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倪一寧
性價比最高的活法,叫『我樂意』
◎文/倪一寧
在某種意義上,人生總是公平的,一輩子追求性價比的人,很難碰上真正的心動。
記得有次在高校做活動,有一個同學說,他本科是學經(jīng)管的,臨近畢業(yè),父母要他考公務員,女朋友建議他去外企磨礪兩年,室友慫恿他一起創(chuàng)業(yè),他想不好要做什么。
我問他:“那你當初怎么會選擇這個專業(yè)?”
“分數(shù)到了。我媽讓我填的。”
我被逗笑了,索性問他:“那你這次職業(yè)選擇,為什么不聽你媽的呢?”
他答得一本正經(jīng):“因為我覺得,其他人說的也有道理?!?/p>
全場哄堂大笑。
我能感覺到,他是很迫切地想要一個答案——一個關于前途的答案。他反復跟我強調(diào),他希望找一個風險較低、回報較高的選項,換而言之,就是性價比之王。
這讓我想起《奇葩說》第一季里,清華大學男生梁植與高曉松的對話。
梁植上來就做了自我介紹,本科讀法律,碩士讀金融,博士讀新聞。接受了清華大學10年精英教育的梁植,提出的問題和這個男生如出一轍——畢業(yè)后我應該干什么?
他們很早就給自己定了一個功成名就的終點。至于究竟要做成什么,那不重要。事業(yè)不過是立身揚名的途徑,既然只是途徑,不免想尋找捷徑,由此才滋生了選擇的痛苦。
我問那個男生:“你有沒有想過,對未來職業(yè)的考量,應該更全面一些。往大里說,占用了國家那么多年的教育資源,有沒有想過回饋社會;往小里說,選擇職業(yè)的時候,最該看重的應該是用戶體驗——這工作是不是你喜歡的?這個領域你有沒有探索欲?如果賺錢成了你上班的唯一動力,那就跟為了繁殖而結婚一樣,會把活色生香的人生變成煎熬?!?/p>
他用費解的眼神盯了我一會兒,最后緩緩地說:“好吧,你們搞文學的跟我們不太一樣,我本來還指望你能給點現(xiàn)實的建議呢。”
我在心里悄悄反駁:選專業(yè)的時候,你按照家長意志來;選職業(yè)的時候,你按熱門度來;將來結婚,或許也會按“賢妻良母指數(shù)”挑選對象。當你有得選的時候,你不停地按下保守鍵,把自己的人生凝固在一種可能性里;終于有一天你厭倦了,問生活為什么那么乏味,卻忘了是你親手把所有新鮮的、熱愛的元素排除在了外面。
我近來聽過最動容的故事,是關于一個高中舊友的。他本來西裝革履在金融中心上班,突然有天辭職了,即將出國去某音樂學院進修。我們試圖勸說他,可以不急著辭職,請個長假,至少保留個位置,萬一還想回來呢。
他說,再勉強留在這里,對老板不公平,對自己也是不負責?!皼]什么萬一,大不了一輩子都是個籍籍無名的音樂人,但至少我一直跟喜歡的東西在一起?!?/p>
出國后,他好像真成了一個籍籍無名的音樂人。但看他發(fā)的照片,咧著嘴大笑,眼神既清澈又頑皮。我想,他應該真的很快樂。
在某種意義上,人生總是公平的,一輩子追求性價比的人,很難碰上真正的心動。他們不知道除了“湊合”,還有“驚艷”,除了“劃算”,還有“甘愿”,除了“權衡利弊”,還有“赴湯蹈火”。
小說中的堂·吉訶德,放在現(xiàn)實生活里簡直可笑——破衣爛衫,愁容滿面。他熟讀乃至倒背如流古往今來的騎士小說,決定行遍天下,匡扶正義。雖然堂·吉訶德被漫畫式的筆調(diào)描繪成一個可笑的人物,但我仍然很喜歡他,或許是因為那種“我追求我的,你不必理解”的任性和對浪漫理想主義的追求。他一生沒做成什么大事,但我覺得他活得很值,因為性價比最高的活法,其實是我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