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茜,王 霞
(湖南科技大學(xué) 中國古代文學(xué)與社會文化研究基地,湖南 湘潭 411201)
楊榮年表考
魯 茜,王 霞
(湖南科技大學(xué) 中國古代文學(xué)與社會文化研究基地,湖南 湘潭 411201)
楊榮歷官至少師工部尚書謹(jǐn)身殿大學(xué)士,贈太師,謚文敏。歷事太宗、仁宗、宣宗、英宗四朝,與楊士奇、楊溥同輔政數(shù)十年,稱“三楊”,號“東楊”。本表簡略勾勒譜主的生平行實,不列考證,簡注出處①,所標(biāo)年月,皆指農(nóng)歷。詳細(xì)考證及出處,可參未刊稿《楊榮年譜》。
楊榮;《文敏集》;年譜;年表
楊榮(1372-1440),字勉仁,號默菴,室名靜軒,福建建寧府建安(今建甌)人。其先出關(guān)西,唐末有官于閩者,始居浦城,其后子孫遷崇安建陽,轉(zhuǎn)徙建安龍?zhí)?,衣冠相承,為郡望族。高祖諱文德,曾祖曰伯遜,祖名達(dá)卿,父名伯成,字士美,系達(dá)卿叔子,皆隱德弗耀。
楊榮,伯成仲子,初名道應(yīng),更名子榮,建文元年巳卯(1399)舉福建鄉(xiāng)試第一,明年禮部會試第三人,廷試二甲第三人,授翰林編修。太宗即位,六月,賜今名,八月與解縉、黃淮、胡廣、楊士奇、金幼孜、胡儼同入直文淵閣。歷修撰、侍講、右諭德、右庶子、翰林學(xué)士,十六年(1418)掌翰林院事,十八年(1420)進(jìn)文淵閣大學(xué)士。正統(tǒng)三年,與楊士奇俱進(jìn)少師。五年二月乞歸展墓,七月初二,病逝于歸途的杭州官驛。贈太師,謚文敏。所著詩文有《默菴》《靜軒》《退思》《云山小稿》《北征記》《兩京類稿》《玉堂遺稿》《訓(xùn)子編》,總裁《四朝實錄》《性理大全》《歷代臣鑒》《外戚事鑒》。文淵閣《四庫全書》收正德十年本《楊文敏集》二十五卷附錄一卷。榮歷事太宗、仁宗、宣宗、英宗四朝,謀而能斷,勤于政事,功施社稷,推恩追封三代考妣。為人闿疏果毅,能濟(jì)窮恤患,無崖岸貴賤,喜賓客,善交際,人皆歸心。又當(dāng)明全盛日,仕于朝四十余年,恩禮無間,儒生遭遇,可謂至榮。故文章有富貴福澤氣,應(yīng)制諸作,沨沨雅音。其他詩文,皆雍容平易,縱橫馳騁之才,足以震耀一世,而逶迤有度,醇實無疵,“臺閣之文所由與山林枯槁者異也,與楊士奇同主一代之文柄”②,時稱“東楊”。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評云:“公與西楊、南楊久居館閣,朝廷高文典冊,皆出其手,而應(yīng)酬題贈之作,尤為煩富,皆有集盛行于世。”③清朱彝尊《明詩綜》評:“東楊詩頗溫麗,上擬西楊不及,下視南楊有余。”④
母劉順,甌寧世家,婦德母儀為閨門矜式。兄祥早卒,撫其子女七人,弟三人,惠、信、貞。元配劉氏,繼室劉,皆里處士劉仲穆女,側(cè)室葉氏、武氏、張氏。子六,伯恭,字久寬,為尚寶司丞;仲讓,字久謙,以下依次錫、賜、貴芳、貴通,賜字久嘉。女七。孫十二,孫女七。曾孫女二,曾孫曄為建寧指揮,以貲敗,曄從弟旦,字晉叔,弘治中進(jìn)士,歷官太常卿,忤劉瑾左遷,累官至南京吏部尚書致仕。
明高祖洪武四年辛亥 一歲
十二月九日(1372年1月4日)生,名道應(yīng)。祖達(dá)卿喜其啼聲,更名子榮。
洪武九年丙辰(1376) 六歲
六歲從里中師,能頌《孝經(jīng)》《論》《孟》啟蒙諸篇,誦古人詩,皆通其意。
洪武十一年戊午(1378) 八歲
祖達(dá)卿沒,哭泣盡哀,吊者異之。
洪武十五年壬戌(1382) 十二歲
承順母志,綜理家事,纖悉有條緒。
洪武十八年乙丑(1385) 十五歲
歲亢旱,請命于父,致齋三日,率鄉(xiāng)人烈日徒跣走數(shù)十里,詣龍巖請禱,大雨隨澍。
洪武二十年丁卯(1387) 十七歲
鄉(xiāng)大疫,死過半。染疾,父母為具棺衾,榮危殆復(fù)蘇,遂愈。是冬,選充郡庠生,從教授周質(zhì)夫、訓(xùn)導(dǎo)趙友士習(xí)《易》,益勵志于學(xué)。與同門論古名相,言“皋、夔、伊、周,或不可及,如其他,未有不可學(xué)而至也?!?/p>
洪武二十七年甲戌(1394) 二十四歲
娶西甌劉仲穆女為妻。(以上是條,皆見江銕《楊公行實》,下文簡稱《行實》)
洪武三十一年戊寅(1398) 二十八歲
六月,夏原吉以采訪使巡撫福建,以表忠賢、拔遺才為首務(wù)。一見器之,賦詩“莫使祥麟后馬?!币燥L(fēng)司考者,遂發(fā)解。(《忠靖集》附錄《夏忠靖公遺事》)
明惠帝建文元年己卯(1399) 二十九歲
筑室于祖達(dá)卿墓下,扁曰“白鶴山房”,常與賓朋游息講貫其中。福建鄉(xiāng)試解元。
建文二年庚辰(1400) 三十歲
禮部會試第三人,廷試二甲第三人,賜進(jìn)士出身,除翰林編修。(以上見《行實》)
建文四年壬午(1402) 三十二歲
六月十七日,太宗即位,賜名榮,升修撰,階承務(wù)郎。八月,與解縉、黃淮、胡廣、楊士奇、金幼孜、胡儼,同入直文淵閣,內(nèi)閣預(yù)機(jī)務(wù)自此始。冬十一月,進(jìn)翰林侍講,階承直郎。(《行實》、《御定資治通鑒綱目三編》卷四、《明通鑒》卷一三)
明成祖永樂元年癸未(1403)三十三歲
九月二十八日,元配劉夫人卒,十月馳歸葬建安。(《楊公行實》、《文敏集》附錄楊士奇《故少師工部尚書兼謹(jǐn)身殿大學(xué)士贈特進(jìn)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謚文敏楊公墓志銘》,以下簡稱《墓志》)
永樂二年甲申(1404) 三十四歲
二月十九日,還京。先前奉勅所修《古今列女傳》,至是書成。四月初四,立皇太子,升奉訓(xùn)大夫、右春坊右諭德,仍兼侍講,時皆極一時之選。冬,仲穆以季女妻榮。(《行實》)與榮共事內(nèi)閣者六七公,皆天下之望。(附錄王直《文敏集序》)
永樂三年乙酉(1405) 三十五歲
正月至九月,時召榮評議諸司事宜,奏對稱旨。
永樂四年丙戌(1406) 三十六歲
二月,寒疾不能造朝,亟命御醫(yī)蔣用文通夕守視,時時奏報,至痊乃已。(《行實》)以達(dá)政務(wù),善應(yīng)變,最為太宗親任。凡制馭遠(yuǎn)方,飭師旅,撫順討逆,慮邊將有不能辦者,必命榮往圖之。榮決機(jī)發(fā)策,皆適其宜。(王直《序》)應(yīng)國子學(xué)正黃立請,為張智作墓志。(卷二十一《國子司業(yè)張公墓志銘》)
永樂五年丁亥(1407) 三十七歲
五月初七,奉勅往甘肅規(guī)畫軍務(wù),七月回京奏對,帝大悅。十一月初一,晉右春坊右庶子,仍兼侍講。秋,弟至京探榮,將歸,胡廣作《贈楊生回建寧》。(《胡文穆公文集》卷四)
永樂六年戊子(1408) 三十八歲
四月廿八日,父喪,六月初三聞訃告歸。既葬,料檢鄉(xiāng)黨焚券、恤喪、收養(yǎng)、嫁娶、分產(chǎn)事。十月命起復(fù),宗戚鄉(xiāng)鄰送行者咸垂涕。十月二十日,母卒,明年春正月聞訃,奏歸守制,時將幸北京,不許。(以上《行實》、《明史·宰輔年表一》)是年解縉黜,黃淮進(jìn)右春坊大學(xué)士。(《明史·黃淮傳》)
永樂七年己丑(1409) 三十九歲
春,榮與胡廣、金幼孜奉命扈從北京。七月,甘肅總兵何福奏降虜韃靼各率部落來歸,命往同何福處置,還奏,太宗大悅。奉命持節(jié)亦集,封何福寧遠(yuǎn)侯,至甘州,福盛陳饋遺,榮一無所取。冬十一月,還京,復(fù)命及陳邊境便宜十事,帝嘉納之。(《行實》《墓志》)
永樂八年庚寅(1410) 四十歲
春,北征布尼雅錫哩,楊榮、胡廣、金幼孜扈從。至驢駒河,師旋,榮請盡以供御之余給軍,令軍中有余者得相貸,入塞,官為倍償,軍賴以濟(jì)。七月,令榮先還報皇太子,八月二十五,抵北京,冬扈從還南京。(《行實》《墓志》《明史·楊榮傳》)
二月初九,第二次北征,至野狐嶺,胡廣應(yīng)制作《平蠻》詩,楊榮作《親征詩》。三月三十日,應(yīng)制作《神應(yīng)泉》詩、銘。(《行實》、廖道南《殿閣詞林記》卷一三《應(yīng)制》)
永樂九年辛卯(1411) 四十一歲
正月二十三日,乞奔母喪,創(chuàng)祠堂、云際山房,為弟妹娶嫁。六月二十四日,還京師,條對閩中民情豐儉。八月,受命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取舍公當(dāng)。九月,皇太子任榮侍讀諸皇孫文華殿。十月,與胡廣、胡儼、黃淮同任總裁,重修《太祖高皇帝實錄》。(《行實》《墓志》)
永樂十年壬辰(1412) 四十二歲
二月初一,獲封父奉議大夫、右春坊右庶子,母、妻宜人。(《行實》)十一月,婁達(dá)袞等叛逃,將為邊患。帝勅守陜西豐城侯李彬討之,命榮往經(jīng)略。十二月十七日,榮還,奏不足用兵。未幾,叛者復(fù)降。(《行實》《墓志》《明史·楊榮傳》)
春,作《焚黃祭告考妣墓文》《焚黃告先室墓文》。
永樂十一年癸巳(1413) 四十三歲
二月十六日,扈從北京。(《行實》)
永樂十二年甲午(1414) 四十四歲
三月,扈征衛(wèi)拉特,皇長孫侍行,命榮、胡廣、金幼孜與講析理義。命兼掌尚寶司。秋八月還北京。十一月十五日,勅三人總裁《五經(jīng)四書》《性理大全》。(《行實》《墓志》《明史·金幼孜傳》)
永樂十三年乙未(1415) 四十五歲
端午,太宗幸東苑,進(jìn)應(yīng)制詩文。九月十五日,《性理大全》書成。(《行實》)從征瓦剌,皇太孫侍行,命榮以間陳說經(jīng)史,仍領(lǐng)尚寶事。凡宣詔出令,及旗志符驗,必得榮奏乃發(fā)。(《明史·楊榮傳》)三月廿二日,作《進(jìn)士題名記》(卷九,其一),立太學(xué)。
永樂十四年丙申(1416) 四十六歲
四月十三日,與金幼孜進(jìn)翰林院學(xué)士,仍兼春坊庶子。十月,扈從歸南京。(《行實》)。應(yīng)翰林檢討陳用請,為亡父陳觀作《陳處士墓志銘》。
永樂十五年丁酉(1417) 四十七歲
三月廿六日,與胡廣、金幼孜扈從幸北京,太子監(jiān)國。(《行實》、陳文新《中國文學(xué)編年史·明前期卷》)
友監(jiān)察御史江銕二月聞祖父江子洀喪,囑作《故處士江公墓志銘》。十二月,嚴(yán)州郡學(xué)謝坤、舒宗辰具書,以郡守謝溥同建安郡,是年末或明年作《浙江嚴(yán)州府重修儒學(xué)記》。
永樂十六年戊戌(1418) 四十八歲
五月朔,進(jìn)《太祖高皇帝實錄》。廿五日,胡廣歿,掌翰林院事,忌嫉者欲疏榮北國子監(jiān)祭酒,太宗抑之。六月六日,總裁《天下郡邑志》。十二月十九日,榮密言十弊,指斥五府六部三法司積弊,太宗密諭其使慎密御史言之。監(jiān)察御史鄧真畀入奏,都察院章留中不下。
應(yīng)中書舍人陳茂請,為其亡父陳誠作《故陳處士墓志銘》。三月,作《進(jìn)士題名記》(卷九,其二)。
永樂十七年己亥(1419) 四十九歲
五月,從弟義與榮仲子楊讓來省。(以上皆《行實》《墓志》)
永樂十八年庚子(1420) 五十歲
元宵,太宗午門觀燈,示御制詩,榮奉和賦詩。閏正月初七,與金幼孜升文淵閣大學(xué)士,兼翰林院學(xué)士,階奉政大夫。掌太學(xué)。(《行實》《明史·成祖本紀(jì)》)重賢愛人,或陷非辜,必援之。夏原吉、呂震、李時勉受讒,悉委曲為辨解。(《墓志》)
去歲秋,金幼孜子來北京省父,正月歸,朝大夫士率賦詩,請榮作《送金昭伯省父還江西詩序》。四月十八,與薛祿、呂震、李慶、金幼孜受召西內(nèi)圓殿外,作《題賜上尊封識小帖有跋》。
永樂十九年辛丑(1421) 五十一歲
正月,北京宮殿成,定都北京。二月,寧夏邊寇犯境,榮言賊必不能持久,得報果然。四月初八夜,奉天、華蓋、謹(jǐn)身三殿災(zāi),榮麾三百衛(wèi)士,救御書圖籍制詔。(《行實》)
為錢孝循作《送錢參政考滿復(fù)任序》。三月,作《進(jìn)士題名記》(卷九,其三)。
永樂二十年壬寅(1422) 五十二歲
首陳利國便民十余事,悉頒行之。李時勉等十余人為飛言所中,榮力救解。三月廿一日,扈從北征沙漠,軍事悉令參決,與金幼孜密疏軍中利病,八月,召還京師。(《行實》、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xué)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謚文靖金公神道碑銘》、《王文安公詩文集》文集卷一《送驛令王瓚赴任序》、《明史·楊榮傳》)
作《真如禪寺記》。
永樂二十一年癸卯(1423) 五十三歲
秋,李時勉得釋,榮薦復(fù)翰林院侍讀。(《明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二六一)七月廿日,扈從西征,八月十二日,駐師萬全,掌軍務(wù),帝時稱“楊學(xué)士”。十月十七日,次天成,詣大同,與寧陽侯陳懋議番王額森圖罕納降禮。十一月初六,旋師。(《行實》《明史·楊榮傳》)
二月,幼孜弟歸,江右詞林賦詩贈行,請榮作《送金幼學(xué)還臨江詩序》。春,以陳泠謁請,為其父陳完作《故儒林郎左春坊左贊善兼翰林編修陳先生墓志銘》。
永樂二十二年甲辰(1424) 五十四歲
正月初七,阿魯臺犯大同、開平。四月初四,發(fā)京師,復(fù)從第四次北征。六月十七,前鋒至答蘭納木兒河,不見敵,餉不繼,群臣唯唯,唯榮與金幼孜言宜遣使諭彼,釋不順之罪,且請班師。七月初七,勒石清水源之崖,十八日次榆木川,召榮等受遺命,傳位皇太子,崩。榮遵古禮,斂含如度,又與金幼孜、太監(jiān)馬云謀,以六師去京遠(yuǎn),秘不發(fā)喪,條畫軍中事,益嚴(yán)號令,人莫測帝崩。十九日軍次雙筆峰,馳訃皇太子。廿九次武平鎮(zhèn),鄭亨步軍來會。八月初二抵北京,致太宗遺命,退而復(fù)以軍中宜施行者陳太子。翊旦,議即位禮,首條民間不便二十余事,革積弊,悉納。十五日,仁宗即位。十七日,升嘉議大夫、太常卿,仍兼前二職。九月廿五日,進(jìn)太子少傅,兼謹(jǐn)身殿大學(xué)士,階資善大夫,賜榮、士奇、蹇義、幼孜、夏原吉銀章,曰“繩愆糾繆”。十月初八,皇太子正位東宮,榮為師。十六日,召同楊士奇主大理寺,冤抑者多伸理。十二月十三日,加工部尚書。(《明史·成祖本紀(jì)》《仁宗本紀(jì)》《宰輔年表一》《墓志》《行實》、卷二十一《夏公墓志銘》)八月,榮、幼孜、士奇、淮俱掌內(nèi)制,楊溥為翰林院學(xué)士。(《明仁宗昭皇帝實錄》卷二)
仁宗嗣位,楊廷瑞乞歸就醫(yī),作《送翰林編修楊廷瑞歸松江序》;作《送教授魏仁夫之饒州序》。
明仁宗洪熙元年乙巳(1425) 五十五歲
正月初六,懇辭尚書俸,仁宗弗允。十五日,封其祖考如榮官,祖妣及母妻為夫人。三月初一,命往諭國子司業(yè)。五月初一,總裁《太宗皇帝實錄》。十二日,仁宗崩,皇太子監(jiān)國南京,奉太后懿旨往迎德州,人心大定。六月十二日,宣宗即位,閏七月初七,奉勅總裁《仁宗昭皇帝實錄》。(《行實》《墓志》)
應(yīng)李輝請,為其父長樂李馬作《翰林修撰承德郎李德良墓志銘》。為徐信父徐義撰《故明威將軍建寧右衛(wèi)指揮僉事贈昭勇將軍福建行都司都指揮僉事徐公墓碑》。是年末或明年初,應(yīng)翰林侍讀高榖請,為其父高焯作《勅封左春坊左司直郎高公墓志銘》。
明宣宗宣德元年丙午(1426) 五十六歲
正月廿日,總裁《歷代臣鑒》《外戚事鑒》,稽督責(zé)罰不遵者,處事適當(dāng),人皆悅服。(《行實》)八月初十,漢王朱高煦反,榮首請帝親征,平叛。(《明史·楊榮傳》)
十月,作《送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xué)士張公子玉歸省序》。
宣德二年丁未(1427) 五十七歲
二月廿日,賜范銀圖書五:“方直剛正”“忠孝流芳”“關(guān)西后裔”“建安楊榮”“楊氏勉仁”,宣宗親作《春山》《竹石》《牧?!啡龍D,題詩其上,裝潢成卷賜榮。十一月十一日,皇太子生。十二月,召至東苑詢訪政務(wù)。二月,作《御賜圖書記》。作《山西大同府重修儒學(xué)記》《書蘭亭帖后》。應(yīng)林云瀚請,為林志作《故奉訓(xùn)大夫右春坊右諭德兼翰林侍讀林君墓志銘》。五月,應(yīng)王瑾請,為其父王彰作《故資政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王公神道碑銘》。
宣德三年戊申(1428) 五十八歲
正月十五日,命文武大臣觀燈萬歲山,榮作《元宵賦》《元夕賜觀燈宣德三年》。春,命榮同蹇義等十八人從游萬歲山,榮進(jìn)《賜游萬歲山詩十首有序》。七月十一日,與蹇義、夏原吉、楊士奇同游東苑,作《賜游東苑詩有序》。八月廿九,扈從北巡。九月初二,師駐石門,聞兀良哈將寇邊,宣宗獨命榮從,自將輕騎出喜峰口,破敵,十五日還,榮作《神功圣德詩有序》。作《送浙江左布政黃敷仲之任序》。
宣德四年己酉(1429) 五十九歲
正月初十,陪祀南郊。七月,建議鈔法。重陽賜宴及御制詩一章。十月初十,兩駕文淵閣,賜詩。(《行實》)
正月,為張珂亡母作《故宜人張母陳氏墓表》。秋,田忠來京,請為其亡父作《贈奉議大夫兵部郎中田汝楫墓表》。
宣德五年庚戌(1430) 六十歲
元夕,陪侍觀燈萬歲山,作詩進(jìn)。凡遇時節(jié),宣宗必賜以詩章。廿一日,兩朝實錄成。廿四,宣宗侍皇太后謁長陵;廿九日召榮等五人于行殿;三月初一,榮進(jìn)詩謝恩;三月初九回京。四月十四日,升少傅,仍兼前二職,階榮祿大夫,三俸俱支;明日固辭大學(xué)士俸,詔許之。八月十五日,賜從一品誥命,并封贈三代考妣及妻。(《行實》)九月,薦周忱巡撫江南,總督稅糧。(《明史·周忱傳》)
作《應(yīng)天府重建儒學(xué)記》《祭告高曾祖考祝文》《重建縉云縣儒學(xué)記》。應(yīng)蔣琳請,為亡父蔣驥作《故嘉議大夫禮部侍郎蔣君良夫墓表》。應(yīng)姚銑請,為亡父姚忠作《處士姚用恕墓志銘》。
宣德六年辛亥(1431) 六十一歲
二月初九,賜宴內(nèi)廷,帝賜詩一章。位望益顯,請以少傅俸于鄉(xiāng)邑,供祭祀賑恤親族、故舊、朋友之貧乏者。(《行實》)
九月,為陳敬宗作《送陳司業(yè)詩序》。應(yīng)張璘請,為亡父張本作《故資善大夫兵部尚書兼太子賓客張公神道碑銘》。冬,李昶卒,為作《故資善大夫戶部尚書李公墓志銘》。年末,為駙馬都尉沐昕亡母作《黔寧昭靖王夫人耿氏墓志銘》;黃淮父黃性卒,作《封榮祿大夫少保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xué)士黃公墓志銘》;十二月十六日(1432年2月3日),金幼孜卒,是年末或明年《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xué)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謚文靖金公神道碑》。
宣德七年壬子(1432) 六十二歲
元宵,觀燈內(nèi)苑。七月,賜御制《祖德詩》《招隱歌》《猗蘭操》。十一月十一日,皇太子千秋節(jié),賜彩繡麒麟襲衣。(《行實》)
年初,曾棨卒,應(yīng)季子曾種請,作《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贈嘉議大夫禮部左侍郎曾公墓志銘》;為王英母作《太宜人曾氏墓志銘》。許廓卒,應(yīng)其宗侄許昌請,作《故資善大夫兵部尚書許公神道碑銘》。姜謨卒,應(yīng)其父姜廷振請,作《姜寺丞墓志銘》。
宣德八年癸丑(1433) 六十三歲
四月二十六日,命榮與楊士奇、王英、王直、李時勉、錢習(xí)禮、黃淮、朱勇等游西苑,作《賜游西苑詩有序》。(《翰林記》卷十六《賜游觀》)七月廿六日,少傅滿三載,賜宴禮部,降勅獎諭。(《行實》)
應(yīng)洪英請,為其亡父洪奐作《洪征士墓志銘》。為謝璉亡父作《封翰林院編修文林郎謝以敬墓志銘》。作《常熟縣重修廟學(xué)記》。十一月廿五日(1434年1月5日),應(yīng)張錞請,為亡父作《封刑部主事張?zhí)淼v墓志銘》。十二月初四(1434年1月14日),郭資卒,應(yīng)其子郭佑請,約是年末或稍后作《贈湯陰伯謚忠襄郭公神道碑》。
宣德九年甲寅(1434) 六十四歲
九月初六,榮與蹇義、楊士奇、胡濙、楊溥、吳中等,將扈駕巡邊,重陽賜宴,車駕發(fā)京師,駐唐家?guī)X。比還,恩赍甚厚。十一月朔,賜詩褒嘉。(《明宣宗章皇帝實錄》卷一一二)王直作《贈少傅建安楊公扈從巡邊詩序》(《柳庵文集》卷六)、王英作《送少傅建安楊公扈從巡邊分韻得禮樂二字》(《王文安公詩文集》卷一)。
應(yīng)黃安請,為其亡父黃胤宗,作《故翰林檢討黃君墓志銘》。二月,鄭亨薨,以子鄭能請,作《故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jìn)榮祿大夫柱國中軍都督府左都督武安侯追封漳國公謚忠毅鄭公神道碑銘》。八月,陳伯髙致仕,作《贈尚書陳公致政歸延平序》。十月,沈度卒,以子沈藻請,作《故翰林學(xué)士奉政大夫沈公墓志銘》;熊槩卒,以子熊端請,作《故資善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熊公神道碑銘》。五月六日,陳繼卒,九月十日葬吳縣,疑是年季子陳完赴京師,請作《故翰林檢討致仕陳君墓志銘》。
宣德十年乙卯(1435) 六十五歲
正月初二,宣宗崩,榮與蹇義等僉議,初十,皇太子即位。(《行實》)婿陳順德領(lǐng)鄉(xiāng)薦歸。(卷二十三《故陳母孺人楊氏墓志銘》七月初七,奉修《宣宗皇帝實錄》,張輔為監(jiān)修,榮與楊士奇、楊溥、王英、王直為總裁。(《明英宗?;实蹖嶄洝肪砥撸?/p>
應(yīng)裴綸請,為亡父裴璉作《明封翰林編修文林郎裴君墓表》。宋亮卒,應(yīng)其子宋琰請,作《明封征仕郎中書舍人宋原亮墓志銘》。
明英宗正統(tǒng)元年丙辰(1436) 六十六歲
榮與張輔二三大臣,建議開經(jīng)筳,詔可,命精選儒臣充講官。三月初一,殿試,榮讀卷殿中;初四宴禮部;初八,英宗御文華殿開講,榮講《堯典》“克朋俊德”章。五月十九日,少傅滿六載,慰勞。(《行實》)
與諸君子集于楊思敬東郭草亭,酬唱詞章,楊士奇作序。(卷十一《重游東郭草亭詩序》)陸輔去年卒,今歲其弟陸宗義北上扶柩歸,請榮作《兵部主事陸友仁墓志銘》。劉璋卒,子劉英請榮作《封大理寺副劉仲綸墓志銘》。秋,李禎述職訪榮,為其亡父李揆作《故盤洲李處士墓志銘》。趙珝卒,應(yīng)其子趙愚請,作《故資政大夫刑部尚書趙公神道碑》。劉安請為亡父劉榮作《故奉天翊衛(wèi)宣力武臣特進(jìn)榮祿大夫柱國廣寧伯追封廣寧侯謚忠武劉公神道碑銘》。六月二十七日,李驥卒,疑是年或稍后,其子李鄰赴京請榮作《故河南府知府李尚德墓銘》。十一月廿日(1437年1月4日),翰林編修徐珵父徐震卒,作《徐處士墓志銘》。
正統(tǒng)二年丁巳(1437) 六十七歲
三月初一,楊士奇、王直、楊溥、王英、李時勉、陳循、錢習(xí)禮、周敘、謝庭循訪楊榮,因集杏園,謝庭循作《杏園雅集圖》,楊士奇喜題《杏園雅集》,榮作《杏園雅集圖后序》。作《正統(tǒng)丁巳臘月望后大雪三日,圣情悅懌,賜黃封內(nèi)珍,已而楊公弘濟(jì)賦七言律一首,予勉賡韻用識其事云》(1438年1月13日)。應(yīng)衛(wèi)頤請,為亡父衛(wèi)青作《故驃騎將軍左軍都督府都督僉事衛(wèi)公神道碑銘》。為高旭母作《故節(jié)婦高孺人墓志銘》。千霈卒,應(yīng)次子千善請,作《故禮部祠祭主事千汝霖墓銘》。魯穆卒,應(yīng)杜寧請作《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魯君墓志銘》。周道卒,應(yīng)其子周源請,作《故山溪逸士周君墓表》。為羅繹父羅泰作《故羅君宗讓墓志銘》。章敞十二月四日(1438年12月30)卒,將歸葬,應(yīng)其子章瑾請,作《故嘉議大夫禮部左侍郎章君墓銘》。吳廷用父吳朗卒,疑是年或之后作《故嘉議大夫刑部右侍郎吳君墓表》。薩琦父薩瑯去歲十一月初九卒,疑去歲年末或是年初作《故處士薩君墓志銘》。
正統(tǒng)三年戊午(1438) 六十八歲
二月十四日,升授光祿大夫柱國。四月十六日,《宣宗實錄》成,英宗御奉天門慰勞,與楊士奇俱進(jìn)少師,宴于禮部。(《行實》《明史·楊榮傳》)
三月十六,以去年公務(wù)弗果,今歲茲日再集楊思敬宅,再次酬唱詠歌,榮作《重游東郭草亭詩序》。十月十六日,楊溥作《正統(tǒng)三年十月望日飲少傅建安公家醉中贈其季子久嘉》。去歲十二月廿一日黃愷卒,將于今歲二月六日奉柩歸葬,應(yīng)子黃永昌請,作《故欽天監(jiān)正黃濟(jì)民墓銘》。應(yīng)周敘請,為父周岐鳳(名鳴,以字行)作《故奉直大夫兵部職方員外郎致仕周君墓碑》。為李暹母作《封太淑人李母王氏墓志銘》。鄭誠十一月初一卒,是年末或明年初為作《故通議大夫資治尹行在吏部右侍郎鄭君墓志銘》。李友直卒,子李昉請榮九月作《故資政大夫工部尚書李君墓志銘》。
正統(tǒng)四年己未(1439) 六十九歲
婿陳順德在京應(yīng)會試,聞母訃,請榮作《故陳母孺人楊氏墓志銘》攜奔葬。四月正陽門月城成,十六日,榮與楊士奇、王直、王英、錢習(xí)禮等往觀,榮作《登正陽門樓倡和詩序》。董庸卒,應(yīng)其子董璠請,作《故承事郎永豐知縣董孟聲墓志銘》。為太師英國公張輔亡母作《故河間王夫人王氏墓志銘》。夏,為陳文祖妣作《孺人彭氏墓志銘》。吳溥葬后十三年,季子吳與性以明經(jīng)舉應(yīng)會試,請《故國子司業(yè)吳君墓表》。夏衡為父夏文請《贈奉議大夫考功郎中夏君墓志銘》。金實卒,子金紞請《奉議大夫衛(wèi)府左長史金君用誠墓表》。孫巖葬二十二年后,疑是年末或明年初,次孫孫杰請榮在京時作《故應(yīng)城伯追封翼城侯孫公神道碑銘》。
正統(tǒng)五年庚申(1440) 七十歲
二月十三日,從耕籍田。十八日,榮乞歸展墓。勅內(nèi)侍阮江伴行,水陸給驛,公卿大臣出祖都門外,觀者填道,朝野榮之。至家,省先垅,散賜金諸宗親故舊,賓客過門,晏洽累月。三月,壽躋七帙,子弟匯其詩文為《兩京類稿》,胡儼作《兩京類稿序》。作《七十歲自贊》。禮成,先是微疾,卜六月初九日還京。病作,不俟少間以稽君命,挾醫(yī)行,至臨安武林驛,病逝,長孫泰侍側(cè),時七月二日。十九日,內(nèi)侍阮江以訃聞,英宗慟,輟視朝一日,贈特進(jìn)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謚文敏,授世襲都指揮使。遣胡濙等諭祭,遣中官使阮江護(hù)喪還,工部遣官督有司治墳。十二月二十九日,葬甌寧縣豐樂里山之原。(《行實》、胡濙《少師楊公哀辭》、《墓志》、楊溥《楊公神道碑銘》、《明史·楊榮傳》)
七月廿四日,浙江按察副使江銕作《楊公行實》。楊士奇作《楊公墓志銘》,楊溥《楊公神道碑銘》,王直作《少師楊公傳》,胡濙作《少師楊公哀辭》,陳循作《少師楊公誄文》。
注釋:
①本表所引《文敏集》,與其他明人詩文別集,均為《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jì)南:齊魯書社1997年)、《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本、《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1988年)。
②(清)四庫館臣《提要》,楊榮《楊文敏集》,《文淵閣四庫全書》集1240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1頁。
③(清)錢謙益《楊少師榮》,《列朝詩集小傳》乙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63頁。
④(清)朱彝尊《楊榮》,《明詩綜》卷十七,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800頁。
Textual Research on A Chronology of Yang Rong
LU Qian,WANG Xia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search Bas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Social Culture,Xiangtan Hunan 411201)
Yang Rong’s highest official rank is the Minister of Labour in Ming Dynasty.He was awarded as Senior Grand Tutor,titled as Wenmin[talent]after his death by Ming Center Government.He served officially for Ming Dynasty several decades from Ming Emperors Taizong,RenZong,XuanZong to Ying Zong.Yang Rong,and other two prominent dignitaries Yang Shi-chi,Yang Putong,were known as “Three Yang”as well as “Yang from the East”.This chronology offer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Yang Rong’s life.This chronology has no evidences in detail.All the numbers of year and month is labeled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alendar.All the evidences can be check in my another paper A Chronicle of Yang Rong.
Yang Rong;Anthology of Wenmin;chronicle;chronology
K82-64
A
1673—8861(2017)03—0044—06
2017-06-09
魯茜(1976-),女,湖南株洲人,湖南科技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明代詩文研究。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3ZD116)。
[責(zé)任編輯]肖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