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即將過去,對歲月論壇散文欄目來說,卻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眾多新手得到了鍛煉成長,有寫作經(jīng)驗的作家們更上一層樓,無論是從散文選材,還是表達方式來說,都有不同凡響的作品。作家們的整個寫作勢態(tài)從自發(fā)到自覺,已經(jīng)又上了一層樓,這就意味著歲月論壇以及《歲月》文學月刊都會有一個更加扎實的未來。
歲月論壇是一個純文學論壇,自從建立以后,推出了很多優(yōu)秀作品到《歲月》紙媒?!稓q月》雜志面對全國,不唯名,重心放在推薦和培養(yǎng)正在路上的作者。很多業(yè)余作者經(jīng)過歲月論壇的鍛煉和《歲月》紙媒的扶植,已經(jīng)在文壇上嶄露頭角,有的作品被轉載。作家和作者把歲月論壇和《歲月》文學月刊當作自己的精神家園,自覺地訂刊,已經(jīng)與《歲月》和歲月論壇建立了終生難于割舍的緣分,竊以為這也是歲月論壇和《歲月》的重要成就之一,縱觀2016年歲月論壇的散文,以為有以下三個特點。
文化散文里的民族記憶
徐淑紅的《遙遠的平遙》是寫平遙古城的,平遙縣城的古城墻始建于西周,擴建于明洪武三年。要知道寫古城易,寫出古城的特點就非常難,徐淑紅采取了順敘方式向讀者介紹古城,簡繁自然,沒有過多地在古城歷史由來方面做過多逗留,而是“提出了問題”,“說平遙是中國境內(nèi)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確實毫不為過。只是有點遺憾沒有時間走進小巷中的老房子,但不管是古縣衙還是票號,鏢局,雖有其特定格局,都同樣帶有當?shù)孛窬犹赜械慕ㄖL格”,這就是說,徐淑紅把平遙古城保存得這樣好,作為自己敘述的重點,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全國“破四舊,立四新”風潮里,平遙古城依然被完整地保護起來,確實是一個奇跡。明然的《覓蹤鄡陽,尋夢都昌》講述鄡陽歷史由來時,很細致,但是對歷史的是非缺乏評判,竊以為作者應該亮明自己的觀點。此散文里的“沉沒鄡陽”一節(jié),氛圍營造得很好,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洪水過處,看不見一星半點的留存,整個鄡陽平原,頃刻間變成了一片浩浩湯湯的汪洋澤國。鄡陽的末日就這樣毫無朕兆地來到了。”大自然的造化就是這樣不可阻遏啊。此散文分三節(jié),呈鼎足之勢,雖然少了是非評判,亦有盎然之自然力量。
王克楠的《長平:無法消失的傷口》首發(fā)在歲月論壇,作者是寫古城邯鄲的(2016年10月發(fā)表在《山東文學》)。作者以史為鑒,寫歷史上發(fā)生的如今的高平一帶那場空前規(guī)模的圍殲戰(zhàn),既寫了戰(zhàn)場場面的殘酷,也寫了戰(zhàn)爭中將士們的表現(xiàn),還有對將士們心理線條的描寫。作者作為趙人的后代,到長平古戰(zhàn)場去憑吊趙人,不由自發(fā)地憎恨坑殺趙兵40萬的秦國元帥白起,亦為趙國失敗而惋惜,最后,作者面對蒼茫的山谷,發(fā)出了消滅一切戰(zhàn)爭的吶喊,“人,因為殺戮而降生,這樣的生存是魔鬼的生存,盡管這樣的生存在現(xiàn)代和近代的許多地方和人群里暢銷過,如德國,如日本,如……戰(zhàn)爭啊戰(zhàn)爭,你是人類無法消弭的痛,我在長平山谷高喊‘消滅戰(zhàn)爭……消滅戰(zhàn)爭……,四周的山野陡然有了回聲:‘嗚……嗚……啊,我知道這是深掩于地下的40萬趙國將士的回聲!”吶喊歸吶喊,至今世界上許多地方依然戰(zhàn)事頻頻,依然有很多人流血,在死亡,但對一位有歷史責任感的寫作者,在自己的作品里發(fā)出“消滅戰(zhàn)爭”的吶喊,亦屬彌足珍貴。
關于歷史場面描寫,有的作者是靜態(tài)描寫,有的作者則采取了動態(tài)描寫,來自甘肅的孟澄海散文《火車穿行在時光的曠野》即使用了動態(tài)描寫,作者富有新意地使用了火車這個特殊“道具”,作者乘坐的這個班次的火車就行駛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火車經(jīng)過永昌縣,引發(fā)了作者對驪靬古城的回憶,“公元前53年,一羅馬軍團入侵安息,戰(zhàn)敗逃入西域,后被一個漢朝將軍帶到祁連山麓,安頓下來,就修筑了驪靬古城?!苯又擒囘^武威,作者就想起了漢武帝和叫鳩摩羅什的高僧。火車到了寶雞,點明了典故“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里的陳倉,就在寶雞;車過西安,歷史的變化更是滄桑巨變。孟澄海這些的寫法頗似現(xiàn)代主義意識流寫法,大腦的意識跟著車動,跟著眼睛動;眼睛看到了什么,就引發(fā)出對一個地方的文化打量。作者引發(fā)的思索是文化思索,有感嘆,有細節(jié)(和列車上的廣播介紹具有天壤之別)。有了滾動的火車,孟澄海就徹底打開了自己的想象力,“如果時間能夠倒流,我們便可以回到漢唐,看見商旅與駝隊馬邦,住宿客舍驛站。張騫、班超、法顯、玄奘、王維、岑參......他們或許在酒泉、敦煌的某個地方與我們相逢,長河飲馬,雪山論劍;或許我們就邂逅于張掖、武威的某個夜晚,一輪明月下,聽他們談佛說法,吟唱古風長調......”可以說,這樣的寫作是自由寫作,也是幸福的寫作,不是對某個人某個城池進行精雕細刻,而是寫出了一種古人的生存的氛圍。如果說這篇散文還有缺點的話,即是作者在刻畫文化意象時候,還不夠精細,夢幻的色彩還不夠濃,在此提醒作者,并共勉之。
親情里人生畫卷
從歲月論壇2016年的散文看,大都直面人生,摒棄了花花草草的小資情調。文學體裁里,用小說來表現(xiàn)人生可以直接從容地刻畫人物,揭示人物命運。散文可以寫人物,但寫人物不是散文的強項,寫起來有一定難度,但總有些作者喜歡用散文寫人物,而且力透紙背。比如王茵芬的《苦楝》寫的是一位經(jīng)過了歷史滄桑的老人,這位老人即是作者的奶奶。這篇散文的高明之處在于使用了“散點透視”,并沒有對奶奶的一生中方方面面做過多過細的敘述,而是從醫(yī)生給奶奶做手術的這個節(jié)點入筆,寫了“我”對奶奶的感覺,寫了老醫(yī)生的醫(yī)療技術高超,寫了父親對奶奶的孝敬,寫了母親的賢惠等。王茵芬觸摸到文本里的人物性格,并沒有用空洞的概念,而是用了細節(jié)和側面描寫。比如作者和奶奶的對話,奶奶說,“女孩膽子小一點沒關系,只要心地善良,干什么都行。奶奶的這句話,我記在了心里,并在今后的人生中學著如何做人?!痹俦热鐚懜赣H對奶奶的孝敬,父親親自給奶奶做了一只手杖;寫鄉(xiāng)下人生活的艱難,寫了一個鄉(xiāng)下孩子由于喝了過量的苦楝湯,不幸去世;寫到對生命的珍惜和對上蒼的感恩,再現(xiàn)了奶奶對生命的感嘆,“接接地氣真好,有時候,人的生命還不如一棵樹來得有勁”,王茵芬的奶奶并沒有什么文化,但老人家視萬物有靈,足以啟發(fā)作者愛惜家里的那棵苦楝樹。
賈哲慧的《葵花餅》也是寫奶奶爺爺?shù)?,他兼容了追憶和直敘的方法,因為作者的奶奶去世時,他僅有六歲,不可能有太多的記憶,于是作者用探秘的方式去“窺探”老一代人的生活,“爺爺年輕時并不英俊,奶奶下嫁與他一定被他身上另外一些東西所吸引?!蔽谋疽钥灋榫€索,寫出一家人深深的親情,此文一旦涉及老一代人生活的時代背景,就顯得很隱忍,作者非常收斂地進行敘述,啟發(fā)讀者去對歷史進行想象和還原。作為歲月論壇散文欄目版主王茵芬,帶頭把自己的優(yōu)秀散文首發(fā)到歲月論壇,還寫的《從父親的槐木梯子說起》首發(fā)在歲月論壇,此文依然使用側面描寫,作者寫了父親與一架槐木梯子之間的默契和休戚與共的深情。人的活的,梯子不會說話,兩者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呢?本身形成了一個“懸念”,需要慢慢地解開這架槐木梯子和槐樹之間的聯(lián)系?;睒湓瓉硎且吧男』睒洌峭跻鸱业臓敔敯阉浦驳阶约旱募?,并且治好了小槐樹在生長期間得的病。王茵芬回憶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大饑饉的時候,一點也沒有進行美化,而是直逼現(xiàn)實,“集體也沒糧食可以分的,一些可以吃的野菜早已挖得一干二凈,村人們只能摘樹葉、剝樹皮充饑。槐樹在那時的人們眼里渾身是寶,槐花和槐葉,屬于寶中之寶,大多留給孩子吃?!睕]有糧食吃,家院子里的這棵槐樹就救了全家的命?!拔业臓敔旈L期挨餓,又總靠吃樹皮活命,最后渾身發(fā)腫,腫得皮膚透亮流黃水,就在那年月病死了?!弊x者可以想象在那個年代,在常熟這樣的魚米之鄉(xiāng)都生活得這樣艱難,瀕于死亡線,何況北方大片的鄉(xiāng)村呢?作者的爺爺去世后,父親就把槐樹當作自己的父親,再后來就用爺爺栽的這棵槐樹做木料,做了一架上房的梯子……這篇散文的整體構思是巧妙的,但是結尾太匆促,少了一點想象力。
歲月培養(yǎng)了不少作者,文字一天天由稚嫩走向成熟,老歌牧童即是其中的一個。與其他作者相比較,老歌牧童需要解決的首先是吃飯問題,而不是寫作(靠寫作吃飯的是極少數(shù))。作者寫的《跌倒,在路上》就是一個農(nóng)村青年求生存的真實記錄。每個人在人生道路上都會跌倒的時候,老歌牧童在文本里記錄了自己成長過程中的三次跌倒,前兩次是真實的跌倒,后一次是比喻性質的跌倒,無論是真實的,還是比喻的,三次跌倒,三次之所以能夠站起來,都離不開親人——親生的父母,“父親傾其所有助我創(chuàng)業(yè),雖然我沒有成功,但是我感覺到更靠近了父親,不再無知的認為,那些曾經(jīng)父親指點給我的路是強加于我的枷鎖,那是一個父親對兒子最坦誠的關懷,是天底下最無私的愛。”作者還有一篇散文《豬有病,人知否?》寫的是農(nóng)民養(yǎng)豬的艱辛和辛酸。當報紙上報道很多人養(yǎng)豬而發(fā)財致富后,竊不知還有很多人因為養(yǎng)豬而賠錢,破產(chǎn),作者老歌牧童就屬于這樣的不幸養(yǎng)豬人。雖然養(yǎng)豬破產(chǎn),但是老歌牧童在養(yǎng)豬過程里的辛苦一樣也不缺,需要投入的精力和金錢,一點也不少。文中所敘述的為豬接生,為豬找飼料,為豬舍打掃衛(wèi)生等,讓人感受養(yǎng)豬的艱辛,但還是破產(chǎn)了。要知道,養(yǎng)豬致富的路是老歌牧童的父親幫他選擇的,“父親兌現(xiàn)了承諾,拿出所有的積蓄支持我養(yǎng)豬。去買種豬仔的時候,看著父親毫不吝嗇地查點鈔票,我的心像是被什么東西揪住似的難受?!别B(yǎng)豬破產(chǎn)了,父親還得忍住心痛,鼓勵兒子繼續(xù)奮斗,這是怎樣的父愛啊。讀這樣的散文,讀者不會再關心詞匯和文采,而是關心作者的命運,命運的魔力是永恒的。
菡萏《母親生命的顏色》也是寫母愛的,不過,不是直接寫母愛,而是寫母親的氣質。中國式的母親大都會節(jié)儉,能承受生活的艱苦,“嫁給父親后,干過許多又苦又累的活,打石渣,卸火車皮,倒預制板,拉架子車,于烈日下干許許多多甚至連男人都無法承受的工作。”菡萏的母親和其他母親最不一樣的地方是氣質,“母親溫暖,一生不會罵人吵架。讀紅樓,我常感嘆人性之沸騰,那里諸多人都罵人,即便不罵,內(nèi)心也凜冽?!边@樣有氣質的母親被作者概括為“低微的人性之美”,確實是的。齊鳳池也寫了親情散文《父親》,用筆比較輕,是聊家常式地寫,寫了父親的勤勞,“這片小菜園,是三十年前父親用鍬鎬平整出來的。”也寫了父親節(jié)儉細節(jié),“父親就不再穿那件汗衫了,因為洗得太薄了,再洗就要破了?!边€寫了作者自己對父親的愛,“特意留下了這件撂的有些發(fā)黃的粗布白汗衫,留下它,可以做為對父親永久的懷念,留下它,我心里也感到好受很多?!比松x不開愛,任何政治斗爭都是要以滅親情為代價,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蔓延中,親情是凝集劑,也是民族的種子,一代代的華夏子孫從父母和爺爺奶奶身上繼承了好習慣和好品德,發(fā)揚光大了下去。
山水草木總是情
筆者比較贊同清代袁牧的“性靈說”,當然袁枚先生是寫古詩詞的,但是文學各個體裁之間,總是相通的,散文也是可以真率自然,清新靈巧,可以用熟練的技巧和流暢的語言來進行抒情,可以表現(xiàn)所感受到的思想體會和所捕捉到的藝術形象。縱觀歲月論壇2016年散文,竊以為抒發(fā)性靈最突出的作者是秋其。秋其寫文字從來不受“發(fā)表”約束,只顧自己抒發(fā)性靈。她的《雪,緩慢而悠長》抒發(fā)的是對下雪的感覺。什么樣的感覺呢?心靜的感覺,不浮躁的感覺,這樣的感覺是這個時代非常缺乏的感覺。這樣的感覺絕對與那種忸怩的小資感覺不同,不空虛,不空濛,心中印著對這個世界恬淡而深切的愛。“雪,是不是一種開花的植物?順應節(jié)令,花開?!边@真的是好語言,乃至警句,到底是從哪里誕生?答,正是從安靜的心境中誕生?,F(xiàn)代詩歌講究語境,寫散文講究心境(當然和熱烈關切現(xiàn)實帶有濃烈憂國情感的散文不同),心境到了,性靈也到了;心境不到,一切都無法說起。秋其的散文《續(xù)續(xù)彈》有了情節(jié),有了人間煙火,依然是寫心境的,寫了對前往廬山旅游人們的善意的對話以及人來人往的感受,“那些車子,雨中的傘,像一個一個大大小小的氣泡。滿地都是水,都是漂浮的泡泡。繽紛,溫柔,脆弱,無邊無際。這種感覺奇怪得很,接近幸福,又接近憂傷?!鄙⑽奈谋居缮畹默F(xiàn)象,進入心理感覺,又進到心靈感覺。秋其還寫了廬山三月里的植物們生活狀況,“我是三月的孩子。我愛春天,愛窗外,愛天空,愛靜謐的樹林,愛日復一日的喧鬧集市,還有山那邊我不曾去過的城鎮(zhèn)、村莊,海島……”是啊,誰能想到做節(jié)令的孩子呢?由于寫多了評論,筆者看到很多作者寫風景,風景是有了,就是沒有心靈的參與;結果風景成了死風景,沒有活力。秋其這樣的寫法,心跟著風景走,不是很多人能操作的,如果說有不足的話,秋其的散文的語言輕靈可以再進一步“虛化”,可以把生活現(xiàn)場以及心靈感覺,用語言揉碎,碎得像一地紙片那么輕……有點難度,寫作就像是爬山,爬上了這座山,抬頭看看,前面還有更高的山峰。
對于寫作來說,“寫什么”和“怎樣寫”是永遠要面對的。秋其好像并不用為這個發(fā)愁,她的寫作永遠是自然寫作,并不用事先設計主題,也不用費勁八咧地準備素材,凡是能進入她心靈的,都是散文的有效素材,如《走進一座山的光和影》,這座山是中國的名山——廬山,發(fā)生過許多令人焦急的政治乃至軍事大事,讓一些作家寫起來,注定要在歷史大事里找素材的,而秋其住在廬山風景區(qū),關心的是山的“真面目”,即是——光與影?!肮馀c影”是虛的,你說看到了,就看到了。你心中的光與影有多強大,就有多強大?!霸S多時候,在若即若離的霧靄中,我亦會感受到一座山呼出的氣息,傾聽著緩慢而深沉的山音……而當云海從山谷中升騰而起,龐大,耀眼的乳白色光芒,在運動在變化,徑直朝我的狹小的窗框漫溢進來”,這就是作者心靈中的廬山,山不再是山,而是一種生存的意境,恰恰符合了“看山不是山”的禪境。細究起來,這樣的空靈感覺,還是可以深化的,還是可以繼續(xù)加大發(fā)散思維的力度、寬度、長度……這和閱讀量有關,還需要在閱讀中做到深入淺出。楊勝應在《樹》中也表達了獨特的樹木觀,即是“故鄉(xiāng)是樹做的,而不是路?!薄皩τ诖迩f來說,樹比人先出現(xiàn),而路一定比人后存在?!睏顒賾詷銓嵉臄⑹?,道出了對樹木的仰望和感恩。楊勝應寫樹的時候,把人作為對比,“樹沒有思想,沒有遠親近鄰的情感親疏,而人有,并且情感非常豐沛,喜怒哀樂種類繁多”,不對比還好,一對比,就把人的品行比下去了。這是一篇立意很好的散文,可惜沒有展開,我對許多朋友寫的散文都會說“沒有展開”,朋友們會說我講的是套話,空話,其實不是,一篇好散文,不管篇幅長短,一定要把胳膊腿伸展,該詳細的地方一定要詳細,該鏈接上的生活,一定要鏈接上,不然的話,就會使得讀者感到缺點了什么,成為了硬傷。必須提醒的是,很多大師一般的散文高手,以千字文或者百字文取勝,要知道,這一千字、一百字,凝結了他們多么深厚的人生積淀和文字修養(yǎng)啊,千萬不能簡單地模仿大師,那會把自己引導到險境,還是老老實實地寫,不斷挖掘自我,一步步攀登高山。
大凡有愛心的人,都愛惜樹木花草,菡萏的《木質時光》寫的與花草樹木相處的事。作者寫了玉樹,寫了文竹,寫了梨樹,寫了梔子花和美人花,還寫了寶塔樹,“再后來我?guī)滓灼浼?,結婚的東西越搬越少,那個花盆始終帶著,盛山盛水,也盛放一個普通平凡人家的瑣碎光陰?!庇兄参锱惆椋钍切腋5?。周迎賓在《村莊草木》中謳歌了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村莊里的草木,“我努力地尋找著它們的身影,薺菜、木耳菜、面條菜、升陽菜、山野菜、野薄荷。這些草木的名字,猶如陽光下的谷粒;粉霜里的果實一樣紛呈在我的面前,都那么絢麗誘人?!饼R鳳池的《拌莧菜.拌韭菜.拌菠菜》則深化了野菜和蔬菜與人之飲食之間的關系,“母親把莧菜洗洗,用開水一焯,切頭大蒜,撒把鹽,連油也不擱,就這么吃”,這樣的野菜卻是大饑饉時期百姓的救命菜。還有涼拌韭菜,“花椒炸糊,花椒籽炸開,劈啪作響的時候,她把鍋端下來,把油放涼后倒入韭菜里,拌均勻。這樣拌出來的韭菜,不僅碧綠、脆甜,而且還有花椒的香味。”雖然是素菜,卻有母親的慈愛。
這篇綜合評論寫到這里,該收筆了,因為論壇和紙媒雜志不同,每個月、每周、每天都會貼上作者們大量的原創(chuàng)作品,筆者只能做到對大部分散文都讀一遍,對優(yōu)秀作品讀三遍到五遍,無法做到把每篇作品放到綜評里進行評述,好在有歲月論壇,文友們可以在作品后面進行跟帖探討,就彌補了綜評篇幅上的受限??傊怯邢薜?,文學創(chuàng)作是無限的,期待朋友們在未來的日子寫得更好,力爭寫出傳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