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曦
(解放軍藝術(shù)學(xué)院 學(xué)報編輯部,北京 100081)
【司馬遷生年討論】
評趙生群“司馬遷生于前135年說”之新證
陳 曦
(解放軍藝術(shù)學(xué)院 學(xué)報編輯部,北京 100081)
趙生群先生是司馬遷生于前135年說的持論者,20世紀(jì)90年代以來,圍繞司馬遷的生年問題連續(xù)撰文多篇,頗有影響。然而趙先生在論證過程中存有鑒別史料不客觀、以假說為依據(jù)、考證缺乏、倒果為因等偏失,延續(xù)了前135說的祖述者李長之的錯誤理念與方法。趙先生以為通過他的努力,《史記》的這一重大疑案就可以畫上句號了,而實際情況卻遠(yuǎn)非如此。
司馬遷;生年;李長之;趙生群;《玉海》
司馬遷生于建元六年說,即公元前135說的持論者,20世紀(jì)90年代以來,用功甚勤,影響最大者,當(dāng)推袁傳璋、趙生群兩位先生。筆者對趙先生的“新證”作一梳理。
1993年以來,趙生群先生持續(xù)發(fā)力,接連發(fā)表了10篇文章:(1)《司馬遷生年研究綜述》,載《文教資料》1993年第2期。(2)《司馬遷生年新考》,載《文教資料》1999年第6期。(3)《從〈正義〉佚文考定司馬遷生年》,載《光明日報》2000年3月3日。(4)《司馬遷生于建元六年考》,載《蘇東學(xué)刊》2000年第9期。(5)《論司馬遷生于建元六年》,載《司馬遷與史記論集》第五輯,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6)《也談司馬遷生年考證中的史料鑒別問題》,與尤德艷合撰,載《文教資料》2001年第1期。(7)《司馬遷生年以及相關(guān)問題考辨》,載《南京師大學(xué)報》2001年第4期。(8)《〈太史公行年考〉商榷》,載《文哲研究通訊》(臺灣)2002年9月。(9)《〈玉?!抵幸粭l〈博物志〉佚文的文獻(xiàn)價值》,載《海峽兩岸古典文獻(xiàn)學(xué)學(xué)術(shù)研究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10)《司馬遷行年新考》, 載《安大史學(xué)》第一輯,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版。代表性論文是《從〈正義〉佚文考定司馬遷生年》《論司馬遷生于建元六年》《司馬遷生年以及相關(guān)問題考辨》等,彰顯了趙先生的主要觀點。
趙先生的“新證”,多方考索,試圖為《史記》研究的這一重大疑案畫上句號。在向趙先生的辛勤耕耘衷心致敬的同時,筆者卻不能不遺憾地指出他在考證理念與論證方法上存在明顯偏失,導(dǎo)致結(jié)果最終未能如其所愿。筆者以下將圍繞趙先生的主要論點論據(jù),一一展開辨析。
趙生群先生在司馬遷生年問題上的“新證”,真正具有新意的,實際上只有一條,那就是他在《玉海》卷46發(fā)現(xiàn)《正義》引《博物志》與《索隱》相同。今引錄如下:《玉?!肪?6載:“《史記正義》:《博物志》云遷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2)《玉?!肪?23載:“《索隱》云:《博物志》:‘太史令司馬遷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p>
趙生群先生認(rèn)為上引資料,為考定司馬遷生于公元前135年“提供了直接的證據(jù)”[1]。他撰文《從〈正義〉佚文考定司馬遷生年》,2000年3月3日刊于《光明日報》“歷史周刊”第8期,信心滿滿地論斷此為司馬遷生于前135年說之鐵證,并在中華書局2013年出版的修訂本《史記》前言中直接用《玉?!返摹墩x》引文斷言司馬遷“生于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未加注明據(jù)郭沫若說,更未介紹王國維的前145說,這種做法就是直接畫句號了。換句話說,司馬遷的生年,無需考證了,百年以來圍繞司馬遷生年的爭論儼然已落下帷幕,只憑《玉海》的這一條鐵證就可以定案了。
事實并非如此簡單?!豆饷魅請蟆?000年4月20日刊發(fā)易平《司馬遷生年考證中的史料鑒別問題》對趙文作了回應(yīng),從兩個方面駁正了趙文。
第一,“趙先生用《正義》佚文可以證明《索隱》引文的‘年二十八’不誤,卻沒有任何理由和證據(jù)可以證明《正義》按語的‘年四十二’是錯的”。
第二,“《玉?!蜂浀摹墩x》佚文,旨在存《博物志》材料而非存張守節(jié)說,此不言而喻。正因王應(yīng)麟這種做法,將這條《正義》佚文史料價值降低到只能‘說明《索隱》引文正確無誤’,僅此而已”。易文的兩點駁正非常有力。特別是第二點指出“正因王應(yīng)麟這種做法”,實是指趙生群先生斷章取義。王應(yīng)麟《玉?!凡皇谴驿洝妒酚洝芳叭易⒃疾牧?,而是把張守節(jié)的按語及依據(jù)統(tǒng)統(tǒng)刪了,像這樣的二手材料,甚至可稱為三手、四手、五手材料,怎能用來做鐵證呢?只能是“將這條《正義》佚文的史料價值降低到只能‘說明《索隱》引文正確無誤’,僅此而已?!币孜恼J(rèn)為,趙生群先生的發(fā)現(xiàn),恰恰證明了張守節(jié)是在駁正《博物志》,也就是駁正《索隱》的元封三年遷年二十八歲,令人遺憾的是,張守節(jié)據(jù)此駁正《博物志》以及《索隱》的材料在三家注合刻時被刪削了。在沒有找到張守節(jié)按語依據(jù)之前,張氏之說仍是一個疑案。也就是說,《正義》《索隱》均是持證的果,是假說,而不是已知的因,即兩者都不能用作推導(dǎo)司馬遷生年直接的證據(jù)。
推導(dǎo)司馬遷的生年,還得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那就是王國維在《太史公行年考》中采用的“行年排比法”,即用司馬遷的行年來驗證《正義》《索隱》兩說孰是孰非。
趙生群先生顯然是認(rèn)可王國維的“行年排比法”的,試圖從司馬遷的敘述中找到“考證司馬遷生年最有價值的時間坐標(biāo)”[2]609,以此推導(dǎo)司馬遷的生年。然而趙先生在這方面的努力,基本上可以說新意不多,主要是李長之“十論”的演繹。須知,國內(nèi)學(xué)術(shù)界一般以郭沫若為前135說的代表,其實該說的祖述者為李長之。李氏舉證十條以立其說,文章題稱《司馬遷生年為建元六年辨》(以下行文簡稱“李文”),最早發(fā)表于1944年5月出刊的《中國文學(xué)》一卷二期,后收入1948年開明書店出版的李氏專著《司馬遷之人格與風(fēng)格》一書。半個多世紀(jì)以來,持建元六年說的后繼者的論據(jù),基本上是李文的延伸和演繹,趙生群先生也不例外。他對李文“十論”的演繹,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其一,是對李文“十論”第二條——“與《報任安書》不合之說”的演繹。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說自己“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元、湘;北涉汶、泗,講業(yè)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fēng),鄉(xiāng)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于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痹凇秷笕伟矔分?,他說:“仆賴先人緒業(yè),得待罪輦轂下二十余年矣?!彼抉R遷何時出仕?《報任安書》(以下簡稱《報書》)作于何年?成為驗證司馬遷生年說的重要時間坐標(biāo)。李文假設(shè)司馬遷做郎中是緊接二十南游的事,并采用了王國維的《報書》作于太始四年說,按司馬遷生于前145年,到太始四年(前93)是53年,減去20年就是33年,這是初入小學(xué)蒙童就會的加減法,李文據(jù)此得出結(jié)論“應(yīng)該說待罪輦轂下三十余年了”[3]20以此否定前145說。趙生群先生延續(xù)了李長之的這一思路,作了兩種努力。首先是利用吳汝煜、趙光賢、陳必超等的說法,極力強(qiáng)調(diào)“二十而南游江、淮……過梁、楚以歸”與“于是仕為郎中”兩事相距時間必不甚遠(yuǎn),“文中‘于是’二字表示時間很短,很可能即在同一年中”*趙生群引用趙光賢語,見《論司馬遷生于建元六年》,載《司馬遷與史記論集》第五輯,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10頁。。他推斷司馬遷南游約需二三年的時間,歸來出仕為郎官時應(yīng)在二十二歲左右。其次,他采用了清人趙翼的《報書》作于征和二年說。征和二年是前91年。趙先生同李長之一樣作蒙童加減法,按司馬遷生于前145年,到征和二年(前91)是55年,減去22年也是33年,與《報書》“二十余年”不合。趙先生的這一做法,看起來像是在作考證,其實與李長之何其相似,仍是以假設(shè)為依據(jù)。司馬遷二十南游了幾年,何時為郎,這些問題的關(guān)鍵節(jié)點李長之沒做任何考證,趙先生同樣也沒有考證,憑著一個蒙童加減法,再加一個假設(shè)就提出了一個證據(jù),太輕率了。我們試用蒙童減法,假設(shè)司馬遷南游了四年,三十三減四等于二十九,不就是“二十余年”了嗎?考證不是蒙童的加減法,而是要做嚴(yán)肅的文獻(xiàn)挖掘與語詞訓(xùn)釋。由介詞“于”和代詞“是”組成的介賓詞組“于是”,有“在此時”“在此地”等意;此外,“于是”在先秦時期業(yè)已虛化為“連詞”,連接兩個句子,表示前后句子所說的兩件事情,具有時間上先后相承或事理上相承的關(guān)系。[4]778-779“過梁楚以歸。于是遷仕為郎中”,在《太史公自序》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于是”正確的解釋是作連詞,連接“過梁楚以歸”“仕為郎中”一前一后兩件事情;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可直接譯為“于是”,或譯為“在這之后”。司馬遷說,他南游歸來之后,重大的事件就是“出仕郎中”,并“奉使西征巴蜀以南”,而不能把“南游”“出仕郎中”“奉使西征巴蜀”當(dāng)作連續(xù)緊接發(fā)生的事,而是他人生經(jīng)歷的重大事件,三者有一個相當(dāng)長的時間過程。出仕郎中有一定的條件,當(dāng)了郎中到奉使為欽差大臣,還要經(jīng)過若干年的歷練,因此不是緊接連續(xù)的事。據(jù)施丁考證:“司馬遷始仕郎中,肯定在元狩年間,至遲在元狩五年?!盵5]20元狩五年為公元前118年,再用蒙童的減法,元狩五年下?lián)妓哪旯?3年是二十五年,下?lián)骱投旯?1年是二十七年,當(dāng)然合于《報書》的“二十余年”。更何況有史料證明,《報任安書》的寫作與征和二年仁安死于巫蠱之禍一事并無關(guān)聯(lián),該文并非作于征和二年[6]259-271,因而趙生群先生試圖以征和二年作為時間坐標(biāo)點做蒙童加減法,數(shù)字一定是不可靠的。
其二,是對李文“十論”之第四條——“空白說”的演繹。
李文說:
司馬遷是一個不甘于寂寞的人,如果照鄭鶴聲的《年譜》(他也是主張生于前一四五的),司馬遷在元朔五年(前一二四)仕為郎中,一直到元封元年(前一一○),前后一共是十五年,難道除了在元鼎六年(前一一一)奉使巴蜀滇中以外,一點事情沒有么?……假若真是過了十四年的空白光陰(算至奉使以前),司馬遷不會在自序里不提及??此f:“于是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筰、昆明,還報命”,似乎中間為時極短。倘若生于前一三五,則仕于前一一五或一一四之際,跟著沒有三年,就有扈從西至空峒之事(前一一二),奉使巴蜀之事(前一一一),不是更合情理么?[3]20-21
趙生群先生演繹李文的“空白說”道:
如果說司馬遷生于景帝中元五年,《自序》(筆者注:指《太史公自序》)在時間上就存在著一段很大的空白。根據(jù)《自序》,司馬遷二十南游,至元封元年出使還都報命,見父于河洛之間,按照王國維的推算,此年司馬遷已三十六歲。自二十至三十六歲,中經(jīng)仕為郎中、出使兩件大事,前后時間長達(dá)十五六年,按《自序》行文之例,理應(yīng)交代各事間隔之年歲。相反,如漢武帝生于武帝建元六年,則不存在這一問題……[2]609
前后對照,趙先生對李文的因襲可謂一目了然。是否存在所謂“空白”,需要用考證來證明,但是我們卻沒有看到李、趙的考證。還好,施丁、張大可等,在這方面作了深入探索。據(jù)施丁先生考證:
自元朔三年南游至元鼎六年奉使西征之間,有如下內(nèi)容:
元朔三年(前126),開始游歷。
元狩元年(前122),此年左右,“過梁、楚以歸”。
元狩五年(前118),“入壽宮侍祠神語”。
元鼎五年(前112),“西至空桐”。
元鼎六年(前111),此年春,“奉使西征”。
僅以此而言,十六年間的“空白”并不多;當(dāng)然也就說不上景帝中五年說有什么“大漏洞”。[7]
又據(jù)張大可先生考證:董仲舒致仕后家居茂陵,排擠陷害他的公孫弘卒于元狩二年,而對他敬重有加的張湯第二年遷為御史大夫,但仍不見起用董仲舒,很可能元狩末董仲舒已經(jīng)去世;孔安國為博士、諫大夫,元狩六年出為臨淮太守。司馬遷向孔安國問故,師從董仲舒,正在出仕之前的元狩年間,即司馬遷南游歸來,在二十八歲出仕之前的二十三、四歲到二十七歲之間這幾年向大師學(xué)習(xí)。[8]還有元封二年司馬遷扈從武帝封禪,并負(fù)薪塞河。如此說,更不存在“空白說”。司馬遷寫人物列傳,不是開履歷表,不是記流水賬,而只寫每個歷史人物的特點和重點?!短饭孕颉分貙懰抉R遷父子怎樣寫《史記》,對司馬談出仕三十年只寫了《論六家要指》、培養(yǎng)司馬遷、臨終遺言三件事?!翱瞻渍f”屢有追捧者,這只能說明他們未仔細(xì)讀歷史傳記書,更未仔細(xì)讀《太史公自序》。
其三,是對李文“十論”之第八條——“司馬遷交游說”的演繹。
在這一條,李文試圖通過司馬遷與郭解的交往,否定前145年說。郭解被殺于元朔三年(前126),他在死前曾到夏陽安置外祖老小。李文說:“倘此年為司馬遷之九歲,則司馬遷在十歲學(xué)古文之前還在家鄉(xiāng),因而見郭解是最可能的。否則這一年十九歲,未必有見郭解的機(jī)會了?!盵3]程金造、張大可等則以有理有據(jù)的分析,得出了與李文正好相反的結(jié)論,此不贅述。[8-9]
那么趙生群先生又是如何演繹李文此條的呢?他將論述方向作了巨大的調(diào)整,不是以司馬遷與郭解的交往來考索史公的生年,而是反過來,聲稱“現(xiàn)在司馬遷生年既定”[10],就可據(jù)此考察記載郭解事跡的《游俠列傳》的作者是司馬談而不是司馬遷。這樣做是倒果為因,將他試圖論證的論點當(dāng)作論據(jù),推導(dǎo)出關(guān)于“司馬談作史”的論點。
同樣的思考模式,也用于他對司馬遷與平原君子、公孫季功、董生、馮遂等人交往問題的分析上。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認(rèn)為:“公孫季功、董生(非仲舒)曾與夏無且游,考荊軻刺秦王之歲,下距史公之生,凡八十有三年。二人未必能及見史公道荊軻事。有樊他廣及平原君子輩行,亦遠(yuǎn)在史公前。然而此三傳所紀(jì),史公或追記父談?wù)Z也。自馮遂以下,皆與公同時?!背探鹪臁⑿焖贩絼t通過時間推算,認(rèn)為司馬遷是有可能與平原君子、公孫季功、董生、馮遂交往的*公孫季功、董生是司馬遷交游圈中年歲最長者。徐朔方推定司馬遷能與此二人相及:“《刺客列傳》記載公元前二二七年荊軻刺秦王時,‘侍醫(y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軻也’,而篇末太史公曰:‘始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游,具知其事,為余道之如是?!臒o且‘奉藥囊’,而這個藥囊可以用來投擲人,可見他不是主要醫(yī)師,假定年齡二十來歲。又假定他在七十來歲把他目擊的事實告訴二十來歲的公孫季功和董生,公孫季功和董生又在七十來歲把這一段故事告訴司馬遷。司馬遷生于公元前一四五年,這時是虛齡十九歲,時代正好銜接得起來?!薄啊抉R遷為了‘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以創(chuàng)作《史記》,那就得有意識地去和年紀(jì)比他大得多的人相交,正如同現(xiàn)在為了寫工廠史、革命史,要向老工人、老紅軍作調(diào)查訪問一樣,是十分合情合理的?!币娦焓稀妒窛h論稿》,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9頁、52頁。,并進(jìn)而指出司馬遷若生于前135年,就因年齡小而不可能與這些人相及。趙生群先生借鑒了程、徐等人的考證結(jié)果為己所用,認(rèn)定“在《正義》引《博物志》之文發(fā)現(xiàn)之后,司馬遷生于建元六年就已不是假設(shè)而是事實”[10],這樣一來在他那里,程、徐等人的推斷就可以用來證明如下記述平原君子、公孫季功、董生、馮遂的《史記》篇章——《酈生陸賈列傳》《刺客列傳》《張釋之馮唐列傳》,是出自司馬談之手。
但是,這種結(jié)論是建立在趙生群先生對《玉?!匪牧弦粠樵傅膬r值認(rèn)定上,如本文第一部分所析,那些材料不能用作考定司馬遷生年的“直接證據(jù)”,司馬遷生于前135說,絕非什么定論,故而以此為出發(fā)點去推導(dǎo)“司馬談作史”問題,得出的也只能是他的一廂情愿的推測。
總之,趙生群先生在司馬遷生年問題上的“新證”,實有新意有限的遺憾。在論證過程中,又有鑒別史料不客觀、以假說為依據(jù)、考證缺乏、倒果為因等偏差,延續(xù)了前135說的祖述者李長之的錯誤理念與方法。趙先生以為通過他的努力,《史記》的這一重大疑案就可以畫上句號了,而實際情況卻遠(yuǎn)非如此。這個問題,只有通過王國維率先垂范的“行年排比法”,以扎扎實實的文獻(xiàn)考證,真正建立起司馬遷的幾個人生坐標(biāo)點,進(jìn)而才能有理有據(jù)地推導(dǎo)出司馬遷的生年。
[1] 趙生群.從《正義》佚文考定司馬遷生年[N].光明日報,2000-03-03(Z07).
[2] 趙生群.論司馬遷生于建元六年[M]//司馬遷與史記論集:第五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
[3] 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fēng)格[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4.
[4]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古代漢語虛詞詞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0.
[5] 施丁.司馬遷行年新考[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6] 陳曦.史記與周漢文化探索[M].北京:中華書局,2007.
[7] 施丁.司馬遷生年考——兼及司馬遷入仕考[J].杭州大學(xué)學(xué)報,1984,(3):124-131.
[8] 張大可.關(guān)于司馬遷生平的考辨[J].上海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1984,(2):71-74.
[9] 程金造.從史記三家注商榷司馬遷的生年[J].文史哲,1957,(2):1-7.
[10] 趙生群.司馬遷生年以及相關(guān)問題考辨[J].南京師大學(xué)報,2001,(4):145-149.
【責(zé)任編輯 詹歆睿】
Review on the New Evidence of Birth Year of Sima Qian in 135 BC by Zhao Shengqun
CHEN Xi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cademy of Arts, Beijing 100081, China)
Zhao Shengqun, one of scholars arguing that Sima Qian was born in 135 BC, has published many articles on the birth year of Sima Qian in series since the 1990s with considerable influences. However, Zhao’s paper, with the continual reference to Li Changzhi’s controversial idea and method on the Sima Qian’s birth year, could be found many mistakes like not-objective historical material, taking the hypothesis as evidence, lack of textual research and the inversion of cause and effect. Mr Zhao had thought that, through his effort, the birth year for Sima Qian could be clearly clarified, however, the fact is far from it.
Sima Qian; birth year; Li Changzhi; Zhao Shengqun; Yu Hai
2017-01-16
陳曦(1966—),女,廣東潮州人,解放軍藝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編輯部編審,文學(xué)博士,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wù)副秘書長,主要從事《史記》與中國古代軍事文史研究。
K207
A
1009-5128(2017)05-0005-05
【編者按】司馬遷生年問題是《史記》十大疑案之首,該論題曾引起史學(xué)界爭論達(dá)半個世紀(jì)以上。 主要有兩種代表說法:一說主遷生漢景帝中元五年 (前145年),王國維先生首倡其說,梁啟超、張鵬一、鄭鶴聲、劉汝霖、(日)瀧川資言、朱東潤、季鎮(zhèn)淮、包樹棠、程金造諸先生從之;一說主遷生漢武帝建元六年 (前135年),由(日)桑原騭藏發(fā)難,有(日)山下寅次、李長之、郭沫若、趙燕士、陳監(jiān)先、王達(dá)津、黃烈等先生贊同。兩種主要觀點(前145年和前135年)正好十年之差。在20世紀(jì)5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期曾掀起兩次全國性論爭,至今尚無定論。2016年,在北京舉行的“《史記》學(xué)術(shù)研討會暨北京史記研究會第三屆年會”和在重慶舉行的“巴渝文化發(fā)展論壇暨《史記》學(xué)術(shù)研討會”上,與會專家針對此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本刊自2017年第1期起,特辟“司馬遷生年討論”專欄,特邀著名史記研究專家、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張大可先生擔(dān)任欄目主持人,本期刊發(fā)陳曦教授的《評趙生群“司馬遷生于前135年說”之新證》一文,以期使該論題研究不斷深入,正本清源,探求司馬遷生年疑案問題的最終答案。
自“司馬遷與《史記》研究”入選教育部名欄之后,本刊加強(qiáng)了與海內(nèi)外史記研究界的交流與融合,決定從2017年開始實行“欄目主持人制度”, 特邀國內(nèi)外史記研究界成果豐碩、學(xué)術(shù)影響大的史記研究專家擔(dān)任欄目主持人。因此,本刊邀請張大可、朱枝富、馬雅琴等專家擔(dān)任欄目主持人,并首先以“司馬遷生年討論”為專題展開論爭,希望對該問題的深入研究有所貢獻(xiàn),懇請各位學(xué)者繼續(xù)就此問題展開討論,并賜稿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