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會
穿越一個世紀的守望
——溫州百歲老人尋訪札記(上)
◎浙中會
俗話說,“山中易找千年樹,世上難尋百歲人”。百歲老人是個寶,他們經(jīng)歷了一個世紀的風雨磨礪,用自己的一生,見證了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發(fā)展。
其實,每一次尋訪百歲老人,如果說初衷,是為了關注、探索正確的健康養(yǎng)生理念,從長壽老人身上找尋到那么一絲延年益壽的蛛絲馬跡;探尋之旅之后,帶給我們的,卻超乎了工作收獲之外的體會和思悟。親見幾位健在的百歲老人,摩挲他們滿是老繭的手,感受他們臉上歲月洗禮后的平和之態(tài),這是我的大幸,也希望讀者的你同樣受用。
在浙江溫州瑞安馬嶼鎮(zhèn)梅底村,我們如約見到了已經(jīng)108周歲的姜碎鳳老人。到達時,顯然她和家人已經(jīng)在門口迎候了許久,老人端坐在屋前的竹椅上,穿著靛藍布的斜襟盤扣罩衫,因為下雨,腳上穿一雙擦得一塵不染的黑色雨鞋。老人話語不多,她向我們表達的熱情和歡迎自然平實,只是一一端詳著我們這一行陌生來客,偶爾淡淡地笑。
盡管歲月在老人的臉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記,但她的精神狀態(tài)尚佳,身體還算硬朗。17歲從陶山嫁到馬嶼的姜碎鳳,經(jīng)歷過丈夫患病早逝,獨自撫養(yǎng)5個子女的艱苦歲月。現(xiàn)在孩子都成家了,加上兒孫滿堂,尤其是過年過節(jié)時,一大家子總聚在一起吃飯、聊天,姜碎鳳感到很幸福。老人的小孫子吳顯明告訴我們,奶奶操勞了一輩子,到現(xiàn)在也是閑不住。前年之前還經(jīng)常上山采藥,或自己去田里摘點親自種的蔬菜,因去年不小心摔了一跤,家人也不放心,再三勸阻下,這兩年老人才不再單獨外出。吳顯明說,今年自己女兒的孩子也出生了,家里已經(jīng)是五世同堂了。
如今,姜碎鳳仍然獨居在小孫子家后院的一間小屋子里,生活基本還能自理,燒菜、做飯、洗衣……根本不用晚輩幫忙。在家人的帶領下,我們見到了老人日常起居的小屋。房子很簡易,后院空地上養(yǎng)著幾只肥碩的母雞,床鋪上擺著一個手電筒,家人介紹說,就怕老人晚上起夜時摔跤,特意放在這的。床邊一張木桌,用罩子罩著老人吃過的飯菜,進門處是一方土灶臺,老人平日里就是在這做飯的。這樣一間簡單不過一應俱全的小屋,幾乎包含了老人一整天的生活。
當我們好奇地問起老人有什么長壽秘訣的時候,姜碎鳳的孫媳笑笑說:“應該也沒什么特別的,可能因為奶奶的父親以前是土郎中,開有中藥鋪,老人自然也懂些中草藥。很少生病,幾乎沒進過醫(yī)院,即使有點什么不舒服的,她也只是到田間自己采些草藥泡水喝。”于是我們猜測,姜碎鳳老人的長壽或許與她得家傳知曉草藥的特性有著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
即將告別時,我附身握了握老人的手,沒想到姜碎鳳老人抬頭看看我,伸出另一只手,雙手很用力地反握住我。老人的嘴里喃喃地說著方言,我并沒聽懂,但是那一刻,心里有點澀澀的,這樣的百歲老人,閱盡世間一切滄桑,又讓人如此平靜安和。
在尋訪的幾位百歲老人中,吳寬成是讓人印象較為深刻的一位。出生于1914的吳寬成今年103周歲,家住陶山鎮(zhèn)山下村。當我們見到他的時候,說實話,心里都有些小小的詫異。與吳寬成老人一起在院中等我們前往的兩位村醫(yī)大概是看出了我們的疑惑,解釋說,吳寬成小時候生過一場大病,臉上長瘡之類的,因為沒錢醫(yī)治,放任其發(fā)展,最后,病了幾個月,身體是恢復了,可惜因此導致顏面疤痕,所以老人的臉有些許扭曲。
此外,我們還得知,老人終生未娶,自然也膝下無子。至于是何原因使得吳寬成沒有結婚,我們不得而知??墒?,盡管如此,這位老壽星眼不花耳不聾,和街坊鄰里也關系甚好。老人的兄弟因為解放前被抓壯丁打仗過世,弟弟的兒子過繼給他,日前和侄子以及侄媳婦同住。在村子里生活了一輩子,吳寬成老人幾乎還認得周邊的每一個人。吃完飯得空,他就坐在家門口,或者出去走走看看。附近的村民都愛和健談的吳老聊天,不論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吳寬成總能和他們說到一塊兒。
市場在12月27日的大幅沖高回落后,筆者預期市場進入到了底部轉折階段,在未來的7個交易日內,隨時會進行向上的轉折。具體的落點在哪一天,筆者有答案,但希望大家不要大倉位的按預測的來,而應該學會分批次的來進行操作。所以,元旦之后第一周,就是做好操作應對策略、耐心等待向上轉折確認出現(xiàn)的時間。
陪同的村委告訴我們——“老人家能活這么大歲數(shù),與他的侄子和侄媳有很大關系?!?8歲的吳永清和75歲的胡彩蘋幾十年來對吳寬成老人悉心照料,雖然經(jīng)濟條件一般,但是他們把吳老當做自己的父親一樣看待?!白詮母赣H走了之后,就由我們照顧叔叔了?!眳菍挸傻闹蹲釉谝慌哉f道,“老人家特愛干凈,每天中午和晚上,他都要用熱水給自己擦身子,才會舒服?!焙侍O說,現(xiàn)在,她每天都會給老人準備三壺熱水,并幫老人擦背。
吳永清夫婦照顧吳寬成老人已有50年之久。前段時間,老人腸胃不好,吳永清跑遍了全村才找到良方。吳永清笑稱道:“為了老人身體健康,我現(xiàn)在都是半個醫(yī)生了!”
閑談之余,老人的侄子開始和我們道家常,在他的引領之下,我們來到吳寬成老人平如里吃飯的小屋,桌上放著一碗水煮豆腐、一疊豆腐乳,以及一塊還未烹煮完整的像是佯裝的咸肉?!斑@是我們兄弟幾個手寫的‘危舊房拆改建申請信’,叔叔和我們夫妻同住的房子已經(jīng)破敗不堪,過于潮濕,我們不求別的,就希望村里改善村民住宅條件時,能優(yōu)先考慮到我們……”說話間,不難發(fā)現(xiàn),灶房比對的墻壁大開,直通后山,目光所及的巖石上長滿了苔蘚,陰暗潮濕。
我不知道此時,吳寬成老人是否在門口聽清了我們的對話,再看老人時,他依舊如下車,我們初見他一般對著前方憨憨地笑,我們心里五味雜陳。老人的心愿,是在有生之年能住上幾天新房子。這樣一個時刻的到來,是否能如愿以償,我們不知道。但當與他告別時,老人的眼眶含著淚水,我不確定此時此景,是老人有感而發(fā),還是因為我們的到來,給吳寬成老人帶來了些許感動,只是希冀:老人一切安好。
“年高而不老,壽高而不衰”,以這十個字來形容包進源老人,恰如其分。住在蒼南橋墩鎮(zhèn)的包進源出生于1914年,今年正好103周歲。初見老人時,他的精氣神折服了我們所有人。一身筆挺干凈的中山裝,配一雙擦得油光發(fā)亮的黑色皮鞋小方頭皮鞋,鼻梁上架一副黑框茶色眼鏡,看上去就是文化人。
包老在兒子和村委的介紹下,一一和我們打招呼,之后款款落座,頗有見過世面的知識分子派頭。與其他幾位百歲老人不同的是,包進源之前并未有過多少務農經(jīng)歷。通過包老的兒子轉述,老人生動的一生娓娓道來。
17歲,尚青春年少的包進源便到了溫州新街口的一家藥店做起了學徒工。老人一生信奉基督教,幾年后回到老家原平陽縣山門區(qū)山村,經(jīng)人介紹,與同樣虔誠信教的女子結婚。包老的丈人在鎮(zhèn)上開藥店,大兒子出生后,經(jīng)丈人和妻子的勸說,舉家搬到如今生活的橋墩鎮(zhèn)開起了一個小藥鋪。后因藥鋪合伙人中途撤資,包進源又一直對照相有興趣,于是關了藥鋪從事起更為洋派的照相館工作。此舉幾乎影響了整個家族。包老的小兒子說,從小耳濡目染的,他們五兄弟在成年后皆子承父業(yè),在鎮(zhèn)上和縣城開了多家照相館,以此為生。
至此,我們終于得知,老人的氣宇軒昂從何而來,原是年輕時便造就的“藝術范兒”。當我們提出想看看老人的身份證時,他不疾不徐地從中山裝上衣口袋里取出一小疊包裹齊整的塑料小袋,將銀行卡、醫(yī)???、身份證等一一排列展示。
包進源老人的居所是一棟簡而干凈的兩層小樓,樓上便是老人的臥室和一間起居室。房間小方桌上擺放著幾個收納盒、鬧鐘以及一個黑色手拎包,有些年頭的簡易的木床上鋪著草席和疊放整齊的兩床薄被褥;而樓梯另一側的起居室里,最起眼的莫過于掛在墻上的用塑料袋分別包好的中草藥。老人的兒子解釋說,父親不太生病,平時喜歡喝點草藥泡的茶水。在我們參觀感概的當下,只見包老也身手矯捷地單手抓著根從房頂懸下的繩子上了樓梯,加入到我們中來。
包進源的兒子說,平日里父親獨居,生活完全自理,不過幾兄弟會常來看望,閑暇時陪他說說話,抑或陪父親一起祈禱。此時,老人起身從身后的竹制書架上拿出一本用了多年但是保存完好的《圣經(jīng)》,遞與我們,扉頁以鋼筆書寫——“包進源敬讀”,整本圣經(jīng),老人均用紅筆劃了重點甚至做了標注。當肖會長好奇地問老人平時都祈禱什么時,他若有所思,“國家平安,幸福安康,這些就夠了……這幾天在為長江沉船事件禱告?!币苍S,活過百年,再無更多雜事紛擾,與世無爭,博愛便是大愛。
張香梅老人,是我們此次尋訪的最年長的百歲老人,據(jù)統(tǒng)計,也是目前的“浙江省最長壽老人”。沿路山水皆風景,只是路途太遠,感覺繞了個把小時的環(huán)山公路,還是在路上。同行的肖魯偉會長笑言,“最長壽老人怎么能這么輕易被你們訪見呢?!?/p>
直到都快把沿途景色自動回放成全景模式,終于被告知——到了。下車,眼前是一幢鄉(xiāng)間常見的小洋樓,高大的金屬門,屋里簡單空曠。一入門便是一塊屏風性質的木頭擋板,老人的小兒子陳仁年說,母親就住在這里。因為剛下過雨,天氣有些陰暗,待我們自然放輕腳步走近,看到擋板旁圍著蚊帳的床上端正坐著的老人,我在心里驚嘆了聲——這就是現(xiàn)今健在的全省最長壽老人了。
老壽星飽經(jīng)風霜的臉上刻滿皺紋,但看得出精神還不錯,只是有些怯生。不過活到今天,老人什么場面沒見過,想必,是我們的突然造訪,打擾了老人習慣的清凈。
在張香梅老人的小兒子以及陪同村委敘述的碎片中,老人的一生在我們面前脈絡分明地鋪陳開來……
1900年10月,張香梅出生于鳳陽鄉(xiāng)鶴峰村一戶農民家庭,讓她從小就眼勤手勤,是干農活的好手,已包攬了家務。25歲時她嫁到鳳陽鄉(xiāng)鶴峰村,張香梅的勤儉持家深得婆家喜歡。鳳陽鄉(xiāng)是畬族之鄉(xiāng),山里條件艱苦,因家庭困難,老人的3個女兒在解放前不得已賣給了別人。30多年前丈夫的病逝給了她沉重的打擊,從此一家重擔落在張香梅肩上,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開荒種菜,養(yǎng)豬養(yǎng)雞,采茶砍柴,艱苦的日子磨煉了她的意志,也練就了她強壯的身體。后來3個兒子又相繼因病去世,唯一陪在老人身邊的小兒子陳仁年如今已66歲,卻因家境貧窮也一直未娶,和老人相依相持。
據(jù)當?shù)氐拇逦f,張老的家曾三度搬遷,早年居鶴峰村深山茅草房,后來房子坍塌后搬遷到娘家園林村的簡易棚。近年在政府的幫助下,她移民至山下,搬遷至老人現(xiàn)在居住的赤溪鎮(zhèn)北岙村,終于住上了寬敞的新房。
老人平時很愛干凈,勤換衣物,家里雖然家具甚少但是收拾得干干凈凈的。在了解老人的飲食起居情況時,張老的小兒子說,老人從來沒得過大病,小病小痛也不多,前幾年還能自己做飯洗碗、料理家務。近來身體不如從前好了,稍顯虛弱,消瘦了些。平時大多靜坐休息,或者屋前屋后散散步,唯一的家務活就是偶爾縫補些衣物。
老人的生活很有規(guī)律,晚上七八點睡,早上六七點起床,食量也還不錯,素食為主,喜吃點甜食,有時還喜歡喝點小米酒。
在與老人小兒子和鄰居們的交談過程中,我們感覺到張香梅老人的生活條件近乎貧窮,她的高壽要得益于家族的基因,據(jù)說老人的幾位兄弟都活到百歲上下。此外,老人一生為人厚道,心胸豁達,待人和氣,從不與人爭吵,也是老人長壽的原因吧。
(浙江省中醫(yī)藥學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