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試析當下法律規(guī)范與自身修養(yǎng)

2017-03-11 02:34:53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17年5期
關鍵詞:公民規(guī)范法治

吳 忌

(中南民族大學 法學院,武漢 430074)

試析當下法律規(guī)范與自身修養(yǎng)

吳 忌

(中南民族大學 法學院,武漢 430074)

在當下中國社會,公民的道德困境成為一個敏感又深刻的話題。早些年的“小悅悅事件”,近來層出不窮的“彭宇案”時時刻刻刺痛著國民的神經。道德和法律的沖突在個人荒謬的行為上表現(xiàn)的十分突出,在法治中國的大背景下,顯得格格不入?;谏鐣W視角,通過對此類社會現(xiàn)象的考察,從法律規(guī)范和自身修養(yǎng)兩個角度進行分析,法治社會的建立不僅僅在于法律法規(guī)的完善,同時也有賴于國民個人修養(yǎng)的提升。法律規(guī)范與自我修養(yǎng)相互促進,彼此限制的矛盾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法治社會的進程。因此,在法治建設快速發(fā)展的同時,公民的自身修養(yǎng)也應得到重視。否則,就算再完備的法律,也缺乏法治的實質意義。

法律;自身修養(yǎng);法治國家

法律在社會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提出全面依法治國以來,致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的觀念眾所周知。社會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憑借單一的規(guī)范來維持社會發(fā)展的有序化被證明是不可能的事情。換個角度而言,即說明任何規(guī)范皆有既定的范圍,法律亦是如此。單依靠法律不能解決社會上所有的問題,相反,法律的過度干預勢必會造成不同種類規(guī)范之間的沖突。此外,在市民社會與國家相分離的二元結構下,私人自治以及責任自負等理念成為維持個人自由維度的價值支撐。道德規(guī)范在私人領域對個人行為的指引有著重要的影響。良好的個人修養(yǎng),不僅僅是法律對個人行為合乎法規(guī)范的呼吁,同樣也是滿足道德規(guī)范的要求。具體到建設法治中國的背景中,這一方面要求我們擁有健全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能保證社會的各項活動在法治的軌道上進行;另一方面也是要求我們每一位公民必須具備足夠的修養(yǎng)和素質,能參與到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

一、法律的地位及其功能

在當下中國社會,通說的觀點認為,法律是國家的產物,是統(tǒng)治階級為了實現(xiàn)統(tǒng)治并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定立法程序,頒布并予以實施的行為規(guī)范。法律是全體國民意志的體現(xiàn),是國家的統(tǒng)治工具。[1]47

這是一個非常直接明了的概括,大部分人都可以通過這概括在心中對法律產生一定的印象,也會對法律有語義上的理解。但是,張文顯也提到法有主觀法與客觀法之稱。所謂“客觀法”,是指抽象的、不依個人的主觀意志和行為而客觀存在的法律規(guī)范;所謂“主觀法”則指屬于主體的并需通過主體的活動而實現(xiàn)的合法權力。[1]40筆者認為這種解釋在未來更為大眾所接受,因為當個人能夠將自己的行為控制在法律界定的范圍內時,法律的外在規(guī)范性功能相對減弱,法內在的精神價值則會被凸顯。

對法律概念的追問涉及到法的本質問題。根據分析法學派的觀點,法律不過是主權者的命令,體現(xiàn)的是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1]42-45法的強制性特征在這一學派中被認為是法的本質屬性,這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法的權威色彩,由此產生的弊端便是淡化了法的正當性的思考。國民對于法的理解是法律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正確理解法律是每位公民參與社會公共生活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有觀點認為,法的基本特征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guī)范,是規(guī)定權利和義務的社會規(guī)范,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規(guī)范。法的作用是包括一般和具體,整體和局部,預期和實際,直接和間接,積極和消極,規(guī)范和社會等等作用。[1]40我們應當肯定這些概念在構建法理學知識結構時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不能否認的是,其在指引法律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著弊端。如在實施的過程中只存在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規(guī)范,過于強調國家力量的體現(xiàn),顯然忽視了法在價值層面對于國民合法權利保障的精神。由此導致的結果是,行政執(zhí)法人員依靠國家強制力蠻橫執(zhí)法。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執(zhí)法人員與行政相對人的關系更為緊張,背離了法治社會的建設理念。

在嚴治腐敗的社會環(huán)境還未形成之前,很多官員,官商勾結,官運飛黃騰達,商人的收入源源不斷,官員與商人“互利共贏”,造成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十八大以來,反腐行動高效嚴厲,成果顯著。在這一背景之下,官員不作為的現(xiàn)象卻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官員不敢受賄,卻也無心為人民服務,各部門互相推諉,結果是絕大部分群眾的問題得不到解決。

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我們自官員到群眾,都沒有在自身身上找問題。應該得出的結論是:群眾自身修養(yǎng)的提高,會減少與他人發(fā)生爭執(zhí)的可能性,由此社會矛盾必然會減少;而官員自身修養(yǎng)的提高,能夠將國家強制力作為一種神圣的禁令,而不是隨意使用,曉之以情,動之以理。這樣群眾和政府的關系緩和了,和諧社會也就在我們眼前了,現(xiàn)存的腐敗現(xiàn)象也會蕩然無存。

二、“無法”社會

假設我們所有的公民都懂法,都從我們自身的角度理解了法律,我們的法律意識提高到一定階段的時候,我們現(xiàn)存的社會環(huán)境會發(fā)生怎樣的改變。

樂觀來看,如果存在這樣的一個社會,那么法律應該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因為現(xiàn)存的每個公民都知道和了解他們的每一個行為可能會產生什么樣的法律后果,而且他們會履行這個后果來為他們所做出的行為去付出一定的責任。因此,國家也會同時淘汰一定的職能部門,因為這些部門在公民自身修養(yǎng)已經達到很高階段的時候起不了任何作用了,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未來社會一片沒有紛爭和欲望。設想是否會存在這樣的一種社會?是否這樣的一個社會真的可以持續(xù)存在?筆者認為,即使在我們的法律意識已經非常完備的時候,我們也不可能進入我們所理想的那種社會環(huán)境。

有這樣的一個案例,是在1944年,一個德國士兵在奉命出差執(zhí)行任務期間,回家短暫探親。有一天,他私下里向他妻子說了一些他對希特勒及納粹黨其他領導人物的不滿。他剛剛離開,他的妻子因為在他長期離家服兵役期間已投向另一個男子的懷抱,并想除掉他丈夫,就把他的言論報告給了當地的納粹黨頭目。結果,丈夫遭到了軍事特別法庭的審訊,被判處死刑。經過短時期的囚禁后,未被處死,又被送到了前線。納粹黨倒臺后,那個妻子因涉嫌使其丈夫遭到囚禁而被送上法庭。她的抗辯理由是:據當時有效的法律,她丈夫對她所說的關于希特勒及納粹黨的言語已構成犯罪。因此,當她告發(fā)她丈夫時,她僅僅是使一個罪犯歸案受審。[2]57-58

在這樣的一個案例中,按照當時的法律條款,妻子應該是無罪釋放的,因為妻子并沒有做什么事情,就算是把丈夫的言論報告給了當地的納粹頭目,也是在丈夫已經構成犯罪的情形之下,而且是屬于檢舉揭發(fā)的行為,不但無過,反而有功。但是,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就算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妻子的行為就應該是不對的。可是這種不對,又沒有法律條款來做出一定的解釋,或者回應。因此,在這個方面,就需要提高公民的自身修養(yǎng),從道德的角度來做出一定的判決,盡管妻子在法律上沒有做出什么違法行為,但是在自身的修養(yǎng)上,沒有盡到一個做妻子的責任,沒有對自己的丈夫忠誠,沒有對這個家庭忠誠,所以,妻子也應該受到一定的制裁。

因此,法律健全固然重要,公民的法律意識提高也十分重要。人民大眾可能生存在一個被條條框框約束的社會,而且文字永遠不能深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社會公民需要道德的維系,需要一個信念,一種指引。在剛剛的案例中,妻子是懂法的,丈夫也是懂法的,可是依然會犯這種最低級、最不堪的錯誤。這是因為丈夫信任妻子,而妻子想要自己追求的東西,兩個人在道德上產生了分歧,這是法律所不能規(guī)范的。法與道德的關系,我們都知道是相輔相成的,相互聯(lián)系的,但是一旦把道德搬上法律的舞臺,法律就不是以前的法律,道德也不是我們內心的信仰。強世功老師曾經提出了這樣的一句話,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法律的正當性問題,惡法是不是法律的問題,法律與政治的關系問題等。只不過是我們過分依賴了對問題的解決,反而在解決問題的途中喪失了問題本身。[2]86-87

而在法治社會背景下,法律規(guī)范與個人修養(yǎng)相互促進,相互制約。一方面,善良的法律被制定并得到遵守,公民在行為過程中吸收并轉化善良的法律所蘊含的道德元素,潛移默化地提升了自我修養(yǎng);另一方面,具備良好修養(yǎng)的個人往往厭惡生活中的私力行為,他們更樂于借助法律、道德等公共力量來解決問題。這使得法律規(guī)范得以落實并得到檢驗,更能促進法律規(guī)范的完善。但是,要達到這一目的,其中兩個問題必須得到回答。首先,法治社會中需要的究竟是何種道德?其次,為促進此種道德,法律規(guī)范應滿足什么樣的標準?

法治社會更側重何種道德修養(yǎng)?對此已有諸多著述。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指出,專制的社會需要服從,而民主的社會需要美德。當然他這里的美德主要是指政治美德。密爾在《代議制政府》中也認為,政府的職能在于提供公共服務和提高國民的智識水平,受過一定教育的公民,才適合選擇他們在議會中的代表。在民主社會里,民意也即國民意志的形成依賴于國民對公共生活的積極參與,以及對社會情況獨立地做出判斷的能力。前者是公民應具備的美德,后者是公民應具備的智識條件,當客觀情況不滿足這兩類要素的時候,我們將無法保證民主、法治等充滿正義色彩的制度成為現(xiàn)實。更為嚴重的情形是,一旦他們淪為不正當勢力的手段,社會本身將失去自我矯正的力量。

法律如何保證公民美德和智識水平的提高?這樣的法律應滿足什么條件?假如我們的歷史擁有足夠的證明力,那么古代封建王朝的興衰強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君主的開明與否。人民被教導為要絕對的服從,法律也是為了強化服從而制定。由于無法保證每位君主都開明,王朝的更替也就成了歷史的正?,F(xiàn)象。因此,只有法律在制定之前便是出于提高公民美德和智識水平的考慮,內容上鼓勵公民的政治參與,并且為社會所公知,否則這樣的法律將不會是善良的法律,它對法治社會的建設也沒有任何有益的成分。當一部法律滿足這樣三個條件時,它對公共道德的改善無疑是最好的。第一,制定的法律為公民所樂意接受;第二,公民自覺地去履行;第三,鼓勵公民積極的參與,針對公共政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當我們的法律滿足這樣的三個條件時,公民的個人修養(yǎng)將在法律規(guī)范的滋養(yǎng)下突飛猛進,他們將變得樂于參與,不僅僅是接受和服從,更多的是改善。

我們所稱的“無法”并不是不要法律,相反我們需要法律的指引和教育。自由是相對的,沒有法律的自由會導致更大的不自由,我們的自身修養(yǎng)可以規(guī)避很多的現(xiàn)實問題,而法律也是我們社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道德內化于法律,法律保證道德的提高,二者應在法治社會的框架下達到有機的統(tǒng)一。

三、自身修養(yǎng)的法律藝術

在法律健全的時代,當人民自身修養(yǎng)完備的時候,法律和自身修養(yǎng)孰重孰輕?或者說是法律引導自身修養(yǎng)的前進,還是自身修養(yǎng)指導法律的更新呢?

在法律體系中,如何檢驗體系內的不同組成部分的作用。哈特提出了兩種檢驗標準,一種是初級規(guī)則,另一種是二級規(guī)則(調節(jié)官員活動的規(guī)則,并超越所有的認可規(guī)則)[3]57-58。在這一方面為了更好地理解哈特的兩種檢驗薩姆納劃分出了兩種不同的標準來研究對某些人規(guī)定義務的規(guī)則是否起作用。將這兩種不同的標準的力度依次增強,后者強化前者,前者不能強化后者。第一個標準稱為遵守,而規(guī)則要起作用,不僅需要遵守,還需要我們所謂的遵從。第二個標準,在強度上超過遵從,稱之為接受,我接受一項規(guī)則,履行其賦予我的義務,是因為我遵守這條規(guī)則,在某種程度上承認了這條規(guī)則。[3]58-59

我們如何來檢驗自身修養(yǎng)在整個社會層面上的地位狀態(tài),公民自身修養(yǎng)是如何來成為所有大眾所接受的思想,從而社會上每個公民內心都坦然接受,因為自身修養(yǎng)并不是一個可以用來評價的標準,正如關于廣西玉林的“狗肉節(jié)”,對狗的屠殺方式堪比當年的“庖丁解?!?,可是很多人認為狗是人類的朋友,不能吃。那么按照這個邏輯,豬、牛、雞等牲畜也不能夠食用,因為它們也是人類的朋友,可是社會公民卻沒有辦法去反駁不吃豬、牛、雞等牲畜這種現(xiàn)象。所以,在道德及自身修養(yǎng)的方面法律和社會公民是不能評價的,在某一個地區(qū)生活的公民不能去批判在另一個地區(qū)生活的公民的風俗信仰,而這些社會當中存在爭議的修養(yǎng),則需要法律去約束,用哈特的檢驗標準去檢驗法律,用人民群眾所普遍接受的法律來限制自身修養(yǎng)的缺陷。

可是,如果社會公民的自身修養(yǎng)與法律已經到了一個互補的地步的時候,是否可以,自身的修養(yǎng)也可以如同法律一般,引導我們做出最合適的行為呢。富勒教授從哲學家維特根斯坦那兒借用的一個非法律的例子來對這個問題做出解釋:有人對我說:“給孩子們做一個游戲看看?!蔽揖徒趟麄冏鰯S骰子的游戲??墒沁@個人說:“我不是指那種游戲?!蹦敲矗谒o我下那個命令時,他腦子里就一定得先已產生了排除擲骰子的游戲的想法了嗎?[2]140

強世功教授提出了這樣的看法,第一,在解釋人們試圖要做的事情以及他們所說的話語時,正常情況下,我們的確根據假定的人類共同目的。因而除非有明確相反的表示,我們不會教孩子玩游戲的建議。第二,通常情況下,其言語被如此解釋的講話者可能會說:“這是我的意思,雖然在你說之前,我就沒想到過這個問題?!钡谌?,雖然,某個特定情形在先之前并沒有被具體地預想到,但是在和別人爭論和商榷后,我們認定這一特定情形屬于被模糊表達的建議所指的范圍。[2]140-141所以,在這個例子上,可以很明確得到的一個結論是,在同樣的一種命令發(fā)生后,社會上的每一個公民所產生的想法是不一樣的,盡管大家的自身修養(yǎng)都非常高的,但是對于同一個命令的提出還是會做出不同的反應,尤其是在法律上。一項法案的頒布,我們都會對其中的法條會做出不同的理解,盡管有權威部門甚至是學術專家做出法律解釋,但是我們對這些法條產生的效果,做出的反應還是不同的,所以自身修養(yǎng)與實體法律的關系是不可動搖的,相輔相成,而且缺一不可。既然如此,是否在此之前的論述都成了自相矛盾,筆者認為,也不盡然。

社會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是“無訟—有訟—無訟”這樣的一個發(fā)展過程。這也就意味著,當公民的自身修養(yǎng)提高到一定階段時,將會進入到無訟社會。沒有什么是值得去起訴爭論的,還是回到之前,因為社會上的公民都了解了他們做出某項行為會產生什么樣的法律后果,他們該履行什么樣的義務,因此,也就無所謂起訴了。一位公民把人殺了,他就要負刑事責任,另一位公民救了一個落水的少年,那么他就應該受到贊賞和榮譽,這種無可爭議的問題已經深入人心,這便是自身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

除此之外,自身素養(yǎng)與法律密不可分,自身素養(yǎng)的提高意味著法律的減少,二者的反相關性十分明顯。而在當下中國,對于現(xiàn)階段出現(xiàn)的問題,一定不能放任不管,一意孤行,正如現(xiàn)在,在道德上的扶老人問題,見義勇為還是盲目不為的問題,在食品安全上的,加強技術監(jiān)督還是盲目抵制的問題,在面對犯罪分子實施犯罪行為的時候是斗智斗勇還是不論歹徒體力硬拼上去的行為,這不僅僅是要提高法律的完善程度還要求我們對自身的生命安全負責,要求我們國家提高技術手段的同時也要求我們自身做出最佳的選擇。沒有僅僅完善國家法典就能一勞永逸的道路,也沒有一味的加強素質教育就能規(guī)避所有問題的方法。

所以說,不僅要加強國家法律的完善,在實體法上做出進步,而且對于提高公民的自身修養(yǎng)也不能止步。國家是我們的國家,如果不能對我們的國家建設做出有益行動,面對法律的頒布漠不關心,國家工作人員不為人民服務,這無疑是屬于一個國家的悲哀。

總而言之,法治社會建設如火如荼的今天,我們法律人要做的,不僅僅是倡導國民學法懂法,引導其敬畏法律;更要在社會層面呼吁國民重視自身修養(yǎng)。在提高現(xiàn)有公民的生活水平的同時,向未來 “無訟”社會邁進。

[1]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強世攻.法律的現(xiàn)代性劇場:哈特與富勒論戰(zhàn)[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 [加]L.W.薩姆納.權利的道德基礎[M]. 李茂森,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陶 暉

Analysis of Current Legal Norms and Self-cultivation

WU Ji

(Law School,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430074, China)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the moral dilemma in the face of our citizens has become a hot and sensitive topic. The famous “Xiaoyueyue” news and “Peng Yu” case has always made people feel hurt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law and morality is prominent against the back drop of rule of law.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ule-of-law country needs not only the improvement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but the promotion of individual morality. The mutual enhancement and restriction between law regulations and individual morality affects the progres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ule-of-law country. Accordingly, individual morality shall be stressed while we press ahead with legal cause.

the law; self-cultivation; country ruled by law

2017-03-10

吳 忌(1993-),男,湖北孝感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法理學。

DF792.9

A

1674-344X(2017)5-0067-04

猜你喜歡
公民規(guī)范法治
來稿規(guī)范
來稿規(guī)范
論公民美育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PDCA法在除顫儀規(guī)范操作中的應用
來稿規(guī)范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人大建設(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隱私保護也是公民一種“獲得感”
十二公民
電影(2015年4期)2015-11-29 07:32:17
扎囊县| 开鲁县| 武陟县| 新乡市| 临沂市| 武乡县| 昭觉县| 响水县| 拉孜县| 沙雅县| 集安市| 章丘市| 揭西县| 精河县| 德化县| 巴东县| 沈丘县| 石门县| 南召县| 陆河县| 湖北省| 云和县| 栖霞市| 高安市| 永宁县| 乌鲁木齐县| 栾城县| 红原县| 普兰店市| 岗巴县| 铁力市| 革吉县| 博爱县| 淳化县| 休宁县| 仲巴县| 桃园市| 克拉玛依市| 静海县| 玛多县| 凤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