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惠斯
【摘要】四“化”在具體運用過程中,必須緊緊圍繞文章中心進行生發(fā)。只有在文章中心的引領(lǐng)下,四“化”的運用才會讓文章更顯生動、更富靈動、更具新意,文質(zhì)兼美且神韻自來。
【關(guān)鍵詞】四“化”;取材方式;化用成分;運用方向;化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名言佳句包括詩詞歌賦、名言名句、典故成語,皆為前人智慧之精華,精神之結(jié)晶,不僅文質(zhì)兼美,更是飽富哲理。將之“引句入文”,當能對自己的文章尤其是語言起畫龍點睛之效,多一分詩情畫意,多一絲哲理意趣。
現(xiàn)實寫作情況中,學生也能引句入文,不過常常有辭藻堆砌之嫌,或者生硬刻板之感,與預期的言之鑿鑿、文質(zhì)兼美相去甚遠。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將名言佳句化用得了無痕跡、妥帖自然、頗具神韻呢?
一、取材方式多樣化
所謂“取材方式多樣化”,即在引用名言佳句時,不僅僅唯“句子”引用,還可以截取典型“詞語”運用;不僅僅唯“優(yōu)美”“哲理”性句子(詞語)引用,還可以選取“細節(jié)”性、“特征”性句子(詞語)進行合理化用。
例1:唐朝的月明。不知誰在春江花月夜里,第一個望見了月亮,從此月的千里嬋娟,夜夜照亮無寐人的寂寥。月是游子的故鄉(xiāng),床前的明月光永遠是思鄉(xiāng)的霜露;月是思婦的牽掛,在搗衣聲聲中,夜夜減清輝。月是孤獨人的酒友,徘徊著與舉杯者對影成三人。(吳可欣《唐詩里的中國》)
“春江花月夜”是張若虛名作之名稱,“對影成三人”是李白《月下獨酌》中之名句,而“搗衣”取自于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清輝”取自于杜甫《月夜》“香霧云鬢濕,清輝玉臂寒”,這兩個詞語的化用不僅營造了凄清唯美的意境,更是將思婦抽象的思念之情化為具體的聲音和視覺,細膩多姿。
例2:直面人生,熬過心中的那道坎,便能柳暗花明。處下流多謗議的司馬遷受宮刑后毅然堅持著書,終成一家之言;曾為錦衣紈绔的曹雪芹飽受世態(tài)炎涼后并未頹靡,成就巨著《紅樓夢》。只要心中永不放棄,接受厄運的考驗,就能扼住命運的喉嚨,讓生命散發(fā)最濃郁的芬芳。(董語馨《直面人生》)
“處下流多謗議”“成一家之言”取材于《報任安書》中關(guān)于司馬遷的“特征”性詞語,化用之后,不僅豐滿了人物形象,更在身份與成就的鮮明對照下,突出司馬遷直面厄運的價值?!板\衣紈绔”引自于周汝昌《紅樓奪目紅》“雪芹幼時,也享過幾年‘錦衣紈绔的福,做過‘公子哥兒”,這個詞也并非“優(yōu)美哲理”性詞語,而是對曹雪芹身世細節(jié)性的補充,也與后文“世態(tài)炎涼后并未頹靡”形成對比,突出觀點的合理性。
二、化用成分多樣化
在引句入文時,學生最常用的手段便是將之作為賓語,如屈原曾說:“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币晃闹羞@樣引用一次尚可接受,如果多引幾次肯定有單調(diào)重復之嫌。因此,在化用名言佳句的過程中,可以讓“名言佳句”以更多的“成分”出現(xiàn)于文章當中,如主語、謂語、定語等。
例3:人在囧途,總會問自己:“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弱者往往會選擇逃避。而只有勇者,他“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然后帶著自己的尊嚴與驕傲,慷慨赴死抑或隱忍以行。他們的死驚天地泣鬼神:“人生自古誰無死”是文天祥在亡國受盡磨難之后毅然拒降的氣魄;“舉世皆濁我獨清”是屈原不愿向世俗低頭的高傲風骨。他們的活也名垂青史,千古流芳:立志要死得“重于泰山”的司馬遷即使受了宮刑,依然未向命運低頭;“恰同學少年”的毛澤東在黑暗社會中依然愿為處在水深火熱中的黎民百姓“浪遏飛舟”。(金東爾《直面人生》)
片段中“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以謂語成分出現(xiàn),“人生自古誰無死”“舉世皆濁我獨清”以主語成分出現(xiàn),“重于泰山”“恰同學少年”以定語成分出現(xiàn),“浪遏飛舟”以賓語出現(xiàn),引用部分以多樣化的成分出現(xiàn)不僅讓原本的堆砌之感蕩然無存,反而增添了句子的靈動性;不僅讓文章言之鑿鑿,也讓語言更加張揚有神韻。
三、運用方向多樣化
議論文中,學生往往將引用部分用做論據(jù),堆砌一處,拖沓累贅,讀來沉重僵硬,毫無靈動自然之感。那么,不妨將眼界放寬,范圍放廣,不僅做論據(jù)時才用,引觀點、析觀點、做總結(jié)均可化用,如此分布于文段的各個層次,減輕沉重累贅感之余,也可保持文風的前后一致。
例4:“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怎樣生才是一生永不停歇的思考命題。直面人生,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相信戰(zhàn)勝死亡的年輕,如同“恰同學少年”的毛澤東在民族危難中依然指點江山,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將引用部分分別作為“觀點的引入”“觀點闡釋”“觀點的論證”,層次分明,不僅解決了單調(diào)散亂的問題,更使中心明確、脈絡(luò)清晰、論證有力。
四、化用效果新穎化
一般引句入文,均遵循引句出處的原有意境氛圍、思想精髓。但有時在寫作中,化用者可以“反彈琵琶”出“新聲”,一反原意,令讀者“如聞仙樂耳暫明”。
例5:多情應笑我嗎?世人“醒”我獨醉,世情淡薄我如膠。(王開東《穿越詩經(jīng)的畫廊·關(guān)雎篇》)
化用《漁父》中的“世人皆醉我獨醒”,將“醉”與“醒”語序調(diào)整之后,突出自己沉醉于美好的人性與情感之中,而非理性清醒地處理情感,富有新意的同時意味深長。
例6:命運的車輪在向前滾動,蜷縮在自己的桃花源里的人終會被人們所遺忘,苦短人生,又何懼瑟瑟西風凋零了昨夜的碧樹?(梅笑寒《直面人生》)
化用于晏殊《蝶戀花》中的“昨夜西風凋碧樹”,將“昨夜西風”調(diào)整為“昨夜碧樹”,強調(diào)人生苦難(“瑟瑟西風”)能改變過去自我(“昨夜碧樹”),獲得重生,成就嶄新自我。與原詞中的意境情感傾向截然相反,卻讀之有味,耳目一新。
不可忽略的是,以上四“化”在具體運用過程中,必須緊緊圍繞文章中心進行生發(fā)。只有在文章中心的引領(lǐng)下,四“化”的運用才會讓文章更顯生動、更富靈動、更具新意,文質(zhì)兼美且神韻自來。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