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珖?/p>
摘要:隨著我國素質(zhì)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在小學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必須對原有的教學方法進行變革。特別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改變原有"一刀切"的教學方式,對原有的教學方法進行變革,并結(jié)合這一階段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123-01素質(zhì)教學下的小學語文教育,要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所以在教學中應該對現(xiàn)有的教學方法進行變革。語文教學是小學教育的基礎學科,能增加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也具有重要的幫助,所以在教學中應該增加語文課堂的趣味性,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zhì),為學生以后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課堂上,要大膽地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每 學習一篇新課文,我都鼓勵學生盡可能地搜集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知識,上課時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nèi)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xiàn)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么???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chuàng)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guān)鍵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于"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于"喝、渴"的區(qū)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在教學中活化教材、補充教材
語文這一科知識不僅僅局限于教材,作為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最大限度地拓寬語文學習內(nèi)容,最大限度地爭取語文學習空間,最大限度地激發(fā)語文學習興趣,打通由課內(nèi)向課外延伸的渠道。讓學生帶著生活經(jīng)驗與感受走入語文課堂,又帶著語文課堂的收獲與感悟走向社會生活。
比如: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有意識地把《品德與生活》課本中的夸家鄉(xiāng)、描繪家鄉(xiāng)的章節(jié)引入到語文課中。教學中產(chǎn)生引導學生自主地走向生活,通過生活觀察,與家長、親朋的訪談、詢問,利用網(wǎng)絡查詢等方式搜集家鄉(xiāng)風景、特產(chǎn)、人物和建設成就等方面的情況;其次是指導學生將了解到的情況用口頭或局面語言的形式進行加工整理;最后給學生提供機會進行展示。在展示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在這樣一個活動過程中,學生能真切地感受到學以致用地快樂。
3.交流感受,課外延伸
在布置作業(yè)時,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的讀書收獲,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可以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有關(guān)的課外知識;可以讓顯示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畫一幅畫,作一首詩;可以讓學生寫廣告詞、心得;可以讓學生讀一些課外讀物……讓學生在課下拓展思維,培養(yǎng)語文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又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課文內(nèi)容的美。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課都固定這一模式。由于每篇課文的要求不同,在單元里的地位不同,課文的題材、體裁、表達方式不同,因此,對課堂教學結(jié)構(gòu)的分析應提倡多樣化、個性化。有的課,可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有的課,以學生自讀為主,輔之以合作學習;有的課以合作學習為主,先分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組之長;有的課可直接從課文的重點切入,以點帶面,從部分返回整體。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需要的不同決定課堂教學結(jié)構(gòu)的多樣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標新立異,鼓勵教師大膽嘗試、勇于創(chuàng)新。
因此,我在講課文時,盡量做到精講多讀,在整堂教學活動中,我只當配角,不當主角,只當導演,不當演員,只傳授孩子理解課文之方法,不包辦代替孩子的主觀意識。講讀課文我只引導孩子們理解難懂的重點句、重點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則充分讓孩子們反復讀,反復念,讓其讀出情感,念出含義。閱讀課文我們可以全權(quán)放手,讓學生自瀆,自疑,自己解決問題,遇到較難的先讓他們互議,我們再做適當點撥。這樣以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發(fā)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提高,知識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升華,教學任務完成得輕松愉快。
總之,組織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shù),能否吸引學生是上好一堂課的先決條件,教師只有在教學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素養(yǎng),不斷實踐總結(jié),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達到最優(yōu)最佳的教學效果。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途徑,遠非上述的幾點,它涉及到各個方面,既有教師自身的因素,也有學生方面的影響,還有各種教學環(huán)境的制約。作為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師,我們應當不斷地學習和反思,探索和改進,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真正達到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努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