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勰
[摘 要]翻譯就本質(zhì)而論是意義的語際轉換。認知語言學語境作為一種新的語言研究方式,認知語言學對語言表達的意義與傳統(tǒng)語法和其它語言學流派有所不同,但更為符合人的認知規(guī)律、體現(xiàn)語言認知性質(zhì)的解釋。被動句是許多語言的常見結構,被動句的翻譯方法也是有所不同,本文就認知語言學語境下被動句英譯漢的原則與方法進行探討。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被動句;英譯漢
英漢兩種語言在結構和習慣表達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尤其是英語被動句的翻譯,在整個翻譯過程中,語境是極為關鍵的,只有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使譯文更加正確流暢,近年來,我國翻譯學界的一些學者從多個角度對被動句的翻譯問題開展了分析和探索,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和發(fā)展,為今后的學習英語或從事翻譯行業(yè)的人員提供了不少的便利。
一、當下被動句英譯漢方法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翻譯界的學者提出英語被動句漢譯方法的依據(jù)大多是針對被動句這種語言結構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具體運用上的差異對比。這種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英語使用被動語態(tài)的范圍比漢語要廣,所以在不需要說出主動者、不愿說出主動者、無法說出主動者或是為了便于連貫上下文等情況下,英語都有使用被動語態(tài)的傾向。漢語盡管也有被動語態(tài),使用范圍卻比英語要窄得多。在研究某一具體語言結構的翻譯問題時,對這一結構兩種語言間在運用上的差異進行對比是必要的,但僅停留于此并以此作為這種結構翻譯方法的理據(jù)是不夠的。因為運用上的差異對比只是語言現(xiàn)象的描述,并非這一語言結構本身及其語言間差異的理論解釋,不足以構成其翻譯方法的理論基礎。我們認為,理論基礎的缺失是當下被動句英譯漢方法研究的主要不足。
文獻顯示,當下翻譯界廣為認同的被動句英譯漢的方法主要包括:(1)譯成漢語的主動句;(2)譯成漢語的被動句;(3)譯成漢語的“把”、“使”、“由”字句。如:
(1)He appeared on the stage and was warmly applauded by the audience.
他在臺上出現(xiàn),觀眾給予熱烈鼓掌。
(2)It would be astonishing if that loss were not keenly felt.
如果(人們)不強烈地感到損失,那倒是奇怪了。
(3)They were given a hearty welcome.
他們受到熱烈歡迎
(4)The famous hotel had been practically destroyed by the big fire.
大火使這著名旅館幾乎全部毀滅。
被動句英譯漢的三種主要方法中,第二種方法的正確使用能夠從意義到形式使譯文與原文保持一致;鑒于漢語“把”、“使”、“由”字句這些獨特的語言結構具有再現(xiàn)英語被動句語義的潛勢,對照譯學界關于翻譯本質(zhì)的認識,第三種方法也是可行的。但第一種方法卻未必如此。
先看譯例(1)和(2)。粗略對比原文與譯文,譯文似乎也傳達了原文的基本意思,但仔細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譯文表達的意義與原文表達的意義存在明顯的出入。其次,原文小句“if that loss were not keenly felt”把“that loss”置于小句的句首,"that loss”作為小句的主位構成了小句的信息起點,而譯文把小句的信息起點調(diào)整為“人們”,改變了小句的主位結構與信息結構,譯文與原文相比在語義上發(fā)生了變異。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結構的運用是說話者對一個具體情境概念化方式的反映。從認知的角度來看,原文說話者把“the loss”作為“圖形”(figure)放在小句主語這個凸顯的位置并非隨意所為,而是原文作者觀察這一事件的視角(perspective)的體現(xiàn),是說話者對這個具體事件框架(frame)中不同角色進行選擇的結果,是說話者為了使其相對“背景”(ground)而言更為凸顯的意圖的反映。譯者主觀地將“損失”的感受者—“人們”確定為凸顯的對象,使之成為小句的“圖形”,顯然不符合說話者對這一事件的認知事實,譯文與原文在語義上存在明顯的偏差。
二、認知語言學語境背景下被動句英譯漢的原則內(nèi)容
1.嚴格遵循“語義取向”的翻譯原則
基于語言的交際功能,翻譯的本質(zhì)是一種跨語言的交際活動,能實現(xiàn)語際交際,即翻譯是語際的意義轉換。依據(jù)認知語言學的觀念,語言是由人的認知、社會文化、客觀世界等構成的具有象征性的符號系統(tǒng),表明了人的認知對語言的表達形式和語義結構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得知,認知語言學語境下被動句英譯漢的主要原則內(nèi)容是“語義取向”。
2.科學界定被動句的定義問題
當前一些具有一定權威的英語詞典多數(shù)是從語句的角度來對被動句進行定義的,且其定義的基本參數(shù)為語言的形式標記。從《美國傳統(tǒng)詞典》可以看出,其對被動句的定義弱化了語義,無法全而概括在漢語中無形式標記的被動饑《現(xiàn)代漢語詞典》則將漢語被動句定義為能表明主語所表達的人和事物是被動者的語法格式,漢語的被動句有時是無形式標志的,因此,在對英語被動句漢譯原則內(nèi)容和方法的研究、實踐時,除了從語句的角度進行定義外,還應該從語義的角度將漢語中無形式標記的被動句納入其中。
3.基于翻譯原則的兩個被動句英譯漢內(nèi)容
根據(jù)上述分析的認知語言學語境背景下被動語句英譯漢應該遵守的“語義取向”的翻譯原則,可以將被動句英譯漢的主要內(nèi)容設定為以下兩個方而:一是基于認知角度來理解原語被動句的語義;二是選取與口的語語言習慣相符的表達方式轉換原語被動句。
(1)原文和譯文采用由被動句語法標記的表達式。語言是社會文化、客觀現(xiàn)實、認知能力等各種因素綜合下的產(chǎn)物,不同國家和民族在相同的認知能力、自然環(huán)境和生理基礎上,與客觀現(xiàn)實的相互作用,存在很多一致的觀點和經(jīng)驗,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也較為相似,因語言即相似的語言表達方式。對被動句而言,是多種語言中存在的一個具體例證。漢語和英語都有基本的被動句表達結構,在很多情況下,對英語被動句進行漢譯很大程度上是能通過對語義到形式的基本對等轉換實現(xiàn)的。
(2)譯文采用無被動句語法標記的表達式漢語和英語作為兩種不同的語種,其在語言習慣上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如很多漢語中需要使用被動句的時候,而英語使用主動句就能清楚表達其意義。這就要求在認知語言學語境下對被動句進行英譯漢時,譯文可以使用無被動句語法標記進行表達,同時,針對漢語中可能會出現(xiàn)主動句表達被動意義的現(xiàn)象,在漢譯英時除了要把漢語中有形式標記的被動句翻譯成有形式標記的英語被動句外,還要無形式標記的漢語被動句翻譯成有標記的英語被動句。
三、結語
翻譯既是科學,又是藝術。說它是科學,是因為它有一定的客觀規(guī)律可循;說即是是藝術,是因為并非機械地摹仿。英語被動句的翻譯過程充分體現(xiàn)和證實了翻譯既是科學又是藝術這一特性,語言學與認知科學結合形成的認知語言學是語言學研究橫向發(fā)展傾向的體現(xiàn),而將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成果運用于翻譯研究對擴大譯學研究的視野和促進翻譯理論體系的構建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現(xiàn)代漢語詞典[M].2002.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楊信彰.2003.話語中的識解因素與語境[J].外語教學與研究.
[3]趙艷芳.2002.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