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弧壕摹话?/p>
近年來,隨著老百姓養(yǎng)生意識的日益增強,艾灸漸漸進入日常生活,成為人們保健治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灸法與針刺同屬于中醫(yī)外治療法的范疇,習慣合稱為針灸療法。灸字在《說文解字》中被解釋為“灼”。公元前518年,醫(yī)緩為晉景公治病時,說:“疾之不可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治焉”,“達”所指為針砭,“攻”便包括灸法。
自人們懂得取火,并主動將火用于治療疾病以來,灸法一直存在于歷朝歷代的人民生活中。灸法有平衡陰陽、調節(jié)臟腑功能、補益氣血津液、疏通經絡的作用。只有陰陽平衡,臟腑功能正常,氣血津液充足,經絡暢通,身體才能強健,延年益壽,正所謂“正氣內存,邪不可干”。
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不僅灸法有調節(jié)陰陽平衡的功效,艾葉也同樣具有如此的特性。清代吳儀洛在《本草從新》中提到,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
艾草易燃,且具有溫經散寒等藥理作用,逐漸被用于灸法的原料,艾灸便由此得名。
陷下則灸之。——《黃帝內經?經脈》
投一寸之針,布一丸之艾,于血脈之蹊,篤病有瘳?!墩摵忭橅?鼓鼓》》
火氣已通,血脈乃行?!饵S帝內經刺?節(jié)真邪》
(五藏之腧)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黃帝內經?背腧》背腧》
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陰陽皆虛,火自當之?!饵S帝內經?官能》形樂志苦,病生于脈,治之以灸刺?!饵S帝內經?血氣形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