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陶淵明在《桃花源記》里描述了一個安寧和樂的世界,稱之為桃花源,然而他并沒有留下這個地方具體地點的描述,只以“無問津者”結尾,這個描述在1600年后引起了爭論:哪里才是“正宗”的桃花源?
2016年12月上旬,重慶酉陽縣高調推介縣境內的桃花源景區(qū),并以排他性的姿態(tài),公開宣布酉陽桃花源的“正宗”性。此舉隨即引發(fā)同樣主打“桃花源牌”的湖南常德市桃源縣的反擊。該縣多位政府人員稱,重慶酉陽涉嫌“炒作”,桃源縣才是“正宗”。
其實兩地對于“正宗”桃花源的爭奪早已有之。早在2006年,常德旅游部門就在網(wǎng)上注冊了“桃花源”,并專門建立了相應網(wǎng)站。酉陽旅游局緊隨其后,也公開宣稱將擴大基礎設施投資,并與國內多家旅行社合作推廣。有專家認為,桃花源“正宗”性之爭只是表象,其實質是經(jīng)濟利益壟斷權之爭。發(fā)展旅游經(jīng)濟的資本是基礎設施建設,隔空打“口水戰(zhàn)”,顯得有些舍本逐末。
桃花源真有“正宗”的嗎
認真梳理近幾十年的媒體報道,認為桃花源就在本地的地方還有很多。湖南的常德因為古稱“武陵”,他們也一直堅持他們那里才是桃花源的故鄉(xiāng);黃山市歙縣認為他們那里是古新安郡境內最西邊的一個縣,與陶淵明曾祖父陶侃的原籍鄱陽郡交界,據(jù)傳他們也找到了和陶淵明筆下大同小異的風景區(qū),于是他們認為那里才是桃花源的故鄉(xiāng)……類似認為自己才是“正宗”桃花源故里的地方還有很多。
“醉翁之意不在酒?!钡胤秸疇帄Z誰才是“正宗”的桃花源,并不代表他們對古代名人的喜歡及敬仰,只代表他們對名人效應帶來的經(jīng)濟利益的追逐。名人之爭,最根本的還是經(jīng)濟利益之爭,是以消耗名人,來獲得利益的一種手段。
就如陶淵明描寫的桃花源,很可能就是作者虛構的一個美好世界,以此表達作者對美好社會、美好生活的向往,現(xiàn)實中壓根就沒有什么“真正”的桃花源,也就無所謂“正宗”的桃花源。我看天上的云彩,想像什么,就覺得云彩像什么,一個地方生搬硬套,硬要說那里像桃花源,肯定能夠找到幾點相同的地方。這作為娛樂未嘗不可,但如果據(jù)此大打名人牌,就說自己這里才是唯一“正宗”的,那就很不應該了,公眾也很難買賬。
“正宗”桃花源搶搶又有何妨
近年來,見到了太多文化典故的“故里”和“正宗”之爭,輿論的態(tài)度幾乎從沒改變過,那就是不管誰對誰錯,只要爭搶就是錯誤。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在涉事地方,無論官員還是民眾,不僅公開支持而且主動參與到爭搶中來。這一次兩地爭搶“正宗”桃花源,表現(xiàn)出了同質化的輿論傾向。
這種爭搶真的沒有價值嗎?對“故里”和“正宗”的爭搶在過去很少看到,它是隨著旅游大發(fā)展大繁榮時代而到來的。這種階段性特征,不是偶然的,有其必然性。大多數(shù)旅游景區(qū)之爭,說到底是一種文化之爭,是一種品牌之爭。關鍵就看誰更會講故事,誰更有文化知名度。
桃花源是一個文化品牌,假若被一個地方得到,對于推進文化旅游產業(yè)發(fā)展可謂得天獨厚。這里,爭的是文化也是效益,搶的是面子也是里子。爭搶就是競爭。大家擺出理由,各抒己見,讓公眾評判,又有什么不可以?一個文化典故明明存在爭議,非要禮讓他人,這也不是什么理性的態(tài)度。既然有爭議,那就可以競爭,關鍵是要擺事實講道理,而不是劍出偏鋒地胡攪蠻纏。對于輿論來說,不要一看到爭搶就緊張,也不要書生氣地回避文化品牌的重要性。由是而論,“正宗”桃花源搶搶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