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俐穎
(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 100089)
【文學評論】
俄國文壇上的兩個“伊萬”
——屠格涅夫和岡察洛夫的長篇小說比較研究
孔俐穎
(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 100089)
長期以來,談及岡察洛夫與屠格涅夫,人們更熟知的是作家間的私人恩怨和剽竊糾紛,“帕爾奈索斯山上的判決”曾一度鬧得滿城風雨,學術(shù)研究方面也多限于對某一位作家進行本體研究,對比研究相對少見。事實上,作為同一時代的文壇驕子,兩位作家之間有著長期深刻且互為影響的文學關系,在思想主張,小說創(chuàng)作的題材、體裁和人物的形象刻畫方面既有相似之處,又具有鮮明的個性。
岡察洛夫;屠格涅夫;比較研究
19世紀五六十年代,俄國在克里木戰(zhàn)爭中慘敗,階級斗爭空前激化,農(nóng)民起義風起云涌,廢除農(nóng)奴制的呼聲愈演愈烈,這一切在文學活動中得到了高度體現(xiàn)。這一時期,進步文學批評大力發(fā)展,為俄羅斯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發(fā)展壯大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此時期享譽文壇的一批作家,如屠格涅夫、岡察洛夫等風華正茂,正值創(chuàng)作高峰期。屠格涅夫與岡察洛夫的創(chuàng)作都植根于俄羅斯,具有不少相似之處。
(一)體裁與題材相似
流行于19世紀40年代的風貌素描、特寫和中短篇小說在19世紀中期繼續(xù)盛行,但容量更大、更能深刻揭示社會矛盾的長篇小說卻占據(jù)著壓倒性優(yōu)勢。[1]屠格涅夫和岡察洛夫均熱衷于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前者創(chuàng)作的《羅亭》《貴族之家》《前夜》和后者的《奧勃莫洛夫》三部曲均是問世于這一時期的長篇小說。為了體現(xiàn)廢除農(nóng)奴制的時代呼喚,屠格涅夫、岡察洛夫均飽蘸濃墨,塑造出了新時期“多余人”和“新人”的形象。兩位作家都是風景描寫的大師,以描寫人物見長,他們筆下女主人公的個性往往強于男主人公,小說中也常借用展現(xiàn)女主人公的愛情取舍來體現(xiàn)作者的思想傾向和褒貶態(tài)度,但隨著革命民主派和自由派的對立和斗爭日益激化,屠格涅夫和岡察洛夫相繼離開了《現(xiàn)代人》雜志,與革命民主主義陣營分道揚鑣。
(二)作品中人物性格和具體情節(jié)上的相似
兩位著名作家曾一度私交甚篤,岡察洛夫常將自己的文學構(gòu)思與屠格涅夫分享。然而,昔日的友誼卻因剽竊糾紛產(chǎn)生裂痕。岡察洛夫發(fā)現(xiàn)屠格涅夫的《貴族之家》與自己的《懸崖》有某些相似之處:“拉夫列茨基和賴斯基在性格上何其相似。就像我小說里的賴斯基和他的朋友科茲洛夫一樣,拉夫列茨基也和自己,青年時代的朋友徹夜長談。我小說里出現(xiàn)的是有信仰的薇拉,他小說里寫的是信奉宗教的麗扎……”[2]之后又在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前夜》中的年青雕塑家蘇賓身上找到了自己小說主人公、酷愛繪畫的賴斯基的影子。岡察洛夫非常詫異,原本創(chuàng)作中、短篇小說的屠格涅夫突然轉(zhuǎn)向長篇創(chuàng)作,而且居然能這么迅速地寫出新作品,懷疑他是個虛偽的剽竊者。他們的沖突最終由仲裁會議裁決,得出結(jié)論是:“產(chǎn)生于同一土壤的屠格涅夫和岡察洛夫的作品,定會有一些相似之處,有某些思想和語言上的偶然巧合,這是正常的,雙方可以諒解的?!盵3]這一事件后由德米特里·米納耶夫創(chuàng)作成詩歌《帕耳那索斯山上的判決》。岡察洛夫和屠格涅夫最終在德魯日寧的葬禮上和解。
正如“帕耳那索斯山上的判決”得出的結(jié)論一樣,產(chǎn)生于同一時期,同一片俄羅斯土壤的屠格涅夫和岡察洛夫的作品存在某些相似之處在所難免,但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也不可能存在兩部完全相同的文學作品。若從整體上對兩位作家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二者的文學創(chuàng)作個性鮮明,各有千秋。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體現(xiàn)出的對現(xiàn)實世界、歷史、人物的認知不盡相同,具體的寫作手法也各具特色。兩位作家各為俄羅斯文壇缺一不可的獨特音符,和普希金、萊蒙托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一道為世人編造了攝人心魄的19世紀俄羅斯文學交響樂。
(一)藝術(shù)創(chuàng)作手法上的差異
杜勃羅留波夫在《什么是奧勃洛莫夫性格?》一文中對屠格涅夫與岡察洛夫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手法進行了對比。他指出:“屠格涅夫從第一頁其就使讀者的思想和感情凝結(jié)在小說上,迫使他們也來體驗那些屠格涅夫人物就在其中向他們展現(xiàn)的那種場景?!盵4]而岡察洛夫與“一看到玫瑰花和夜鶯就唱起抒情歌曲”[5]的屠格涅夫不同,他習慣于長久地注視和沉思后從整體上來把握形象。
岡察洛夫善長以圓熟、細膩的文筆對環(huán)境和人物作完整而精雕細刻的靜態(tài)描寫,以展示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性格。[6]在“奧勃洛摩夫的夢”一章中,作家對奧勃洛莫夫卡的日常生活和風俗習慣作全貌描寫,使讀者身臨其境。“奧勃洛莫夫卡早晨醒來就穿著一件肥大的睡衣,懶洋洋地躺在床上,他的房間也是雜亂無章的:四壁上蒙著灰塵,畫幅邊、墻角結(jié)滿了蜘蛛網(wǎng)……”[7]而屠格涅夫一般不對人物作細致、冗長的靜態(tài)描寫,注重將人物置于激烈的思想沖突中,動態(tài)地展示其性格。他作品中的人物互相對峙,針對各種問題展開辯論,如羅亭和皮加索夫,巴扎羅夫和巴維爾等。除此之外,屠格涅夫刻畫人物還遵循“隱蔽心理學”的原則,例如在描寫麗莎進修道院后與拉弗列茨基重逢時的情景,用“睫毛微微顫動”的細節(jié)將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二)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差異
屠格涅夫和岡察洛夫塑造出了許多俄國文壇上的典型形象,例如新時期的“多余人”“新人”,以及諸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兩位作者對現(xiàn)實世界、歷史、人物的認知不盡相同,因而在相同類型的人物形象刻畫上也存在諸多差異。
1.“多余人”形象
羅亭和拉夫列茨基是屠格涅夫筆下“多余人”形象的典型,其中羅亭是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一方面,他敢于在專制橫行的年代發(fā)出自己的呼聲,而另一方面他又耽溺于幻想,缺乏腳踏實地的精神。面對貴族少女娜達莉亞真摯的愛情,羅亭退縮膽怯,令少女深感失望。拉夫列茨基較之于羅亭更具有實干精神,一度躬身勞作,但始終未擺脫貴族階級懶惰、庸碌的劣根性。拉夫列茨基與麗莎情投意合,而妻子的突然歸來使他手足無措。在愛情和家庭義務面前他最終屈從于后者。面對愛情,兩位“多余人”表現(xiàn)出共同的特點,即懦弱。他們沒有勇氣沖破傳統(tǒng)道德觀念和習俗的羈絆去追求自由的愛情和幸福,導致了悲劇的命運。
岡察洛夫塑造的奧勃洛莫夫作為19世紀俄羅斯文學史上最后一個“多余人”形象,具有巨大的普遍性,既是“俄國民最大弱點之代用語”[8],又為具有世界意義的怠惰、懶散的代名詞。屠格涅夫曾說,即使到了只剩下一個俄羅斯人的時候,他也會記得奧勃洛莫夫。奧勃洛莫夫終日在幻想中過著寄生式的生活,他害怕生活和變革,雖上過名牌大學,卻沒有實際生活經(jīng)驗,對地產(chǎn)、田莊的事務一無所知。如果說羅亭、拉夫列茨基等“多余人”還曾有過某些追求,對他們生活的時代有一定的進步意義,那么奧勃洛莫夫則將這種進步性喪失殆盡,他本人也淪為了社會發(fā)展的絆腳石。
2.“新人”(平民知識分子)形象
農(nóng)奴制崩潰的前夕,俄國社會即將迎來大轉(zhuǎn)折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平民知識分子登上歷史舞臺。屠格涅夫把握時代脈搏,連續(xù)創(chuàng)作了《前夜》和《父與子》?!肚耙埂分械挠⑸沉_夫是俄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新人”形象。他是一名保加利亞的愛國者,以實現(xiàn)民族解放為己任,但其命運卻是悲劇的,一方面反映出當時平民知識分子作為一支新的社會力量還不夠成熟,缺乏深厚的社會根基,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作家對激進革命運動的否定態(tài)度?!陡概c子》中的巴扎羅夫是真正的“新人”,一名性格堅強的平民知識分子。作為一名“虛無主義者”他只提倡實用科學,懷疑、否定一切,對藝術(shù)更是全盤否定。他嘲笑愛情荒唐、愚蠢,卻深陷自己與奧金左娃的愛情中不能自拔。雖然巴扎羅夫的觀點有些激進,但作家還是從宏觀上給予這位真正的“新人”更多的肯定,將其置于小說的中心,并使其在與貴族的交鋒中頻頻獲勝。
岡察洛夫在作品《懸崖》中刻畫的主人公馬克·伏洛霍夫是典型的平民知識分子形象。由于作者的思想于19世紀60年代后趨于保守,不能接受站在時代前沿的革命民主派的觀點,所以其筆下的伏洛霍夫形象帶有庸俗可笑的色彩?!陡概c子》中的巴扎羅夫尚且稱得上是屠格涅夫筆下的正面人物,而同為“虛無主義者”的伏洛霍夫則完全是一個反面形象。他為否定私有財產(chǎn),借錢不還,并蔑視傳統(tǒng)道德,認為婚姻不需承擔義務。由此觀之,岡察洛夫?qū)Α靶氯恕钡男蜗笫浅址穸☉B(tài)度的。在他看來,“俄羅斯真正的新力量和新事業(yè)代表者”,代表俄羅斯“可靠的未來”的是雄心勃勃的地主兼企業(yè)家杜新。然而,最后作者也不得不承認,這個表現(xiàn)自己主觀理想的人物是“一個蒼白無力,模糊不清的畫像”。[9]
3.女性形象
屠格涅夫和岡察洛夫的作品均有著深厚的“女性情結(jié)”,他們筆下生動鮮明的女性形象為世界文學的女性畫廊增添了嫵媚的色彩。杜勃羅留波夫曾盛贊屠格涅夫是“純潔的理想的女性之愛的歌唱家”[10],別林斯基亦高度肯定岡察洛夫非常擅長描寫婦女性格。
屠格涅夫在6部長篇小說中刻畫了許多女性形象,有溫柔敦厚的農(nóng)婦、煊赫放蕩的婦人、勤勞善良的仆人,但更多的是渴望自由和追求幸福愛情的初戀少女。[11]其中最能體現(xiàn)屠格涅夫女性形象理想的是《前夜》中的葉琳娜。她大膽執(zhí)著地追求愛情,內(nèi)心渴望有一個可以信賴、理解她的人帶她走上新的生活道路,拒絕了門當戶對的蘇賓和別爾森涅夫的愛情,毅然決然地選擇了保加利亞愛國者英沙科夫,并為打擊土耳其侵略者,解放保加利亞并肩戰(zhàn)斗。正如杜勃羅留波夫所說,在葉琳娜身上“表現(xiàn)出一種為了一件什么事而起的模糊的憂郁,一種幾乎是不自覺的,但卻是新的生活,新的人們的不可阻擋的要求,這種要求現(xiàn)在幾乎能籠罩著整個俄國社會,甚至不光是限于所謂的有教養(yǎng)的社會。在葉琳娜的身上是這樣明白地反映著我們現(xiàn)代生活的最好愿望?!盵12]在英沙科夫意外去世后,葉琳娜接過丈夫未竟的事業(yè),義無反顧地奔赴保加利亞成為了一名志愿兵。葉琳娜與英沙羅夫在愛情與事業(yè)上達到高度統(tǒng)一,這一愛情成為葉琳娜在“新人”成長道路上的根本轉(zhuǎn)折,使其成為俄羅斯文學上第一個以完全獨立的戰(zhàn)士形象出現(xiàn)的先進婦女形象。
《奧勃洛莫夫》中的奧爾加是岡察洛夫心中的理想女性。這是一個意志頑強,有思想的女性。杜勃羅留波夫說:“奧爾加,就其發(fā)展來說,她是俄國藝術(shù)家在現(xiàn)代俄羅斯生活中僅僅能找到的最高理想?!盵13]葉琳娜受希托爾茲之托試圖把奧勃洛摩夫從懶惰中解放出來,卻以失敗告終。這不僅由于奧勃洛莫夫的懶散怠惰深入骨髓,還和葉琳娜自身的“純理性主義”有關。[14]她在分手宣言中稱:“我愛的只是希望在你身上看到的東西,我愛的是未來的奧勃洛莫夫!”[15]她的愛情里始終不曾忘卻自我。然而,岡察洛夫指出“真正愛情的實質(zhì)是自我逐漸消失,轉(zhuǎn)變成他或她?!眾W爾加對奧勃洛莫夫的愛情一直以日程表進行,遠未達到最高境界的愛情,從這一點上看,她與《前夜》中為了愛情無私忘我的葉琳娜相去甚遠,這是二者的區(qū)別之一。經(jīng)過與奧勃洛莫夫愛情的洗禮,奧爾加漸漸成熟,最終與希托爾茲結(jié)合。然而,婚后安寧平靜的生活并不能滿足奧爾加精神上的需求,使她內(nèi)心產(chǎn)生了一種莫名的苦惱和煩悶。這是奧爾加與葉琳娜的區(qū)別之二,前者未能像后者一樣將愛情與事業(yè)結(jié)合起來,追求真正的新生活。
綜上所述,屠格涅夫和岡察洛夫作為同一時期的作家,創(chuàng)作題材、體裁均取自特定歷史時期,不乏相似之處,而在具體的人物形象塑造上,小說中的主人公作為作者的傳聲筒,言行舉止中滲透著兩位作家各自的思想主張、立場及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對兩位作家進行比較研究不但有利于把握19世紀俄羅斯現(xiàn)實主義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的發(fā)展脈絡,而且對深入了解兩位作家的創(chuàng)作特點亦有著重要意義。
[1][6]任子峰.俄國小說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85.235.
[2][3]林靜.帕耳納索斯山上的判決──屠格涅夫與岡察洛夫之間的“剽竊”糾紛[J].俄羅斯文藝,1994,(6):75-77.
[4][5][10][12][13]杜勃羅留波夫.杜勃羅留波夫選集(第一卷)[M].辛未艾,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183.185.291.285.239.
[7][15]岡察洛夫.奧勃洛莫夫[M].葉辛,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2.195.
[8]郝麗娜.中國岡察洛夫研究述評[J].社會科學輯刊,2012,(4):262-266.
[9]古典文藝理論譯叢編委會.古典文藝理論譯叢(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177.
[11]曹薇.奪人心魄的藝術(shù)群像——試談屠格涅夫長篇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及塑造[J].駐馬店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4):42-49.
[14]孫麗珍.岡察洛夫長篇小說女主人公的嬗變軌跡探析[J].名作欣賞,2011,(6):113-114.
【責任編輯:王崇】
I512.074
A
1673-7725(2017)08-0060-04
2017-06-05
孔俐穎(1993-),女,江西贛州人,主要從事俄羅斯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