展現不同的氣質。第二,多樣性。民間藝術作品基于自身的區(qū)域特征,在表達方式、藝術載體、表現方式甚至表達的情感特征等方面呈現多樣性,即民間藝術作品既可以是文學作品,也可以是音樂美術作品,還可以是戲曲、山歌、剪紙等以口手相傳的方式流傳下來的藝術作品。第三,集體性。民間藝術作品產生于歷史演進過程之中,也在歷史傳承中不斷積淀、成型、豐富和發(fā)展,是廣大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作者、傳承者在藝術實踐中不斷發(fā)展而成的,體現了廣大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是幾代、十幾代甚至幾十代文學藝術家集體創(chuàng)作、不斷傳承、持續(xù)豐富而成的,是集體智慧和汗水的結晶。第四,傳承性。民間藝術作品在其創(chuàng)作、豐富、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吸收其他藝術作品所取得的成就,也不斷疊加新的時代所給予的藝術養(yǎng)分,通過吸收、借鑒不同藝術形式的成果,并結合時代要求,不斷發(fā)展演化并達成較為穩(wěn)定并具有兼容性的藝術作品,這是一個不斷傳承和發(fā)展過程。
京劇臉譜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藝術形式,其特定的表現形式和藝術內涵是民族的,具有強烈的中華文化特征,京劇臉譜在其創(chuàng)作、傳承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凝結我國歷代京劇藝術家的智慧和辛勤勞動,是不斷傳承、演進、豐富和發(fā)展的產物,具有集體性和傳承性特征。京劇臉譜已經為全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qū)的人民所熟知并認可,因而也是世界的,是世界藝術作品的一朵奇葩。
民間藝術作品版權歸屬認定問題,在理論界與實務界均存在較大爭議,這從現有民間藝術作品版權歸屬理論多而繁雜的現狀也可見一斑。目前,學術界針對民間藝術作品版權歸屬理論主要有“個體論”、“集體論”、“個體與集體二元共生論”,不同的理論均有其各自優(yōu)勢,但也存在明顯的理論缺陷。
“個體論”強調個體在作品的生成、演變、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集體(團體)在作品生成、演化、發(fā)展和豐富過程中的作用與影響。很多時候,個體在民間文學藝術發(fā)展歷史進程中所作出的貢獻十分模糊,甚至根本無法認定具體個體的作用和貢獻,直接的后果是作品權利人空缺,造成民間藝術作品的保護期因超過我國《著作權法》所規(guī)定的50年最長保護期限,最終流入免費索取公有領域,從而失去版權法的保護。④
現階段比較通行的觀點是“集體論”,持這一觀點的人是把特定團體(群體)認定為民間藝術作品權利人。主張對于傳承特定的藝術作品有一定貢獻的族群、社群,依照習慣規(guī)則可認可其為權利主體,某些國際條約也已經把產生該藝術作品的集體(族群、社群或社區(qū))視為民間藝術作品的權利主體。⑤
有學者持民間藝術作品是個體與集體共生的版權主體結構觀點,即“二元共生論”?!岸采摗睓嗬黧w觀仍然無法解決個體主體和集體主體認定中的困難,但其試圖確認具體主體作為民間藝術作品權利主體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在這一觀點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歷史長河漫漫,當民間藝術作品權利主體確實無法得到確認時,該作品的版權如何確定?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具體而現實的問題。
筆者主張,民間藝術作品作為歷史性作品,版權歸屬應存在個體、集體和國家三個層面的權屬問題。首先可以依照民間藝術作品的“原產地”傳統習慣法明確作品的權利歸屬;若不能依照傳統習慣法確定作品的權屬,可再依照“個人主體”到“來源群體主體”再到“國家兜底主體”順次對民間藝術作品版權主體予以確定。⑥為了防止國家對民間藝術作品權屬的過度占有,需對國家這一兜底主體進行必要的限制。具體辦法是:其一,將國家這一權利主體放置在序位最末端,即只有個體主體、集體主體不存在或者確實無法查證、確認的情況下,方能認定國家為該民間藝術作品的版權所有主體。一旦個體或集體權利主體被歷史文獻和考古資料所證實,國家即轉移權利主體身份;其二,已經確認的個體主體或者集體主體無法為該民間藝術作品提供最低限度保護的,國家可以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干預和介入,并由國家和作品原始權利主體“共同共有”該作品所有權。
目前,我國對于民間藝術作品權利保護的主要依據是《著作權法》。如果《著作權法》不足以保護民間藝術作品權利,則須通過制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實施條例》予以特別保護,這個條例”目前仍處于論證之中,尚未獲得通過。其所確立的保護原則是,任何組織或個人使用民間藝術作品,應事先得到特定民族、族群或者社群的同意;著作權人有權要求與使用者共同分享由使用該民間藝術作品所產生的收益。權利主體無法確認時,由國務院著作權主管部門指定專門機構代為行使權利主體的權利,所獲得分享利益用于鼓勵中國民間文學藝術的傳承、弘揚和發(fā)展。⑦
京劇臉譜是我國民間藝術作品中一朵絢麗的奇葩,我們對于京劇臉譜多少已有認識,即能從臉譜的基本特征中識別角色,無論是京劇藝術表演還是觀眾的欣賞,都從京劇臉譜、各種表演手段中領會這門藝術的精髓,從中獲得藝術享受。這門藝術的基本特征、元素不僅是欣賞的基礎,也是得以相互交流、對話、傳承、發(fā)展的基礎。京劇中描繪臉譜的最原始目的我們已經無法考證,但隨著京劇角色人物面部妝容逐漸固定化,也就成為了觀眾用以辨別忠、奸、善、惡的視覺符號。⑧京劇臉譜的同質性特征,體現了京劇臉譜是來源于民間,且經過長期歷史發(fā)展和無數人共同創(chuàng)造而形成的藝術載體和形式。應該說,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京劇臉譜藝術是通過對演員臉部進行一定的色彩勾畫,以表現戲劇人物的角色身份、性格特征,并形成相對固定的勾畫方式、圖案、色彩等的表現形式。這種表現形式通過民間流傳、豐富和發(fā)展,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相對固定和程式化的勾畫譜式,成為我國人民貢獻給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財富,并已經成為公有藝術形式,人們在不損害京劇臉譜的基本表現形式和特征的情況下,人人得而使用之。
需要注意的是,作為一種藝術的京劇臉譜和這種藝術外在化的京劇臉譜圖案之間是存在差別的,即京劇臉譜藝術固然有一定的規(guī)律和特征,也形成了特定的表現手法,但如何落實這些規(guī)律、特征、表現手法,并最終用一定的圖案表現出來,則是另外一件事情。同一人物、同一角色的京劇臉譜,可以選擇不同的載體進行表現,比如通過繪畫、雕塑、造型等多種方式表現。即使是同一種表現形式,在著色、線條、表現手法上還會存在差別。每一個藝術家都可以根據自身對京劇人物和角色的認知,以自己擅長和熟稔的藝術手法予以表現出來,并依附在一定的載體上。有的人把京劇臉譜描摹于蛋殼上,有的人將臉譜刻畫于木頭上,有的人將臉譜藝術地用泥塑表現出來,有的人則烤制在陶瓷上……不一而足,應該承認這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勞動。從這種意義上說,承認京劇臉譜藝術存在程式化的共同性,并不妨礙作為京劇臉譜圖案特殊性、創(chuàng)造性的認定,更不會妨礙、限制對京劇臉譜藝術的繼承和發(fā)展。相反地,對京劇臉譜作品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肯定和保護,能夠激勵廣大藝術家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勞動,通過不同形式和方式的創(chuàng)新,促進京劇臉譜藝術的發(fā)展與繁榮。
京劇臉譜藝術和表現京劇臉譜藝術的藝術作品之間是存在差異的,京劇臉譜藝術是一種描摹在表演者臉上的一種藝術圖案,這種圖案形式能夠幫助觀眾識別表演者的角色,從中也展現或者強化角色的某些特征,還能給予觀眾視覺藝術的享受。這種藝術形式從我們常見的描摹于演員臉部,逐步發(fā)展為以雕塑、木質畫、陶瓷作品、雞蛋殼畫、照片、圖片等多種形式、多種載體表現出來的藝術作品。應該承認,作為表現京劇臉譜藝術的各種作品,也就是類似本案中孫某的作品,都包含了作者的匠心,都具有一定的獨創(chuàng)性,符合知識產品之創(chuàng)造性特征,屬于我國《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范圍。
這里所稱的公有元素,通常包含這樣兩種情形:一是存在于民間、不為任何公民、組織所有的藝術元素,這些藝術元素或許俯仰皆是,或者司空見慣,卻能給藝術家?guī)盱`感和創(chuàng)造力,并用之于自己作品的創(chuàng)作之中。另一種則是進入公共領域的藝術作品,即這類作品已超過我國《著作權法》所確立的保護期,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可在不經作者同意、不用向作者支付報酬情況下直接使用的作品,當然使用這類作品仍需依法保護作者的人身權利。
前述案件中,孫某創(chuàng)作京劇臉譜美術作品的基礎是京劇臉譜藝術長期形成的固定程式和勾畫方式,同時也借鑒和參考了前人關于京劇角色人物的臉譜勾畫式樣。這些式樣是長期形成和累積的,缺乏特定的作者或著作權人,具有民間藝術作品的特征。何為傳統的民間文化?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以下簡稱“WIPO”)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民間藝術作品規(guī)定為:“由具有傳統文化藝術特征的要素構成,并由反映某一國家或地區(qū)的一個群體或者某些個人創(chuàng)作并維系,反映該全體傳統文化藝術期望的全部文藝產品”,⑨依照WIPO《保護傳統文化表達:政策目標與核心原則》草案的規(guī)定,“民間藝術作品”指由特定的地區(qū)或族群共同創(chuàng)作,通過口頭或動作傳授、模仿等方式長期傳承的反映其社會生活特征與文化特性的民間文學藝術具體表現形式,⑩其外在的具體形式包容了幾乎所有與《著作權法》所保護的客體相同的作品類別,如民間文學的內容包括神話、傳說、寓言、笑話、民謠、史詩、民間說唱、諺語、俗語、歇后語、謎語等,民間藝術則包括了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美術、地方戲曲、民間曲藝、民間手工藝品等等。11長期積累形成的京劇臉譜藝術已經具有了一些穩(wěn)定特征,比如特定角色的臉部勾畫形狀、衣飾情況、顏色、著色分布等,這些都是公有的元素,任何人都不享有著作權,人人都可以利用這些元素進行再利用、再創(chuàng)造。
由此可知,民間藝術作品是在一定區(qū)域內流傳,有一群人不斷傳承、演化、加工、豐富、完善而形成的作品。它沒有特定的作者,也只有大體固定的形式,帶有明顯的區(qū)域特點或者民族色彩,反映了當地或者特定種族的群體文化心理、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歷史觀念、審美情趣等。這些作品或表現形式屬于公共文化資源,不屬于任何特定的個人或人群,任何人都可以以此為元素進行再創(chuàng)作、再豐富,不屬于著作權法保護的范圍。
京劇臉譜藝術就是一種民間藝術作品,不屬于任何特定群體和個人。京劇臉譜的這些藝術特征,往往通過藝術家們的講述、臉譜道具、藝術圖案、現場表演等多種形式傳承,也未曾形成完全固化的呈現。各個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不同角色的臉譜時,往往會加入自己對角色、人物的藝術理解,在線條、筆鋒、構圖、用色等勾法上運用自己獨特的方法或者加入自身的理解,形成一定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反映了不同勾畫者的獨創(chuàng)性。在著作權領域,獨創(chuàng)性意味著作品中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個人特征的表達形式,即作品中具有某種屬于作者個人獨特的、他人無法擁有的東西。對于“獨創(chuàng)性”的認定,就涉及創(chuàng)作元素與作品本身的差別,進而涉及是否依照《著作權法》進行保護的問題。
以民間藝術作品為元素再創(chuàng)作而形成的作品則有明確的作者,是借鑒傳統民間藝術素材、民間文藝作品或在民間文藝表達的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作而形成的新的知識產品和智力成果,它們融入了創(chuàng)作者獨特的人生閱歷、藝術理解和體驗、個人審美情趣等而創(chuàng)作完成的。這類作品在保留了民間藝術作品的藝術精髓和核心價值的基礎上,對民間藝術作品核心元素或表達方式進行創(chuàng)意性加工,是一項再創(chuàng)作、再創(chuàng)造的文藝作品。作品中的任何內容或者表現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只要不屬于抄襲和剽竊,又能給讀者或其他受眾帶來與眾不同的感官體驗的,都應當認定為具有“獨創(chuàng)性”。12
本案中,孫某的京劇臉譜作品就是以民間藝術作品為基礎創(chuàng)作的作品,是體現了作者創(chuàng)造性和藝術體驗、藝術手法的新作品,屬于我國《著作權法》保護的對象。將民間文學藝術和以民間文學藝術為基礎的文藝作品相混淆,實際就是混淆了創(chuàng)作素材和創(chuàng)作作品兩個不同概念,從而導致結論的偏差乃至錯誤。從《著作權法》上講,京劇臉譜作為傳統藝術的表達方式具有公共性,京劇臉譜作品則是藝術家以程式化的臉譜圖案為基礎,通過獨特的構思和對京劇藝術的理解,進行再創(chuàng)作后形成的新的美術作品,屬再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具獨創(chuàng)性特征,屬于我國《著作權法》保護對象。
本文探討的案例中,被告世嘉公司和杜園公司都認為,京劇臉譜屬于中國民間藝術作品,屬于公有藝術元素,沒有具體的權利所有者,也不受現行知識產權法律法規(guī)的保護。《著作權法》規(guī)定,民間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guī)定,不受《著作權法》的保護。原告孫某宣稱為其所有的16幅京劇臉譜,實際只是對民間京劇臉譜進行了編排,僅有一小部分屬原告創(chuàng)作,所以不享有著作權。京劇臉譜是隨著中國戲曲藝術不斷發(fā)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種民間藝術,以其夸張的造型、濃艷的色彩、豐富的構圖、鮮明的視覺特征深受海內外觀眾喜愛,已經成為京劇藝術的視覺符號,甚至已經脫離京劇舞臺而成為一門獨立的裝飾藝術,13表演中各種人物的臉譜都有自己特定的譜式和色彩,不會因表演的場地、表演者不同有很大差別,因而任何人都不擁有對這些臉譜的著作權。
原告孫某則認為,京劇臉譜固然有一定固定的元素和特征,這樣才能形成對特定人物和角色的識別效果。但這并不意味京劇臉譜是千篇一律的,實際情況是,即使是同一個角色人物,其臉譜在線條勾畫和圖案方面也是存在差異和個性化元素的。京劇臉譜是一種極具民族特色的臉部化妝造型的藝術呈現,是根據某種性格、性情或某種特殊類型人物的臉部為載體的繪畫藝術,是造型、色彩和表現三要素的統一體。14京劇中的每個人物所繪畫的臉譜都有各自的性格特征及表現手法,絕不雷同,15孫某創(chuàng)作的京劇臉譜,是在收集了眾多京劇臉譜的基礎上選擇、加工、繪制而成的,這里包含了孫某自己的繪畫技巧,結合了作者對京劇的理解,是在前人基礎上吸收民間藝術元素基礎上的再創(chuàng)造。所收集的京劇臉譜具有體系性,包含了作者的智力和創(chuàng)造,符合知識產品之獨創(chuàng)性、新穎性要求,作者依法享有著作權,應受《著作權法》保護。
被告世嘉公司和杜園公司對孫某作品的使用,侵犯了作者的合法權益,具體體現為:(1)侵犯了作者的署名權。無論作者是否授權,也無論是否需要向作者支付使用費,任何人對作品的使用都需要在合適的位置標明作品作者,不署名地使用作品,是對作者人身權的侵犯。(2)兩被告未經作者同意使用了孫某作品。任何人使用他人作品,都需經過作者授權或者同意,除非符合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可以不經作者授權或同意而使用作品的情形。任何未經作者授權和同意而對作品的使用,都是對作者權益的侵犯。被告將孫某作品用于商業(yè)廣告和營銷,顯然不屬于法定的免責情形。(3)未向作者支付使用費。在未經作者同意的情況下,兩被告將孫某作品用于房地產項目的營銷廣告中,卻未向作者支付使用費用,毫無疑義屬侵犯作者著作權的行為,幾經協商無法達成協議,甚至要求作者放棄賠償權利。對于兩被告侵犯孫某權利的行為,最終判定兩被告依法向孫某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我國未曾“斷流”的悠久文明史,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民間藝術作品。這些民間藝術作品在其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中,并未明確其作者或者產權所有人,而是在時代變遷中模糊具體創(chuàng)作者和所有者,實際上這些作品也很難明確具體的創(chuàng)作人,因為這是歷經幾代人或者十幾代人智慧的結晶。今人在保護這些作品的權利時,需要正視這一客觀事實,建立起合理的規(guī)則制度,從而在保護好民間藝術作品的同時,又不失對該作品的傳承,也不妨礙對這些作品的發(fā)展、開發(fā)、利用。應該看到,目前我國對于民間藝術作品還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guī)予以規(guī)范和保護,需要進一步加大研究力度和立法進度,從而為民間藝術作品的保護提供制度根據。當然,雖然缺乏專門的民間藝術作品保護法規(guī),也并不意味著屬于完全“無法可依”的狀態(tài)。我們對于民間藝術作品的保護,仍可適用《著作權法》,只是在特定方面需要新的法規(guī)和司法解釋予以細化和深化。
需要注意的是,民間藝術作品并非想當然地屬于公有藝術元素。筆者在文中也提到,對于民間藝術作品所有權人的認定,可以依照民間習慣法予以認定之,在民間習慣法無法確認的情況下可以依法認定給個人、團體,在確實需要權屬認定又沒有明確的個人或組織的情況下,可以認定給國家。權利主體確定后,才有可能實施后續(xù)的權利保護行為。當然,民間藝術作品歷經許多年代,往往超過了作品之財產權利的保護期限,其使用無需付給權利人費用。
我國還有許多無法認定作品權利人,也不具有保護期限約束的民間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很可能成為藝術的“公有元素”,即無需署名、也無需向任何人支付使用費。人們可以這些作品為元素進行再創(chuàng)作,成為新的藝術作品。毫無疑義地,這些以藝術公有元素為基礎創(chuàng)作的新作品,創(chuàng)作者是依照現行法律法規(guī)享有著作權的,任何人使用他人作品都要依照知識產權法的有關規(guī)定保護作者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對權利人知識產權的保障,就是要使知識產權的保護、使用處于有序、合法狀態(tài),這既是對別人權利的尊重,也是對自己權利的保護;既是對特色和創(chuàng)新的傳承,也是對成果發(fā)展和再創(chuàng)造的鼓勵;既是對傳統文化精華的吸收和繼承,也是對傳統文化精粹的發(fā)揚和光大,在倡導面向世界構建中國學派,傳達中國話語,弘揚中國文化的背景下,顯得尤為必要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責任編輯:常 琳)
923.41
A
1674-8557(2017)04-0055-07
2017-10-31
謝石城(1982-),男,福建長汀人,福建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
①本案所涉人名、公司名稱等均屬虛構,請勿對號入座。
②吳漢東著:《知識產權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頁。
③劉春田著:《知識產權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頁。
④齊愛民、曾鈺誠:《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歸屬認定的困境與出路》,載《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16年第2期,第148~153頁。
⑤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OP)出臺的《保護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民間文學藝術:政策目標的核心原則修訂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頒布的《保護民間文學藝術表達,防止不正當利用及其他損害性行為國內示范法》、聯合國(United Nations)推行的《原住民文化與知識產權保護Mataatua宣言》均強調民間文學藝術歸屬于集體所有。
⑥曾鈺誠、李遠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版權歸屬理論:反思與重構》,載《編輯之友》2017年第6期,第83~89頁。
⑦韋貴紅、李潭:《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原則探析》,載《知識產權》2015年第3期,第48~52頁。
⑧李楠:《京劇臉譜的研究及其對平面設計的啟示》,載《設計》2014年第2期,第104~105頁。
⑨曲金東:《關于我國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的幾點思考》,載《中國版權》2014年第5期,第65~68頁。
⑩管育鷹:《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機制探討》,載《法律科學》2016年第4期,第101~113頁。
11胡光:《我國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版權保護》,載《編輯學刊》2016年第2期,第107~112頁。
12同上。
13李楠:《京劇臉譜的研究及其對平面設計的啟示》,載《設計》2014年第2期,第104~105頁。
14王力椮:《京劇臉譜藝術中色彩的視覺及心理表述性》,載《戲劇文學》2009年第9期,第72~74頁。
15白瑩、宇文塔曼:《京劇臉譜的藝術魅力及應用》,載《大眾文藝》2016年第22期,第164~1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