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開林
(鹽城師范學院 文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2)
清代名家佚文輯考
——以周亮工、陳維崧、戴名世、程廷祚、袁枚、趙翼、張惠言為中心
陳開林
(鹽城師范學院 文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2)
清代名家歷來備受矚目,相關(guān)別集的整理以及全集的編纂工作方興未艾,成果頗豐。整理者爬梳剔抉,為學界研究提供了較為全面、可靠的文本,嘉惠學人。不過,求“全”的目標難以企及。一些作家尚有部分集外詩文未被收錄。對此,學界時有補輯。筆者新近發(fā)現(xiàn)周亮工、陳維崧、戴名世、程廷祚、袁枚、趙翼、張惠言文數(shù)篇,為諸人作品集所未載。茲加以整理,并略加考釋。
清代名家;輯佚;整理;考釋
有清一代的學術(shù)成就,《清史稿》卷一四五《藝文志》極力推揚:“經(jīng)籍既盛,學術(shù)斯昌,文治之隆,漢、唐以來所未逮也?!盵1]4220就文學而言,成果豐碩,呈現(xiàn)出集大成的特色,正如郭紹虞先生所言:“就拿文學來講,周秦以子稱,楚人以騷稱,漢人以賦稱,魏晉六朝以駢文稱,唐人以詩稱,宋人以詞稱,元人以曲稱,明人以小說、戲曲或制義稱,至于清代的文學則于上述各種中間,或于上述各種以外,沒有一種比較特殊的足以稱為清代的文學,卻也沒有一種不成為清代的文學。蓋由清代文學而言,也是包羅萬象兼有以前各代的特點的?!盵2]5清代的文學成就,據(jù)此可見一斑。面對如此浩瀚的文學成果,囿于精力和見聞,難以遍讀。因此,最能引人關(guān)注的莫過于名家之作。為了有效地研究這些名家的作品,相關(guān)別集、全集的整理工作也就自然應運而生。近年來,有關(guān)清代名家別集的整理、全集的編纂工作方興未艾,成果頗豐,蔚為大觀。整理者爬梳剔抉,為學界開展相關(guān)研究提供了較為全面、可靠的文本,嘉惠學人至深。不過,求“全”的目標難以企及,這些名家依然存有部分集外詩文未被收錄。對此,學界的相關(guān)補輯成果不時涌現(xiàn)。筆者新近發(fā)現(xiàn)周亮工、陳維崧、戴名世、程廷祚、袁枚、趙翼、張惠言文數(shù)篇,為諸人作品集所未載。茲加以整理,并略加考釋。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一字減齋,又字櫟園,學者稱櫟下先生,河南祥符(今河南開封市)人。詩文集有《賴古堂集》二十四卷,上海古籍出版社曾于1979年據(jù)南京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影印出版,收入《清人別集叢刊》。華東師范大學于2014年加以點校出版。2008年,朱天曙編校整理《周亮工全集》,共十八冊,網(wǎng)羅繁富。第二冊收錄《賴古堂集》,第十八冊有《詩文補編》,輯錄其集外詩文多篇,然失收之文在所難免①。新見其文二篇,《全集》未收。
(一)《大愚集序》
詩道至少陵而集大成。夫所謂大成者,上薄風雅,下該沈、宋,渾淪變化,囊括萬有,固非專一藝者可能取而效之。而大歷以來,以詩名家者靡不溯其源流,循其軌轍,各得所得,若不相師。及夫合轍逢原,實可考見,則知杜之所以為杜,在乎善學與不善學而已矣。后世之學杜者,莫若李獻吉。以獻吉之踔厲風發(fā),未始不可馳驟古人。而猶不免有規(guī)行萭趍、生吞活剝之病,將欲聾瞽海內(nèi)。海內(nèi)之士,訾謷蠭起,并所為踔厲風發(fā)者而幾失之,此不善學之故也。吾鄉(xiāng)王文安公,繼起北地信陽數(shù)君子之后,力洗前弊,獨操靈虵,益以盤空排奡之才,揣摩經(jīng)營,悉出意匠。其所著《擬山園集》久已傳播四裔,號為希聲。而其介弟大愚先生復與之鑣而馳、接翼而翥,則其中之囊括變化可知也。今年大愚先生奉天子命較文二東之間。往來愚公山,因得所為全集而縱觀之,大都舍嵩高之渾淪,匯伊洛之蕩潏,收轘轅之奧衍,挹砥柱之崩奔。以故為騷為賦為詩,率皆直抒性情,自立鑪韛,似靈均而去其怨,似西京而舍其靡,似清商子夜而不至于佻,似六朝三唐而不循其跡。閎肆貫穿,全無端倪。怪雨驚飚,時亦間作。使讀之者翛然而思,瞿然而起。先生之所為集如是,斯其能踔厲風發(fā),馳驟古人之域者,與大愚之集行世,將舉世之不善學者,抑亦可以溯其源、循其轍矣。人或謂先生之學本乎文安,孰知機、云之振藻不同,軾、轍之任才亦異,安得以文安、大愚執(zhí)為尺寸罔越者哉。予既親炙文安公,奉教有年,且與伯子學士藉茅同譜之歡非一日矣。今又與先生邅回此中,揚扢風雅。予于先生伯仲紀群之間,取益良厚。今序先生集而并及者,要使后之人知吾中州文章之大成,實歸孟津,而信吾言之不為阿所好也。康熙丙午浴佛前一日浚儀年家后學周亮工頓首序。
按:文載《大愚集》卷首[3]16-17。王鑨(1607—1671),字子陶,號大愚,河南孟津人。王鐸(1592—1652)之弟。順治初拔貢,授直隸鹿城知縣,移江南昆山,擢刑部員外郎,出督山東學政。著有《大愚集》二十七卷、《紅藥壇集》四卷,另創(chuàng)作戲曲多部。此文作于康熙丙午,即康熙五年(1666)。
(二)《菜根堂五言集序》
徐獻忠云晚唐諸子不選格調(diào),專事情景,遂使渾厚鴻明之氣絕。夫渾厚鴻明,詩之生氣也。渾厚鴻明之氣絕,詩安能獨存哉?文山詩不事雕鑿,居然大雅。閩固詩藪,求其渾厚鴻明者,文山一人而已。然此集中,如“風霜松竹路,雞犬雨晴聲”、“塔影橫江迥,秋煙接樹平”、“一竿閑歲月,孤笠老江風”、“蘆花飛宿雨,客鬢冷輕霜”、“孤颿搖遠水,落日隱蘆花”、“蒹葭思客路,風雨憶離顏”、“古柳垂荒岓,寒鴉墜野城”、“關(guān)河迷遠柳,笳角帳離鴻”、“風急烏巢樹,更深月到門”、“鴉聲驚榻冷,落葉過墻干”、“風平萬戶靜,日淡一天蒼”,皆五律中長城。任他人極力雕鑿,終未能窺其堂奧。文山信不可及哉!文山上書不得志,復為羈臣牽比。七千里道路,其足以傷文山之懷抱者,不知凡幾。文山既無愊憶無聊之狀,復無嗟老嘆卑之詞。存之內(nèi),和平忠厚;形之不聿,渾厚鴻明。昔人謂“詩中元氣盛者,其人當出而為相者”,若文山者,豈非元氣獨盛者哉。吾有以以文山之出矣。時康熙戊戌重陽前一日大梁年家弟周亮工題于津門舟次。
按:文載毛鳴岐《菜根堂全集》卷首[4]164-166。毛鳴岐,字文山,福建侯官人。順治十一年舉人。著有《菜根堂集》二十八卷、《續(xù)集》一卷。
此文文末題署康熙戊戌(即康熙五十七年,1718),而周亮工卒于康熙壬子(即康熙十一年,1672)。故題署的時間顯然有誤。周亮工一生只經(jīng)歷一次戊戌年,即順治十五年(1658)。今檢孟晗《周亮工年譜》載周亮工因遭人陷害,“詔逮下刑部復訊”[5]85,于順治戊戌六月出閩,途徑杭州、鎮(zhèn)江、揚州?!爸仃柸眨^夏鎮(zhèn)?!盵5]86-87夏鎮(zhèn),在今山東微山縣,與天津相距甚遠。故此文亦不可能作于順治戊戌。文末所記時間之誤,或因刊刻所致,俟考。
陳維崧(1625—1682),字其年,號迦陵,江蘇宜興人。與吳兆騫、彭師度同被吳偉業(yè)譽為“江左三鳳”,與吳綺、章藻功稱“駢體三家”。陳振鵬標點、李學穎校補《陳維崧集》收錄其著述較全,就文章而言,有《陳迦陵散體文集》《陳迦陵儷體文集》《陳維崧集補遺》。然尚有漏收情況[6]64-67。
每覽《南史》,瑯琊王氏自過江以來,人人有集,至七十余家。徘徊咀賞,絕嘆為江表門風之盛,無逾此者。嘉、隆以來,姿制歇絕,世族溺榮華之途,小儒撮章句之學。家有俊民,粗具音辭。歌謠詞賦,略能上口?;蜓庞写胱?,裒錄一集。親懿見之,輒兒唬疾走,以為此敗頹之夫而不祥之器,未嘗不擬為胡粉剃面、搔頭弄姿、輕華獧薄之流也。私計來者,此事便已。邇來士子陶冶性靈,闡味風旨。吳越一區(qū),材智輩出。有不讀《華林》《七略》諸書者,則宗黨羞之;有不能為東晉清談暨南朝艷曲者,清狂不惠之子,則父母聞而訕之。蓋文采風流,官家未有;匹婦之致,亞于誼夫。以今視昔,庶幾黃初、天監(jiān)之初乎。今年,余以棘人,沉頓讀書家弟椒峰東園,文友董子亦以讀《禮》暇時時過從,與吾兩人言詩。無何,椒峰《學文堂初集》先成,樂府、《選》體、歌行,以至五七言近體絕句,共若干卷。余覽其全集,大約崔沈悱以上人,規(guī)模曹、謝,掩映江、鮑,綜薈哲匠,自命作者。余宗獲此,固向者過江諸王所不及也。椒峰家世華要,意氣高壯,蓋崇禎時叔祖大中丞公開府荊楚,上流軍異,蒼頭斬馘,白馬黑山,以萬萬計。既已給鼓吹,歸本州,而叔邰公又以通明英博之略,為興朝豹尾近臣。椒峰即籍貴,游、珥貂蟬,亦宜作景宗兢病之詞,擅徐陵雜曲之體,況又夙工楊梅之對,天性雕朗,貫洽百代者乎?余與文友神思危惑,魂魄哀激,謳吟趨艷。秋冬多放廢之人,又不自知日暮矣。以觀學文堂一集,獨步東南,相去奚啻莛楹哉?是為序。兄維崧其年撰。
按:文載陳玉璂《學文堂詩集》卷首[7]485。陳玉璂(1636—?),字賡明,號椒峰,江蘇武進人。著有《學文堂文集》十六卷、《詩集》五卷、《耕煙詞》三卷,刊于康熙十二年。袁行云先生稱:“前馮浦、吳偉業(yè)、王崇簡、周亮工、盧鋐、黃與堅、魏際瑞、姜宸英、魏禧、杜濬、林兼山、巢震林、陳維崧序?!冻V菹日苓z書》重刊本僅存林、陳二序,而增康熙壬子十一年黃永艾序?!盵8]365今檢《常州先哲遺書》重刊本《學文堂全集》,卷首載有馮浦、吳偉業(yè)、王崇簡、周亮工、盧鋐序,《文集》卷首載黃與堅、奚祿詒、盛符升、陸階、魏際瑞、姜宸英、周啟雋、程世英、錢肅潤、汪懋麟、魏禧、戚潘、鉞闿、何洯、李颙、吳穎、陳瑚、杜濬、張古迂序。諸序并在,且有增益。袁行云先生僅檢核《詩集》卷首,故所云不實。
文中稱“今年,余以棘人,沉頓讀書家弟椒峰東園,文友董子亦以讀《禮》暇時時過從”。棘人一詞,見于《詩·檜風·素冠》。后人居父母喪時,自稱“棘人”。陳維崧之母湯氏卒于崇禎十五年(1642)正月,其時陳維崧在江陰[9]57。此年,陳玉璂年方七歲,與文中“椒峰《學文堂初集》先成”之記載不符。故此處當指丁父憂而言。而其父陳貞慧卒于順治十三年(1656)五月十九,陳維崧奔喪回邑[9]110。此時,陳玉璂已二十一歲,有寫成詩集之可能。因而,此文應作于順治十三年至十五年之間。
文友董子,即董以寧(1630—1669),字文友,號宛齋,江蘇武進人。與鄒祇謨齊名,時稱“鄒董”。著有《正誼堂集》《蓉渡詞》。曾應陳維崧之請,為其父撰墓表,題為《陳定生先生墓表》,載《正誼堂集》。今檢周絢隆《陳維崧年譜》,載順治十三年二月,“董以寧入京省親”,陳維崧有詩送之[10]157。其后,又作《懷文友》詩[10]163-164。董以寧之父亦卒于順治十三年,十四年“春末,董以寧以父喪北京,扶柩歸里,陳維崧至武進慰之”。陳維崧的行跡,“五月初五,在常州”,“又旋至蘇州”、南京[10]170-171。陳玉璂、董以寧同為武進人,因此,三人相聚讀書當在此年春末至五月之間。此事,馬祖熙、陸勇強、周絢隆三部《陳維崧年譜》均未載。今據(jù)此篇佚文,可知陳維崧亦曾在陳玉璂家東園讀書,可補各譜記述之缺。職此之故,此文作于順治十四年(1657)。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桐城(今安徽)人??滴跷迨?1711年),因所著《南山集》而罹文字獄,五十三年被殺于市。其詩文集,以王樹民編校《戴名世集》《戴名世遺文集》收錄較全。二書出版后,迄今未見有補輯成果出現(xiàn)。
(一)《千疊波余序》
給諫趙恒夫先生以正色直言立于朝堂,緣勘河與眾不合,投閑去而遁跡于寄園。寄園者,在京城宣武門之西偏,有泉石竹木之勝,先生日讀書賦詩其中。辛未金沙于儀部寄先生詩四章,先生依其韻答之。嗣后凡有作,皆疊其韻,共得千首。既雕刻之以行世,而先生胸中之思汩汩然來而不可窮也。復疊其韻,又得五百余,合為一集,名之曰《千疊波余》,而屬余序之。噫!何其多也!工師之為巨室也,雖能督繩如離婁,削墨如公輸,而無杞梓楩楠,豫章之材必不能成千門萬戶之巨麗。今夫源泉之水,既已行而為江河之大觀矣,而其支之所分、流之所別,疏而為澗、渟而為池、潴而為澤。先生前之千律是江河之大觀也,后之百余是溪澗池沼之支流也。崇臺五層,延袤百余,不煩力而成之于掌上,斯亦奇矣。先生于書無所不讀,其取材也富,其植基也厚。故其為詩取于心而注于手,百思而不竭,愈出而愈奇。人皆驚其敏、服其工,又嘆其富,而不知先生之詩源遠而流長,非徒乎枵腹者所能辦也。先生負蓋世之氣,常以奇兵間道,破交山百年之巨寇。其與人交有至性,四方賓客待以發(fā)名成業(yè)者,不可勝數(shù),茲不具論。論其詩如此??滴醣哟荷纤惹叭胀┏谴髅腊蓊}。
按:文載趙吉士《千疊波余》卷首。[11]145趙吉士(?—1706),字天羽,又字恒夫,號漸岸,又號寄園,安徽休寧人。所著《寄園寄所寄》蜚聲學林。詩集有《林臥遙集》三卷、《新又堂詩》不分卷。袁行云先生稱:“詩集名《林臥遙集》者,以康熙三十年林臥西巖章投寄七律四首,依韻答之。嗣后凡有作,皆疊其韻,得詩一千三百余首,折為上下卷曰《疊韻千律》……后又成詩五百余首,曰《千疊余波》。”[8]276實則,趙吉士詩集名為《千疊波余》,袁行云先生著錄有誤。此文作于康熙丙子,即康熙三十五年(1696)。
(二)《讀書堂彩衣全集序》
玉峰先生長滇中,讀書一目即誦。由十五至二十五,十年中,人間書讀盡。詩文字畫精妙入微,忽悟曰:此所謂玩物喪志者也。盡棄之。從事濂洛之學,澄心默坐,反視靜觀,垂四十年。恒曰:斯道,程朱諸夫子闡發(fā)無余,不必別求新知,但尊所聞而行之可耳。事事止于日用倫常,用功以謹言慎行寡過修身為第一義。從幽獨之中一一察點,于誠意一關(guān)刻刻求慊,曰:過此則幾非在我矣。又曰:謹言慎行四字,看甚平常,一生做之不盡。日日求謹言未能謹也,日日求慎行未能慎也,不亦難哉?是以先生生平口無過言,身無過行。及吳逆叛滇平,先生迎養(yǎng)繼慈萬太夫人到都,日侍左右。所謂視于無形,聽于無聲,有非尋常視膳問安晨昏定省之小節(jié)可稱已。一日,太夫人曰:老兒尚能為詩文乎?對曰可以。太夫人通文史,昔曾課先生。今愛諸孫,欲先生為文以教之也。是年癸酉,太夫人春秋九十有三,先生六十有五,日操觚以取太夫人歡。太夫人目昏,耳之旋授孫。至丙子冬,先生長君宸黼同諸受業(yè),輯而授諸梓,得若干卷,名曰《采衣集》,取娛親意也。名世卒業(yè),見諸名家或序或跋或題辭,表彰者連篇牘矣。然皆就所見一二端而言之,尚未窺夫子之大全。予慮斯道之無傳也,飏言曰:先生之于道,可謂洞見淵微,而續(xù)周程朱張之傳矣。其于躬行,自居鄉(xiāng)居家筮仕,至立朝出撫,敭歷中外三十年,人人所目睹、所耳熟,有一非先生之道之行乎?凡所為文,大道存焉。載觀其詩,至理寓焉。予謂茲編一出,直接六經(jīng)。秦火而后,漢唐以來,學者未嘗深究此道。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所傳,詩書六籍之要旨,無人過而問焉,而惟文與詩之是務(wù)求。求之愈工而愈遠,攻之益力而益失矣。是以擇焉不精,語焉不詳,多疵而少醇也。非不雄也、健也、頓挫也、典麗也、正大闔闢也、縱橫變化也、疏峻清新也,然皆藝也,非道也。是集于易詩書春秋之奧義無不具,危微精一之心傳無不精,天地陰陽之理無不悉,綱常名教之大無不周,天人性命之蘊無不徹,正心誠意之功無不備,道德仁義之旨無不該,民秉物則之懿無不貫,下之遷固董賈韓柳歐蘇之手筆無不兼镕而并鑄,諸子百家之紛紜無不提衡而受裁。詩雖未離乎唐,而本仁由義,感于情而止乎禮,神閑意適則過之。書法雖本于晉,而老健則又過之。聞河陽有文筆峰,孤峙插天,背列五峰如架,仙湖環(huán)其下如池。公十齡時,先慈龔太夫人夢先生擎文筆于湖,濡墨向空而書,書訖擲筆架上。既寤,異之。今已近稀矣,使太夫人不到都,不督責,則夫子不立語言文字,亦闇汩不彰矣。先生弱冠即以斯道為己任,二三年間成斯大業(yè),為千百世闢此八軌之方涂,開正正堂堂之門戶,誰能出不由之乎?猗歟盛哉!人見先生不假思索,奮筆疾書,數(shù)千言立就,無非闡發(fā)斯道之微旨,而又氣盛力大格高法老,往往疑為神助。一揮毫,似即有五車流注于行間字里,冉冉皆成五色。向先生問所以,先生曰:學貴靜也,心貴純也,取法欲上也。取法上則不流于卑陋,靜自生慧,純則勿遷。是以于古今道理,能優(yōu)游涵泳于中,觸則即發(fā)耳。果哉!今而后學先生,但當求之靜可已,純可已。時康熙三十五年歲丙子嘉平受業(yè)桐城戴名世頓首拜識。
按:文載趙士麟《讀書堂彩衣全集》卷首[12]20-21。趙士麟(1629—1699),字麟伯,號玉峰,河陽(今云南澄江)人。清康熙甲辰(1664)進士,官至吏部侍郎。有《讀書堂彩衣全集》。此文作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
程廷祚(1691—1767),初名默,字啟生,號綿莊,又號青溪居士。祖籍安徽歙縣,出生于上元(今江蘇南京)。生平著述頗多,詩文集有《青溪文集》十二卷、《青溪集續(xù)編》八卷。宋效永先生曾將二集合并,加以校點,定名為《青溪集》,列入安徽古籍叢書,黃山書社2004年刊行。此書出版后,僅見朱則杰先生《程廷祚詩初輯》一文[13]148-150,輯補其佚詩。尚未見有補輯其佚文者。
(一)《花妥樓詩序》
讀其詩,而不能見其人于嗟嘆詠歌之際,非善讀詩者也。讀其詩而嗟嘆詠歌之際,其人卒無以自見者,非善于詩者也。夫人涵五常之性,有喜怒哀樂之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境以人殊,則言因境異,此古今之詩所以萬變而莫窮者歟?由《三百篇》而來,作者眾矣。其卓然成家而名后世者,何代蔑有?要之,以能自道其性情,而毋茍同于人者為貴。乃若極意風云月露之間,殫心卉木蟲魚之細,以夸詡輕艷。梁陳之季,君子無譏其舍己之陶冶,而以摹擬為工,有類于雕塑土木之為則。雖與建安、黃初、開元、大歷同厥,面目無毫發(fā)差爽,亦奚為也。吾友葛聞橋之為詩,則異于是。聞橋自少力學,于書無所不窺。長有文名,出入鄉(xiāng)校成均凡三十載,始成進士,官禮部。又十三年,而引疾以歸。性狷介,謹于自守。生平所歷,欣戚通塞,隨遇而安,靡營于前,無墮于后。故休有令譽,克全終始,縉紳中以為難能焉。雅愛佳山水,冥搜幽討,不避險艱。海內(nèi)名勝,什探其五。嘗游衡山,慕李長源,浩然有卜居之志。事雖未行,論者偉之。其脫屣塵累,不可羈勒又如此。里居數(shù)載,檢點所為詩若干卷,名曰《花妥樓詩》,而征序于余。顧余于詩無能為役,而聞橋之捲捲于余者,以交最久且深,非余不足與言其詩也。然聞橋為詩,其自敘本末已具,余不能復贅一辭。雖其所謂“破藩籬、闢閫奧,以抉詩人之枕秘”者,聞橋猶有不自滿假之意。獨余反覆于其詩,則見其深造自得以合符古之作者,而不禁慨然興嘆,信詩之自有真也。天下之大,豈無善讀詩者,而何待于余之言哉。故略道其立身之本末,以與自敘相發(fā)明而歸之。乾隆壬申孟夏同學世弟程廷祚拜書。
按:文載葛祖亮《花妥樓詩》卷首[14]309-310。葛祖亮,字弢仁,一字超人,號聞橋,江蘇南京人??滴跞?1693)拔貢。袁行云先生稱:“(乾隆)十七年刊《花妥樓詩》,年已七旬?!盵8]743此文作于乾隆壬申,即乾隆十七年(1752)。
(二)《文木山房集序》
金陵大都會,人文之盛,自昔艷稱之??贾诠牛?、陸、謝、王,皆自他郡徙居,所謂避地衣冠盡向南者,其所致良有由哉!全椒吳子敏軒,慨然卜筑而居。敏軒生世家,群從皆負逸才。兄青然與余為同門友,余所畏也。敏軒少攻聲律之文,與青然相師資,而奇情勃發(fā)時,角立不相下,遂齊名。曾與薦鴻博,以病未赴,論者惜之。為諸生二十年,倦而思去,要其所自樹立,豈以纓組為輕重哉?余新安產(chǎn)而流寓金陵者,久思稍振拔,以追往昔之流風余韻,固大有人在,然又念以敏軒之才,必見用于世,而山水之間,不能不與余以離群之感,為可踧踖也。固讀其集而志之如此。
按:文載吳敬梓《文木山房集》卷首[15]3,為吳敬梓研究的重要材料。李漢秋輯?!秴蔷磋髟娢募罚顫h秋、項東升《吳敬梓集系年校注》,朱一玄、劉毓忱編《〈儒林外史〉資料匯編》均載有此序。
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清代著名文學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共八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刊行,薈萃袁枚生平著述。該書刊行后,袁枚佚作時有發(fā)現(xiàn),相關(guān)的輯佚文章不斷涌現(xiàn)。今檢戈宙襄《半樹齋文》卷首,載有袁枚序文一篇[16]580,尚未被學人提及。
圣門取士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圣人豈不知狂狷之不如中行,然以為濫取中行必闌入鄉(xiāng)愿一流,不如狂狷之嘐嘐硁硁,自成一家者,可以入道,猶之造父、王良,寧馭覂駕之馬,不取龁草之疲驢也。詩文之道,何獨不然。戈君小蓮,圣門狂士而馬之覂駕者也。厭近時文氣平衍,好讀三代戰(zhàn)國之文,故其筆健,其心雄,凡所著作有意與人為異,務(wù)使字字立于紙上,不許其臥于紙上。讀者舌口呿,動相訾謷。于是不遠數(shù)百里來質(zhì)于余,以余之文固非平衍者也。嘻!余敢謂戈子之文遽合乎道哉?然而古文章之傳,原不必盡合乎道也。荀子不言性善,莊、列不諱荒誕,申、韓不諱刑名,孫、吳不諱兵法,太史公是非頗謬于圣人,要其纂詞奮筆,各抒所見,故其文雖駁,其情甚真,真則傳矣。南宋以后,以一繩捆束,驅(qū)而納諸程朱一門,于是隨聲附和,人之所是是之,人之所非非之。及問其所以是、所以非之故,而茫然不知。故其文雖醇,其情甚偽,偽則不傳矣。善乎歸震川之言曰:近今科場,每舉千二百人,讀其文莫不崇王黜霸,貶蕭、曹而薄姚、宋。信如所言,是國家三年中得皋、夔、稷、契一千二百人也。寧有是哉?寧有是哉?小蓮之文,雖不醇,恰已真矣。胸中是非,早有定見矣。其不肯拘拘然抱程朱以自畫也,亦明矣。然而,矢雖疾,養(yǎng)由基不過百步;行雖緩,兀者王駘可以千步。非王駘之力勇于由基也,一止一不止也。今小蓮之文誠超矣,其將百步而止乎?抑亦千萬步而猶未止乎?因思孫過庭之論書法曰:初學要平正,中年要險絕,晚年仍歸平正,而書法盡之矣。小蓮中年正當險絕時,深有符于過庭之旨。而余老矣,不及待其平正時,故先為序以劼毖之。嘉慶元年丙辰夏五月隨園老人袁枚撰,時年八十有一。[21]
按:戈宙襄(1765—1827),字小蓮,江蘇元和(今蘇州)人。為袁枚侄婿。傳見顧廣圻《清故孝子戈君之銘》。鄭幸《袁枚年譜新編》于袁枚一生行跡、交游等事項逐年羅列,考訂頗為翔實,然而全書中未曾提及戈宙襄其人。今檢袁枚集中有《答戈小蓮書》[17]1931-1932。另外,袁枚佚文《致法式善》(第七通)中亦提及“門下士戈小蓮梓而存之”一事,王紅霞、湯洪引《隨園詩話補遺》卷四、《袁枚日記》等相關(guān)資料進行過考釋。[18]146-156《半樹齋文序》乃袁枚為戈宙襄文集所作的序言,寫于嘉慶元年(1796),為袁枚謝世前一年的作品,為研究袁枚的文學思想提供了新的資料。
趙翼(1727—1814),字云崧,一字耘崧,號甌北。清代著名學者,著述甚豐。其作品今被整理成《趙翼全集》,共六冊,鳳凰出版社2009年刊行。整理者在《前言》中稱“趙翼沒有文集”[19]64,并通過爬梳典籍,輯錄其文二十余篇,匯為“輯佚”,功莫大焉。其后,趙興勤《趙翼研究資料匯編》卷十《佚文》,分“序跋”、“傳贊”、“文記奏表”、“書啟”、“聯(lián)語、書軸、扇面”五類,輯錄其文四十余篇[20]419-442。二書所輯錄多有重復。檢林家桂《見星廬詩集》卷首載有趙翼之序[21]561-562,前舉二書未及②。
眾生離合,釋氏言皆起于因,因之所起,緣以成焉。凡一切意想、聲聞、語言、文字皆因也,而文字尤甚。余與林君辛山,殆以意想、聲聞之因而結(jié)語言、文字之緣者也。辛山,余初不識為何許人,吾友楊星園觀察數(shù)數(shù)以書來請,謂辛山為奇士,備兵高廉時倡和最多。其所為詩,雕劖萬品,牢籠眾態(tài),格律不一,雄聘莫當。又謂辛山于當代詩人最愛余,詩必得余一言為重。余曰有是哉?斯緣可不謂之奇哉!因畢閱其詩,其在蓬廬歗詠,蓮幕搦管時,則有若《軒軒軒》《巢幕》諸集;其在講院擁皋,鍵戶授徒時,則有若《羅江》《吳陽》《高文》諸集;其在選貢充廷,春官就試時,則有若《遠征》《北游》《南帆》諸集;而總名之曰《見星廬詩稿》。夫北人看書如闊處見月,南人看書如牖中見日。辛山作詩,如廬中見星,所見得無小甚?然遍觀其詩,其吉祥炳煥者如景星,其光怪閃爍者如彗星,其灑灑千言者如繁星,其寥寥數(shù)語者如晨星。星雖小,彼各有見也?;蛴种^辛山生時星見斯廬,故以名也。凡此皆因也。辛山因星園,星園因余,余因見星廬詩,有以見其見之大小。余老矣,星園亦官系嶺海。覿面因緣,知難驟得。姑序數(shù)言,俟之異日重接一翰墨緣也。毗陵趙翼。
按:林家桂(1774—1835)③,即林聯(lián)桂,字道子,又字辛山,廣東吳川人。著有《見星廬詩集》九卷、《見星廬賦話》十卷等。關(guān)于林聯(lián)桂生平資料的記載較少,劉彬華《嶺南群雅》、徐世昌《晚晴簃詩匯》卷一百十七所言甚為簡略,僅有《見星廬館閣詩話》附錄《林辛山先生傳》所載稍詳。何新文先生曾據(jù)此篇傳文和其他相關(guān)資料,對林聯(lián)桂的履歷稍有勾稽[22]2-3??掠骸肚迦嗽娢募偰刻嵋肪砣胖浟旨夜稹兑娦菑]詩集》九卷,乃“嘉慶十九年刻”[23]1185。嘉慶十九年即1814年,趙翼即于此年謝世。可知本文即作于此年。
《林辛山先生傳》稱“嘉慶辛酉充選拔貢生,甲子舉于鄉(xiāng)。久客京邸……”,嘉慶辛酉乃1801年,甲子乃1804年。而趙翼稱“余老矣,星園亦官系嶺海”,嶺海乃至兩廣地區(qū)而言,據(jù)之可知林聯(lián)桂在1814年前后,即中舉之后、客京邸之前,一度曾在嶺海為官??裳a傳記之闕失。
張惠言(1761—1802),字皋文,江蘇武進人。工文擅詞,既是陽湖文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又是常州詞派的代表性作家,在文林中享有盛譽。黃立新先生校點的《茗柯文編》(附《茗柯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刊行,2015年新印。此書于張惠言文、詞,收羅頗為完備。學界迄今未見有補輯其作品者。今檢陳壽祺《左海文集》,其乙集為駢體文,卷首載有張惠言《題辭》[24]449,為《茗柯文編》所未載。
駢偶之制,導源鄒枚,東漢兩晉其正聲也。梁陳之流,四六始作,徐庾擅妙,古體遂衰。下至初唐,鏤金刻木,雖絢藻滿目,其神索然。燕、許以高氣振之,遂為絕特。太白之清逸,玉溪之綺麗,亦其次也。元其佳者,要須得西漢沉博絕麗之意。體格有變,精理不渝。宋以后輕率浮動,宗風墜矣。同年陳恭甫作,清麗似梁人,溫潤條暢,質(zhì)有其文,任彥升之流,特古樸少遜之耳?!镀脚_詩序》一篇,格律止是唐人,而其雄偉卓躒,若駿馬在銜,罄控如舞,擬之燕許,何多讓焉?武進張惠言。
按:陳壽祺(1771—1834),字恭甫、介祥、葦仁,號左海、梅修,晚號隱屏山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嘉慶四年進士。經(jīng)學造詣極深,有《五經(jīng)異義疏證》《齊魯韓三家詩遺說考》等。其作品后有匯編,題為《左海全集》,刊行于世。
此文作于嘉慶辛酉(1801),即張惠言去世前一年?!盾挛木帯泛蹙?、二編、三編、四編、補編、外編。前三編為張惠言親自編定,均按年代編排,第三編即編于1801年。此文卻失于收錄,未知何故。學界討論張惠言的賦論思想,每援引其《七十家賦鈔目錄序》立論,而此《題辭》亦專為論賦而發(fā),為研究其賦論思想提供了新的材料。
周亮工、陳維崧、戴名世、程廷祚、袁枚、趙翼、張惠言均為清代名家,他們的作品不僅在當時文壇享有盛譽,而且對后世文學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他們的作品均已匯編成集,并整理刊行。本文輯補了他們的十篇佚文,一方面可以使諸人的作品集更加完善,同時,又為清代文章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材料,以便推進相關(guān)的研究。
注釋:
①陳圣宇《評朱天曙編校整理〈周亮工全集〉》稱:“明清文獻浩如煙海,資料輯佚實難求全責備,《全集》雖已竭力網(wǎng)羅,但缺漏也在所難免。何大復《何大復先生詩集》、白愚《汴圍濕襟錄》、釋戒顯《現(xiàn)果隨錄》、吳淇《六朝選詩定論》、沈荀蔚《蜀難敘略》、盛于斯《休庵影語》均有周亮工序或跋,此外周氏尚有《請禁苛派鋪戶狀》(見賀長齡《皇朝經(jīng)世文編》卷二十三)、《情話軒近詩》長跋(見廣西美術(shù)出版社《清·周亮工情話軒近詩》)、《江寧府志序》與《(金陵四十景圖)跋》(均見陳開虞《(康熙)江寧府志》)、《重修顏文姜靈泉廟碑記》(國家圖書館藏《靈泉廟碑》拓片)、《父母其順矣乎》(見金圣嘆《小題才子書》)、佚札一則(見《上海圖書館藏明清名家手稿》[簡編本]),另許友《米友堂集》中周亮工多有評語(見《清代詩文集匯編》中《米友堂集》,1931年連江劉氏影印本),均可輯入詩文補編。”見曹虹、蔣寅、張宏生主編《清代文學研究集刊》(第五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425頁。
②此外,趙翼之文尚可考見者有《蘭芬室詩鈔序》,見《昆新兩縣續(xù)修合志》卷二四《列傳三》“汪為善傳”。
③關(guān)于林聯(lián)桂的生卒年,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82頁)所載同。而詹杭倫為《見星廬賦話》所撰提要中,考定為1775—1836年。見傅璇琮總主編《中國古代詩文名著提要》(詩文評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97頁。
[1]趙爾巽,等撰.清史稿:第15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7.
[2]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M].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5.
[3]王鑨.大愚集[M]∥四庫未收書集刊:第7輯第2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4]毛鳴岐.菜根堂集[M]∥清代詩文集匯編:第10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孟晗.周亮工年譜[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6]張明強.陳維崧佚文十篇輯考[J].古籍整理研究,2014(1).
[7]陳玉璂.學文堂全集[M]∥叢書集成續(xù)編:第155冊.臺北: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8]袁行云.清人詩集敘錄[M].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4.
[9]陸勇強.陳維崧年譜[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10]周絢隆.陳維崧年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趙吉士.千疊波余[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3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
[12]趙士麟.讀書堂彩衣全集[M]∥清代詩文集匯編:第11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3]朱則杰.程廷祚詩初輯[J].古典文學知識,2010(4).
[14]葛祖亮.花妥樓詩[M]∥四庫未收書輯刊:第9輯第2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15]吳敬梓.文木山房集[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16]戈宙襄.半樹齋文[M]∥清代詩文集匯編:第57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7]袁枚.小倉山房詩文集[M].周本淳,標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8]王紅霞,湯洪.袁枚致法式善、王葑亭函札考釋[J].文獻,2014(4):146-156.
[19]趙翼.趙翼全集:第1冊[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20]趙興勤.趙翼研究資料匯編[M]∥潘美月,杜潔祥,主編.古典文獻研究輯刊17編:第18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
[21]林家桂.見星廬詩集[M]∥清代詩文集匯編:第50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2]林聯(lián)桂.見星廬賦話校證:前言[M]何新文,佘斯大,蹤凡,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3]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三十九[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24]陳壽祺.左海文集[M]∥清代詩文集匯編:第49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 于 湘]
2016-09-20
陳開林(1985— ),男,湖北麻城人,文學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宋元明清文學、中國文學典籍。
I206.2
A
1008-6390(2017)02-006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