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大禹“夏”國的國家體制

2017-03-18 17:58李殿元
文史雜志 2017年2期

李殿元

摘 要:作為國家的“夏”的國家體制具有這樣一些特點:國家建立的標志是“家天下”制度的確立,由部落首領的“禪讓制”到世襲王位制的轉(zhuǎn)變;對全國實行地緣為主的政治區(qū)域劃分,由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氏族部落的社會組織變?yōu)橐灾?、國等地域為界劃分國民的行政區(qū)劃;建立有政治統(tǒng)治中心,國王是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集軍政大權(quán)于一身,有軍隊、官吏、刑法和監(jiān)獄等維系國家政權(quán);強迫人民交納貢賦維持官僚、軍隊等國家機器費用;有了領土疆域的劃分;有效地實現(xiàn)了政權(quán)與神權(quán)的結(jié)合。

關鍵詞:大禹之國;政權(quán)體制;家天下;維系手段;政權(quán)神權(quán)

大禹建立的“夏”國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早期國家。根據(jù)國家三要素的理論:當在一個固定的領土范圍內(nèi)居住著一個人民(經(jīng)常是同一民族或有共同的認同感),而在這個人民中又行使著一個合法的政治權(quán)力時,便存在著國家。大禹建立的夏朝確實存在著這樣的國家理念。那么,作為國家的“夏”的國家體制是怎樣的呢?

一、“家天下”制度的確立

夏王朝是公元前21世紀在中華文明發(fā)展最充分的黃河中下游一帶眾多部族組成的聯(lián)合體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早期國家。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從古代共同體中統(tǒng)治與奴役關系發(fā)生的角度,論述過從氏族到國家的演變問題。他說,在許多民族的原始農(nóng)業(yè)公社中,一開始就存在著一定的共同利益,為了維護這種利益,公社不得不設立各種職位并賦予承擔這些職位的個別人員以某種全權(quán),“這就是國家權(quán)力的萌芽”。到后來,社會職位的世襲制也出現(xiàn)了,終于促使他們由起先的“社會公仆”演變?yōu)椤吧鐣闹魅恕?,并最終集結(jié)成一個統(tǒng)治階級,“于是就出現(xiàn)了國家”。[1]這一論述與大禹建立夏王朝過程完全吻合。

夏王朝建立者對權(quán)力的獲得,首先即是與其氏族首領鯀、禹在以堯、舜為首的部落聯(lián)合體擔任公職相聯(lián)系的。這項公職,即是他們受聯(lián)合體各部酋長共同推舉所從事的領導治水的工作。在當時,治水是一項關系到聯(lián)合體共同利益的公共事業(yè),鯀、禹起初負責這項工作的角色實屬“公仆”的性質(zhì),《墨子》《韓非子》都曾贊譽大禹在“公仆”任上盡心盡職。

但是,由于這項工作的艱巨性和長期性,需要組織氏族部落廣泛參與,要對各部族的人力、物力集中調(diào)配,在此過程中,鯀、禹難免要使用自己的職權(quán)對各氏族部落施加更多的影響,甚或強制干預,這就勢必使原來松散而較為缺乏約束力的部落聯(lián)合體機構(gòu)發(fā)生權(quán)力集中傾向,使之逐漸凌駕于眾部族之上。而大禹,因為在長期擔任這一要害公職中樹立了自己及其家族的權(quán)威,由原本是夏后氏首領繼任為部族聯(lián)合體的首領,最后發(fā)展成君臨眾族邦之上的具有赫赫聲威的夏代國家的國王,也就是全社會的“主人”。

《國語·周語》談到這一演變過程時說,由于禹治水成功,“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這是將大禹治水與夏朝國家建立聯(lián)系在一起的直白表述。

夏代國家建立的標志是夏的“家天下”制度的確立,即大禹和他的兒子啟實現(xiàn)了由部落首領的“禪讓制”到世襲王位制的轉(zhuǎn)變。

對夏朝的建立所造成的時代巨變。古人也充分地覺察到了,史籍有著極為動人的描述:夏之前,“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夏之后,“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是謂小康”[2]。即是說,古人是把“天下為家”“大人世及”作為“大同”之世進入“小康”(即國家社會)的標志的。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小康”較之“大同”,確系社會的進步。

看來,在以王位世襲制亦即家天下制度的確立作為中國早期國家建立的標志這一點上,不惟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就是我們的先哲也持有類似的看法。

二、按地區(qū)來劃分國民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曾指出階級社會與原始社會有兩點根本的區(qū)別:“國家和舊的氏族組織不同的地方,第一點就是按地區(qū)來劃分它的國民。”夏朝的國家對它的國民的管理正是如此。

大禹治水之后,對全國實行地緣為主的政治區(qū)分,以代替舊的氏族和部落血緣集體。

所謂“禹定九州”,即將全國劃為九個州?!对娊?jīng)·殷武》說:“設都于禹之跡,劃為九州。”這一說法得到金文資料的證實,如《叔夷鐘》云:“成唐……咸有九州,處禹之堵(土)?!痹诤樗簽E年代,人們多居住在高出水面的丘陵地帶——即“州”,禹按這些地勢的州來組織人力。水患解除后,遂將自然州變成行政區(qū)域之州了。

對全國實行地緣為主的政治區(qū)域劃分意味著,以往由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氏族部落的社會組織,已經(jīng)變?yōu)橐灾荨鹊赜驗榻鐒澐謬竦男姓^(qū)劃了。也就是說,大禹治水以后,社會組織形態(tài)出現(xiàn)了質(zhì)的變化,打破了血緣關系的氏族界限,促進了部族的融合,為國家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條件。

《尚書·禹貢》指出:“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具體地指出了九州是指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等州?!鞍吹貐^(qū)來劃分它的國民”當是事實。這就具備了國家的第一個特征。

大禹在劃九州的同時,實行了分封制度。因為夏王朝這個“家天下”國家是在原始公社制度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在原始公社制度解體的過程中,父權(quán)家長制家庭成為它的一種對抗力量,故而作為“家天下”的國家,就必然產(chǎn)生世襲王權(quán)和世襲貴族。這是以父權(quán)家長制家庭為基礎逐步發(fā)展起來的。

由于“家天下”的國家組織是以父權(quán)家長制家庭為基礎不斷發(fā)展起來的,所以在國家形成之后,各級貴族組織仍然要保持舊的血緣聯(lián)系,嚴格區(qū)分姓氏。王室分封諸侯,除保持其出生的姓之外,又以封國建立新氏,大夫以邑為氏。在各級貴族之間,就依姓氏的區(qū)別建立了各自的宗族關系。

這種宗族關系,雖然沿襲了舊的氏族組織的遺制,但實際上仍以父權(quán)家長制為核心,按其班輩高低和族屬親疏等關系來確定各級貴族的等級地位。

《尚書·湯誓》和《史記·夏本紀》說,大禹的分封制度是“以國為姓”;“夏王率遏眾力,率割夏邑”。國或邑是地區(qū),如封于扈稱有扈氏,封于斟尋稱斟尋氏。他們到其所封之地,紛紛封其四疆為界線,建立政治據(jù)點——作邑,形成為一個個小國——邦;不僅如此,還按其地的原有名稱,作國名、邦名或邑名,且要作為姓氏,子孫相繼。因此,州、邑、邦、國不僅是新興的地域行政統(tǒng)治機構(gòu),而且意味著血緣集團已根據(jù)地緣關系的不同產(chǎn)生組合與變化了。

大禹所實行的這套分封制度,也稱分封制或封建制,即古漢語“封建”的原始含義。古文獻中的“封建”即狹義的“封建”,指的就是: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給王室成員、貴族和功臣分封領地,屬于政治制度范疇。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礎,在家庭范圍為宗法制,在國家范圍為分封制。

中國史學界一般認為,中國古代的分封制度產(chǎn)生于商代或者周代。[3]這當有待商榷。周滅商和東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為諸侯,以為藩屏。諸侯的君位世襲,在其國內(nèi)擁有統(tǒng)治權(quán),對天子有定期朝貢和提供軍賦﹑力役等義務。周王就是最大的共主。什么是“共主”?共主是氏族社會遺留的領袖模式,大禹就是最后的氏族共主。因此,分封制度不是產(chǎn)生于周代而是產(chǎn)生于大禹的夏代。

夏王朝是姒姓為主體的多部族國家。這是因為夏王朝剛剛脫胎于原始社會,到處還存在著血緣氏族制的遺跡?!妒酚洝は谋炯o》說:“禹為姒姓,其后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據(jù)此推斷,這12個姒姓族連同一些異姓族(如昆吾氏、皋陶氏、豕韋氏等)共同構(gòu)成夏后氏為主體的夏王朝國家政權(quán),但互相之間仍保持著相對獨立的地位。其中11個姒姓族與夏后氏中央王室既存在著血緣上的宗法關系,又存在著政治上的分封關系和經(jīng)濟上的貢納關系,從而與中央王室密切連系在一起,成為夏王朝統(tǒng)治的中心區(qū),也是當時經(jīng)濟比較發(fā)達并在中原地區(qū)率先進入階級社會的一個地區(qū)。

三、夏朝的國家組織機構(gòu)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指出階級社會與原始社會有兩點根本的區(qū)別:“第二個不同點,是公共權(quán)力的設立……構(gòu)成這種權(quán)力的,不僅有武裝的人,而且還有物質(zhì)的附屬物,如監(jiān)獄和各種強制機關,這些東西都是以前氏族社會所沒有的?!毕某膰医M織機構(gòu)及其管理職責正是如此。

1.夏朝的政權(quán)結(jié)構(gòu)

大禹在征服了眾多的部落之后召開了“涂山之會”?!蹲髠鳌ぐЧ吣辍份d:“禹會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薄巴可街畷北硎颈姸嗖柯涑姓J了禹的統(tǒng)治,標志著夏王朝的建立。

在涂山之會上的大禹已經(jīng)有了極高的權(quán)力,他居然可以把遲到的防風氏處死。我們知道:氏族、胞族、部落的本質(zhì)是民主的,相互的關系是平等的。就一部落聯(lián)盟的內(nèi)部來說,流放就是最大的處罰,堯舜時“殛鯀于羽山以死”,是說將鯀流放到羽山,以致死在那兒。而禹可以輕易殺戮一個部落首領,可見這已不是氏族社會內(nèi)部那種平等關系,禹已經(jīng)擁有凌駕于氏族之上的權(quán)力。他不再是一個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而是一個專制的君主,是“日益同社會脫離的權(quán)力的代表……享有特殊神圣和不可侵犯的地位了”。[4]這表明,夏王朝的國家政權(quán)已經(jīng)建立起來了。

有關夏王朝國家政權(quán)的資料甚少,但仍可從中獲知夏朝已具備國家的基本特征。

作為一個國家,必然有其供居于統(tǒng)治集團核心層人物以及為他們服務的工作者居住的城堡,所以,《世本·作篇》等史籍稱“禹作宮室”;“夏后氏禹居陽城”。近年在河南省登封縣王城崗發(fā)掘了兩座古城遺址,不少人認為是夏初陽城遺址。另外,二里頭也發(fā)現(xiàn)了宮殿遺址,是一座大型的夯土臺基,面積有1萬多平方米。這個建筑群,主次分明,頗為壯觀,是當時的代表建筑物,也可能曾是夏都。

夏王朝的主要統(tǒng)治區(qū)是以今天河南西部伊、洛、汝、潁為中心的黃河中游一帶,即歷史上所謂的“中原”地區(qū)。對這廣大的地區(qū),夏朝派遣“九牧”去進行治理?!熬拍痢币巡煌谶^去的氏族部落首領,而是貫徹夏王朝意志,統(tǒng)治一方人民的地方官。這表明夏朝已有一套治理國民的行政管理系統(tǒng)。

此時的大禹與其他氏族首領之間已經(jīng)不再是原來的平等協(xié)商關系了,而代之以新的隸屬關系?!秶Z·鄭語》說:“夏禹能單平水土,以品處庶類者也。”三國時人韋昭進一步解釋:“單,盡也;庶,眾也;品,高下之品也。禹除水災,使人物高下各得其所?!笨梢?,等級和隸屬關系不僅限于上層領袖之間的地位區(qū)分,整個社會也按地位的不同,區(qū)分為若干階層和等級。階級和階級壓迫的出現(xiàn),這也是國家形成的一個標志。

國王是夏朝的最高統(tǒng)治者,集軍政大權(quán)于一身。其下屬的軍隊、官吏和監(jiān)獄等,是維系國家政權(quán)的支柱。

大禹要管理國家,必然建置政軍機構(gòu),設立官職。史稱“夏后氏官百”。[5]夏王朝的最高首腦稱為“王”或“后”,父子或兄弟相傳,是古人所謂“家天下”的開始。從傳世文獻看。夏朝的政治機構(gòu)相當龐大。在夏王之下有掌政事的“三正”,有為天子輔臣的“疑”“丞”“輔”“弼”四鄰,有為國君親近左右官員的六事(即六吏、六卿),有掌歷法的“羲和”(又稱“太史”),掌訴訟的“大理”,掌音樂的“瞽”,掌管教育貴族子弟的“官師”“國老”,掌出使的“遒人”,掌收取貢賦的“嗇夫”,掌管山澤的“虞人”,掌畜牧的“牧正”,掌養(yǎng)龍的“御龍”,掌管夏王膳食的“庖正”,掌管夏王車輛的“車正”,守衛(wèi)宮門的守門者,掌王室家族事務的“臣”。夏王朝九州的劃分和“甸”“侯”“”“要”“荒”五服的存在,說明夏朝對地方的管理是以部族首領為諸侯,稱“伯”或“牧”。諸侯必須服從夏王的政令,對王朝承擔貢納、朝見、服役和隨從征伐的義務。諸侯之下,有“大夫”,即各大家族的族長。所以,古人說,夏王有天下,諸侯有國,大夫有家。

夏王朝有軍隊,是維護暴力統(tǒng)治的重要手段。禹征三苗,稱他所統(tǒng)領的軍隊為“濟濟有眾”;啟征有扈,嚴厲告誡所屬的軍隊要嚴格聽從他的指揮。足見當時已有強大的軍隊。

夏王朝國家政權(quán)及軍隊的組織形式,在啟討伐有扈氏時于甘地誓師所作的誓詞中可略見端倪?!陡适摹肥菃⒃趹?zhàn)爭開始之前,召集臣屬,聲討有扈氏的罪行,并告誡將士,要忠于職守。立功者賞,違命者嚴懲不貸。啟滅有扈氏之后,諸侯皆臣服。誓詞中提及的六卿、六事之人、左、右、御等,皆國家官吏和軍隊將士的稱謂。

2.以刑罰懲辦反對者

還在大禹治水期間,以刑罰懲辦不聽號令者就已經(jīng)成為完成這項重要工程的必然手段。

治水工程浩大。在原始社會末葉,工具簡陋,生產(chǎn)力低下,只有動員大量人力投入,方可望成功。而要動員大量人力投入,就必須制定對不服從者的懲罰措施。

《尚書·益稷》載:“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州十有二師。外薄四海,咸建五長,各迪有功?!奔匆?guī)定了五種服役地區(qū),廣及五千里之遠。各州發(fā)十二師人,直至邊疆地帶,又按五區(qū)建立五長以領導各類水土工事。在具體發(fā)動中,并非各部落都遵從,其中“苗頑弗即工”——苗乃頑抗,不發(fā)人參與,禹表示應加懲罰、處戒。于是,“皋陶方祗厥敘,方施象刑,惟明”。

《尚書·益稷》的這條記載反映了一個重要史實:禹能從各地調(diào)集人力,并處罰苗部,表明在治水中已經(jīng)動用權(quán)威。而廣大原始居民為了抵御大自然的威脅,求得生存,也需要有人出來組織發(fā)動,他們亦愿意協(xié)同努力。正是在與自然的斗爭中,以刑罰去懲辦不聽號令者,人們的組織性、社會化程度也得到了提高,群體的力量也就得到體現(xiàn),構(gòu)成了向階級社會過渡的客觀因素之一。

治水的成功,大禹在獲得崇高威望的同時,也在民眾中加強了這一認識:大禹的意志就是法律。所以,皋陶“令民皆則禹,不如言,刑從之”。[6]

“禹征三苗”對刑法的產(chǎn)生也具有重大的影響。皋陶作刑法,其首要原因是“蠻夷猾夏,寇賊奸宄”,跟三苗的關系很直接。而這之前,“舜殛鯀”,就是說舜因鯀受命治水不力而流放了鯀,這應視為執(zhí)法的開始。皋陶作刑法,始于“禹征三苗”之前;但是一部刑法的最后完成,決不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做到,也就是它成于“禹征三苗”之后。

夏王朝立國之后,誠如《左傳·昭公六年》所說,出現(xiàn)了“夏有亂政,而作禹刑”。這說明夏朝已制定刑罰?!坝硇獭钡膬?nèi)容是什么,后世不得而知。但是,皋陶既然早就“令民皆則禹,不如言,刑從之”,由此可知,“禹刑”一定跟禹的言行分不開?!坝硇獭辈坏切谭ǎ沂窍耐醭淌路梢?guī)范的總稱。該法典為平定“亂政”而作,因追念其先祖而命名為“禹刑”?!坝硇獭钡木唧w內(nèi)容已無從查考,據(jù)《周禮·秋官·司刑》記載:“夏刑,大辟二百,臏辟三百,宮辟五百,劓、墨各千?!闭f明夏朝已經(jīng)有了五種刑罰,共三千條。當然,這些記載都是后人的追述,“禹刑”的內(nèi)容有待于進一步考證。

作為國家制度的建設者,大禹很重視刑法的制定和對犯人的改造,劉向《說苑》有“禹出見罪人。下車問而泣之”的記載。夏王朝的刑法主要制定者是皋陶,陸賈《新語》稱“皋陶乃立獄制罪”,“民知畏法”。此外,尚有“紀綱”,“有典有則”,“邦有常刑”等文,表明律典刑罰已經(jīng)具備,而且對罪行以不同分類,如有“昏”——已惡而掠美者;“墨”——貪以敗官者,“賊”——殺人不忌者。處理方式也多樣化,《世本》記載:“夏作贖刑?!薄渡袝髠鳌酚涊d:“夏后氏不殺不刑,死罪罰二千饌?!奔纯捎缅X財贖罪。

夏王朝的政治思想已經(jīng)有初步的“德治”寬刑思想。《左傳·文公七年》引《夏書》說:“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奔丛趪抑卫砩?,要文治與刑罰并用。而且,在治國問題上可能已經(jīng)有了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的認識。《左傳·成公十六年》引《夏書》說:“怨豈在明,不見是圖?!本褪沁@層意思。另外,《國語·晉語》說:“舜之刑也殛鯀,其舉也興禹魯。”這給后世留下了一個執(zhí)法和用人的范例,那就是《公羊傳·昭公二十年》所說,“惡惡止其身,善善及子孫”,這在漫長的古代社會,決不是一句空話。

夏刑也是非常嚴酷的。關于夏刑的情況,只要看看《甘誓》中啟對六卿所說“用命,賞于祖;不用命,賞于社,予則駑戮女”,便可以知其殘酷的程度了。

作為國家的夏王朝,必然也有監(jiān)獄。刑罰出現(xiàn)的同時,一種用來鎮(zhèn)壓夏王朝這個“家天下”的反對者的實體的附屬物——監(jiān)獄也相應地產(chǎn)生了。應劭在《風俗通》中就已指出:“《周禮》三王始有獄:夏曰夏臺,言不害人,若游觀之臺,桀拘湯是也?!边@里的“三王始有獄”,即夏代開始有監(jiān)獄。根據(jù)《竹書紀年》記載:“夏后芬三十六年作圜土?!编嵭ⅲ骸班魍?,獄城也?!边@是文字記載的夏朝建獄的直接證據(jù)。芬,又名槐,是夏朝第八帝?!班魍痢?,指的是用泥土筑成的圓形的土墻,用以囚禁犯人。

所謂“圜土”,就是筑成圓形高大的圍墻,把“罪犯”關在里面。除了“圜土”,夏王朝的監(jiān)獄還有“夏臺”或“均臺”。據(jù)考證,夏臺本是游觀場所,在今河南禹縣境內(nèi)。據(jù)《史記·夏本紀》說,桀“乃召湯而囚之夏臺,已而釋之”?!八饕闭f:夏臺是“獄名。夏曰均臺”。即是說,夏桀曾將商湯囚禁于這個被稱為“夏臺”或者“均臺”的監(jiān)獄中。

3.鞏固國家政權(quán)的貢賦

“禹征三苗”加快了國家的產(chǎn)生。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說:“為了維持這種公共權(quán)力,就需要公民納稅了,捐稅是氏族社會所完全不知道的?!倮艏热徽莆罩矙?quán)力和征稅權(quán),他們就作為社會機關而凌駕于社會之上?!盵7]

《史記·夏本紀》說:“自虞夏時,貢賦備矣。”所謂“貢賦”,簡單說就是國家的稅收?!柏曎x”是土貢與軍賦的合稱。中國歷代王朝規(guī)定臣民和藩屬向君主進獻的珍貴土特產(chǎn)品稱作貢;賦原為軍賦,即臣民向君主繳納的車、馬等軍用物品。隨著朝代變遷,賦的概念遂從軍賦擴大到農(nóng)田,甚至關市、山林川澤的所有課征物,貢賦逐漸演變成稅收的別稱,實為中國古代的稅收方式。

“自虞夏時,貢賦備矣”這句話即是說,在舜禹之際,已經(jīng)有了捐稅。尤其是夏王朝建立后,為了維持官僚、軍隊等國家機器的費用,更必須向國民征收賦稅。強迫人民交納貢賦也是國家產(chǎn)生的重要標志之一。

大禹身處原始社會末期,其氏族部落內(nèi)部孕育著私有因素,公有制已處動搖之中。禹利用治水中形成的權(quán)威與組織系統(tǒng)以及“開溝洫”的需要,開始對土地實行人為的干預和掌握。史稱他“制土田”,“使成平田”,“咸則三壤,成賦中國”,就是確定土地的占有形式;其中最主要的手段是“錫土姓”,[8]即把土地分賜給有功之人,由其單獨管理。這批接受土地者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批土地私有者,變成了第一批貴族。與此同時,對一般民眾也分配一定數(shù)量土地。耕種這類并非私有的土地,需繳納貢賦,也就是要付出被剝削的代價了。

伴隨土地私有制的形成,體現(xiàn)私有權(quán)力的賦稅也應運產(chǎn)生。《尚書·禹貢》說:“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財賦,咸則三壤,成賦中邦?!碑斏酱ê删咽杩贤ǎ姆街匾嗦猛緹o礙后,乃設置金、木、水、火、土、谷六種職司,對所有耕地及山林川澤,不論土質(zhì)美惡高下,均要征稅。各地按土壤上中下三等級,恭謹?shù)亟患{田賦和貢賦。與此同時,溝洫系統(tǒng)又演變?yōu)榘才庞嬎銊诹Φ膯挝?,文獻有所謂遂是一夫、溝十夫、洫百夫、澮千夫、川萬夫之載。在此基礎上構(gòu)成新的行政管理機構(gòu),這就是《周禮·遂人》所反映的一些內(nèi)容。

《國語·周語》說:“夏書有云:關石和鈞,王府則有”。韋昭注:“言征賦調(diào)鈞,則王之府藏常有也?!币鉃橐≈泄?jié)。原則上說,夏有“賦”與“貢”兩種形式,然而稱呼上又常?;焱?。對于直接統(tǒng)治之民,分土地五十畝,再收一定田賦,故有“夏后氏五十而貢”之載。[9]鄭玄《周禮·匠人》注:“夏之貢法,稅夫,無公田,百畝為夫?!边@是講授田一夫為百畝。

夏王朝不僅強迫部落、方國向其納貢,而且讓農(nóng)民向其交納賦稅。《孟子·滕文公上》說:“夏后氏五十而貢?!奔疵繎襞`耕種土地為五十畝,為王耕種土地約為五畝,是十稅一之制,可能就是早期的井田制。另《夏小正·春·正月》記載:“農(nóng)率均田……初服于公田?!薄熬铩本褪鞘谔?,就是沿襲農(nóng)村公社時期分配土地給各家使用的辦法。這部分自耕之田,稱為“私田”;但分田農(nóng)民必須“服于公田”,即要無償?shù)貫榕`主國家和各級奴隸主耕種田地。這部分土地稱為“公田”,如同上述,這是“什稅一”制,即每個農(nóng)戶耕種五畝“公田”作為賦稅。

《孟子·滕文公上》說,孟子在說“夏后氏五十而貢”時,特別引用了古之賢人龍子的一段話:“貢者,校數(shù)歲之中以為常。樂歲,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為虐,則寡取之;兇歲,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边@表明,“貢”是一種按照常年產(chǎn)量課征的實物租稅。當時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力極端低下,“兇歲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說明了“貢”這種實物稅是夏王朝統(tǒng)治者為了保證它的國家收入,對農(nóng)民所實行的一種強迫課征制度。

傳說夏王朝將全國分為五種地帶,以承擔不同貢賦。其中王畿四面五百里之區(qū)名“甸服”,主要剝削對象是授田五十畝或百畝之農(nóng)民。甸服又稱“禹甸”?!对娊?jīng)》中“禹甸”所見甚多,如《朝奕》有:“奕奕梁山,惟禹甸之?!编嵐{云:“禹甸之者,除決其災,使成平田,貢賦于天子?!庇碇魏樗?,土地方得平整墾種,民亦因此而交納貢賦。《尚書·禹貢》詳載甸服之內(nèi)的區(qū)分,百畝內(nèi)納全割之禾,二百里內(nèi)納去桿之禾,三百里納去穎之,四百里納粟,五百里納米。當然未可盡信。但其反映的貢賦內(nèi)容,如米、粟、禾,乃至有桿無桿之別,則系重要的史實。

在甸服之外的各個封國及部落之區(qū),要向夏朝貢納當?shù)靥禺a(chǎn)。史稱“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10]又說“禹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生遠近,賦入貢棐”,[11]即《尚書·禹貢》“任土作貢”之制。就是說,大禹根據(jù)九州的土質(zhì)、收獲狀況、交通情況及民眾的承受能力,規(guī)定了賦、服的類型及數(shù)量。

大禹規(guī)定的貢、服、賦,還是首先照顧民眾利益,考慮到地域及交通條件,考慮到民眾的承受能力。還在治水的過程中,他就堅持“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命令伯益給百姓稻種,使其能在濕地里種植;“食少,調(diào)有余相給”——即對缺少糧食的地方,便調(diào)有余地方糧食來補其不足,務使各諸侯境內(nèi)豐歉均一。

四、夏朝的領土與疆域

作為一個國家,必然有它的勢力可以控制的地域范圍,這就是領土與疆域。但是,早期的中國人并沒有地域概念,只有人群的概念。人們先是隨著部落逐水草而遷移;后來,隨著農(nóng)業(yè)發(fā)展,人們逐漸由遷徙不定轉(zhuǎn)變?yōu)槎ň?。因為定居,就有一定的區(qū)域被長期控制,才漸漸有了地域觀念。而關于地域觀念形成的最主要的標志,就是國家的開始。

在古代,中國人習慣用“疆域”來表示一個朝代、政權(quán)或政治實體的范圍。所謂“疆”,是指一條線、一條邊;所謂“域”,是指一個范圍。疆域的概念是中國古代天下觀的反映,是以中國為中心的產(chǎn)物,不同于適應世界的領土觀念。

根據(jù)考古與文獻資料,夏王朝時已經(jīng)有了領土疆域的劃分。夏王朝的中心地區(qū)在今天的河南省西部,以及黃河北岸、山西省南部地區(qū)。當時夏王朝的勢力曾經(jīng)到達長江、淮河之間。雖然夏在黃河流域有了比較固定的活動區(qū)域,但并無統(tǒng)一的管理和區(qū)劃。

《夏史論叢》認為:“九州之險的四岳、三涂、陽城、太室、荊山、中南六山所在,大致位于今豫西黃河以及伊、洛、潁、汝河谷盆地的四周;而這個地域應當就是夏代九州的范圍,同時也是夏王朝的中心區(qū)?!瓘奈墨I記載可知,北起山西汾水以南,南達河南汝水以北,西至華山以東,東迄鄭州以西當為夏王朝的中心區(qū),從而也是當時經(jīng)濟比較發(fā)達,在中原地區(qū)率先進入階級社會的一個地區(qū);它與上述九州的范圍基本符合?!牟孔遄赃M入階級社會建立奴隸制國家政權(quán)之后,根據(jù)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適應著當時的客觀情況,在其中心地區(qū)已建立起新型的地域組織九州制,并在全國范圍內(nèi)分封同姓和異姓方國來鞏固和擴展新的領土范圍?!盵12]

許多文獻資料都肯定禹鑄九鼎。在遠古社會,鼎為國家圣物,象征著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妒酚洝ば⑽浔炯o》:“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佐證了禹劃“九州”的真實性。《禹貢》中所言“九州”,應當有所根據(jù)。從《禹貢》的“九州”“導山”“導水”段落中,都可從各方面推知當時的四至:東至“海、岱惟青州”,即今東海之濱;西至“黑水、西河惟雍州”,即今甘肅、青海一帶;南至“荊及衡陽惟荊州”,即今湖南的衡山一帶;北至黃河流域的河套地區(qū)。

不可否認的是,由于《禹貢》在成書過程時必然受到時代的影響,導致主要反映大禹時代歷史狀況的《禹貢》“滲雜著后世的某些語言和政治理想”。后世的那種大一統(tǒng)的觀念顯然也摻雜了進來。

五、夏朝的宗教文化

利用宗教是歷代統(tǒng)治者進行有效統(tǒng)治的手段之一。大禹和他所建立的夏王朝,就是將政權(quán)與神權(quán)結(jié)合在一起而進行統(tǒng)治的。當時,占卜風頗盛。所謂“占卜”,“占”意為觀察;“卜”是以火灼龜殼,使其出現(xiàn)裂紋形狀,來預測吉兇福禍。“占卜”通過觀察研究各種征兆所得到的依據(jù)來判斷未知事物或預測將來。早期的占卜和祭祀密切相關,其發(fā)展受到宇宙觀和民族心理的影響。

在大禹獲取部落聯(lián)盟領導的過程中有一個插曲——當時的部落聯(lián)盟領導舜帝要禪讓于大禹,禹就提出由占卜來決定結(jié)果?!渡袝ご笥碇儭肥沁@樣記載此事的:

帝曰:“來,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賢??饲谟诎?,克儉于家,不自滿假,惟汝賢。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績,天之歷數(shù)在汝躬,汝終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蓯鄯蔷??可畏非民?眾非元后,何戴?后非眾,罔與守邦?欽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窮,天祿永終。惟口出好興戎,朕言不再?!庇碓唬骸懊恫饭Τ迹┘畯?。”帝曰:“禹!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龜。朕志先定,詢謀僉同,鬼神其依,龜筮協(xié)從,卜不習吉?!庇戆莼?,固辭。帝曰:“毋!惟汝諧?!闭滤返苊谏褡?,率百官若帝之初。

這里舜帝聲稱:“朕志先定,詢謀僉同,鬼神其依,龜筮協(xié)從,卜不習吉?!奔次抑庠敢讯?,又獲眾人贊同,則鬼神必定依從,龜筮也將復合。這就是“先斷人志,后命元龜”。占卜之術(shù)演化為維護政權(quán)統(tǒng)治的一種手段。

夏王朝有效地實現(xiàn)了政權(quán)與神權(quán)的結(jié)合。祭祀作為當時國家的大事,王朝十分重視,專設官員負責此項工作?!蹲髠鳌ぐЧ四辍芬啊断臅氛f:‘官占唯能蔽志,昆命于元龜?!倍蓬A注說:“官占即為卜筮之官?!背iT設立卜筮之官,足證祭祀的重要性了。此外王朝還有樂師(官),其司職也包括祭祀活動。

《左傳·成公十三年》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也就是說,在上古時代,國家大事,就是祭祀與占卜,保衛(wèi)國家、開疆拓土。祭祀是當時國之要務?!渡袝へ氛鳌氛f夏代設有“秩宗”,能夠“禮于神以佐君者也”。

從考古發(fā)掘出的夏代文化遺址中的宗廟和人祭遺跡來看,祭祀活動在當時十分重要。事實證明,在當時生產(chǎn)力低下的情況下,借助“天神”的威力是有效的?!赌印し枪ァ氛f:“昔者三苗大亂,天命殛之。”就是說大禹在征三苗時,打著的是“天命”旗號?!渡袝じ适摹氛f夏后啟也是舉著“今予惟恭行天之罰”相號召,將有扈氏不滿他僭取權(quán)位的這場戰(zhàn)爭,說成是有扈氏違反“天”意,所以應受“天”的懲罰。夏后啟將“家天下”的父子相襲制說成是上天的安排,即“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13]

夏朝建立后,夏朝統(tǒng)治者深探體會到神權(quán)在政權(quán)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基于此,不少夏后直接參與祭祀活動,親自擔任溝通于天地、人神之際交往的神職。《楚辭·天問》說:“啟棘賓商(帝之偽訛),《九辯》《九歌》……”即說明夏后啟舉行祭天儀式與天帝交往溝通。此事在《山海經(jīng)》中也有詳細記載?!妒酚洝は谋炯o》記載夏后孔甲也“好方鬼神,事淫亂”。可見夏后對參與祭祀活動的重視,因此占卜也便成為他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正如司馬遷所說:“自古圣王將建國受命,興動事業(yè),何嘗不寶卜筮以助善”;“王者決定諸疑,參以卜筮,斷以蓍龜,不易之道也”。[14]

隨著國家的建立 、發(fā)展,夏王朝的祭祀對象不斷增多,儀式也更加隆重?!秶Z·周語》引展禽的一段話說:“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杼,能帥禹者,夏后氏報焉?!捕E、郊、祖、宗、報,此五者,國之典祀也?!倍际菄漓氪蟮洌?guī)模宏大。與此同時,社稷之神、“五行”之神已轉(zhuǎn)化為代表國家、王權(quán),因之年年舉行,以求國運昌隆。

從夏后氏對神權(quán)重視及后者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的地位看,它已超出了單純的祭祀意義,而成為維護王權(quán)的重要手段。王權(quán)與神權(quán)的結(jié)合,反映出祭祀的宗法化,這與當時國家是“家天下”的統(tǒng)治模式是不可分的。

綜上,大禹所建“夏”的國家體制具有這些特點:國家是“家天下”制度,王位世襲;對全國實行地緣為主的政治區(qū)域劃分,以地域為界劃分國民的行政區(qū)劃;建立政治統(tǒng)治中心,有軍隊、官吏、刑法和監(jiān)獄等維系國家政權(quán);強迫人民交納貢賦維持官僚、軍隊等國家機器費用;實現(xiàn)政權(quán)與神權(quán)的結(jié)合;等等。這些國家體制的特點,為中國后來數(shù)千年的社會帶來了深刻的影響,是值得認真研究的。

注釋:

[1](德)恩格斯:《反杜林論》,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8—219頁。

[2] [5]王夢鷗:《禮記今注今譯》,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版,第192頁,285頁。

[3]《辭?!?,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版,第276頁。

[4](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6頁。

[6](漢)司馬遷:《史記》卷二《夏本紀》,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60頁。

[7](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7頁。

[8](漢)班固:《漢書》卷二十八上《地理志上》,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536頁。

[9] 楊伯峻:《孟子譯注》卷五《滕文公章句上》,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18頁。

[10](漢)司馬遷:《史記》卷二《夏本紀》,第38頁,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60頁。

[11](漢)班固:《漢書》卷二十四上《食貨志上》,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117頁。

[12] 中國先秦史學會:《夏史論叢》,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72—274頁。

[13] 楊伯峻:《孟子譯注》卷九《萬章章句上》,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221頁。

[14](漢)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二十八《龜策列傳》,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2441頁。

作者:阿壩師范學院教授

肥西县| 宣汉县| 得荣县| 桃江县| 普兰店市| 鸡西市| 永登县| 南丰县| 安塞县| 宁城县| 宜丰县| 贵港市| 罗甸县| 报价| 芮城县| 瑞金市| 兰溪市| 侯马市| 运城市| 额济纳旗| 满洲里市| 平山县| 瑞丽市| 社旗县| 敦化市| 滦平县| 宜宾县| 北票市| 刚察县| 石台县| 大姚县| 桦南县| 西安市| 衡水市| 云和县| 郧西县| 湘潭市| 昭觉县| 临颍县| 锡林郭勒盟| 珠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