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文晶+張學軍+索彥霞+王歡
摘要:4C-ID教學模型(Four Component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又叫四要素教學設計模型,是一種針對復雜認知技能訓練的新型教學設計模型。文章將英語學習視作一種復雜技能,以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上冊為例,通過分析4C-ID模型的四大要素及十大步驟,對Unit1的教學單元作了完整的教學設計,具體包括分解學習任務,分析心理模式和認知策略,設計支持性信息,分析規(guī)則、程序和前提知識,設計即時信息和部分任務練習,以探究基于4C-ID模型的中學英語教學設計。
關鍵詞:4C-ID 模型 復雜認知技能 中學英語教學
一、4C-ID模型簡介
4C-ID模型,全稱為“四要素教學設計模型”,是由荷蘭開放大學的麥里恩博爾教授等人牽頭的研發(fā)團隊于1999年開發(fā)的教學設計模型。該模型主要面向培養(yǎng)學習者的復雜技能,最初被運用于企業(yè)培訓,后來將其引入教育領域,在培養(yǎng)學習者解決復雜問題的思維、促進學習者知識的最大化遷移能力方面有重大意義[1]。該模型以整體論思想為指導,以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排列任務,通過培養(yǎng)學習者整體性構建思維和復雜認知技能來實現(xiàn)知識遷移,最終習得解決實際問題的復雜技能。
4C-ID模型認為,復雜技能由非復用性和復用性技能構成。非復用性技能主要是指那些需要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付出一定程度努力才能建構起來的心理模式和認知策略,并能在新的情境或者任務中靈活應用的技能,這些技能對學習者而言是新生的、使用頻率較少的,并隨整體任務難易的變化而變化。而復用性技能是指那些較為簡單的、常規(guī)的,通常在學習中反復使用的,并不需要隨整體任務的難易程度變化而作出相應變化的技能[2]。恩伯爾教授指出,復雜技能的學習并不是孤立的,更不是各個不同技能的累加,復雜學習過程中的“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多出來的部分便是整合、重組和協(xié)調(diào)這些“部分”的整體復雜技能[3]。
1.四大基本要素概述
(1)學習任務(Learning Tasks)。學習任務居四要素之首,也是4C-ID模型的核心。這里的學習任務是指具體而真實的整體性體驗。復雜技能被分解成看似相對獨立實則相互聯(lián)系的多個子技能,通過從簡到繁、從易到難的層次逐級呈現(xiàn)給學習者,滲透到整體的復雜任務中,最終達成目標技能[1]。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學習者的認知負荷,有利于其綜合知識體系的形成以及復雜技能的習得。
(2)支持性信息(Supportive Information)。支持性信息是指對完成非復用性復雜練習任務有幫助的信息,它是新舊認知間的橋梁,幫助學習者從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提取出一般性的抽象知識進行重組整合和精致編碼,進而重構非復用性技能的認知圖式,實現(xiàn)知識遷移,習得解決劣構問題的復雜技能[4]。
(3)即時信息(Just-in-time Information)。即時信息指完成復用性練習任務所必備的前提性知識,為完成這些任務提供基本的、常規(guī)的操作方法或者解決過程,以“及時”為最大特點,例如基本概念、規(guī)則、原理等,因此,即時信息又叫做程序性信息[5]。即時信息通過使學習者快速熟悉一般性的基本操作原理及規(guī)則,熟練掌握并達到自動化程度,從而縮短學習者的“探索”時長。
(4)部分任務練習(Part-Tasks Practice)。部分任務練習是指針對重復性學習任務而設計的重復性練習,通過不斷訓練和強化來實現(xiàn)學習者掌握常規(guī)操作流程的高度自動化。部分任務練習通常分布在整個復雜練習任務中,對于一般性常規(guī)的練習任務,復用性技能可直接重復使用,而對于非復用性技能的任務,則按照從簡到難的練習順序,為學習者創(chuàng)造充分的練習機會,促使學習者盡快達成自動操作[6]。
2.4C-ID模型設計的十步驟
四大要素從宏觀上勾勒了4C-ID模型的輪廓,基于此,文章進一步剖析了其基礎理論和設計方法,并詳細闡釋了面向整體學習任務的復雜認知技能訓練的教學設計方法。
復雜技能設計十步驟是在剖析上述四大要素的基礎上得出的,下面文章將對復雜技能設計的十大步驟的概念及作用進行相應的解釋說明。
(1)分解整體任務。首先將整體的復雜任務分解成彼此相互獨立而又相互聯(lián)系的不同層級的子任務,關鍵是要體現(xiàn)出分解了的整體復雜學習任務各子任務之間的垂直和水平關系,每一層級的任務是完成下一層級的基礎,其次要給各子任務設定相應的目標,同時作出相應的闡釋(如某一子任務要達到什么樣的標準或者目標技能)。
(2)各層任務分組排序。在上一步分解整體復雜任務的基礎上,依據(jù)子任務的類別,按循序漸進原則、簡化條件原則以及控制重點原則排列各層子任務。
(3)學習任務設計。該步驟是基于上一步分解并且按上述原則排列好的各個子任務,它明確了完成各子任務的流程,并且遵循合理、簡單、明了、有層次的原則為每個子任務設計相應的部分任務練習。
(4)分析心理模式。分析心理模式是分析存在在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結構中的,通過訓練、經(jīng)驗和強化而形成的一種對事物及周圍環(huán)境的認知模式。分析心理模式的目的就是確定和描述每個非復用性子技能的心理模式,是設計程序性信息的基礎。
(5)分析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實際上就是關于學習者學習模式中“如何做”的能力,并且它還指導著學習者的行為。分析認知策略是為了判斷和描述完成學習任務所需的認知策略,為設計程序性信息做準備。
(6)設計支持性信息。支持性信息是原有的和新學的知識之間的紐帶,它為學習者重構新圖式提供一種建構途徑,因此,支持性信息能夠促進學習者構建認知圖式,實現(xiàn)認知圖式達到自動化程度。
(7)分析規(guī)則和程序。這一步的目的主要是促進學習者快速掌握復用性技能。設計者可畫圖闡釋,如分析流程圖。分析規(guī)則和程序為第九、第十步提供依據(jù)。
(8)分析前提知識。分析前提知識的目的是為了確保順利完成上述的分析規(guī)則和程序的必須知識,分析前提性知識及分析規(guī)則和程序的過程共同為程序性信息的設計打下基礎。
(9)設計即時信息。即時信息的設計可根據(jù)學習者原有的認知水平高低而變化,給學習者提供一些“及時”的信息,如復雜技能的學習過程中涉及到的基本規(guī)則、簡單方法、基礎原理等必備的前提知識,這些都是很好的及時信息。
(10)部分任務練習。部分任務練習的設計目的就是為了加強重復性操作的熟練程度,通過這種方式不斷地強化習得的新技能,進一步加深學習者重新構建的圖式的痕跡。
二、4C-ID模型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本文按照4C-ID模型的四大基本要素及十步驟,對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1進行了完整的教學設計。
1.設計學習任務
Unit 1 My name′s Gina一單元的主題是熟識新伙伴,通過學習,使學習者學會打招呼并介紹自己,掌握詢問姓名的基本句型What′s your/his/her name?My/His/Her name is…”,最后通過建立班級電話號碼簿和制作個人名片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姓名文化背景,熟練運用語言的復雜技能。本單元共有6項任務,12項子任務,如圖1所示。
在垂直方向,各任務之間按簡化條件、控制重點和循序漸進原則排列,體現(xiàn)了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如任務1至任務6,在水平方向,體現(xiàn)了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表明了子技能完成的先后順序,上一層級的學習是下一層級學習的基礎,如任務1包含兩個子任務:任務1.1和任務1.2,依次類推[7]。如上所述,本單元的復雜學習任務可劃分為復用性技能和非復用性技能,該任務序列中的復用性技能有:任務1.1-6.1;非復用性技能有:1.2-6.2。
2.設計支持性信息
支持性信息是面向非復用性技能,用來引導學生進行精制編碼,促進圖式重構的信息,針對非復用性技能,在設計支持性信息之前,分析學習者的心智模式和認知策略,具體分析如下。
(1)分析心理模式。非復用性技能需要學習者進行諸如分析、歸納、推理等有意識的高級認知過程,而中學生的心理模式又有不完整性、不穩(wěn)定性和局限性等特點,這就需要為學習者提供一個概念模型來引導。在完成本單元的6個任務時,需要為學習者提供聽辨技巧、文化背景、語法知識、語言組織方法等各種相關知識,并且要不斷地給予鼓勵使其完善心理模式,在思維中構建關于該技能的概念模型,理解和把握各要素及其內(nèi)部聯(lián)系,幫助完成該任務,習得該技能。
(2)分析認知策略。認知策略是指學習者為了完成一個整體的復雜任務而采取的一系列的步驟和方法,它包括記憶、推理、分析、概括等能力。就本單元任務來說,可以為學習者提供構圖法、聯(lián)想法等策略促進其認知策略的形成,進而完成聽、說、讀、練的綜合任務,習得本單元的復雜技能。
在對學習者進行了心智模式和認知策略分析的基礎上,設計支持性信息,其中,非重復技能是任務1.2-6.2,支持性信息的設計如下。
任務1.2文化:根據(jù)上下文推測詞意,交流姓名文化的個人理解。
支持性信息:a.聽取關鍵詞的方法、技巧(圖標法,速記符號);b.綜合上下文信息點,推測新單詞詞組的意思;c.提供案例:討論不同姓名文化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信息呈現(xiàn):a.舉例子:教師通過講授,課件呈現(xiàn)準備好的例子;b.比較:基于例子引導學生比較不同國家姓名文化的差異;c.結合實際生活,交流個人對姓名文化現(xiàn)象的理解。
任務2.2復述:復述對話、強化語感、訓練語言表達的連貫性。
支持性信息:a.整合基礎知識,復述原文;b.熟練掌握問候他人,介紹自己的表達方式;c.通過復述,訓練語言表達的連貫性和邏輯性。
信息呈現(xiàn):a.小組交流討論,并推薦代表嘗試復述;b.課本相關習題講解。
任務3.2強化:掌握be的一般現(xiàn)在時形式,并造句。
支持性信息:a.比較在不同主語下be的一般現(xiàn)在時的不同形式;b.提供案例:換不同主語造句,觀察be的變化。
信息呈現(xiàn):a.舉例子:如主語分別是I,he,she時be的形式;b.小組相互練習。
任務4.2介紹:熟練掌握詞匯語法知識,并互做自我介紹。
支持性信息:a.自我介紹案例,運用形容詞性物主代詞;b.練習向別人介紹自己,結合what…句型;c.體會抓住對方對話中關鍵信息的方法。
信息呈現(xiàn):a.課件呈現(xiàn)自我介紹案例(My name is…);b.小組練習會話。
任務5.2號碼:運用所學內(nèi)容建立一個班級的電話號碼簿。
支持性信息:a.熟練掌握數(shù)字的表達;b.案例練習,學會組合數(shù)字表達電話號碼;c.建立一個班級的電話號碼簿。
信息呈現(xiàn):a.練習正確表達電話號碼;b.指導學習者建立班級電話號碼簿。
任務6.2設計:在組織好個人信息的基礎上排版設計出自己的名片。
支持性信息:a.整合所列信息,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排版設計;b.全面考慮各國姓名文化背景知識;c.提供案例(設計美觀的名片樣版)。
信息呈現(xiàn):a.提供設計名片的基本方法;b.課件呈現(xiàn)排版的架構。
3.設計程序性知識
程序性知識是針對復用性技能的學習而設計的,在設計程序性信息前,同樣須分析規(guī)則程序和前提知識,具體分析如下。
(1)分析規(guī)則和程序。對規(guī)則和程序的分析主要針對復用性技能,它為程序性信息的設計提供基礎。通過算法確定和描述復用性技能正確行為的規(guī)則和程序,最典型的就是觀察指導者如何完成任務,所以,須指導學習者畫圖闡釋,如制作名片的流程圖,促進學習者快速熟悉復用性技能。
(2)分析前提知識。以上的分析確定了完成復用性技能的規(guī)則和程序,分析前提性知識就是為了正確、順利地完成這些規(guī)則和程序所必備的知識,也就是說,在分解的這些子任務中,低一級的子任務是高一級技能的先決條件。
以上就是對規(guī)則程序和前提知識的分析,本單元的復用性性技能為任務1.1-6.1 ,程序性信息設計如下。
任務1.1辨音:識別新單詞,習得速記技巧,了解姓名文化知識。
程序性知識:a.語音知識,新單詞、詞組、短語以及句型結構含義;b.關鍵詞的提取方法,如正確的發(fā)音;c.中外姓名文化背景知識。
信息呈現(xiàn):a.啟發(fā)結合講授方法幫助學習者學習詞匯基礎知識;b.課件呈現(xiàn)并介紹把握關鍵信息的技巧。
任務2.1跟讀:跟讀模仿、鞏固語音、練習發(fā)音、識記單詞。
程序性知識:a.模仿和跟讀,強化語音知識,提高語言敏感度;b.聯(lián)系單詞發(fā)音,記誦詞匯。
信息呈現(xiàn):a.課文呈現(xiàn);b.基本知識測試,課本習題練習講解。
任務3.1時態(tài):了解一般現(xiàn)在時的概念、含義及用法。
程序性知識:一般現(xiàn)在時的概念、含義及用法。
信息呈現(xiàn):a.教師講(四季變化,晝夜交替體現(xiàn)一般現(xiàn)在時);b.課件呈現(xiàn)(一般現(xiàn)在時的幾種常用情況);c.例句分析( I am a student.)。
任務4.1語法: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和what…句型的概念及用法。
程序性知識:a.形容詞性物主代詞的定義及用法;b.what引導的特殊疑句的定義及用法。
信息呈現(xiàn):a.講授形容詞性物主代詞(my,your,his,her);b.課件呈現(xiàn)并分析例句。
任務5.1數(shù)字:掌握數(shù)字0-9的讀法及問答號碼的短語和句型。
程序性知識:a.數(shù)字0-9的讀法;b.問答號碼的句型(what′s your phone number?)。
信息呈現(xiàn):a.編唱數(shù)字歌;b.課件呈現(xiàn),比較不同句型的異同。
任務6.1組織:根據(jù)自己的個人情況,組織名片信息。
程序性知識:a.列出需要的詞匯、結構及語法知識;b.組織要呈現(xiàn)在名片上的個人信息。
信息呈現(xiàn):a.課件呈現(xiàn)(名片樣版);b.教師現(xiàn)場指導。
4.設計部分任務練習
任務1聽辨錄音:例句練習推測單詞含義,小組間交流姓名文化的個人理解。
任務2復述對話:跟讀模仿,通過復述錄音原文,增加對各國姓名文化的理解滲透。
任務3歸納語法:在一般現(xiàn)在時的時態(tài)下,變換不同的主語,觀察并練習be的變化形式。
任務4練習會話:熟練掌握并運用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和what引導的特殊疑問句的句型,并在小組間相互做自我介紹。
任務5建號碼簿:練習電話號碼的表達并建立班級電話號碼簿。
任務6制作名片:綜合所有已學知識,設計自己的個人名片。
中學英語學習是一個需要大量重復并不斷練習強化的復雜學習過程,在此過程中需要結合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通過分析學習者的認知模式及心智模式等因素。將4C-ID模型應用到中學英語教學中將會對培養(yǎng)學習者習得復雜能力以及實現(xiàn)知識的最大化遷移方面產(chǎn)生重要意義。
——————
參考文獻
[1] 何艷紅,薛雯,任翔.基于4C/ID的復雜認知技能訓練教學設計觀[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1(4).
[2] 鐘志榮. 關于專業(yè)課程復雜學習的整體性教學設計與實施———以《現(xiàn)代教學媒體》課程為例[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1(3).
[3] 曲延華,程立英,張玉梅.基于4C/ID模式的《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教學設計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4(2).
[4] Jeroen J. G. Van Merri?nboer and Marcel B.M.de Croock. Performance—Based ISD 10 Steps to Complex Learning[J].Performance Improvement, 2002(7).
[5] 邱飛岳,劉朋飛,王麗萍,等.基于4C/ID模式的復雜學習支持平臺構架探究[J].環(huán)境建設與資源開發(fā), 2012(4).
[6] Jeroen J. G. Van Merri?nboer,Richard E.Clark,and Marcel B.M.de Croock.Blueprints for Complex Learning: The 4C-ID Model[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2(2).
[7] 陸冰.基于4C/ID模型的《數(shù)字電子技術》課程教學設計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 2013(2).
[作者:黨文晶(1991-),女,甘肅武威人,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張學軍(1968-),男,甘肅會寧人,西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索彥霞(1990-),女,山東濟寧人,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王歡(1992-),男,河南商丘人,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王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