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峰
(呂梁教育學院,山西 呂梁 033000)
【文化研究】
“是” 的古今詞義變化
張東峰
(呂梁教育學院,山西 呂梁 033000)
“是”字本身是一個指示代詞,常常用來復(fù)指前文,系詞“是”正是從指示代詞發(fā)展而來的,它經(jīng)歷了先秦兩漢的起源階段,魏晉南北朝的發(fā)展階段,直到近現(xiàn)代才完全轉(zhuǎn)化為系詞表判斷和非判斷。
是;指示代詞;系詞
“是”在我們?nèi)粘I?、學習中是使用頻率最高的詞之一。當我們看到它的時候,就認為做系詞用,表判斷用,殐不知“是”這個詞從古到今詞義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就是在同一時代,它的詞義也是變化多端。
1.指示代詞充當判斷句的主語
(1)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燭之武退秦師》
(2)聞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許行》
孤立地看,以上兩句“是”像判斷詞,其實是指示代詞,“是”在句中有復(fù)指前半句的作用。
(3)我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莊子·逍遙游》
上句就是用意義和“是”相當?shù)闹甘敬~“此”來復(fù)指。
(4)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為至今不朝也?《戰(zhàn)國策·齊策》
(5)此皆率民而出于無用者也,何為至今不殺乎?《戰(zhàn)國策.齊策》
同一篇古文里,“是”和“此”交替使用。
2. “是”可以做判斷句的謂語,可譯為“(是)這樣的”。
(1)夫虞之有虢也,如車之有輔,輔依車,車亦依輔,虞、虢之勢正是也?!俄n非子·十過》
(2)臣聞七十里為政於天下者,湯是也?!睹献印ち夯萃跸隆?/p>
指示代詞“是”用于判斷句的謂語,說明主語的屬性。
3.指示代詞“是”字經(jīng)常與介詞結(jié)合組成介賓短語,用作狀語或補語,有時還可以放在句首起上下句的關(guān)聯(lián)作用。
(1)軍中自是服其勇也?!妒酚洝だ顚④娏袀鳌?/p>
(2)文帝由是奇釋之,拜為中大夫。《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3)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勃之陋也《石鐘山記》
“自是”、“由是”、“是以”在句中作狀語修飾謂語。
(4)問之,則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shù)矣?!薄恫渡哒哒f》
(5)吾嘗疑乎是。《捕蛇者說》
(6)禽獸負恩如是,而猶不忍殺,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中山狼傳》
“于是”、“乎是”、“如是”介賓結(jié)構(gòu)用在的后面對謂語補充說明作表語。
(7)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過秦論》
(8)……庶日:“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庇墒窍戎魉煸劻?凡三往,乃見。……《隆中對》
(9)曰:“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薄睹献印ち夯萃跎稀?/p>
“于是”、“由是”、“是以”等介賓結(jié)構(gòu),常用于句首,在分句或句子之間起關(guān)聯(lián)作用,相當于連詞的作用。
1.先秦文獻里只有極少數(shù)幾個系詞“是”的用例。它經(jīng)歷了秦、漢的起源階段。
(1)此是何種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2)韓是魏之縣也?!稇?zhàn)國策·魏策三》
這些判斷詞“是”在戰(zhàn)國時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僅有極少數(shù)幾個例子。史存直先生提出:“到了春秋時代,判斷句就了系詞,這時充當系詞的主要有‘為’‘是’兩個?!雹诮陙聿簧賹W者列舉了《詩經(jīng)》、《左傳》、《論語》《戰(zhàn)國策》等先秦典籍中的“是”來證明先秦時系詞“是”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當然也有專家質(zhì)疑這個時期出現(xiàn)的有限幾例系詞“是”是古書傳抄過程中后人誤加的。
系詞“是”經(jīng)歷了漢代以后用例有所增加。
(3)是是帚慧,有內(nèi)兵,年大孰?!恶R王堆三號墓帛書》
(4)此必是豫讓也。《史記·刺客列傳》
(5)鬷夷氏是其后也。《論衡·龍?zhí)摗?/p>
以上各例的“是”字處在兩種組合之中:一是“單個名詞+是+名詞性成分”;二是“代詞+是+名詞性成分”,這兩種組合里的“是”都應(yīng)該看作系詞。
系詞“是”究竟是什么時產(chǎn)生的,王力先生說:“先秦時代判斷句不用系詞,這是肯定了的?!薄皾h語真正系詞的產(chǎn)生,大約在公元前一世紀前后,即西漢末年或東漢初年?!雹贀?jù)一些專家對西漢十部典籍:《谷梁傳》、《新語》、《春秋繁露》、《淮南子》、《新書》、《韓詩外傳》、《法言》、《史記》、《說苑》、《武威漢代醫(yī)簡》統(tǒng)計共有15例“是”用作系詞。對東漢的十五部經(jīng)典:《漢書》、《潛夫論》、《論衡》、《新論》、《吳越春秋》、《越絕書》、《風俗演義》、《釋名》、《太平經(jīng)》、《修行本起經(jīng)》、《中本起經(jīng)》、《興起行經(jīng)》統(tǒng)計共有104例“是”用作系詞。
2.系詞“是”到魏晉南北朝時代已經(jīng)成為口語中表判斷的固定成分。
(1)豫章太守顧邵是雍之子?!妒勒f新語·雅量》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短一ㄔ从洝?/p>
(3)力士是東郭門外官奴?!段骶╇s記》
魏晉南北朝以后的古代文獻中,只要是口語成分較多的作品,系詞“是”的出現(xiàn)頻率就高。
3.仿古的文言作品里依然很少用系詞“是”,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到“五四”時期。
(1)命與仁,夫子之所罕言也。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
(2)完全成立者,壯年之事也。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1.魏其言是也?!妒酚洝の浩湮浒埠盍袀鳌?/p>
“是”單獨用作謂語,既不是代詞也不是系詞,而是形容詞,這句話的意思是“魏其的話是對的”。
2.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妒酚洝の浩湮浒埠盍袀鳌?/p>
“是”雖然處在“單個名詞+是+名詞性成分”的組合中,但他不是系詞而是形容詞用作意動,這句話的意思是“主爵都尉汲黯認為魏其是對的”。
1.系詞“是”表判斷時,“是”所聯(lián)系的主語和賓語的關(guān)系只有兩種。當主語和賓語同指一個事物,兩者的外延相同時,系詞“是”表同一,等于。
(1)太原是山西的省會。
(2)《黃河大合唱》的作者是洗星海。
系詞“是”的主語和賓語,因為它們所代表的概念是同一事物,所以可以互相調(diào)換。如:
(3)山西的省會是太原。
(4)洗星海是《黃河大合唱》的作者。
2.當主語和賓語所代表的概念具有從屬關(guān)系時,主語與賓語從外延上說,一個從屬于另一個。一般來說,主語是屬概念,賓語是種概念,主語屬于賓語的,賓語的外延大于主語。系詞“是”表從屬,屬于。
(1)我哥哥是一名警察。
(2)海豹是哺乳動物。
系詞“是”的主語所代表的概念只是賓語所代表概念的一種,而且必須是賓語所代表的概念一種。兩者不是相等的,而是從屬的。
3.系詞“是”和結(jié)構(gòu)助詞“的”配合使用表示判斷。
(1)這個人是賣報的。
(2)那封電報是家里發(fā)來的。
例(1)(2)都是判斷句,“的”不是語氣助詞,是結(jié)構(gòu)助詞,和前面的動詞短語組成“的”字短語,充當“是”的賓語,“是”表示肯定判斷。例① 句中賓語“賣報的”相當于“賣報的人”,與主語“這個人”是從屬關(guān)系,具有概念的共同性。例② 句中賓語“家里發(fā)來的”相當于“家里發(fā)來的電報”,與主語“那封電報”是同一關(guān)系,具有概念的共同性。這兩句中的“是……的”不能去掉,去掉意思就和原句不同了。
總的說來,表示判斷的系詞“是”所連接的主語和賓語不論是同一關(guān)系,還是從屬關(guān)系,都具有某種概念上的共同性(同一性)。所以我們才能用“是”字把它們聯(lián)系起來,加以判斷。從語法結(jié)構(gòu)上說,表示判斷的系詞“是”所連接的主語和賓語都是名詞性詞語,表現(xiàn)出詞性的一致性。
這時雖然也用“是”字,但“是”字不是表示判斷的,而是表示另外的意義,系詞“是”所聯(lián)系的主語和賓語之間的關(guān)系是多種多樣的。
1.表示確認或強調(diào)
(1)錢是不多了,我們需要節(jié)省的花。
(2)你是餓了。我這有塊面包,你吃了吧。
在前一句話里,“錢”是一種物品,“不多”是一種狀態(tài),兩者沒有概念上的共同性。在后一句話里,“你”是人,“餓”是一種感覺,也沒有概念上的共同性。去掉句中的“是”字,說成“錢不多了”、“你餓了”也可以。這里用了“是”字,不表示判斷,表示確認、強調(diào)的意思。
2.“是”還有一種確認和強調(diào)的用法,它和語氣助詞“的”在句中配合使用,表示強調(diào)。
(1)大門是敞開著的。
(2)對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
例(1)句用“是……的”強調(diào)大門敞開著。例(2)句用“是……的”強調(diào)“我”悲痛的程度很深。這兩句“的”是一個語氣助詞,所以可以去掉“是……的”而不影響句意,只是語氣不那么強烈而已。“大門”和“敞開著的”,“我”和“悲痛的”沒有概念上的共同性,所以這兩句不是判斷句。表示強調(diào)的“是”屬什么詞,算什么句子成分,各家說法就不一致了。呂叔湘先生在《漢語語法分析問題》中認為仍是動詞,與后面的賓語構(gòu)成動賓短語;胡裕樹先生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則認為是語氣副詞,作狀語;而中央電視大學編的《現(xiàn)代漢語》(85版)則認為是語氣詞,不充當句子成分。從實用角度來看,名稱術(shù)語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弄清這種表示強調(diào)的“是”的用法和特點,把它和判斷句中的“是……的”區(qū)別開來。
3.表示存在
(1)門前是一條石子路。
(2)村后是一片小樹林。
需要注意的是:“門前是一條石子路”和“門前有一條石子路”;“村后是一片小樹林” 和“村后有一片小樹林”語義上是不同的,前者是是字句,后者是存在句。“是字句表示存在的同時,還有一層判斷義,而存在句則只是單純的描寫這樣事實”③如;“門前是一條石子路”表達了兩種語義——門前有一種東西,這東西是石子路;”村后是一片小樹林”也表達了兩種語義——村后有一片東西,這東西是小樹林。
4.表示對比
(1)他是愛護你,不是挑毛病。
(2)我們倆不同:我是新衣服,他是舊衣服。
“他”是人,“愛護你”、“挑毛病”都是行為,兩者沒有概念上的共同性。“我”與“新衣服”,“他”與“舊衣服”,顯然也沒有概念上的共同性。這里用“是……不是……”,是……
是……”的說法,表示對比的意思。
5.表示說明
(1)一斤辣椒是一元五角。
(2)飛機從太原起飛是中午一點三十分。
“一斤辣椒”和“一元五角“,前者是物品,后者是錢?!帮w機從太原起飛”和“中午一點三十分”前者是動作行為后者是時間。顯然前后兩者之間沒有概念上的共同性。這里的“是”字不是表示判斷的,而是表示說明的意思。
6.表示比喻
(1)人是鐵,飯是鋼。
(2)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從邏輯語義上看,“人”怎么會是“鐵和鋼”?“書籍”怎么會是“階梯”?這兩句話里的“是”字,都不是表示判斷的,而是表示比喻的意思。
以上各句中“是”所表示的意思各不相同,它們都不是判斷句。雖然從結(jié)構(gòu)上看,“是”仍和后面賓語構(gòu)成動賓結(jié)構(gòu),這和判斷句一樣,但“是”所聯(lián)系的主語和賓語之間沒有同一關(guān)系和從屬關(guān)系,沒有共同性,這是非判斷句的原因所在。從語法結(jié)構(gòu)上說,不表示判斷的系詞“是”所連接的主語和賓語,主語是名詞性的,謂語是謂詞性的;少數(shù)不表示判斷的系詞“是”所連接的主語和賓語,主語是名詞性的,謂語也是名詞性的,這種句子只限于表示對比、比喻,、存在的句子。
“是”字詞義看似簡單卻變化無窮。古代到近現(xiàn)代不論從詞義還是詞性、用法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就是在同一時代“是”字的詞義也須我們細加甄別。
[1]史存直.漢語語法史綱要[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2]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曾常虹,李桂群.“是”字句研究綜述[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10).
2017-08-16
張東峰(1973-),男,山西平遙人,呂梁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語言學。
H04
A
1672-2086(2017)03-01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