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曉琳
(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寧夏 銀川 750021)
【傳媒文化】
從《伊斯蘭婦女雜志》看民國上海回族知識女性之覺悟
戴曉琳
(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寧夏 銀川 750021)
本文以《伊斯蘭婦女雜志》為文獻基礎,研究民國時期上?;刈逯R女性批判封建禮教,爭取女性教育平等與人格獨立的女權思想以及廣大回族女性投身宗教與國家發(fā)展事業(yè)的熱情。通過研究文獻得出,回族知識女性作為回族新知識群體的一部分,始終站在時代前沿積極構建宗教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體現(xiàn)了她們與時俱進的近代宗教思想和對民族與國家的高度認同。
回族;知識女性;女權思想;宗教思想
1936年6月,何文玉、陳云采、李馬美英、何玉芬等回族知識女性創(chuàng)辦了上海首個回族女性社團——伊斯蘭婦女協(xié)會,同時發(fā)行了《伊斯蘭婦女雜志》,成為當時中國首個獨立的、由女性創(chuàng)辦的回族婦女雜志??飪H發(fā)行了一期,就因戰(zhàn)爭以致會員四散而???。作為一份專門的女性刊物,《伊斯蘭婦女雜志》以“宣揚教義,研究婦女問題,提倡婦女教育”為宗旨,在喚起回族對民族與國家認同的前提下,強調回族女性應以平等之姿態(tài)和身份積極參與宗教與社會事務。
《伊斯蘭婦女雜志》雖只發(fā)行一期,刊載了10篇文章,但集中表達了上?;刈逯R女性愛國愛教之覺悟、積極投身宗教文化事業(yè)之熱情及為提高女性地位所做的努力,也展現(xiàn)了在中國近代社會變遷的背景下,回族精英發(fā)起的回族新文化運動產(chǎn)生的積極作用,體現(xiàn)了回族自身對民族和國家的高度認同。
(一)宣傳社會進化與變遷思想,構建社會與宗教同步發(fā)展的關系
身處中國當時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上?;刈逯R女性深刻地認識到“進化”與“變遷”是社會發(fā)展之潮流,她們對社會變遷有著切身的體會,同時也認識到新時代賦予了人類新的角色和任務。在《伊斯蘭教婦女雜志》的開場白中,編者寫道:“時代的巨輪不停地向前進輾,永遠地向前進輾,由黑暗封建的環(huán)境,而進演到光明自由的世界”,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回族女性,不僅“再不能重熏染上絲毫舊封建的遺毒”,反而要以自己的力量來保護它,“培植”它,如同創(chuàng)造自己一樣,使新的社會具有健全的靈魂。何如認為,女性應該站在時代之前沿,憑借自身力量與精神,推動時代巨輪,這也是時代賦予女性的任務。
認同社會之變遷就要重新構建宗教與社會之關系,只有將宗教視為社會的一部分,使兩者同步發(fā)展,才能使宗教成為“活宗教”。訓之在《我們的目標》中強調宗教不能脫離社會而獨立、隔絕地存在,而“是與時代巨輪同時推進的”[1]。若忽視這一問題,不加努力,“伊斯蘭教一定會被時代的巨輪輾過遠遠的,被遺留在后方,終于會被時代淘汰”[2]。以發(fā)展與進化之眼光來看待宗教與社會之關系,并以此來詮釋伊斯蘭教之教義,是近代伊斯蘭教中國化的特點,也是回族宗教思想近代化的體現(xiàn)。
(二)宣傳愛國思想,盡國民應盡之義務
從“爭教不爭國”到“保教愛國”思想之轉變體現(xiàn)了回族對國家認同的形成歷程。自清末建立回族社團,回族各方積極凝聚力量發(fā)展新式教育,創(chuàng)辦刊物宣傳宗教思想起,回族便逐漸形成了民族認同,此過程也喚醒了回族作為中華民族一份子對國家之認同。利用刊物積極宣傳愛國思想有力地證明了,國難之際廣大回族群眾投身愛國事業(yè)之熱情。上海伊斯蘭婦女協(xié)會建立之時也提出要“為鞏固我中華民族而團結更謀婦女幸福而團結”[3]。何書筠女士在回顧伊斯蘭教過去、展望未來時,開篇即強調“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她認為“國難到了嚴重,緊迫的時期,一息存亡的當兒,為國民的都有愛國的思想,愛民族愛國家的觀念,抱著與國存亡,犧牲的決心,盡為國民應盡的義務?!盵4]不僅如此,她們還旗幟鮮明地強調,身為國民,享受國民之權利,就應盡國民之義務。
(一)深刻認識回族社會之狀況
何書筠、穆常華和訓之都在文章中指出,傳統(tǒng)民族政策之桎梏使回族社會閉關自守,導致了回族群眾遠離社會,無力以“進化”之視角研究教義,造成了宣傳不暢之局面;許多人將自己困于閉塞之世界,“似乎他所傳的宗教,與社會不相關,與人類不相干”,[5]使宗教失去了活力。教育滯后導致了人才匱乏,而女子教育不足,更是導致回族女性社會地位低下,無力承擔宗教與社會發(fā)展的重任。在她們看來,觀念保守、人才匱乏、宣傳不力、生計困頓無不成為制約回族社會發(fā)展之障礙。
(二)積極參與回族事業(yè)之發(fā)展
作為回族社會的一份子,上?;刈逯R女性認識到發(fā)展本民族事業(yè)是每個回族群眾的義務,不分男女。新時代女性之使命,就是要“對于宗教本身的理論認識,對于教義,也應有基本的研究,明白的了解后,才能發(fā)生忠誠篤敬的信仰”,[6]對內推動本民族事業(yè)發(fā)展,對外積極宣傳教義,使人們廣泛了解回族文化之真諦?!安恍枰魏芜^奢的褒獎,也不怕任何人的指摘,更不畏任何人的蔑視,為真主而工作”,為宣傳教義而工作。從家庭角色來講,女性承擔著極為重要的家教任務,她們是“最偉大的宣教師,用人類中最偉大的母性的愛來灌溉那濃厚的宗教思想到幼弱的小心靈中,給這些可愛的小穆斯林、小回教徒”,[7]為壯大回族社會之根本力量,提供了有效的教育基礎,是對學校教育強有力的補充。因此,上?;刈逯R女性鼓勵所有回族女子積極加入回族社會發(fā)展與建設的隊伍中,發(fā)揮她們的優(yōu)勢與作用。
批判封建禮教思想、追求平等教育權利、渴望獨立人格是近代中國女權思想的體現(xiàn),也是民國時期回族女性的追求。
(一)批判封建禮教對女性之束縛
封建禮教從根本上摧毀了女性獨立的人格,使中國女性淪為男性的附庸。中國封建制度的崩潰,使得越來越多的新女性勇敢地站在時代前沿,對封建禮教進行批判,為女性爭取平等地位。何如在《伊斯蘭教與婦女》中寫道:“幾千年來的中國,是一個封建的國家,從母系社會制度變遷到父系社會以后,由女性而變?yōu)槟行灾行亩鴿u漸地穩(wěn)固了,整個女子的地位是一日一日的墮落下去……日墜于黑暗的深淵中,惡習層層地束縛著,重壓著,使我們無動彈的可能,微弱的呻吟,亦將受到他人的蔑視和指摘”;[8]馬秀珍在《伊斯蘭婦女的覺悟》中寫道:“四千年余,我國腐化壓迫的牢枷,誰都知道,是在緊緊地鎖架在吾們婦女的頸上……封建禮教的惡心理,是籠罩了每個男性或女性的靈官,什么真理、圣諭,他們或她們,全都不注意起來,自由,平等,根本就無形地消滅了,于是,毒害的遺傳,造成了男性輕藐女性事實,女性甘受玩弄的虛榮心,結果,吾伊斯蘭的婦女,就深深地陷入了無限的毒窟?!盵9]強烈的批判與深刻的反省,表達了回族知識女性對解放與自由的期盼,是她們追求平等教育權利與獨立人格的前提和基礎。
(二)要求平等受教育權利,追求平等和獨立人格
上海是中國近代女子開始接受教育最早的地區(qū),女子受教育數(shù)量在全國也屬前列?!拔逅倪\動”以后,女權運動越發(fā)活躍,一批具有新知識、新思想的新女性,不但引領了上海社會的新風尚,更成為了全國女性學習的榜樣。上海清真寺董事會成立之時,回族新知識群體創(chuàng)辦了新式回族學校,亦招收女子入學就讀,為回族女性接受教育創(chuàng)造了機會,其效果也在20世紀30年代回族女性積極參與保教愛國的事業(yè)中得到體現(xiàn)。但實際上,回族女子教育的發(fā)展水平、受教育人數(shù)均落后于男子教育,而發(fā)展女子教育才是改變社會地位之根本。她們看到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宣傳“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理念對女性的殘酷摧殘,不僅剝奪了女性受教育的權利,更是禁錮思想,忽視智慧之根源,以至于“國家興亡,宗教盛衰,家庭安樂,與她們不相問聞”[10]?!兑了固m婦女雜志》創(chuàng)刊時,明確指出刊物任務之一就是要提倡婦女教育,她們期待通過“打破過去的錯誤觀念,而建立起我們的新陣線——實行真正的教育平等”,使女性具有時代要求的新知識、新思想、新技能,以自身能力投身宗教與社會事業(yè),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女性社會地位低下的狀況,履行作為國民和教民的職責。
上海回族知識女性指出,伊斯蘭教向來提倡男女平等,時代也為女性爭取平等權利創(chuàng)造了機會,因此新時代女性就應該認清“自身的地位,自由的真諦,平等的原則”,[11]追求真正的人格獨立。何如曾說:“凡男子們所做的,我們女子也要做,無論是關于宗教的,國家的,社會的一切事業(yè),這并不是和男子們爭權利,因為這是我們的責任,我們的義務,女子是人,是一個堂堂的人,我們要做一個人,一個獨立的,完全的人,要做人所做的一切”。[12]這才是所謂獨立之真正意義。
近代是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時期,是中華民族凝聚力量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各少數(shù)民族通過自身覺醒而實現(xiàn)民族認同的重要時期。上海回族社會在近代阿訇、回族新知識群體及回族商人的不斷努力下,通過發(fā)展教育、創(chuàng)辦刊物、建立社團等一系列新文化運動逐步實現(xiàn)了回族的民族認同,并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實現(xiàn)了對國家的高度認同?;刈逯R女性作為新知識群體的一部分,一方面接受了近代社會變遷與進化的思想與理論,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宗教與社會的關系,也認識到社會的進步為回族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回族女性的解放帶來了契機。因此,她們鼓勵廣大回族女性應該在近代社會的潮流中,爭取自身的進步與發(fā)展,進而為社會發(fā)展貢獻力量,實現(xiàn)自身人格的完善??箲?zhàn)爆發(fā)后,回族女性紛紛參與到抗戰(zhàn)宣傳和難民救助中,在實際行動中踐行了新時代回族女性愛國愛教的思想與理念。
[1][5]訓之.我們的目標[J].伊斯蘭婦女雜志,1936,(6):14.
[2][4][6][7]何書筠.對于伊斯蘭的過去與展望[J].伊斯蘭婦女雜志,1936,(6):4-5.
[3][10]穆常華.從去年圣誕節(jié)說到婦女協(xié)會[J].伊斯蘭婦女雜志,1936,(6):8-9.
[8][12]何如.伊斯蘭教與婦女[J].伊斯蘭婦女雜志,1936,(6):6-7.
[9][11]馬秀珍.婦女的覺悟[J].伊斯蘭婦女雜志,1936,(6):12-13.
【責任編輯:王 崇】
漢 樂
2017-01-03
本文系2014年度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高等學??茖W研究項目“民國時期華東與西北地區(qū)回族社團對比研究”(項目編號:NGY2014032)的研究成果。
戴曉琳(1981-),女,寧夏銀川人,講師,主要從事近代史、回族社會與文化研究。
K25;C913.68
A
1673-7725(2017)03-01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