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日本地震災害應急管理體系構建

2017-03-16 00:38:32吳麗慧包薩日娜
防災科技學院學報 2017年4期
關鍵詞:防災災害應急

吳麗慧,包薩日娜

(1.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湖北武漢 430205;2.京都大學學際融合教育研究中心,日本 京都 6068502)

0 引言

日本是由北海道、本州島、四國、九州島四大島及7200多個小島組成的島國。日本列島處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匯處的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地震活動頻繁發(fā)生。長期以來,破壞性地震災害給日本造成了慘重的人員傷亡和巨大的經濟損失。1891年岐阜縣的美濃和尾張發(fā)生8.0級地震,史稱農尾地震。該地震造成7273人死亡[1],同時房屋坍塌夷平達 14 萬多間[2]。1896年宮本縣發(fā)生8.2級明治三陸地震,造成21959人死亡[1]。1923年日本關東地區(qū)發(fā)生7.9級關東大地震,造成巨大損失,地震中死亡和失蹤人數達15萬人[1],200多萬人無家可歸,財產損失達65億日元[3]。1948年3769人死于福井地震(震級7.1 級)[1],同時36000 多間房屋被毀[3]。1995年兵庫縣南部發(fā)生阪神大地震(7.3級),造成6434 人死亡[1]和 1000 億美元的經濟損失[4]。2004年新瀉中越地震(6.8級)造成68人死亡,4805人受傷,3175棟房屋全毀[5]。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震級達到9.0,造成 19533人死亡,2585人失蹤[5],建筑物、基建設施等損失約16.9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 1.36 萬億元)[4,6]。面對頻發(fā)的地震災害,日本政府上到內閣府下至各基層社區(qū),以及學校、科研院所、民間組織等長期以來致力于提高防災減災水平,展開了一系列的努力探索,在災前準備、災害減輕、地震應急和災后恢復與重建等研究和實踐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值得我國地震災害管理實踐和研究領域學習和借鑒。

中國同樣是地震多發(fā)國家。在過去幾十年里,經歷了多次地震災害,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1970年云南通海7.7級地震,死亡人數達15621,經濟損失達38.4億元。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7.8級),造成242769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達30億元人民幣以上。2008年汶川 8.0級大地震,造成 69283人遇難和8452.15億元直接經濟損失。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2013年四川雅安廬山地震、2014年新疆于田地震及2017年四川九寨溝地震都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經濟損失。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災害應急管理工作,并將應急管理工作提到重要高度。2017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印發(fā)國家突發(fā)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十三五”規(guī)劃的通知》,中國政府已將應急管理工作作為國家層面的一項長期要務。近年來,我國學者們在地震災害應急管理方面進行了一些有效探索,如地震應急培訓[7]、地震應急響應[8]、地震信息共享[9]、發(fā)達國家災害應急管理研究等[10-11]。綜合以上中國和日本震后災情信息,在震級相當的情況下,中國的人員傷亡及經濟損失比日本慘重,中國在地震應急管理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日本地震災害應急管理探索和實踐起步早,有成熟的應急管理經驗,已形成比較完善和獨具特色的應急管理體系,在應急管理機制建設方面值得中國借鑒。

本文就日本近幾十年來在地震災害應急管理機制建設方面的努力和防災進展進行梳理,介紹和分析日本地震災害應急管理的法制基礎、組織體制、運作機制、應急保障等,以期為我國地震災害應急管理實踐和研究提供資料參考和實踐指導。

1 應急管理與應急管理體系

國內外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應急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進行了定義,但到目前危機管理概念尚未達成一致。培塔克認為應急管理是指發(fā)展和執(zhí)行包括減災、備災、響應和恢復等功能的政策的過程[12]。聯(lián)合國國際減災戰(zhàn)略署(UNISDR)將應急管理定義為對資源和責任的組織和管理,針對突發(fā)事件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備災、響應及早期恢復階段。危機或突發(fā)事件是一種危險情況,需要立刻采取行動[13]。郭濟認為應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機構在突發(fā)事件的事前預防、事發(fā)應對、事中處置和善后恢復過程中,通過建立必要的應對機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應用科學、技術、規(guī)劃與管理等手段,保障公眾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fā)展的有關活動。危險包括人的危險、物的危險和責任危險三大類[14]。姚國章則將應急管理定義為應對突發(fā)公共事件的一系列舉措,包括預防、準備、響應、恢復、重建、倡議和立法等,目的是為了減少傷亡,降低財產損失,控制破壞程度,以盡可能快的速度和小的代價終止緊急狀態(tài),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15]。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定義應急管理,但本質上具有一致性,即為應對突發(fā)事件,在事前、事發(fā)、事中和事后不同階段,建立一定應對機制和采取一定手段和方法,以實現(xiàn)損失最小化的過程。應急管理體系(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是指保證應急管理有效運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條件保障,它是應急管理的基礎和核心。一個完整的應急管理體系應由法制基礎、組織體制、運作機制和應急保障系統(tǒng)等部分構成[15]。

2 日本地震災害應急管理體系分析

2.1 應急管理法律體系

1947年日本出臺了《災害救助法》,它是日本第一部關于災害應急救助方面的法律,其宗旨是在災害發(fā)生時,國家要在地方公共團體、日本紅十字會以及其他團體及國民的協(xié)助下,進行應急的必要的救助行動,來保護受災者和維持社會秩序[16]。以1959年伊勢灣臺風為契機,日本政府于1961年頒布實施《災害對策基本法》,確定了國家、地方政府等的防災體制、防災計劃、災害預防、應急對策以及災后重建等災害対策的基本內容。該法律是日本進行災害管理的根本大法和其他相關法律的立法依據。1962年日本政府根據《災害対策基本法》法律要項,出臺了財政援助和財政措施相關規(guī)定的《處理特大災害的特別財政援助法》。這四部法律雖然不是專門針對地震災害,但明確了防災減災以及災害應急管理的重要性,通過立法的形式來要求各級政府必須建立災害應對體系?;?995阪神大地震的經驗和實踐,1998年頒布實施《受災者生活再建支援法》,《災害對策基本法》設立至今,根據防災實踐和經驗等,已修訂多次。

以1964年的新瀉地震為契機,1966年《地震保險相關法律》出臺。為了在大地震災害中保護國民生命、身體和財產安全,1978年頒布了《大規(guī)模地震措施法》,此法律規(guī)定了地震防災工作要深化到各級各地,以及地震觀測體制、地震防災體制和地震應急對策等相關事項。1995年出臺了《地震防災對策特別措施法》,該法規(guī)定要設立防災對策實施的相關目標和制定地震防災緊急事業(yè)五年計劃,同時規(guī)定計劃中要推進完善避難地、避難通道、消防設施、公共設施、學校建筑等的防災項目。同年,出臺了《關于促進建筑物耐震修改的法律》針對特定的發(fā)生大地震概率比較大的地域,日本政府分別于2002年和2004年頒布實施了《關于推進東南海、南海地震相關的地震防災對策特別措施法》和《關于推進與日本海溝、千島海溝周邊海溝型地震相關的地震防災對策的特別措施法》。

受1923年關東大地震影響,市街地建筑法中將建筑耐震計算作為一項義務。隨著防災實踐經驗的增加,自1950年《建筑基本法》公布至今,經過了多次修正?;诘卣馂暮偷卣馂暮σl(fā)的二次災害,該法律從對建筑物內外部設計規(guī)定到耐震設計要求、再到根據不同用途和地域的防火、耐火設計規(guī)定等,規(guī)定逐步細化和全面。

綜上,《災害對策基本法》是地震災害對策法的基石,地震預防階段的相關法律有《大規(guī)模地震對策特別措施法》、《地震防災對策強化地域內關于地震對策緊急準備事業(yè)相關的國家財政特別措施相關法》、《關于推進南海巨型地震相關地震防災對策相關的特別措施法》、《首都直下地震對策特別措施法》、《關于推進日本海溝、千島海溝周邊海溝型地震相關的地震防災對策相關的特別措施法》、《關于推進地震相關地震防災對策的相關特別措施法》、《關于促進建筑物耐震修改相關的法律》、《關于促進密集市街地防區(qū)街區(qū)準備的相關法律》等。地震應急階段的相關法律有《災害救助法》、《消防法》、《警察法》、《自衛(wèi)隊法》。災后恢復階段的法律有《總體的救濟援助措施》、《面向受災者的救濟援助措施》、《災害廢棄物處理》、《災害復舊事業(yè)》、《保險共濟制度》、《災害稅制關系》等。

2.2 災害應急組織體系

日本政府根據《災害對策基本法》在內閣府成立了以內閣總理大臣兼任會長的中央防災會議,是日本防災減災工作的最高決策機構。中央防災會議成員包括全體閣僚、相關公共機關代表、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等(見圖1),職責主要是制定防災基本計劃;災害發(fā)生時,制定緊急計劃并推動實施、審議防災重要事項等。此外,1976年地震預知推進本部設置。1979年設立“防震防災對策強化區(qū)域判定會”簡稱“判定會”,作為氣象廳長的咨詢機構。根據《大規(guī)模地震措施法》,為了推進地震調查研究,1995年7月在文部科學省設立地震調查研究推進本部,部長由文部科學大臣擔當。該機構主要任務是地震相關的觀測、測量、調查和研究推進等綜合事務決策。本部下設政策委員會和地震調查委員會,其中地震調查委員會通過例會和臨時會議,是對活躍斷層和海溝性地震、海嘯發(fā)生的可能性進行長期評估。2001年內閣府特命擔當大臣制度導入,設置了內閣府特命擔當大臣(防災擔當)職務,是負責和掌管防災行政的國務大臣,具體負責災害預防、災害應急對策、災害恢復和災后復興等相關政策事務。

圖1 日本中央防災會議組織圖[17]Fig.1 The organizational chart of the central disaster prevention meeting in Japan

《災害對策基本法》規(guī)定通過國家、地方公共團體及其他公共機關建立必要的防災體制,明確責任,同時通過制定防災計劃、災害預防措施、災害應急對策、災害恢復以及有關防災的財政金融措施及其他必要的災害對策的基本原則,謀求完善和推進綜合而有計劃的防災行政,從而維護社會秩序和保障公共福利。該法條款中規(guī)定了國家、都道府縣、市町村、指定公共機關及指定地方公共機關、地方公共團體、居民等在防災工作中的的具體責任。

中央防災會議是內閣府的常設機構,也是日本防災計劃制定和災害應對決策的最高權力機構。日本內閣府還設置防災特命擔當大臣。各縣(相當于省級)設有地方防災會議,由知事(省長)任防災會議主席,負責制定地方防災計劃。各市町村(市村鎮(zhèn))基層也設有防災會議,負責實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防災計劃。日本自上而下有各級防災業(yè)務計劃,地震災害防災減災計劃是各級防災計劃內的重要內容。

日本建成了由消防廳、警察、自衛(wèi)隊等組成的較為完善的災害救援體系。消防機構是災害救援的主要機構,同時負責收集、整理、發(fā)布災害信息;警察的應對體制由情報應對體系和災區(qū)現(xiàn)場活動兩部分組成,主要包括災區(qū)情報收集、傳遞、各種救災搶險、災區(qū)治安維持等等;日本的自衛(wèi)隊屬于國家行政機關,根據《災害對策基本法》和《自衛(wèi)隊法》的規(guī)定,災害發(fā)生時,自衛(wèi)隊長官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向災區(qū)派遣災害救援部隊,參與抗險救災[17]。根據地震的規(guī)模和性質采取應對行動。小規(guī)模的地震災害由基層市町村自行應對。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地震災害時,如2016年熊本地震(7.0級),由國家或都道府縣對受災地區(qū)給予援助。當出現(xiàn)超大規(guī)模的地震災害時,如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由國家發(fā)布緊急命令,各相關部門、組織、團體、個人聯(lián)合應對巨大災害。大規(guī)模災害發(fā)生時,受災地(市町村、都道府)根據災情狀況,向外界發(fā)出請求派遣職員援助,其他都道府、市町村、國家機關等根據請求進行支援?;谛鼙镜卣馂暮髴睂Σ?、生活應援討論等資料,日本內閣府作成大規(guī)模災害時向主要市町村派遣支持援助的結構圖(圖2)。

圖2 大規(guī)模災害發(fā)生時主要市町村應援派遣職員結構圖[18]Fig.2 Structural chart of personnel dispatch among the main municipalities of Japan when large-scale disasters occur

針對局部地震風險較高的5個區(qū)域,日本制定了相應的地震對策大綱,分別是《東海地震對策大綱》(2003年5月)、《東南海、南海地震對策大綱》(2003年5月)、首都直下地震對策大綱(2005年9月,2010年1月修訂)、《日本海溝、千島海溝周邊海溝型地震對策大綱》(2006年2月)、《中部圈、近畿直下地震對策大綱》(2009年4月)。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后,基于日本全國地震防災規(guī)劃實現(xiàn)一體化的目的,日本政府于2014年3月28日頒布由中央防災會議決議通過的《大規(guī)模地震防災減災對策大綱》,同時廢除上述5大地震對策大綱?!洞笠?guī)模地震防災減災對策大綱》包含事前防災、災害發(fā)生時有效的災害應急對策準備,受災地內外混亂的防止工作等七個方面(表1),對各級防災計劃制定和實施起指導作用。

2.3 災害預警系統(tǒng)

日本建立了比較全面的災害預警機制,針對氣象、地震、海嘯等不同的重大災害及時發(fā)布預警信息。隨著數字化技術、通信技術和儲存技術等的高速發(fā)展,以1995年1月發(fā)生的阪神大地震為契機,日本全國開始大范圍布設高感度地震觀測網(Hi-net),地震預警系統(tǒng)也隨即提上日程。地震預警是指在地震發(fā)生以后,在地震波傳播到設防地區(qū)前,向設防地區(qū)提前幾秒至數十秒發(fā)出警報,以減小當地的損失。2004年2月由日本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研制的實時地震情報系統(tǒng)與氣象廳所開發(fā)的短臨地震情報系統(tǒng)合并,定名為“緊急地震速報系統(tǒng)”并以部分地區(qū)為對象開始試運行,并于2005年6月推廣到日本全局進行試運行。日本氣象廳于2007年10月1日面向全日本正式啟用“緊急地震速報系統(tǒng)”(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該系統(tǒng)能夠在地震發(fā)生后幾秒到幾十秒的時間內向公眾發(fā)出地震警報。緊急地震速報主要通過專用軟件和受信末端進行接收,面向一般大眾的緊急地震速報主要是通過大眾媒體如電視和廣播電臺、市町村情報設施、電信運營商、互聯(lián)網提供的服務、學校、醫(yī)院、百貨店等的專用設備等發(fā)送緊急信息。日本氣象廳主薦在電視中播報緊急地震速報的形式,日本放送協(xié)會NHK等廣播電視機構承擔著及時傳達預警信息的任務。目前日本地震信息預警系統(tǒng)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東京時間2011年3月11日14時46分,日本東北部海域發(fā)生里氏9.0級強震(東日本大地震)并引發(fā)海嘯,14時46分48秒,NHK電視臺正式向全國發(fā)布了緊急地震速報。14點48分18秒,NHK的所有頻道同時開始了地震報道。NHK還先后用日語、英語、中文、韓語、西班牙語播報了海嘯預警。緊急地震速報系統(tǒng)將地震的震源和最大震級、接收者所在地的震級表示得非常清楚,最

大程度地避免或減少大地震引起的社會恐慌。

表1 大規(guī)模地震防災減災對策大綱[19]Tab.1 Countermeasures of large-scale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2.4 防災教育普及化和防災訓練常態(tài)化

1995年阪神大地震讓日本政府意識到災后的快速反應依賴于基層的防災能力,于是提出“公助、共助、自助”的減災理念?!白灾笔侵笧拿褚揽孔约汉图胰说牧α吭跒暮χ斜H约?“共助”即互助,是指借助鄰居、民間組織、志愿者團體等的力量,互相幫助進行救助;“公助”是指國家和地方行政等公共機關的救援援助活動。根據日本過去災難統(tǒng)計,推估出一套救助法則,自助、互助和公助的比例分別是 7 ∶2 ∶1[20],所以當大災難來臨時,主要需要靠自己才能活下去。因此,日本政府非常重視防災知識教育普及工作,將防災教育和防災訓練常態(tài)化,主要通過國民教育教育體系和日常防災演練活動提高防災意識和災害救助技能。從1982年開始,日本內閣決定將每年的9月1日(1923年9月1日關東地震)定為“防災日”,每年8月30日到9月5日定為“防災周”。期間開展各種主題的防災知識宣傳和防災訓練、演練活動[18]。

日本各級政府和地方公共團體通過印制防災宣傳手冊、廣播、電視、報刊、雜志、互聯(lián)網媒體等為公眾提供各種防災知識。日本兒童從幼兒園開始接受防災知識學習,并且防災教育內容已列入國民中小學生教育課程。教育的方式則根據不同的年齡段而實施,充分考慮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體現(xiàn)趣味性、知識性。日本全國各地設有地震博物館和地震知識學習館,如日本神戶市的人與防災未來中心,讓市民們親身體驗地震。對于突發(fā)性的地震災害,國民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防災知識,還必須掌握一定的防災技能。防災訓練和演練不僅能鍛煉各組織機構和居民的實戰(zhàn)能力,而且還能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與不足,增強民眾的防災意識和應對災害信心。為提高個機構的防災能力,日本國家防災機構組織相關的地震災害訓練如緊急地震速報訓練、警察廳地震防災教育訓練、消防廳震災對策訓練、發(fā)布海嘯警報訓練、海上保安廳震災教育訓練。地方自治團體和市町村社會每年都要舉行各種形式的防災訓練及演練活動。2015年度由都道府組織的防災訓練達593次,基層市町村的組織的防災訓練達7889回[19]。

2.5 深入的地震災害防范研究工作

1923年關東大地震后,地震研究引起全日本高度關注,東京大學設立專門地震研究所從事地震相關研究。以福井地震為契機,1951年京都大學設立防災研究所。日本兩所最高學府分別設立地震研究所。1963年成立的防災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現(xiàn)名: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以1995年阪神大地震為契機設立的地震調研研究推進本部,專注于地震災害相關的調查和研究。2012年以東日本大地震為契機,東北大學災害科學國際研究所成立。該研究所在東日本大震災的經驗和教訓基礎上,通過重新研究災害對應方法及監(jiān)理新的防災機制等,旨在構筑面向國內外巨大災害防災減災的具體問題解決的實踐防災研究。通過地震調査研究推進本部、國立研究開発法人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國立研究開發(fā)法人產業(yè)技術綜合研究所、海洋研究開發(fā)機構、國土地理院、氣象廳氣象研究所、獨立行政法人建筑研究所、國立研究開發(fā)法人土木研究所、北海道大學、新瀉大學、兵庫縣立大學等設有防災或專門的地震研究科或中心。

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地震災害應急管理引起了日本學者的廣泛關注。宏觀理論研究較少,以提升社會災害恢復力為主旨,從防災(Preparedness)、應急對應(Response)、災后恢復(Recovery)和減災(Mitigation),開展了深入的調查研究?!胺罏摹笔菫暮Πl(fā)生之前的各種備災活動,研究災前各種預防措施。學者們在各機構和團體地震防災業(yè)務計劃開發(fā)[21]、地震防災手冊設計[22-23]、防 災 教 育[24-26]、防 災 訓 練[27]、地 震 保險[28]、防災人才培養(yǎng)[29]。地震發(fā)生后的應急救援階段,備受關注的主題包括生命救援[30]、避難對策[31]、情報共享與實時信息發(fā)布[32]、緊急救援時物資配送與管理[33]、災害弱者的對應策略[34]、歸宅困難人士的對應策略[35]、志愿者活動[36]、區(qū)域合作救援[37-38]。災后恢復包括復舊和復興兩階段。大量文獻研究了復舊工程中的細節(jié)問題[39]、受災者信息登記體統(tǒng)開發(fā)[40]、公共基礎設施恢復、重建[41]、災民重建支援[42-43]、震災對居民心理的影響[44]、中小企業(yè)恢復策略[45]、區(qū)域復興計劃與策略[46]等?!皽p災”是限制致災因子的不利影響,在此領域,地震速報[47-48]、建筑物耐震化研究[49]、各行業(yè)的事業(yè)繼續(xù)計劃(BCP)如行政組織、企業(yè)、交通部門等[50-52](磯打 千雅子、阿武隆弘、鈴木、岡本 晃)等方面議題受到廣泛關注。近年來日本地震應急管理文獻地震災害管理研究內容逐漸深入和細化。

3 結語

通過多年來地震災害防災實踐和災害管理經驗,日本積極探索有效的地震應急管理體系,在立法、體制構建、管理機制、防災減災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地震災害應急管理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我國地震災害管理研究起步較晚、研究時間較短,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后地震災害應急管理才引起廣泛關注。從整體的發(fā)展水平看,我國在地震應急管理方面還有很多需要借鑒的地方。所以,結合中國的實際,借鑒日本地震災害應急管理經驗,有以下策略和措施可供參考。

3.1 逐步完善地震應急管理立法

我國已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fā)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地震監(jiān)測管理條例》、《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和各地方的《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guī),在地震災害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建設方面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就,災前防御、監(jiān)測管理相關法律較多,但還有待補充完善,例如缺少類似于防災實踐指導較強的促進建筑物耐震修改相關的法律。災后責任、恢復過程、補償、救助方面的法律較少,《災害救助法》、《地震保險法》、《面向受災者的救濟援助措施》等有關災后救助、恢復重建的災害保險法律相對缺乏??梢酝ㄟ^借鑒和吸收日本在地震災害立法方面的成熟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國情,逐步出臺地震災后應急、災后恢復過程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完善災害法律體系,實現(xiàn)抗震防災法制化。

3.2 建立健全地震災害應急組織體系

依據日本的地震應急組織體系建設經驗,加強縱向防災和橫向防災組織的建設。中央政府的發(fā)揮統(tǒng)一領導和協(xié)調的職能,負責總體防災計劃制定,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統(tǒng)一領導下,根據地方情況制定地方防災計劃。各個基層政府設立專門的防災部門,負責實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防災計劃。日本自上而下有各級防災業(yè)務計劃,地震災害防災減災計劃是各級防災計劃里的重要內容。同一區(qū)域內不同的防災機構加強業(yè)務溝通和聯(lián)系,交流經驗,災害發(fā)生時可以實現(xiàn)互相支援。此方面可以借鑒日本方面的經驗,在災害發(fā)生時,將警務部門、消防部門、部隊、交通部門集中,優(yōu)化應急管理。另外,不同行政區(qū)域的應急管理部門也可以通過防災區(qū)域組織的形式,互相學習,災害發(fā)生時互相提供支援。通過縱橫向的組織體系建設,有利于實現(xiàn)優(yōu)化資源和提高防災綜合能力。

3.3 加強地震預警系統(tǒng)建設

先進的信息技術和完善的信息通訊網絡是實現(xiàn)地震速報的保障??梢越梃b日本的地震預警經驗,加信息技術和大地震預警機制研究投入,如何將信息技術更好的運用到地震應急管理實踐。地震預警信息發(fā)布時地震預警系統(tǒ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中國地震監(jiān)測網絡化目標已基本實現(xiàn),但是由于地域遼闊,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均,城市管理正向的信息化、智能化、網絡化邁進,但是中國農村地域廣闊,在偏遠農村地區(qū)建網難度大,維護成本高,有些地區(qū)甚至尚未有無線通信網絡覆蓋,就談不上接收地震預警信息。所以如何實現(xiàn)網絡技術在全農村普及以及將信息技術更好的運用到災害管理,爭取黃金救援時間,展開緊急救援和提供必要支持,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議題。

3.4 普及地震防災知識和加強防災訓練

日本政府在長期的經驗積累和研究中發(fā)現(xiàn),較大突發(fā)災害發(fā)生時,主要依靠個人自救的方式脫險,并突出“自救”和“互救”的重要性,而不是等待救援。所以地震防災知識普及和加強防災訓練尤為重要。防災教育和防災訓練應從幼兒園階段開始,從小形成防災意識和災害時逃生技能?;鶎咏M織可以開展地震防災知識講座和印發(fā)宣傳材料,普及災害震。另外值得借鑒的是,日本大多數中小學校按照最強耐震的建筑設計,設為災害時的避難所。師生們平時可以在校內開展防災訓練。在災害發(fā)生時,學校可以作為居民避難所。日本的大多數公園是災害發(fā)生時的重要避難場所,平時社區(qū)居民可以在公園組織防災訓練。中國多數城市也已經公園設為避難場所。

3.5 推進地震災害應急管理研究

我國地震研究領域較多關注理論地震學的研究,如地震波、地震機制等。地震應急管理研究從2008年汶川地震后才引起關注,研究內容偏向宏觀機制和管理框架研究,而且理論研究較多,實地調查分析研究較少。日本地震災害研究主題的細化趨勢和基于實地調查的地震災害應對研究值得借鑒。盡管中國近年來緊急飛速發(fā)展,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應急管理經驗和實踐仍然欠缺,研究人員可以通過文獻研究,也可以通過國外研修、參加有影響力的國際學術會議等形式,參與交流和合作,向有先進經驗的發(fā)達國家研究人員學習前沿的應急管理研究方法和動態(tài)。

[1] 日本氣象廳.1995年以前地震、海嘯災害資料統(tǒng)計[EB/OL].(2001-1-1) [2017-8-2].http://www.data.jma.go.jp/svd/eqev/data/higai/higai-1995.html.

[2] 宇佐美龍夫.新編日本被害地震総覧[M].東京大學出版會,1987.

[3] 蒲田文雄.地震防災対策の歴史[EB/OL].(2002-1-19) [2017-8-2].http://www5d.biglobe.ne.jp/~ kabataf/houseido.htm.

[4] 日本內閣府.資本ストック被害額推計(第2-2-1表)[EB/OL].(2002-1-19) [2017-8-2].http://www5.cao.go.jp/j-j/cr/cr11/pdf/chr11_zu2-2.pdf.

[5] 日本氣象廳.1996年以后地震、海嘯災害資料統(tǒng)計[EB/OL].(2003-3-9) [2017-8-2].http://www.data.jma.go.jp/svd/eqev/data/higai/higai1996-new.html.

[6] 日本內閣府.東日本大震災における被害額の推計について[EB/OL].(2011-6-24)[2017-8-2].http://www.bousai.go.jp/2011daishinsai/pdf/110624-1kisya.pdf.

[7] 張俊,白鵬飛,王娟.地震災害應急管理培訓評估方法研究[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14,16(3):79-84.

[8] 孫剛,劉晶晶,謝霄峰,等.玉樹地震基層應急響應綜述[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14,16(1):57-61.

[9] 郭燕,陳思穎,石硯斌.基于可信云服務的地震信息共享平臺設計[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15(3):78-83.

[10] 姚國章.日本突發(fā)公共事件應急管理體系解析[J].電子政務,2007,20(7):58-67.

[11] 高萍,于汐.中美日地震應急管理現(xiàn)狀分析與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2013,36(4):50-57.

[12] Petak W J.Emergency Management:A Challenge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85,45(1):3-7.

[13] 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Terminology[EB/OL].(2017-2-2) [2017-10-21].http://www.unisdr.org/we/inform/terminology.

[14] 郭濟.政府應急管理實務[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

[15] 姚國章.典型國家突發(fā)公共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及其借鑒[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06,3(2):5-10.

[16] 日本內閣府.災害救助法[EB/OL].(1947-10-18)[2017- 8 - 2].http://law.e-gov.go.jp/htmldata/S22/S22HO118.html

[17] 趙燕,李季梅.一些國家應急管理的做法[J].當代世界,2008,19(6):55-57.

[18] 日本內閣府.中央防災會議組織圖[EB/OL].(2001-1-6) [2017-8-2].http://www.bousai.go.jp/taisaku/soshiki1/soshiki1.html

[19] 日本內閣府.平成 29年版防災白書[EB/OL].(2016-10-18) [2017-8-2].http://www.bousai.go.jp/kaigirep/hakusho/pdf/H29_honbun.pdf

[20] 林春男.いのちを守る地震防災學[M].北京:巖波書店,2003.

[21] 鍵屋一.地域防災計畫の実効性を確保する:防災·減災マネジメントの視點から(特集 東日本大震災から4年:自治體にとっての視座)[J].ガバナンス,2015:28-30.

[22] 林聖將,石井健太郎,開一夫.防災マニュアルの內容理解を促進する挿絵の條件[J].Jcss Japanese Congnitive Science Society,2014:443-446.

[23] 源栄正人.東日本大震災の実態(tài)と教訓:次の地震への備えのために(特集SCにおける防災対策“生きた防災マニュアル”になっていますか?)[J].Sc Japan Today,2014.

[24] 河田恵昭.東日本大震災の災害エスノグラフィーから見えること:とくに,防災教育をどのように進めるのか[J].環(huán)境情報科學=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cience,2015,41(1):4-9.

[25] 城下英行.第3の時代の防災教育に向けて[J].社會安全學研究=Safety science review.2016(7):97-105.

[26] 小林秀行,池尻良平,黃欣悅,など.SNSを通じた防災教育による防災知識構造の拡大と深化[J].災害情報,2015,3:74-86.

[27] 石田梢.松崎慎太郎.地震防災訓練アプリ[J].NTT技術ジャーナル,2015,3:50-52.

[28] 大門文男,地震保険における地震災害の予測と対策[J].地學雜誌,2001,110(6):971-979.

[29] 古川信雄,人材育成による世界の地震·津波災害軽減への挑戦[J].地震ジャーナル 2016,6(61):25-30.

[30] 三宅英知,林春男,鈴木進吾,など.災害対応経験を活用したタイムライン策定手法の提案[C].地域安全學會論文集,2016,28(5):127-137.

[31] 林春男,首都直下地震時の避難対策[J].土木技術,2012,67(9):10-15.

[32] 渡辺,邦彥,梅田,康弘,伊藤,潔.自治體における地震防災に貢獻する正確かつ役に立つ地震情報およびその提供手法に関する研究(2)[J].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年報,2006,49:25-29.

[33] 河田,恵昭,小鯛,航太,鈴木,進吾.東南?!つ虾5卣鸢k生時の港灣機能を活用した緊急輸送戦略[C].海岸工學論文集,2007,54:1326-1330.

[34] 安村誠司.高齢者、子どもなどの弱者をまもるために:震災弱者である高齢者の健康リスクとその対策[J].學術の動向:SCJフォーラム,2017,6:24-30.

[35] 大佛俊泰.大地震時における都市內滯留者の帰宅意思と帰宅行動[C].日本建築學會計畫系論文集,2008,73:2679-2687.

[36] 加藤拓馬.ボランティア活動からまちづくり活動へ,(地震·津波被災地の2年)[J].震災學,2013,2.

[37] 巖﨑正朔.自主防災組織における他機関との連攜について[J].消防研修,2017,3:139-146.

[38] 牧,紀男.南海トラフ巨大地震における自治體の広域連攜のあり方:米國の事例を踏まえて (特集過去に學び、未來に備える(第2回)南海トラフ地震を考える(1))[J].日本地震工學會誌,2014:26-29.

[39] 清野聡子.東日本大震災の災害復舊事業(yè)における防潮堤問題を考える[J].世界,2017,(900):210-216.

[40] 井ノ口宗成.被災者臺帳—生活再建支援システムの実現(xiàn)に向けて[J].消費者情報,2011,6(422):16-18.

[41] 木村玲歐,林春男,立木茂雄.阪神·淡路大震災後の被災者のすまい再建における決定とその規(guī)定因に関する研究[C].地域安全學會論文集,2000(2):15-24.

[42] 井ノ口宗成,林春男,田村圭子.被災者基本臺帳に基づいた一元的な被災者生活再建支援の実現(xiàn)—2007年新潟県中越沖地震災害における“柏崎市被災者生活再建支援臺帳システム”の構築[C].地域安全學會論文集,2008,11(10):553-563.

[43] 包 薩日娜,服部 俊宏.新規(guī)參入者の農地確保における仲介者の役割:福島県南會津地域を事例に[J].農村計畫學會誌,2016,11:259-265.

[44] 三浦至,和田明,板垣俊太郎,など.福島県における震災ストレスと不安·抑うつ:精神科外來における新患調査から[J].臨床精神醫(yī)學,2012,11(9):1137-1142.

[45] 金子友裕.東日本大震災後の中小企業(yè)の復舊·復興に會計が果たした役割[J].産業(yè)經理,2013,73(3):135-143.

[46] 澤田雅浩.住まいの再建と地域復興の関係:東日本大震災からの大船渡市の復興プロセスを通じて考える[J].NETT:North East Think Tank:北海道東北地域経済総合研究所機関誌2017,(95):34-38.

[47] 吉成 英?。笤?美保.目黒 公郎.地域特性を考慮した緊急地震速報の効果検証と今後の活用戦略に関する研究[J].生産研究,2011,63(6):817-822.

[48] 大原美保,目黒公郎,田中淳.全國で発表された緊急地震速報(警報)の地域傾向に関する分析[J].生産研究,2012,11:17-21.

[49] 目黒公郎.地震防災上の最重要課題である既存不適格建物の耐震補強を推進するための環(huán)境整備[J].新都市 / 都市計畫協(xié)會,2008,9:48-56.

[50] 磯打千雅子,白木渡,藤澤一仁,など.行政組織におけるBCP(業(yè)務継続計畫)の実態(tài)分析と効果的なBCMSの提案[C].土木學會論文集F6(安全問題),2016,72(2),59-64.

[51] 鈴木孝.昭病院におけるBCPの策定[J].杏林醫(yī)學會雑誌,2015,46(4):281-284.

[52] 指田,朝久.事業(yè)継続計畫(BCP)の課題と建物の耐震性の確保(特集 過去に學び、未來に備える(第3回)南海トラフ地震を考える(2))[J].日本地震工學會誌,2014:29-32.

猜你喜歡
防災災害應急
多維深入復盤 促進應急搶險
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的警示及應對
地質災害防災避險小常識
防災減災 共迎豐收之季
故宮防災的“超強鎧甲”
軍事文摘(2021年16期)2021-11-05 08:49:12
我省汛期常見氣象災害及防御
“防火防災”大作戰(zhàn)
完善應急指揮機制融嵌應急準備、響應、處置全周期
推動災害防治工作實現(xiàn)新跨越
應急管理部6個“怎么看”
勞動保護(2018年5期)2018-06-05 02:12:05
宁德市| 台湾省| 黄浦区| 从江县| 焦作市| 勃利县| 曲松县| 庆元县| 防城港市| 休宁县| 尼勒克县| 金阳县| 靖边县| 通榆县| 南宁市| 刚察县| 尼勒克县| 赞皇县| 饶阳县| 盘山县| 镇江市| 奉新县| 东莞市| 筠连县| 美姑县| 仙桃市| 苏尼特右旗| 金坛市| 嵩明县| 龙游县| 沙湾县| 宝丰县| 永年县| 平顶山市| 定结县| 哈尔滨市| 施甸县| 金塔县| 香港 | 文山县| 吴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