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君
和淑媛的友誼,定要感謝魯院。那些值得回憶的細節(jié)、值得珍惜的場景中,她、我、普布昌居總是交織在一起,白天聽課筆記讀書思考,夜晚說文論人歡笑爭論,三人觀點常常驚人地一致。人海如潮來去,能成為知己且長期保持心性相通的人,少之又少。分別后,在夢境中頻繁搖曳的,除了高大的玉蘭、紫紅的桑葚、小樓的燈光,還有環(huán)形小路上一圈圈相伴疾走、夜半吟誦幾句詩的前仰后合,以及說起家事時彼此的默然垂淚。我們更像小院里那些小草,隨著季節(jié)流轉(zhuǎn)、歲歲榮枯,但根相交在地下。
三九寒天里,一本書擺在案前,如一朵蝴蝶蘭,散發(fā)著幽幽的清香。
一本詩集,《詩學現(xiàn)場》(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2016年12月版),不是葉淑媛寫的,卻是她編選的。
什么是好詩?什么是優(yōu)秀的詩選?似乎永遠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因讀詩人出身、年齡、閱歷、眼光、心態(tài)和審美各有偏好,看法自然各有差別,甚至截然不同。這些年,最佳詩選、最美詩選、最權(quán)威詩選之類的名頭越來越多,總結(jié)和整理漸成一種時尚。有以流派、時段為主的,有以刊物、各類媒體為主的,還有以地域、群體為編選立足點的;總之,各有說法,各有千秋。
問題在于,諸多選本中,以何為標準?參照依據(jù)又是什么?
佛教講“五眼”,第四為慧眼,泛指敏銳的眼力。有個八字成語也叫慧眼識珠、識人不易,可見“識”的重要性和復雜性。記得那英有歌云:“借我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其實沒有慧根,借得一雙慧眼,識人識文識物都是較困難的。
淑媛是有慧根的,且看她編選的標準。在《后記》中,她明確說明,“以詩歌有無詩歌精神和審美韻味的標準來精選詩作”,以自己的詩學觀、詩歌經(jīng)驗和理性思考入手,作為詩歌閱讀的切入口和視角,提供給讀者一個較為完整的甘肅當代詩歌的精選本。
是夜,反復閱讀,發(fā)現(xiàn)此選集最大特點在于,它深具獨特性、思想性,且內(nèi)容龐雜、涵蓋豐富。尤其是簡短點評,精當精準精確,可謂錦上添花、畫龍點睛。
一、編選的獨特性、思想性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甘肅詩歌一直是甘肅文學的靚麗名片,甘肅詩壇一直是當代中國詩壇的前沿重鎮(zhèn)、半壁江山,不但成果豐碩獨領(lǐng)風騷、群體異彩紛呈,而且詩歌文化彰顯出遠大的詩歌理想,為中國詩壇上絕不可忽視的一支力量。問題在于,歷史性的、有定論的選本比較容易,因為經(jīng)過時間的淘汰、經(jīng)典的打磨,標準也相對固定了;一部既有參考性,又無人情左右是非摻雜的詩人及其作品,編選也相對自由;寫詩人讀詩人盡管吵吵鬧鬧,但最大公約數(shù)還是有的。但在當下的詩歌現(xiàn)場編選的選本就不同了。因時代嘈雜、詩人作品眾多、標準視角多元、內(nèi)容豐富龐雜,且度量衡標準屬于個人,別人不見得贊同。要在這樣的群體中選編,談何容易?
葉淑媛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她以為,好詩的標準在于有無詩歌價值和詩歌精神。從這個意義出發(fā),她不但梳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甘肅詩人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強調(diào)了詩歌與靈魂相遇、文本細讀的詩評觀。她以時間加精英加點評的方法來編選,即截取一段時間,將這一段時間內(nèi)主要詩人和具有詩學價值的作品選擇出來,并作了精短點評,站在學術(shù)角度,編出了《詩學現(xiàn)場》。
《詩學現(xiàn)場》的篩取、發(fā)稿、選編,立足本省、面向全國,和其他選家編選的不一樣,書名就告訴我們,這是一部構(gòu)思宏大、時間跨度長、涵蓋范圍廣、深具現(xiàn)場意義的詩選。237頁的選本,掂起來分量不輕,讀起來分量更重,兼具了甘肅詩壇編年史的文獻意義,也有引導閱讀匡正時風的現(xiàn)實意義。從文本細讀的詩評觀入手,從斷代精選出來的詩人及其作品,足夠支撐起她的學術(shù)與理論。它從土生土長的地域出發(fā),關(guān)注著當代甘肅詩壇,兼顧到甘肅各個民族各個階層的詩人,以鳥瞰的視野、博大的胸襟,較為全面準確地反映了當代甘肅詩歌的發(fā)展全貌。
葉淑媛編選的詩人作品,沒有按照編選者的個人好惡來選,也沒有單單選成名作家的代表作、成名作。她選擇的標準是“價值”和“精神”,是有思路有思想的。如李季的《我們的油礦》,從現(xiàn)代性角度來看,這首詩屬應(yīng)景之作,不如其他詩那么出名,但編者之所以選擇了它,就是因為站在更為廣泛的空間審視甘肅當代詩歌,在相對高遠的視野來審度,在提高見證性的同時提供更多的資料和細節(jié),以便盡可能地還原歷史本真,其時代性、思想性略見一斑。
二、內(nèi)容的龐雜性、涵蓋性
詩人嚴力說:
詩歌是一只五彩繽紛的蝴蝶
不管追得上追不上
最起碼
我們被蝴蝶領(lǐng)到了春天的菜園
誠然,甘肅現(xiàn)代詩歌春天的菜園里蝴蝶翩然、菜品豐富,一個個鮮嫩水靈、一顆顆細嫩清脆,可謂生機蓬勃的綠色陣地??v觀整本詩選,編選者的確做到了眼界廣角、視野開闊。多達42位詩人中,不同時代、不同年齡、不同風格、不同地域,可以說是一支甘肅現(xiàn)代詩歌的浩浩大軍。從陣容上就可得到證明:既有李季、聞捷、唐祈、楊文林、高平等名冠當時的老一輩詩人,也有伊丹才讓、李老鄉(xiāng)、林染等各具風格的開拓性的著名詩人,還有牛慶國、高凱、阿信、娜夜、葉舟、古馬等影響大受到高度關(guān)注的著名詩人,更有扎西才讓、離離、李滿強等一大批風頭正健的詩人。從時間序列上來看,李季、聞捷、唐祈、楊文林、高平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生人,彭金山等人為40后、梁積林等為60后、扎西才讓等為70后,各個代際主要詩人都包含在其中,從李季的《我站在祁連山頂》開始,一直到王小忠的《經(jīng)年》結(jié)束,串聯(lián)起新中國成立至今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跨度。從風格上來說,九葉詩派、歸來詩派、新邊塞詩派均位列其中且作了鏈接說明。從內(nèi)容上來說,選取的作品有大起大落的時代痕跡,有艱難曲折的個人遭遇;有勝利的喜悅,有劫后的傷痛;有家國命運,有親情愛情,有友情鄉(xiāng)情;有重大事件背后的思考,也有底層小人物的心酸;輻射甘肅全境,涉及多個民族,題材豐富、涵蓋廣泛、縱橫交錯、包羅萬象。從作品本身來說,有歷史性的詩篇,也有當下性的創(chuàng)作;有已被詩歌史定位的經(jīng)典名篇,也有公認的值得推敲的好詩;有廣為流傳的底層呼喊,也有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有應(yīng)景之作,也有尚有爭議的作品;但無論是感時描景、寄情抒懷,還是詠古誦今、個人情緒,都融合于一部選本中,編織出了一幅時代的略圖,書寫下了一部心靈的歷史。
因此,可以說,葉淑媛有足夠廣泛的視野、足夠多元的美學趣味、足夠駁雜的胃口,選本也因此足夠豐富。她在甘肅詩壇廣袤的天空中,為我們選擇了一個燦爛星群,在寒夜里獨樹一幟、熠熠生輝。
三、評析的詩學性、精準性
對一本詩選集來說,能提供一些引領(lǐng)各個時代的詩人及作品,能給讀者帶來閱讀的快感和收獲,已屬于完成了任務(wù)。但是,如果選編者在提供閱讀的同時,還能緊扣文本細讀的詩評觀,對作品進行簡短精確的點評;能用詩學的方式,給予大眾一些啟示和思考,其實也是二度創(chuàng)作的一種。詩人、詩歌、點評;作者、作品、批評家,從宏觀到微觀,從開闊到具體,這種內(nèi)外“兼治”的視野,對人們寫詩讀詩品詩以及思維空間的拓展具有啟示意義。
如今,在消費娛樂為主的時代,文學本就邊緣化、詩歌本就小眾化。詩壇雖貌似繁花似錦,實則也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不少詩學理論批評家對詩壇現(xiàn)實保持長久的失語狀態(tài),已基本喪失對詩歌文本本身的熱情。但也有少數(shù)詩評人,熱情地關(guān)注詩歌創(chuàng)作、尤其是本土詩壇的現(xiàn)實,用敏銳的目光在關(guān)注在探討。葉淑媛就是其中一位。
她始終對本土現(xiàn)代詩創(chuàng)作現(xiàn)實抱有濃厚的言說興趣,以扎實的理論積累、良好的批評素養(yǎng)和審美感受力,隆重推出一批有質(zhì)量、有創(chuàng)意、有思想、有可讀性的當代甘肅優(yōu)秀詩歌作品。為使作品具有較高的可讀性、思想性、藝術(shù)性,她還發(fā)揮自己文學批評家的特長,對所有選編的詩人及作品進行了簡短的點評。從這方面來說,《詩學現(xiàn)場》的編選無疑是嚴肅合理的。
她的短評一語中的、直言不諱,在李季詩點評首段,她這么說:“那個時代盛行直白呼告式滿腔熱情地、赤裸裸地宣泄的詩歌。相對來說,李季的詩既寫出了時代的熱情,又有詩的興味,在藝術(shù)上還是略勝一籌?!痹诼劷荨陡吒枰磺游鳌防铮绱硕ㄎ唬骸皬奈膶W角度來說,它是速朽的。從歷史角度來說,這首詩作為那個特定的時代風貌和生活實錄,以及文人在特殊時代的天真,為‘歷史以及歷史與文學之間的關(guān)系提供了反思,文本具有了某種意義?!?/p>
也因此,我喜歡這種對詩歌從容緩慢的剖析、善意到位的品評,如淡淡的香氣,心底有相同的感悟、契合的認同。喜歡她經(jīng)由詩歌評論所闡發(fā)出的、別具一格的詩學理念。在她的理論指導下,批評中詩歌的“本體”和“功能”、“宏觀”和“微觀”都得到了恰當闡釋。她自覺地將對詩學的在場,與對詩人生存的時代境遇與歷史語境交織在一起,用知人論世人的方法去把握選編詩的藝術(shù)美。
這本選集里,她讀文本、析文本、論文本,涉及了諸多與當下詩論密切相關(guān)的令人困惑的問題,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這是一種別樣的“擔當”姿態(tài),與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精神及能力一脈相傳。在選詩、評詩、編詩、寫詩過程中,她有辛勤有執(zhí)著、有取舍有擔當。惟其如此,才能將個人對詩歌的理解貫穿其中,把個人對詩學的看法貫穿其里,這是一種別出心裁的“編法”。而在對詩歌的一一剖解中,還貫穿了詩人和評論家同時在場的理論批評自覺性。不僅從文本解讀出發(fā),同時還注重從復雜的歷史語境和具體的生存情境、以及詩人們的生命履歷出發(fā),得出自己的研究結(jié)論。比如,對李老鄉(xiāng)的《天倫》的剖析中,她總結(jié)出,“他的獨特之處還在于在現(xiàn)實人生中提煉和關(guān)照生存的悲喜劇“一點反諷,一點心酸、一點同情和一點幽默,形成了悲喜交加的閱讀體驗”,“以歡騰寫艱辛,以樂寫哀,更顯其哀,老百姓的生存艱辛催人淚下”;對馬青山的《我在高處》論述中,她發(fā)現(xiàn)“這是一首深懷悲憫之作”,“詩歌對人世生存疾苦的悲憫更令人動容”,“這一幅畫面,豐富了詩的內(nèi)涵,是精彩的一筆,直面生活中那讓人痛心的殘酷”。其點評簡潔敏銳,直抵詩歌深處。
總之,這本詩選集中的作品體現(xiàn)著一種以作品生成為重心,并由此激活背景闡釋、批評研究等新的綜合批評模式。在我看來,她的這種綜合性的批評,也沒有忽視對詩歌的藝術(shù)形式的研究。
這樣的選本也便于讀者閱讀。一冊在手,專業(yè)讀詩人可從專業(yè)的角度入手,研究名作為何是名作,并從點評中發(fā)現(xiàn)新的閱讀點和閱讀方向;非專業(yè)的讀詩人可隨意翻看,理解一首詩的意蘊和詩味,足使他們感受到甘肅當代詩歌的美學芬芳。
當然,選本也不是完美無缺的。因為是選,自然就構(gòu)成有缺憾之處;又因為是選編,自然在浩大的系統(tǒng)工程中,難免會顧此失彼,或者掛一漏萬。而且,就一部詩選來說,永遠不可能完全涵蓋、百分之百滿足所有人的胃口。
但我還是非常期待更多人去讀她的《詩學在場》。一本書,能給感興趣的讀者提供大致的脈絡(luò),能給詩人和他的作品必要的肯定,能給自己慧眼識人識詩一個交代,能提供給人們需要的精神食糧,能夠給甘肅詩壇留下點痕跡,足矣!
她應(yīng)該是快樂和幸福的,也應(yīng)該是欣慰自豪的吧!
責任編輯 子 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