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崴
(長春市第六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52)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精神科較常見的疾病之一,患病率逐年上升。臨床治療該病首選藥物治療,且不同藥物應用后所表現(xiàn)出的臨床療效均存在差異性,為分析氨磺必利、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療效,本次選168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研究對象,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選2014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168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分成兩組:甲組84例,22~60歲,均值(41.5±2.4)歲,男(48例)/女(36例);乙組84例,20~65歲,均值(43.2±3.5)歲,男(47例)/女(37例)。對照兩組基礎信息,發(fā)現(xiàn)結果無明顯差異(P>0.05),可比。
(1)甲組予以氨磺必利治療:醫(yī)護人員予以患者口服200 mg/d(初始劑量)氨磺必利;服用2周后觀察病情變化,根據(jù)病情變化增加至400~800 mg/d。
(2)乙組予以利培酮治療:初始劑量為1 mg/d,服用2周后根據(jù)病情發(fā)展增加至4~8 mg/d;兩組均以2個月為一個治療周期。
治療后,對兩組展開6~12個月追蹤隨訪,以查看兩組有無伴發(fā)頭痛、錐體外系反應、惡心、失眠等不良反應,并作比對。
治療后,選陽性、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估2組精神癥狀改善情況,分數(shù)越低,即癥狀改善越良好。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本次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例(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PA N S S評分對照,差異不明顯(P>0.05);治療后,甲組PANSS評分,明顯優(yōu)于乙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PANSS評分比較(x±s,分)
治療后,甲組3例發(fā)生不良反應:1例頭痛,0例錐體外系反應,1例惡心,1例失眠;乙組5例發(fā)生不良反應:2例頭痛,1例錐體外系反應,1例惡心,1例失眠;甲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57%,與乙組5.95%差異不明顯(P>0.05)。
此次經(jīng)分組比對168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藥物治療效果,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治療后甲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3.57%(3/84),與乙組5.95%(5/84)相比,差異不明顯(P>0.05);2組陽性、陰性、PANSS總評分等比對,有差異性(P<0.05)。由此表明,氨磺必利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應用的安全性相對高,這與程進博等[3]人的研究結果相似。而且,當前國內主要選擇國產氨磺必利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展開治療后,所得到的結果也與此次研究結果類似。此外,利培酮藥物的有效應用,對機體催乳素水平產生的影響,比氨磺必利更明顯,而且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耐受性也相對要高一些。
綜上所述,臨床對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情,予以氨磺必利、利培酮治療的臨床療效確切,但氨磺必利藥物在改善患者陰性、陽性癥狀等方面,比利培酮藥物更有效,可優(yōu)先推廣。
[1]田小元,向永紅.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臨床療效對比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4,17(1):48-50.
[2]陳統(tǒng)獻,閆耀宇,鮑佑元,等.齊拉西酮和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評價[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5,16(10):80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