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楠
近些年來,民國時期的語文教育及國文課本逐漸“熱”了起來,不僅媒體樂于宣傳報道,普通讀者也喜歡閱讀和購買。在這種情況下,國內出版機構紛紛重印民國國文課本,其版本不在少數(shù)。細考近年翻印的這些老課本會發(fā)現(xiàn),中學和小學課本的數(shù)量遠超大學課本。似乎“國文讀本”一詞之前,即使不加“高級中學”“初級中學”“高小”“小學”等定語,也不言而喻地是指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教科書。相比之下,商務印書館于2016年7月出版的《大一國文讀本》就顯得格外及時,格外醒目,尤其當編者乃身份與經歷殊為卓犖的陳垣先生時,這本書在文化傳承、大學教育、文白之爭,乃至寫作訓練、教材選文等熱點話題上給予我們的啟示就愈加豐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本能夠聯(lián)結大學語文教育的過去與現(xiàn)在的書,它不是故紙陳編,而是一冊“啟示”之書。
陳垣是民國時期《大一國文讀本》唯一的選文者、編寫者、核校者?!按笠粐摹闭n,不同于中文系(民國時期常稱“國文系”)的專業(yè)課程,其前身乃是其作用相當于大學預科的高等學堂、優(yōu)等師范的國文教育。在現(xiàn)代大學制度確立及預科附設于大學以后,“大一國文”才在學制上始具開設的條件。1929年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大學規(guī)程》,規(guī)定“國文”為“未分系之一年級生”的“基本科目”,與黨義、軍事訓練及第一第二外國文同列為“共同必修科目”。國文課從此成為非中文專業(yè)大學一年級學生的一門公共必修課——“大一國文”因此得名。
時任輔仁大學校長的陳垣先生對“大一國文”非常重視。著名史學家牟潤孫教授撰文紀念陳垣先生時曾特別提到大一國文課:“先師自己主持輔仁大一的國文的教學,教員由他聘定,課本由他自選。每年暑假前全體一年級學生國文考試由他自己出題,指定幾個人分閱,然后他老人家親自校閱一遍?!陛o仁大學這門由校長主持的課程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圖書館學家來新夏于40年代初就讀該校,其修課用書正是陳垣編選的《國文讀本》。七十多年后,來新夏再閱此書,“老淚婆娑”,憶及 “大一國文”,他寫道:“幾十年前情事多顯模糊,唯曾讀《國文讀本》所收各篇,猶有大致印象,個別篇章,尚能背誦,足見當年印象之深?!?/p>
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大一國文讀本》即是在上述背景下由輔仁大學《國文讀本》的稿紙鈔本和三四十年代各年度鉛印本合并而成,陳垣先生的哲孫陳智超撰寫導讀。讀本采用當時較為通行的選文體例,不過,和其他同期同類教材相比,輔仁大學的《大一國文讀本》之選文觀念頗具特色。除最后附加的一篇《論孟一臠》,陳垣選取古文名作共143篇,經史子集均有收錄,既有《春秋》《左傳》《史記》《漢書》,又有《禮記》《莊子》《荀子》《韓非》,還有韓柳、三蘇、李清照、顧炎武等,所有篇目均按年代順序排列。文體有表有記,有書有論,但均為散文,無駢文,無戲曲。
《大一國文讀本》是教師授課的腳本,也是學生求知的學本,更是研究民國大學國文教育的樣本?;氐矫駠逃F(xiàn)場重看此書體例,不難發(fā)現(xiàn),輔仁大學的“大一國文”打上了深重的“陳氏”烙印——陳垣在選篇方面取舍去予的態(tài)度實際上回答了特殊文化背景下的一系列教育問題。眾所周知,晚清民國,西學東漸,國文教育的傳統(tǒng)觀念和方法都受到質疑。新舊文化沖突中,日常交流和語文書寫使用的語言也發(fā)生了革命性改變?!按笠粐摹苯逃虼嗣鎸?“三無”局面:一無成型的教學內容,二無成熟的教學方法,三無成冊的講義教材。教育環(huán)境已艱難若此,而“大一國文”教育的一些根本問題卻仍然無法回避,例如,教育對象現(xiàn)狀如何(即“教給誰”)?再如,教育要實現(xiàn)怎樣的目標(為什么教)?又如,怎樣才能實現(xiàn)教育教學目標(怎么教)?凡此種種,在輔仁大學的《大一國文讀本》中都能覓得較為明確篤定的答案。換言之,輔仁大學“大一國文”“陳氏風格”的密碼就隱藏在這本純以選文形式呈現(xiàn)的教材中。
教材雖然也有一定局限,但對后世的學習者和研究者來說,從教材章節(jié)、篇目安排和敘述策略等角度入手,細致挖掘,庶幾可以了解當時教育活動的原貌于萬一。以《大一國文讀本》為例,該教材系白文本,即無標點,無句讀。這種在當時同類讀本中頗為少見的體例實際上體現(xiàn)了陳垣對文化傳承、文言閱讀、寫作教學等關鍵問題的基本理念。來新夏認為此乃“老輩的苦心孤詣”,因為,“讀其文必須經過至少是斷句過程”,“這對初學古文者,是一難關,但又是必經之途。不點讀過白文,就不會讀懂古文。這是訓練古文的傳統(tǒng)步驟,也確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作為弟子,來新夏深得先生教誨之良苦用心。陳垣親授“大一國文”,第一步就是讓學生點句。他認為此乃提高學生國文程度的基本功之一,“看你點得對不對,即知你國文程度”。陳智超存有一份陳垣親筆登記的輔仁大學一個班的點句成績,最高者八十五分,點錯六至十五處不等,最低者六十分,錯二十五至四十五處不等。這種思路和做法不僅在當時收效顯著,而且為現(xiàn)今大學文言文教學中諸多難點問題提供了解決之道。(從這個意義上看,《大一國文讀本》直接用來做大學語文的古文教材亦無不可。)此外,從選文的思想內容與文辭形式等方面考察,結合陳垣的寫作教學,也可以體味到教材編排是如何解決閱讀與寫作關系的,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破譯“陳氏風格”之密碼。
陳垣先生,斯人已逝;輔仁大學,在1952年的中國大陸高校調整中,校區(qū)劃歸北京師范大學,人員與系所編制并入北大、人大等校;帶有強烈“陳氏風格”的“大一國文”,亦成追憶。但是,借由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的《大一國文讀本》,我們不僅可以追溯民國時期“大一國文”教育的歷史,領略一校之長陳垣先生對國文、教育、文化的深厚情懷,更重要的是,當我們跨越時空閱讀這些經典選文,我們其實接受了兩重邀約:一是來自古代中國文字、文章的召喚,一是百年大學國文教育對現(xiàn)代應答的期待。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