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盧琦(1306—1362),字希韓,號立齋,泉州惠安人,存有《圭峰集》。盧琦是元代一位大詩人,為元末閩中文學四大名士之一。明代徐《筆精》評盧琦詩云:“盧詩自佳,如‘嵐氣滿林晴亦雨,溪聲近驛夜如秋’……‘梧葉幾番深夜雨,梅花一樹短籬霜’,清典可詠。元詩多纖弱,若圭齋者,實有唐調(diào)者也?!薄端膸烊珪偰俊芬嘣疲骸扮匐m不高,而列名良吏,可不藉詩而傳。即以詩論,其清詞雅韻,亦不在陳旅、薩都拉下?!庇纱丝梢?,盧琦的詩歌得到后人很高的評價。
盧琦先世光州固始人(今河南固始縣),唐末避亂入閩,居泉之惠安(今泉州惠安縣)。盧琦髙祖諱汝華,曾祖諱達叔,祖諱義先,祖母李氏,父諱慶龍,母鄭氏,妻陳氏。《故前村居士盧公墓志銘》載“惠安盧琦……以善狀乞銘于吳鑒,曰:‘吾先世光州固始人也。唐末避亂,從王緒入閩,居泉之惠安。宋乾道間,有曰曕者,隱登髙山下……其后遷邑東之圭峰下,乃吾髙祖之父也。髙祖諱汝華,曾祖諱達叔,祖諱義先。以至元丙子之三月,生吾父,名慶龍,字云從。其年,宋六岳亂,吾祖偕祖母李氏避之海島中?!庇帧拔崮膏嵤?,有賢德?!边@篇墓志銘是盧琦請吳鑒為其父盧慶龍所作,收錄于四庫本《圭齋集》卷后?!对食袆绽筛=}課盧君墓志銘》亦載“君先世光州固始人,從王緒入閩,居泉之惠安。曾祖諱達叔,祖諱義先,父諱慶龍,贈承務郎南昌縣尹,生子四,君其次也。母鄭氏,贈恭人。妻陳氏,贈恭人?!边@篇墓志銘則是盧琦第三子盧昺請謝子龍為盧琦所作,收錄于《(道光)惠安縣續(xù)志》。
盧琦有兄弟四人,長盧嶼,次盧琦,次盧琥,次盧瑛?!豆是按寰邮勘R公墓志銘》載“……得年六十有八。子男四人,長嶼、次琦、次琥、次瑛,皆已娶。女一人,適張某。孫男五人,孫女一人?!?/p>
盧琦有子四人,長盧暹,次盧果,次盧昺,次盧晏。女三人。《元故承務郎福建鹽課盧君墓志銘》載“……子男四人,長暹蚤世,次果娶連氏,昺娶林氏,晏娶柳氏。女三人,幼者僅存。孫女一人?!薄豆岁愂蠅恐尽芬噍d“……享年六十又五。子男四,長暹、次果、次昺、次晏,長蚤世。女三,皆殤。孫男三,源、汝、魁。女六?!边@篇壙志為莆田陳中為盧琦妻陳氏所作,收錄于四庫本《圭峰集》卷后?,F(xiàn)整理其年譜如下:
元成宗鐵穆耳大德十年丙午(1306),盧琦生。
《元故承務郎福建鹽課盧君墓志銘》載“吾鄉(xiāng)友希韓盧君之子昺,走介以書來曰:‘吾先君子以至正二十一年秋,移病去官,僑居玉融之海鄉(xiāng)。不幸明年秋七月甲辰,卒。”可知,盧琦卒于元惠宗至正二十二年,即公元1362年。
又載“俄以移疾去,卒于海上中途之寓舍,得年五十有七?!笨芍?,盧琦享年57歲。反推之,則盧琦當生于大德十年丙午,即公元1306年。
元武宗海山至大二年己酉(1309),4歲。其妻陳氏生。
《恭人陳氏壙志》載“恭人姓陳氏,諱懿,字孤徽,世家惠安之烏石。曾祖諱嗣源,祖諱旃?jié)?,父諱怡孫,母許氏。以至大己酉八月廿七日生?!卑矗褐链蠹河现钢链蠖?,即公元1309年。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延祐四年丁巳(1317),12 歲。 母鄭氏去世。
《故前村居士盧公墓志銘》載“吾母鄭氏,有賢德,先二十七年卒。時吾兄弟幼稚,……(父)嘗誨琦等曰:“汝母早歿,吾教汝兄弟讀書,非圖富貴利達。惟愿世先德,為好人,行好事而已,”盧琦父盧慶龍卒于1343年(見下文),而其母先其父二十七年卒,故其母鄭氏卒于延祐四年丁巳,即公元1317年。
元英宗碩德八剌至治元年辛酉(1321),16歲。與用平上人等游龜山福清寺,作《至治辛酉九日與用平上人純?nèi)拭庞挝魃礁G逅掠懈小贰?/p>
《至治辛酉九日與用平上人純?nèi)拭庞挝魃礁G逅掠懈小贰胺荚潞鲆殃?,賞心遂蹉跎?!哓M不美,如此日夕何?”按至治辛酉指至治元年,即公元1321年。福清寺在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內(nèi)龜山上,用平上人等生平不詳。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至元元年乙亥(1335),30歲。初夏游菱溪,作《游菱溪記》。
《游菱溪記》“惠安之北鄉(xiāng),其泉石林麓之美,獨菱溪為最勝……至元已亥初夏,予與莆陽人方君,同寓烏石精舍。溪出烏石山之背,每日未晡,主人輒相命以出,出則之菱溪?!瓱o所不游,游輒為之記。所謂雄深雅健之文,皆以是得之。今余才不見用于時,文不足示于后,姑書以志歲月云耳?!卑矗何闹兄猎押ギ敒橹猎液?,古人書“乙”為“已”以別于“己”。至元乙亥指至元元年,即公元1335年。
至元二年丙子(1336),31歲。娶妻陳氏,陳氏孝敬溫惠。
《恭人陳氏壙志》載 “恭人姓陳氏……年二十八,我先君受于烏石之廟,而歸于盧氏。先君諱琦,自號立齋?!卑矗宏愂仙谥链蠖昙河希?309),年二十八歸于盧氏。推之,娶陳氏則當在至元二年。
又載“恭人生而孝敬溫惠,幼涉書史,有載忠臣、烈婦、孝子、順孫之行,未嘗不三復嘆慕。既歸,奉吾祖南昌君,視滫瀡,問燠寒,唯謹。南昌君嘗語人曰:‘自吾得新婦,増一孝女。’”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至正元年辛巳(1341),36歲。中鄉(xiāng)試。
《(弘治)八閩通志》卷五十載“至正元年辛巳,鄉(xiāng)試,盧琦惠安人。”按:至正元年辛巳,即公元1341年。
至正二年壬午(1342),37歲。登陳祖仁榜進士第,授將仕郎臺州錄事,后因丁父憂,未赴。
《永春平賊記》載“盧琦字希韓,惠安人,登至正二年進士第。”按:至正二年,即至正壬午,公元1342年?!队来浩劫\記》為元代林以順所撰,收錄于《圭峰集》卷后。
《元故承務郎福建鹽課盧君墓志銘》載“登壬午進士第……授將仕郎臺州錄事,丁外艱不赴?!?/p>
《故前村居士盧公墓志銘》載“惠安盧琦,登至正二年進士第,授將士郎臺州錄事,歸自京師之五月,丁父憂?!?/p>
《(弘治)八閩通志》卷五十載“二年壬午,陳祖仁榜,盧琦?!?/p>
至正三年癸未(1343),38歲。父盧慶龍去世。
《故前村居士盧公墓志銘》載“……后數(shù)日,感微疾,端黙而逝。時癸未二月十二日也,得年六十有八。”按:癸未指至正三年,即公元1343年,盧慶龍當卒于此年。
至正五年乙酉(1345),40歲。夏六月,惠安縣學修學増?zhí)锂叄R琦作《惠安縣學修學増?zhí)镉洝贰?/p>
《惠安縣學修學増?zhí)镉洝贰爸琳迥暌延舷牧?,惠安教諭傅君馳書告琦曰:‘惠安學凡四遷,而迄定于縣治之左前?!懝羧A繼至,乃大修明倫堂。棟撓者更之,礎陷者平之……自始役迄終,公每躬督之,不務茍成,不求速效,必完必固,圖可以久?!葧r,邑民陳某以罪沒田于官,鄉(xiāng)豪陰據(jù)之。前令吳公……因召豪至廷下,示以法,豪遂服,田悉歸于學,于是學廩始給。邑之耆士來言曰:‘凡有功于學者,宜祀……公與前尹吳公獨不宜祠乎?’眾諾而祠之。將載其事于石……請予為記?!卑矗何闹兄琳延袭敒橹琳矣?,至正五年乙酉即公元1345年。
至正六年丙戌(1346),41歲。葬父于惠安縣仙境山。同年終喪,改延平知事授縱仕郎,在任期間有廉名。
《故前村居士盧公墓志銘》載“諸孤將以丙戌十二月廿四日丁酉,奉柩葬于縣北仙境山之原?!卑矗罕缰钢琳?,即公元1346年。
《元故承務郎福建鹽課盧君墓志銘》載“授將仕郎臺州錄事,丁外艱不赴。終喪,改延平知事授縱仕郎?!卑矗褐琳昃啾R琦父去世已三年,此年終喪??芍?,改授延平知事當在此年。又載“其在延平,案無留牘,廉之名蓋自此始。”
至正九年己丑(1349),44歲?;莅部h令雷機重修登科巖,二月落成,盧琦作《重建登科巖記》。
《重建登科巖記》載“至元丙戌,前進士雷侯子樞來宰是邑……得茲山喜曰:‘是何其名之嘉也!’……乃率僚屬登焉。至則慨昔賢藏修之地,鞠為草莽,為之惻然者久之。越三歲,戊子冬十月,計工度材……己丑春二月落成,稚耋聚觀,咸謂規(guī)制之盛,前此所未有也。于是,雪溪林先生走書鐔津之上,屬予為記……雷侯名機,字子樞。”按:己丑指至正九年,即公元1349年。雷機,元延祐年間進士,至正六年授惠安縣令。
是年春,為友人作《求麥舟疏》。
《求麥舟疏》載“至正己丑春,友人三山方子不遠數(shù)百里至劍津,袖舂陵太守木軒先生所贈詩,以贈予。且泣以告曰……予聞而悲之,因為作儷語數(shù)聯(lián)于后,庶好義之士讀之而有感焉,必有能周其急者?!卑矗褐琳撼蠹粗琳拍?,公元1349年。木軒先生指林興祖,字宗起,至治中登進士第,卒號木軒先生。友人方子生平不詳。
至正十年庚寅(1350),45歲。三月,吳克忠重修三華講堂畢,盧琦作《三華重修講堂記》。
《三華重修講堂記》載“至正九年己丑六月,余以事抵三華,即謁廟學。偕諸儒坐于講堂之上,顧瞻棟宇欲壓……(吳)公欣然曰:‘是吾責也,是吾父、吾祖之志也。’于是捐財集工。不俟終日,凡棟梁、榱桷、竹瓦之污腐殘缺者,悉易之……興役于己丑,畢工于庚寅三月……斯無負吳侯所以作新斯堂之美意。侯名克忠,松泉其號也?!卑矗焊钢琳?,即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吳侯指吳克忠,將樂(今福建將樂縣)人,號松泉,授福建宣慰司都元帥府元帥,卒于官。
是年秋,江浙省禮請盧琦校文。
《立齋盧先生文集后語》載“至正庚寅秋,江浙省禮公較文。予忝預選列,士大夫咸謂予之得所傳,其疑公之私者。公則曰:‘師友傳授固欲學者之底于成,設有所私焉,亦因其可取而取之耳?!卑矗涸谌珖O10個行省,江浙省為其中之一,轄境包括今江蘇南部,浙江、福建二省及江西部分地區(qū)?!读S盧先生文集后語》為孫伯延所作,收錄于四庫本《圭峰集》卷后。
至正十一年辛卯(1351),46歲。樂齋處士陳立功卒,盧琦作《樂齋陳公墓志銘》。
《樂齋陳公墓志銘》載“公諱立功,字連仲,號樂齋處士……遂返龍水,信宿而歿,時至正辛卯十二月二十日也,得年七十又七……”按:至正辛卯指至正十一年,即公元1351年。
至正十二年壬辰(1352),47歲。調(diào)永春縣尹,有善政。同年,鄰邑仙游縣盜發(fā),琦適巡永春邑境,遂擒盜賊送元帥府。
《永春平賊記》載“十二年,稍遷至永春縣尹,始至賑饑饉,止橫斂,均賦役,減口鹽一百余引,蠲包銀、榷鐵之無徴者。已而,訟息民安,乃新學宮,延師課子弟,月書季考,文風翕然。鄰邑仙游盜發(fā),琦適巡邑境。盜遙見之,迎拜曰:‘此永春大夫也。為大夫百姓者,何幸之大乎!吾邑長乃以暴毒驅我,故至此爾?!蛄ⅠR,喻以禍福。眾皆投刀槊,請縛其首以自新,琦許之。酋至,琦械送帥府,自是威惠行于境外?!卑矗菏曛钢琳?,即公元1352年。
《(弘治)八閩通志》卷八十七載“至正十二年三月,仙游民陳君信、秦通甫、黃文五等聚眾數(shù)百人,攻陷縣治……君信等遂肆焚掠,謀逼郡城。莆田民黃信一等,亦聚眾應之。未幾,信一父子三人先就獲……君信勢窮,走永春??h尹盧琦誘獲之,俱送元帥府伏誅?!?/p>
是年夏六月,開始重修永春縣學。
《重修永春縣學記》“予始位縣事,即謁學教諭,高仲舉等進而言曰:‘是學自至元內(nèi)附以來,前后累改,然歲久屋老,隨葺隨壞……’予喟然嘆曰:‘……今天朝右文,而圣人之居,其陋若是,吾徒得無赧乎!矧余來方欲以教化理諸邑,而學又教化所自出,尚得辭其責乎?’……是年夏六月,首作戟門五高與殿稱……”
至正十三年癸巳(1353),48歲。泉郡大饑,盧琦時在永春縣尹任,救助災民甚多。
《永春平賊記》載“十三年,泉郡大饑,死者相枕藉。其能行者,皆老幼扶攜,就食永春。琦命分諸浮屠及大家,使食之,所存活不可勝計?!卑矗菏曛钢琳旯锼?,即公元1353年。
《元故承務郎福建鹽課盧君墓志銘》亦載“及為永春……郡中大饑,道有積殣。君以公事至郡,見餓者,貿(mào)貿(mào)然憫之。令載以歸,使富民出谷粟以赒養(yǎng)之,亡慮數(shù)百人。”
是年,陳士麟去世,作《元故真士陳公墓志銘》和《祭烏石陳貞士文》。
《元故真士陳公墓志銘》載“至正十三年癸巳二月二十二日,有元真士惠安陳公,卒于烏石之正寢,得年五十有八。卒之十日,其侄女偦盧琦,在永春聞而哭之。”又載“真士諱士麟,字子信,元真丙申二月二十日生……”按:陳士麟為盧琦妻陳氏之叔。
《祭烏石陳貞士文》“維至正十有三年,歲次癸巳四月戊戌,朔越二十又二日己未,侄女偦盧琦謹以牲酒祭于故妻叔貞士陳公之靈,告以文曰……”
至正十四年甲午(1354),49歲。二月,重游蓬壺鎮(zhèn),作《重游蓬壺因呈諸公一笑》二首。
《重游蓬壺因呈諸公一笑》“匹馬重尋蓬島路,東風二月柳花香。……群賢此路從來少,未必山陰勝永陽?!薄拔襾碜骺h已三載,偏愛毗湖春酒香。……欲學淵明歸種柳,不栽桃李滿河陽。”按:蓬壺鎮(zhèn)位于福建省永春縣中部,且第一首詩有“東風二月柳花香”句,第二首詩有“我來作縣已三載”句,可知這兩首詩當作于是年二月。
是年五月安溪縣寇作,六月寇來襲永春,盧琦時在永春縣尹任。
《重修永春縣學記》載“十四年甲午夏五月,安溪縣寇作。六月侵我疆,官署、民戶毀于火,而是宮巋然獨存。既而義旅聚于斯,棲兵于齋,飼馬于亭,穴垣而蹊,斧戶而爨,所不克毀者僅廟。余與戈甲相臥起,弗暇顧也。”
《永春平賊記》載“十四年,安溪寇數(shù)萬人來襲永春。琦聞,召邑民喻之曰:‘汝等能戰(zhàn)則與之戰(zhàn),不能我當獨死之爾?!娊愿袘嵲唬骸咕窝??使君父母,我民赤子,其忍以父母畀賊耶!彼寇方將擄掠我妻子,焚爇我室廬,乃一邑深仇也。今日之事,有進無退,使君其勿以為憂?!蜊x躍爭奮,琦率以攻賊,大破之。明日復傾巢而至,又破之。大小三十馀戰(zhàn),斬獲一千二百馀人,而邑民無死傷者。賊大衂,遂遁去。時兵革四起,列郡皆洶洶不寧,獨永春晏然,無異承平時。”
是年六月,永春縣公署毀于鄰寇。
《永春縣重建公署記》載“公署重建于至正元年辛巳……十四年甲午夏六月,毀于鄰寇?!?/p>
至正十五年乙未(1355),50歲。春三月,安溪寇平。后重修永春縣學成,作《重修永春縣學記》。
《重修永春縣學記》載“元至正十二年壬辰春三月,予始蒞縣事,即謁學教諭……是年夏六月,首作戟門五高與殿稱……十四年甲午夏五月安溪縣寇作……十五年春三月寇平,民獲休息,乃復召工補頹……蓋至是而役告畢矣……秋八月……教諭顏寧助等請曰:‘某等重役于茲,與執(zhí)事相周旋,殆將四載。中更禍患,尚賴先圣在天之靈,獲就緒矣……愿記之以示來者?!娤淘蝗?,遂書記。”按:至正十五年即公元1355年乙未,該記當作于是年秋八月。
是年,開始重建永春縣公署。
《永春縣重建公署記》“十五年乙未春三月寇平,官曹即他所理公事……是年,耆老數(shù)十人踵門告曰:‘公署所理,民望所屬也。久廢可乎?且自君失之,自君復之,不亦善乎?’……于是富者輸財,貧者輸力。九月興功,木石陶冶之匠,各執(zhí)其技……”
至正十六年丙申(1356),51歲。重建永春縣公署未完,作《永春縣重建公署記》。改調(diào)寧德縣尹,授承事郎。
《永春縣重建公署記》“……無何而尉司之署亦成矣。眾復以樵樓為請,乃并作之。會未就緒,而余改調(diào)福之寧德矣。他若犴獄、倉庫、庖廚之屬,凡所宜葺者,不暇葺而去,蓋十六年丙申冬十月也。”按:十六年指至正丙申,即公元1356年。
《永春平賊記》載 “十六年,改調(diào)寧德縣尹而去?!?/p>
《元故承務郎福建鹽課盧君墓志銘》載“改授承事郎,調(diào)寧德尹?!庇州d“迨赴寧德,賊勢方張甚。民恟懼散匿,兵集無以為餉。君深入吁懷,民復而兵食亦以給,賊聞風潰去?!?/p>
《(嘉靖)惠安縣志》卷十三載“十六年改調(diào)寧德縣,父老走帥府留之,不可,立廟生祠之。先是寧德盜屢驚民,(民)匿山谷中,聞琦至,復歸。盜尋亦逸去。”
是年,省以檄召,參謀軍事。
《元故承務郎福建鹽課盧君墓志銘》載 “居逾月,而省以檄召,民皆以為‘非侯不能父母我,何奪之?’亟至哭訴于省,愿借一年。時泉內(nèi)外皆兵,省臣以君之德望素孚于人,非君往諭之不可。君至,果晏然帖服,后竟不及歸,寧德民益思之?!卑矗罕R琦改授寧德縣尹在至正十六年冬十月,此墓志銘說“居逾月,而省以檄召”,可知當在同年。
《(嘉靖)惠安縣志》卷十三載“十六年改調(diào)寧德縣……泉方用師,帥府以琦望著永春,檄參謀軍事,往來二郡間。”
后擢福建行省照磨,授承務郎。升行省都事,轉福建鹽課副提舉,旋升都提舉。任職期間多有嘉政。
《元故承務郎福建鹽課盧君墓志銘》載“調(diào)永春尹,改授承事郎。調(diào)寧德尹,擢福建行省照磨,授承務郎。升行省都事,轉福建鹽課副提舉。用中書戶部尙書貢公、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普公薦,旋升都提舉。”又載“參政丁公分鎮(zhèn)泉,君以照磨參畫有功。及為都事時京師饑,君馳省檄至莆,令民入粟補官,授以宣敕。人爭趨之,而糧運大積,京儲以濟。”
《盧平陽哀辭》載“予目擊其在三山提舉鹽事,番大商以貨得參省政,勢振中外,有咈意立垂殺之。脅戶部,令奪下四場引鹽,自為市。希韓曰:‘是上棄國課,下毒亭戶……斷吾腕不署牒!’人為希韓危,希韓曰:‘以是重得禍,固所宜?!箞詧?zhí)臥不顧此,尤人所難者。”按:《盧平陽哀辭》為陳忠所作,收錄于四庫本《圭峰集》卷后。盧琦后授平陽知州,故稱盧平陽。
《元故承務郎福建鹽課盧君墓志銘》載“福建鹽法嚴酷,民有至死者。君位職有方,脫其桎梏,而蘇之民爭赴功,大課以羨。至皆感德,目曰生佛焉?!?/p>
至正十九年己亥(1359),54歲。是年,在福建鹽司提舉任。游壺山宿真凈巖,又訪忠門西江陳公江亭。
《立齋盧先生文集后語》載“己亥秋,福建大比多士,公適任鹽司提舉,督課于莆,不與考試。”按:己亥指至正十九年,即公元1359年。
《至正已亥夏予游壺山宿真凈巖即景賦詩奉簡古道了堂二師》載“六月翠壺山下客,凌晨登山如絕壁?!夘^蝸角付一笑,會當結廬山之阿?!?/p>
《至正已亥六月游壺山宿真凈巖訪忠門西江陳公江亭》“懶聽江城奏皷笳,卻從村塢問桑麻?!介g猶自憂民瘼,日暮回頭看稻花?!薄皹湎滤伸榻~點埃,何須海上覓蓬萊?!筛隄M眼風塵暗,欲別西山首重回?!?/p>
是年十一月,征賦??阪?zhèn),于瑞巖紀游。
馮登府《閩中金石志》卷十三載“瑞巖紀游石刻:至正十九年:溫陵盧希韓,征賦??阪?zhèn),公暇至此。同游者陳國輔、顏希道、陳仲宣、李月海、鄭宗晦、上官仲德、陳元才、陳士吉、鄭克裕、僧孤巖。時至正己亥十一月二十一日刻?!?/p>
至正二十年庚子(1360),55歲。再分司??阪?zhèn)(今屬福建福清市),作詩《再分司海口即事寄桂尚文都事》。
《再分司??诩词录墓鹕形亩际隆份d“去年曾此征邦課,不憚馳驅上下亭。今日重來頭頓白,故人相見眼俱青?!}事又興農(nóng)事廢,窮閻愁嘆不堪聽?!卑矗河伞叭ツ暝苏靼钫n”句,可知此詩作于征賦??阪?zhèn)的第二年,即至正二十年庚子,公元1360年。桂尚文生平不詳。
至正二十一年辛丑(1361),56歲。抵福清平南之東坡,至于善應庵,作《東坡善應庵記》。
《東坡善應庵記》載“至正二十一年辛丑,予抵福清平南之東坡,至于善應庵。一日,僧覺真暨優(yōu)婆塞陳覺榮來諗曰……予曰:‘第言之,我為若記之?!卑矗褐琳荒晷脸蠹垂?361年。
是年,除平陽知州。后因病未及上任而歿。
《盧平陽哀辭》載“晚以近臣薦,除守平陽州,命下而希韓歿矣。”按:同年秋盧琦因病去官,后一年去世,授平陽知州當在是年。
是年秋,移病去官,僑居玉融之海鄉(xiāng)。
《元故承務郎福建鹽課盧君墓志銘》載“吾鄉(xiāng)友希韓盧君之子昺,走介以書來曰:‘吾先君子以至正二十一年秋,移病去官,僑居玉融之海鄉(xiāng)?!卑矗合mn盧君即盧琦。至正二十一年指至正辛丑,即公元1361年。
至正二十二年壬寅 (1362),57歲。秋七月,卒。冬十二月葬于惠安縣龜鱉山。
《元故承務郎福建鹽課盧君墓志銘》載“吾先君子以至正二十一年秋移病去官,……不幸明年秋七月甲辰,卒。乃扶樞歸卜宅于故里龜鱉山之原,葬以十二月壬申。……而昺嘗辱與先生游,先君子又辱先生知,敢求先生銘?!庇州d“俄以移疾去,卒于海上中途之寓舍,得年五十有七。”按:至正二十一年之明年為至正二十二年,即至正壬寅年,公元1362年。是年盧琦五十七歲,病卒。
《立齋盧先生文集后語》亦載“壬寅之春,予又與同郡尤英舉于鄉(xiāng),公時寓海口。聞之喜曰:‘尤英又中矣!’……是年秋七月,公以疾終于所寓,歸葬惠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