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宏
蜚聲中外的新聞奇才、中國著名記者趙敏恒,生于1904年,自幼博聞強記,享有“神童”之名。1923年畢業(yè)于清華留美預備學堂(即清華大學的前身),同年即官費進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文學院攻讀英國文學,一年后進入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學習,1925年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學習,同時在紐約環(huán)球通訊社當編輯。1928年曾任民國政府外交部情報處副科長兼秘書,同年8月在英國路透通訊社任職。
趙敏恒教授大我父親李振麟(復旦大學教授、語言學家)十歲,清華先后同學,關系密切;趙伯母謝蘭郁(生前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和家母盧慈和也是老友。父母眼中的趙家人善良、正直、有學問。筆者通過多種渠道了解了趙敏恒不凡的職業(yè)生涯和上世紀50年代的慘痛經(jīng)歷,在同他兒子的多次交流中知道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不要命”的新聞記者
趙敏恒是少有的新聞奇才,這在新聞界早有認同。他之所以名揚國際新聞界,是在于他有多次極具分量的報道,在世界新聞史上留下了華彩的一筆 。他是最早向全世界報道“九一八事變”、國際聯(lián)盟李頓調(diào)查團秘密調(diào)查報告和西安事變的記者;最早以路透社記者身份向世界報道開羅會議的信息,而美聯(lián)社關于開羅會議的報道,比路透社整整遲了14個小時。因為開羅會議報道的特殊成績,趙敏恒獲得了金煙盒獎。這是路透社內(nèi)的最高獎項。
上世紀40年代,日本侵略者對重慶狂轟濫炸,趙敏恒不顧炮火,多次去電報局發(fā)電訊稿。一次日機轟炸,他去大棵子電報局,電報局已是一片火海,空無一人。走出電報局后路上碰到一逃避轟炸者,趙敏恒向其打聽哪里還有可發(fā)電報地方。那人認為趙是瘋子,驚訝地說,這個時候你還要發(fā)電報?無奈之際,趙登上嘉陵江上的英國輪船請求發(fā)報,終于將日軍暴行在第一時間向全世界發(fā)布。后來英國駐華大使批評趙借用英艦電臺發(fā)報,趙說,我是路透社記者,我要完成我的工作。我不是你的雇員,你無權命令我。他妻子謝蘭郁說:“他采訪新聞,不要命。”又如,在開羅會議期間,他敏銳嗅覺到有重大新聞,于是克服重重困難,一路追蹤并冒著可能被軍事法庭審判的風險,第一時間發(fā)出報道。趙敏恒在《采訪十五年》中寫道:“好外勤,應當一生只當外勤;好編輯,應當一生只干編輯。做新聞記者的,不應當爭名奪利,而應當求事業(yè)的成功?!彼耐诣T就了他的成功,也應驗“敬業(yè)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yè)也”這句古訓。
應陳望道之邀赴復旦任教
1949年的趙敏恒和謝蘭郁出于對中國共產(chǎn)黨和國家的熱愛,毅然選擇了留下。 趙敏恒曾對留下來毫無悔意,他和夫人說道:“我們不能讓維承出去當‘白華?!闭媸且晃粣蹏?。
復旦大學校長陳望道識人才,敦請趙敏恒到復旦新聞系教書,擔任新聞采訪和寫作教研室主任。趙敏恒在重慶時期就是復旦新聞系兼職教授,現(xiàn)在回到復旦做專任教授,駕輕就熟,得心應手。 在幾年教學的時間里,經(jīng)常伏案寫教案,累積了12本教案。趙敏恒的兒子趙維承對此印象極為深刻。一次,他告訴筆者,他經(jīng)常半夜醒來上廁所,看到他父親還伏案寫教案。可惜這教案以后被系里借走,從此再沒有歸還,這是后話。趙維承聽母親告訴他:父親的課既有理論,實踐性又強,受到學生熱捧。他在課堂上曾對學生說過:“寫文章,前面三句話抓不住人(讀者)的話,后面的話都是廢話。”這句話到現(xiàn)在仍被復旦新聞系奉為經(jīng)典。趙維承對筆者說:“其實,這話不是我父親的發(fā)明,父親曾對母親說過,這話是當年他在美國密蘇里大學讀書時,他的導師對他說的。他寫新聞一直尊崇這個原則?!?/p>
1955年大難臨頭
但沒有想到的是,盡管趙敏恒以很大的熱情投入在教學之中,仍沒有擺脫厄運的降臨。1955年7月的一個天氣悶熱的晚上,幾個身穿便衣的不速之客來到復旦大學第五宿舍38號趙家。趙維承在院子里玩,同伴沈靖東跑來告訴他說,“你家好像出事了”。趙維承連忙跑回家,看到父親已經(jīng)不在了。母親說,是被公安便衣帶走的,說是帶去核實一些情況。后來聽說,當時便衣檢查后,說帶父親到外面談談,接著上了手銬,并用衣服遮蓋,帶上了汽車。趙維承事后聽說,來了兩部車子。一部車先走,帶走父親。他回到家,看見還有五六人在翻箱倒柜,他們要的是信件、文字性材料。每一本書都被翻過。他們把需要的東西包扎好,裝上另一部車子揚長而去。
原來,趙敏恒曾于1944年供職于國民政府國防部,其時正值趙從路透社辭職,為養(yǎng)家糊口經(jīng)清華學校老師推薦于此處就職,國防部給了他上校軍銜,任國防部宣傳處長。趙敏恒只干了兩個月就覺得沒意思,走馬到上?!缎侣剤蟆烦虦娌ㄌ帗慰偩庉?。
于是,有關部門對趙敏恒在國防部兩個月的工作經(jīng)歷羅織罪名,說他在偽國防部為國民黨反動派大量收集情報。罪名不小,但又沒有證據(jù)。在那個年代,又需要什么證據(jù)呢。說你有罪,就是有罪。沒有任何司法程序,敏恒被判七年刑入獄!
含冤莫白 客死他鄉(xiāng)
“當再一次看到父親,是五年以后在上海提籃橋監(jiān)獄。”趙維承告訴筆者。趙敏恒被抓后曾羈押在上海第一看守所、第二看守所。被判刑后,關押在提籃橋監(jiān)獄。趙維承說:“我們?nèi)ヌ峄@橋探監(jiān)時,從邊門進入,進入房間,有一個約三米長的走廊,有柵欄將家屬和犯人隔開。等到父親和一些犯人走出來了,我發(fā)現(xiàn)父親完全變形了,很瘦。我母親問父親,要不要上訴?父親說,不需要了,沒有用的。他指著我說,維承已經(jīng)這么大了。母親說,他想長大了學外交、新聞。父親說,還是根據(jù)國家的需要吧。他又意味深長地對母親說:‘以前,我以為什么都懂,其實,我們什么都不懂?!?/p>
那次會面的時間很短,十來分鐘哨子響了,趙敏恒又被帶回監(jiān)房。趙維承想不到這竟然是見父親最后一面。
1961年冬天某日,趙維承和母親在勝利電影院看電影,有工作人員舉燈光提示牌,上面寫有:謝蘭郁家有急事,速回。到了家中,看到江西新余勞改營打來的電報,說是趙敏恒已在當?shù)夭⊥觥?/p>
第二天,趙維承和母親即去上海北站買火車票乘車到江西新余站。下車后,沒有車到“礦口”這個地方。他們找了許久,得知有一輛油罐車去,便和司機商量,付給他錢帶他們前往,司機同意了。于是謝蘭郁坐在駕駛室,趙維承則坐在橢圓形油罐車后部,死死抓住一根鐵棒,汽車在天寒地凍的崎嶇的山路上一路顛簸,寒風中趙維承的手都凍僵了。車子開了兩個多小時總算到達礦口。
他們到了勞改犯管理處,第一感覺是管理人員個個面目猙獰,對他們冷若冰霜。謝蘭郁對這樣的場面經(jīng)歷得多了,能夠應付。她不卑不亢,幾分鐘后便反客為主,外強中干的對方也兇不起來了。謝蘭郁提出希望見一見醫(yī)生,了解一下死因。對方說:不可能。她又要求見一見同監(jiān)犯人。對方也不同意。最終勉強答應可以看一看棺柩。管理人員領他們走到后山,在一間房子前面停下,門口放著一口棺材。謝蘭郁要求開棺讓母子見趙敏恒最后一面,但遭到無情拒絕。謝蘭郁撲到棺材前,從隙縫中望去,看了許久。這是口薄皮棺材,制作粗劣。事后,謝蘭郁對兒子趙維承說,你父親的臉是浮腫的。
謝蘭郁還想向管理處討個說法,但被趙維承勸住了,對這些兇神惡煞之徒無理可講。在這荒山野嶺,絕非久留之地。
經(jīng)歷三次抄家
父親出事,趙家被趕到復旦中心村住樓下一間房子。以后搬到老第八宿舍,那里住了七個“反屬”(反革命家屬),后又趕到邯鄲路橋下、上海香料廠隔壁的鐵工廠宿舍,最后趕到國年路新民里的復旦工棚。墻壁是毛竹片,大梁是毛竹,爛泥地,下大雨屋內(nèi)常積水,家具腳都爛了。趙維承和母親在新民里從1957年一直住到1983年,一直到復旦落實政策安排新居才離開。
1955年,趙家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家中被抄了個底朝天。1966年,他們又遭遇兩次抄家,一次是里弄抄家,抄去一些所謂“四舊”書籍。第二次8月份又來復旦地區(qū)抄家,是復旦附中帶北京紅衛(wèi)兵來抄家,其中有張春橋女兒張維維。北京來的紅衛(wèi)兵說要給上海紅衛(wèi)兵做個示范,看看怎么抄家。這次抄家是毀滅性的抄家。把書櫥、衣櫥等家具都撬開,把趙家挖地三尺,翻了個底朝天,查看有無“反動”的東西。把一些生活用具也抄走,不過倒是寫了收條。當晚,謝蘭郁連飯都沒法燒,是好心的隔壁鄰居端了一碗面過來,才算是有了飯吃。談到這件事,趙維承站起身來,似乎有點激動,口氣依舊是淡淡的:“當時我媽媽沒敢通知我,他知道我那時的脾氣,在場會和他們拼命的?!边@哪像現(xiàn)在儒雅的趙維承。不過設身處地想想也是的,把人逼到死角,沒得活了,還怕什么?
“文革”后,趙維承憑了當年保有的抄家清單,到處去問,要求歸還抄走的物品。后來一架抄去的海鷗照相機賠了30元,以前是120元買來的;一副當時價值上萬的翡翠手鐲賠了20元(現(xiàn)在值十幾萬元)。復旦中文系樂嗣炳的兒子告訴趙維承,他父親說,趙家有一幅董其昌的畫相當值錢。趙維承說,現(xiàn)在早已不知去向。應該是在抄家中被竊。
留給家人的哀思
在家庭橫遭不幸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事情讓他們頗費猜測。趙維承為減輕家中負擔,高一就考取了貴州建筑工程??茖W校,遠走他鄉(xiāng),以后病退回上海,來年報考上海戲劇學院。這所學校很難考,趙維承雖然一表人才,也考得出色,可在那個講出身的年代,其實錄取的概率極小。令人意外的是,他居然被錄取了。有一個細節(jié)是,那段時間,他母親和到上海的安娥(田漢夫人)見過面,曾說起此事。有關部門知道趙敏恒過去為中共做過好事,也許是出于對趙敏恒不公的一種平衡,介入了對趙維承的錄取。和他一起參加考試的曹景珣(復旦大學曹亨聞教授的長子)則無此好運,他通過了筆試、面試,最終還是名落孫山。
“文革”中,母子兩人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來了五人上門作調(diào)查。這五人態(tài)度溫和,操北京口音。對趙家很熟悉,顯然是有備而來。他們對趙敏恒接觸過的一些人,有過的一些活動都進行詢問。比如,當年,趙敏恒和黃佐臨等五人聚會,講了些什么,當時座位怎么坐的,他們也很清楚。又要謝蘭郁說說去江西看趙敏恒遺體的情況,并一一作記錄。來人都懂英語,講政策,提問都在點子上。
趙敏恒含冤死后,他的家人也度過了痛苦的歲月。幾次聽趙維承的講述,深切感受到他和母親謝蘭郁這幾十年間所受的精神和經(jīng)濟上的痛楚都是常人難以忍受的,他們總算是捱過來了。是金子總會發(fā)光,1980年,謝蘭郁被聘為上海市文史館館員,全國婦聯(lián)也經(jīng)常找她商量工作。兒子趙維承和太太是上海戲劇學院同學,當年發(fā)配外地,調(diào)回上海后即有出色表現(xiàn),不久。趙維承就成為上海輕工業(yè)??茖W校教學骨干,以后又擔任系主任。趙維承大我十歲,愛好廣泛、思路敏捷,退休后有不少畫作。他曾送給我一本油畫專輯,題材廣泛、取法獨到,構思精巧,不乏上乘之作。其中一幅兼具人文、自然風光的《母親河》很有意味。畫面呈現(xiàn)的是一位西北農(nóng)夫手握毛驢的韁繩站在黃河壺口一側,他背對黃河似乎在踟躕觀望,面對“黃河之水天上來”,給人的印象是無可奈何,不知路在何方。趙作寓意深刻,留下太多空間給讀者以聯(lián)想。畫面較為鮮明的特點是色調(diào)冷峻,透過作品,我讀到的是趙維承的坎坷經(jīng)歷,讀到的是他的思索,這不也和他父親當年的追求、經(jīng)歷一脈相承嗎?
我曾在他家中問起他對過去遭遇的想法。他并沒有直接回答我,而是呷了一口茶,以平淡的口吻說:“最近,新聞系領導上門看我,也想請我到系里走走,提提建議。我謝絕了領導的好意,并告知‘現(xiàn)在的新聞我看不懂,但不能胡說。”話不多,但一切都清楚了,這也是他的一貫風格,從無慷慨激昂,總是和聲細語。不過,我感受到在這平淡之后的力量,這是一種大氣,這又是一種豪氣,我似乎看到當年趙伯伯的影子。
(作者為上海教育報刊總社編輯委員會原副主任) 責任編輯 沈飛德 章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