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艷霞
[摘 要]平均分是在學生已經(jīng)理解并掌握乘法的意義以及表內(nèi)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內(nèi)容,是建構除法意義的主要基石。從教學實際出發(fā),教師應把握好除法的起始教學課程,讓學生充分參與平均分的活動,并適時建構數(shù)學模型,以組建和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使學生能輕松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使學生具備發(fā)展性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平均分;數(shù)學模型;概括化認識;符號表征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8-0028-03
一、緣起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內(nèi)容是“表內(nèi)除法”,在帶領學生初步認識除法后,我在任教的兩個班級中布置了一道作業(yè)題(如下圖)。
結果發(fā)現(xiàn),兩題全部做對的學生不到50%,讓我感到非常意外。原本以為再簡單不過的平均分問題,卻成了學生學習的難點,于是我對兩個班的答題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
翻看學生之前的作業(yè),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他們解答這類問題的錯誤率一直以來都居高不下,沒有幾個學生能清楚地表述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圖與文往往不能匹配。如:
在后續(xù)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遇到諸如此類的平均分問題時經(jīng)常會犯錯(如下圖),更多的學生是束手無策,很多時候解題只能靠蒙和猜。
二、思考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習除法的起始課,是學生學習表內(nèi)除法的基礎,也是學生運用除法知識解決問題的關鍵知識點。對于學生解題出現(xiàn)的錯誤,經(jīng)過分析,我認為有兩方面原因。
1.對平均分的概念理不清
二年級的學生對“平均分”的認識是感性的,他們知道什么是公平,教師要做的是使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平均分是在學生已經(jīng)理解并掌握乘法的意義以及表內(nèi)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內(nèi)容,是建構除法認知體系的主要基石。教材對平均分的定義是:每份分得同樣多,叫作平均分。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應該圍繞“如何有效幫助學生建立起對平均分本質(zhì)意義的理解與認識”而展開,后面的除法算式也是對平均分的形式化表達,每個數(shù)的含義都對應于操作活動中的一部分。教學后,我沒有及時對平均分的兩種情況進行歸納和總結,沒有把“不管哪一種,其本質(zhì)都是平均分”講透、講實,沒有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每份”“幾份”等概念,沒有梳理總數(shù)、每份數(shù)、份數(shù)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導致學生在解答時思維結構松散,部分學生只能亂寫一通。
2.對平均分的過程理解不深刻
教材中的例2呈現(xiàn)的情境比較簡單,直接提出了“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的操作要求。教材中的例3通過呈現(xiàn)有聯(lián)系的兩幅情境圖,直觀地展示了分的過程和分的方法,并配備了文字說明,通過圖、文兩方面的表征,強調(diào)操作與語言表達的統(tǒng)一。由于有乘法口訣的基礎,學生在分時更關注分的結果,他們覺得很簡單,因此對平均分的方法不感興趣。在操作過程中,我也未能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反饋,帶領學生體會平均分方法的多樣性。
每個活動都是孤立的,教師沒有及時交流和比較平均分的不同方法,總結平均分的共同特征,以致學生對平均分的認識沒有形成框架或體系,不能獨立解決作業(yè)中的題目,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學生的操作流于形式,語言描述不到位,加之沒有比較兩種不同情況的平均分,因此學生體會不到“平均分的方法雖然不同,用圖表示的過程也不同,但其本質(zhì)都是平均分”這一深刻內(nèi)涵。
三、踐行
對于如何完善平均分的教學,使學生能有效理解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義,我認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嘗試。
1.理清平均分的要領,明晰除法的含義
除法的含義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但在教學平均分時,教師往往只把目光停留在“什么叫平均分?”“怎樣平均分?”上,忽略了對學生理清平均分要領的引導:一是確定平均分成多少份,然后再分(等分);二是確定每份應分得多少再分(包含)。由于平均分的方法不同,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含義也就不同。因此讓學生掌握平均分的兩種方法,是學生理解除法必備的拐杖。
2.重視平均分的過程,滲透模型思想
教師應及時進行必要的梳理和整合,引導學生建立數(shù)學模型,使學生能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識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幫助學生溝通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以達到舉一反三、一通百通的效果,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1)充分操作,幫助理解平均分
二年級學生喜歡動手,這是他們的天性,具體形象思維是他們認知的特點。學生對于平均分的公平性早已明確,卻不會有序地“分”,因此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動手操作活動顯得尤為重要,這對幫助學生體驗、理解平均分的意義效果明顯。
操作A: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師:我想請小朋友做老師的小助手,將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可以怎么分?
① 學生動手分(用“○”代替橘子)。
② 交流成果(生上臺演示)。
生1:1個1個地分。
生2:先2個2個地分,有剩余的話再各放1個。
生3:3個3個地分。
生4:任意拿幾個來分,再把多的拿到少的盤里進行調(diào)整。
師:這幾種分法有什么共同點?
生:每份分得同樣多,是平均分。
(教師板書: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3個)
師:你更喜歡哪種分法?為什么?
操作B:感受平均分的另一種方法
師:10個果凍,每2個一份,可以分成幾份?請同學們借助小棒分一分。
(交流、展示、評價)
(板書:每2根一份,10根小棒可以分成5份)
操作C:深化對平均分的認知
師:剛才我們分了橘子,分了果凍,接下來請同學們將12根小棒分一分。
①自由分一分。
②在組內(nèi)交流你的分法。
③派代表展示。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交流成果進行分類。
充分的動手操作,讓學生體會到平均分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并在“不同”中體會“相同”之處,對平均分的兩種情況形成全面認識,同時使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2)語言描述,幫助深化平均分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語言的發(fā)展和思維的發(fā)展密切相關。有的學生能夠想到、做到,但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語言表達滯后于思維,特別是用數(shù)學語言表達時更顯得吃力,學生不想說,也不喜歡說。
在教學平均分時,教師要讓學生充分操作,使學生敢說、愛說、能說。如學生對平均分的第二種情況掌握不好,教師應為學生多設置圈一圈、說一說、填一填的習題,可以讓學生先數(shù)一數(shù)總數(shù),弄清幾個為一份,然后以這個數(shù)量為一份,邊圈邊數(shù),按照1個幾,2個幾……數(shù)下去,最后再說一說每幾個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在練習的過程中不要過分強調(diào)平均分的結果而弱化了說清平均分的過程。
學生是不同的個體,由于生活背景不同,他們對同樣的事物有著不同的經(jīng)驗與體會,思考一個問題也會有不同的思維習慣及見解,教師要為他們提供充分的表達機會,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對于描述有困難的學生,教師不必要求他們的語言規(guī)范,只要讓他們將平均分的兩種情況用直觀圖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幫助分析數(shù)量關系,同時為今后運用畫圖策略來解決問題做準備。
例如,我讓學生說一說下面兩幅圖還能表示什么,學生,各抒己見。
學生的“說”貫穿教學始終,他們對平均分自然印象深刻,在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同時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建立模型,幫助提煉平均分
“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shù)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運用,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shù)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p>
如學習“平均分”后,學生已經(jīng)對平均分的兩種分法有了初步的認識,在教學除法時,對于練習題“10÷2=5”,讓學生先用小棒擺一擺,表示這個除法算式,再根據(jù)擺出的結果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含義(兩種情況都用10÷2=5表示,它們的意義一樣嗎?算式中的10、2、5分別表示什么?)。很多教師到這里就會結束教學,此時若能追問“還有什么事情也能用‘10÷2=5表示呢?”,學生的思維火花就會被點燃。讓學生在生活中找一些有關“平均分”的事例,學生都能完成得很好,在學生找的過程中,教師應有效抓住課堂上課堂上的動態(tài)生成。
從學生熟悉的操作入手,讓學生通過分一分、圈一圈,獲得平均分的直觀經(jīng)驗;通過說一說、填一填,讓學生嘗試用數(shù)學語言描述平均分的過程;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讓學生經(jīng)歷抽象的建模過程。這樣,學生經(jīng)歷了從動作表征到語言表征,再到符號表征的完整探究過程,就能對平均分有更充分的認識,從而真正理解除法的意義。
3.關注平均分的結果,形成反思對比意識
教師在教學中時常強調(diào)檢查,卻冷落解題完結后的“回味”“反思”,這對學生掌握數(shù)學知識、能力培養(yǎng)、智力發(fā)展和完善個性都極為不利。當問題解決或解決失敗后,反思才是學生深入認知的開始。
如果學生有反思意識,懂得對比同一道算式下的左右兩邊,對比每一邊的文字和圈圖,就能發(fā)現(xiàn)解答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調(diào)整方法。大部分學生滿足于聽懂了、題目會做了的現(xiàn)狀,很少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回顧和總結,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只會依葫蘆畫瓢,稍有變化就無從著手。教師要提倡學生對每一次學習進行反思:一道題目做完后要想一想“這樣對嗎?”;一節(jié)課結束后靜心沉思“我學到了什么?”“老師這樣講對嗎?”“我有沒有別的方法?”“我還有哪里不會的?”;拿到作業(yè)本后想一想“我為什么錯?”“我錯在哪兒?”“我現(xiàn)在會了嗎?”“以后碰到這樣的問題還會不會錯?”當然,最好準備一本易錯題集,方便隨時翻看。
總之,教學“平均分”時,教師要全面把握教材的體系,準確把握教材編寫的意圖,把握好除法的起始教學,讓學生充分參與平均分的活動,既要為學生認識除法積累豐富的感性知識,又要促使學生對除法產(chǎn)生親切感,使學生能輕松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為后繼除法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編 吳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