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芳華
一、關(guān)于新入園幼兒就餐情況的調(diào)查分析
通過對新入園幼兒的觀察和對新生家長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主要存在以下四類問題。
(一)磨蹭型
一些孩子在用餐時喜歡跟同桌邊吃邊交談,或吃了一口以后把飯菜含在嘴里不嚼。吃飯要用較長時間,但總能把盤子里的飯菜吃完。
(二)游戲型
部分孩子吃飯時也跟玩游戲一樣,吃幾口去上一趟廁所(實際上他在餐前剛剛解過小便),趁老師不注意,吃幾口跑到區(qū)角里去玩一會兒,很是自由散漫。如果喂他吃的話,他也能吃完全部飯菜。
(三)挑食型
此類孩子遇到自己喜歡吃的菜時,他的進餐速度特別快,而且還會要求加飯、加菜;碰到不喜歡吃的菜時,他進餐時就漫不經(jīng)心,常常撥弄米飯或小菜,從快餐盤的一個格子撥到另一個格子,甚至故意掉到桌子上、地上,不能吃完老師分給他的飯菜。
(四)偏食型
主要表現(xiàn)為常不吃早餐或晚餐,中餐進食量特別大。當我在離園時向家長說孩子今天在園的進餐食量驚人時,家長會覺得相當驚訝,因為孩子在家從不吃早餐和晚餐,繼而又會感慨地說幸虧孩子在幼兒園吃好了,要不然哪兒來的勁呢!
二、幼兒不良進餐習慣成因分析
幼兒不良飲食習慣,對自身的身心發(fā)育都是不利的。幼兒正處在長身體的關(guān)鍵時期,各種食物中所含的營養(yǎng)是極為必要的。比如在新鮮蔬菜中,存在著大腦正常發(fā)育所需的大量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如果幼兒偏重于一種或少量幾種食物,是難以獲得全面而又均衡的營養(yǎng)的。
(一)從孩子的生理方面與心理方面進行分析
生理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孩子體內(nèi)有寄生蟲,患有鼻炎、咽炎、口腔炎癥,這些病癥直接導致幼兒胃口不好,往往只挑外觀新穎、味道易提起食欲和便于食入的食物,如各式各樣松軟的奶油蛋糕、酥脆的曲奇等,時間一長就養(yǎng)成了挑食的毛病,在生理炎癥康復之后也總喜歡吃這些食物,久而久之形成偏食。
心理方面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1.孩子挑選食物的時候,首先往往并不是了解食物本身的好壞,而只是關(guān)注食物的外觀是否好看或吃起來是否方便。
2.孩子在某一時刻,如饑餓狀態(tài)下形成的對某種食物的極度喜好。其實這是人們正常心理活動的表現(xiàn),不僅是幼兒,成人也一樣。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做了皇帝之后,非常懷念年輕時乞丐給他喝的“珍珠翡翠白玉湯”,并要求御廚給他做。其實“珍珠翡翠白玉湯”只是用撿來的菜葉子和豆腐熬的湯,但是對于饑餓的人來說,又怎么不是佳肴呢?而且,當時的滋味和填飽肚子的快感會給他留下非常深刻甚至終身難忘的印象。
(二)家長溺愛助長了幼兒的不良進餐習慣
當孩子任性、不想吃或只想吃某種食物的時候,很多家長往往會出于疼愛而遷就他們,隔輩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則更是這樣,如此一來,孩子便找到了“救命稻草”,經(jīng)常通過哭鬧、絕食等方法選擇自己喜歡的食物,從而形成習慣。
幼兒往往將爸爸媽媽視為權(quán)威,在任何事情上都會仔細觀察和模仿爸爸媽媽的行為,在成人的視角看來,甚至是走極端的。因此,爸爸媽媽對飲食的態(tài)度或者只是通常的交談,都會給孩子極大的影響。孩子會因為媽媽節(jié)食而節(jié)食,也會因為爸爸對某次菜肴的評價而厭惡全部的相關(guān)菜肴。
(三)就餐習慣、就餐環(huán)境改變引起的不適應(yīng)
新入園幼兒在午餐時間就會想起自己的家人,以哭泣向老師表示反抗。進餐環(huán)境、進餐方法的改變,引起了孩子的恐慌。想念家里的就餐環(huán)境,家里有大人可以陪著喂,幼兒園需要自力更生,自己拿調(diào)羹吃飯,使得內(nèi)心充滿孤單、可憐等自我暗示。
三、糾正幼兒不良習慣的辦法
如何有效糾正以上例舉的不良進餐習慣,使得幼兒喜歡上吃飯,在正常的進餐時間中孩子吃得開心,不挑食、不偏食,養(yǎng)成良好的進餐習慣,為促進幼兒身體健康發(fā)展打好基礎(chǔ),有以下幾種辦法:
(一)餐前誘導喚起食欲
從快樂的游戲到安靜的進餐,這中間孩子需要一個心理適應(yīng)過程,我就利用餐前誘導作一個過渡。大部分幼兒喜歡吃肉類,而不喜歡吃青菜、蘿卜。如何想辦法讓孩子喜歡吃蔬菜呢?通過講故事、談話、介紹菜點等方法進行。比如向幼兒介紹“炒三丁”這道菜時,我首先向幼兒拋出這樣一個誘點:“今天老師為大家介紹的這道菜是我們紹興的特色菜,有紅色的、黃色的、綠色的,還有——”這時我故意拖長聲音讓幼兒猜一猜,這樣幼兒的情緒被調(diào)動起來了,就拿出菜向幼兒公布菜名“炒三丁”,幼兒吃起來可來勁了!還有一道“青菜炒香菇”,我就借助“小白兔”形象與幼兒進行交流,我以“小白兔”的口吻與幼兒談話,以生動的語言告訴幼兒,使他們知道小白兔想讓小朋友更可愛、更聰明,所以帶來了自己最喜歡吃的禮物——青菜和香菇?!靶∨笥严膊幌矚g小白兔的禮物,你們能不能吃完呀?”小朋友可來勁了,都吃了青菜、香菇,吃得可香了。利用幼兒喜歡的童話,兒歌,以生動的形式進行餐前誘導,效果勝于枯燥的說教。
(二)營造輕松就餐環(huán)境
創(chuàng)設(shè)寬松的就餐環(huán)境,有助于促進幼兒食欲。進餐是一種愉快的享受,飯前避開一切不愉快的事,消除緊張和憂慮的心理狀態(tài),喚起孩子旺盛的食欲。我們?yōu)橛變禾峁┛諝庑迈r、衛(wèi)生整潔、光線柔和、布置優(yōu)雅、秩序良好、寬松愉快的進餐環(huán)境,使幼兒保持良好的情緒。餐中老師以親切的語言、和藹的態(tài)度,鼓勵孩子愉快進食,同時在進食中耐心誘導,引起幼兒對食物的興趣;結(jié)束前幫助指導,有利于孩子提高食欲,增加進食量,促進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讓幼兒保持一個輕松愉快的就餐心情,可以促進消化腺的分泌,增進食欲,同時體驗集體生活的快樂,有利于幼兒積極適應(yīng)社會。
(三)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
針對不同吃飯類型的幼兒,注重對他們的實際引導。模仿是幼兒的天性,小班幼兒的思維又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生活經(jīng)驗有限,只有以具體生動的形象提供給幼兒,才能引起幼兒注意,激發(fā)幼兒模仿的興趣。所以,對于磨蹭型孩子,利用榜樣進行感染和示范。午餐時,常常樹立一些正面的形象,如速度快、不挑食的幼兒,以一個正面的榜樣去感染和教育他們,這時,幼兒會努力模仿乖孩子吃飯的樣子。孩子吃完后,老師及時表揚他的進步,使孩子有成功的體驗。
對于游戲型吃飯的幼兒,我給他們盛飯時,有意不盛得太多太滿,還有意識地在他們面前吸吸鼻子說:“哇,今天的菜真香,瞧,朱嘉瑤小朋友與老師一樣,也聞到香味了,吃得真香呀!”她也學著我的“饞”樣。不一會兒就吃完,這時我會大聲地在她面前稱贊幾句,引導她再添加一點,獎勵小紅花等貼紙,給予孩子“補強”的效果。這些及時補強,使孩子滿意的行為得到強化而加以鞏固下來。
對于挑食、偏食的孩子,我采取了下列措施:
1.合理安排座位。把他們和吃飯習慣好的好朋友安排在一起,這樣,他看到自己周圍的好朋友吃得這么香,受到感染和鼓舞,漸漸也吃得快,吃得香了。如洋洋吃青菜特別好,我就讓燦燦坐在洋洋的旁邊,在洋洋的影響下,在老師和好朋友的鼓勵下,現(xiàn)在燦燦學會吃青菜了。
2.循序漸進。有些孩子從小就不吃某種食物,因此要他一下子改過來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現(xiàn)實的,于是我采用“逐漸加量”的方法。妞妞不吃綠色蔬菜,開始我給他少盛點,吃完給予鼓勵和表揚,以后逐漸增加,讓他慢慢地逐漸適應(yīng),不感到很痛苦。
3.轉(zhuǎn)移注意力。有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孩子不愛吃的食物時,就讓他為老師做一些事情來吸引他的注意力,比如:給小朋友們發(fā)書或玩具。前提是要把這些飯菜吃完,這樣他就會很自愿地吃完這些飯菜,并高興地為老師做事。
4.多鼓勵督促。平時對他們多關(guān)心,多鼓勵,培養(yǎng)其良好的進餐方式。如督促他與同伴比賽吃飯,幫助他集中注意力,激發(fā)他的自信心,使他相信自己也很棒,從而改變其不良的進餐習慣。
(四)家庭配合一致教育
幼兒園培養(yǎng)良好的進餐習慣,老師要主動向家長介紹孩子的近期情況,并向家長介紹一些科學喂養(yǎng)幼兒的常識,家庭食品要多樣化,掌握基本的烹調(diào)技術(shù),并盡可能地烹制色、香、味俱佳的飯菜,激起幼兒食欲。吃飯時,家長要表現(xiàn)出對食物極大的興趣,可以邊吃邊贊:“真好吃!”“我們都喜歡吃。”孩子得到積極的暗示后會主動地模仿。家園積極配合,共同培養(yǎng)幼兒養(yǎng)成良好進餐習慣的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