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海,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互聯(lián)網(wǎng)改變了世界,意味著改變了接觸互聯(lián)網(wǎng)的每一個人的日常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從辦公無紙化、人機互動到大數(shù)據(jù)、云平臺,直至微博、微信等,一切都以超乎我們想象的速度在迅速改變,人們接受知識和資訊的途徑越來越寬闊,也越來越暢通和便捷?!叭赵鹿馊A,旦復旦兮”已成為歷史,“茍日新,日日新”才是當下的互聯(lián)網(wǎng)文化生態(tài)。而跨越各種終端設備的網(wǎng)絡形態(tài),不僅激發(fā)了我們無限的想象力,也預示著我們無法想象的未來圖景。
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文化語境下,無論漢字書寫還是漢字本身,都不可避免地被互聯(lián)網(wǎng)所籠罩、所裹挾,烙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記。就漢字書寫而言,我們要問的是——“書寫”還在嗎?“書寫”還剩下多少?當鍵盤敲打廣泛地取代“手書”時,這已經(jīng)不是問題了;就漢字本身來說,越來越多類型(style)的數(shù)字化漢字的出現(xiàn),彰顯了漢字的多樣性特色,而無門檻的進入,則對漢字的規(guī)范性和漢字自身的審美特質(zhì),都是一種戕害。因此,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漢字與漢字書寫,都面臨著嚴峻的時代挑戰(zhàn),需要我們審時度勢,做出理性的回應并探究盡可能有效的應對措施。
一、百余年來的兩次書寫革命:第一次是鋼筆等硬筆取代了毛筆成為書寫的主流工具;第二次是敲打取代了手寫
上世紀初,隨著鋼筆(自來水筆)、圓珠筆等硬筆的發(fā)明和引進,延續(xù)了自甲骨文時代算起已3300多年的書寫工具——毛筆逐漸被硬筆所取代,當然,這個過程較為漫長,一些從毛筆時代過來的文人依舊迷戀和習慣于用毛筆書寫,如魯迅、錢玄同、俞平伯等。相對于毛筆,硬筆作為書寫工具比毛筆容易掌握,書寫便利,極大地提高書寫效率。魯迅先生曾作過一篇《論毛筆之類》,文中說:
我自己是先在私塾里用毛筆,后在學校里用鋼筆,后來回到鄉(xiāng)下又用毛筆的人,卻以為假如我們能夠悠悠然,洋洋焉,拂硯伸紙,磨墨揮毫的話,那么,羊毫和松煙當然也很不壞。不過事情要做得快,字要寫得多,可就不成功了,這就是說,它敵不過鋼筆和墨水。
先生之說,言簡意賅。由此可見,鋼筆等硬筆已取代毛筆成為廣泛而普遍的書寫工具,實在是人們的自然而然的選擇,也是社會文明演進,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加快,文字應用日趨繁復的必然結(jié)果。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毛筆并沒有退出歷史文化舞臺,而是與鋼筆等硬筆并行不悖,相輔相成,但,無疑,鋼筆等硬筆已成為人們?nèi)粘鴮懙闹饕ぞ摺?/p>
中國人的書寫工具從毛筆到鋼筆等硬筆,不啻于書寫史的一次革命,其結(jié)果是,隨著對毛筆的疏離,國人的漢字書寫水平逐漸下滑,用今天的標準來衡量,舊式文人幾乎人人都可稱作“書法家”,因為從他們發(fā)蒙開始,識字與習字就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這也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如南北朝時期梁朝產(chǎn)生的蒙學讀本《千字文》,梁武帝詔令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為四言韻文,包羅萬象,全文1000個不重復漢字(以繁體字而論)集王羲之書法而成。當然我們現(xiàn)在只能看到文字內(nèi)容,而已看不到文字載體了。至遲從唐咸通年間開始,蒙童習字從描紅(或謂描朱)開始,內(nèi)容多為“上大人孔乙己”之類,魯迅小說《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這個綽號就與描紅有關。舊式文人雖大多無意于成為書法家,因為有扎實的“童子功”,加上毛筆是它們的日常書寫工具,所以,能寫一手具有美感的毛筆字就不算難事了。而當我們與毛筆漸行漸遠的時候,“毛筆文化”的整體社會根基已經(jīng)動搖,它的衰退則是不期然而然的歷史文化遭際。
余秋雨在《筆墨祭》中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世界的毛筆文化,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可挽回地消逝了?!彼J為:“過于迷戀承襲,過于消磨時間,過于注重形式,過于講究細節(jié),毛筆文化的這些特征,正恰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群體人格的映照,在總體上,它應該淡隱了?!弊詈螅粺o酸楚地說:“健全的人生須不斷立美逐丑,然而,有時我們還不得不告別一些美,張羅一個個酸楚的祭奠。世間最讓人消受不住的,就是對美的祭奠。”盡管余氏之“祭”帶有些許的矯情,也有對毛筆文化的當下情形和未來趨向的誤判,但我以為,其中還是不乏文化關懷的因子,并多少道出了一些實情,因此并非完全的杞人之憂。
如果說,第一次書寫革命,導致了毛筆文化的“淡隱”,但中國人的書寫行為還在,只是使用不同的工具,應該說是用一種更為便捷的工具在書寫,而當鍵盤敲打取代手寫的時候,人的書寫行為都被取消了,這“第二次革命”才是最致命的。它中斷了漢字與國人的血緣,將昔日人們手寫時人與紙筆的親密合作,變成了人與鍵盤的冰冷交互;那種筆在紙上劃過的曼妙聲響以及筆下流逸出的張揚著個性與情思的筆致和筆勢,變成了千篇一律的程式化制作形體,于是,漢字那形、那音、那意就成為搜狗或五筆的固化記憶,當我們重新拾起筆來書寫時,許多字形已經(jīng)模糊,似曾相識,似是而非。離開了電腦的書寫,已經(jīng)陌生化和邊緣化了。
二、數(shù)字化(或電腦體)漢字無門檻的進入,對漢字的規(guī)范性和漢字的美感是一種雙重傷害
漢字走向數(shù)字化,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必然產(chǎn)物。從客觀上說,多樣化數(shù)字化漢字的進入,極大地豐富了漢字家族的風格類型,打破了長期以來以宋體、仿宋、楷體、黑體、新魏等為代表的“印刷體”一統(tǒng)漢字天下的格局,這無論對于基礎教育、人們?nèi)粘S米?,還是對于出版印刷、辭書編纂、信息處理、各種傳媒和影視用字等都是富有積極意義的。最早開發(fā)并進入電腦字庫的是海上著名書法家任政先生的行楷,即我們電腦上常見的“華文行楷”。任政先生為書壇名宿,畢一生之功練就的“任體”,深入古代帖學傳統(tǒng),出規(guī)入距,方圓咸備,剛?cè)岵?,沉著而靈動,端莊而秀美,是傳統(tǒng)書法沃土中開出的現(xiàn)代藝術(shù)奇葩,又極具親和力和實用價值,可謂雅俗共賞?!叭误w”進入電腦而被數(shù)字化,是一次成功的開發(fā),或可作為書法與互聯(lián)網(wǎng)親密攜手的標志。嗣后,舒同先生、啟功先生的書法也成為數(shù)字化漢字。前者是革命前輩,被毛澤東譽為“紅軍一支筆”,其書自顏體入,厚重雄強,大氣磅礴;后者系出皇族,遍觀禁中歷代名碑、名帖真跡,對其心摹手追,終成大家,以雋永秀逸,沖淡典雅為指歸。舒同、啟功二先生的書法成就為海內(nèi)外所公認,他們的書法加盟,可謂眾望所歸。毛澤東為人民領袖兼書法家,別具一格的“毛體”為全國人民所熟知和景仰,其進入電腦,更是一種紅色符號標識。還有徐靜蕾的鋼筆字,書如其人,妍美清麗,筆畫干凈,結(jié)體合度,一進入電腦就廣受歡迎,具有極高的人氣指數(shù)。
古代書法家的字體開發(fā),目前已進入電腦的有顏真卿、柳公權(quán)、米芾、趙佶(瘦金體)、張裕釗、王羲之等。這一舉措的意義非凡:其一,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的無限平臺,以最快捷的方式、最廣闊的通道來弘揚博大精深的中國書法傳統(tǒng),展示漢字的藝術(shù)美,人們能夠輕而易舉地與古代書法經(jīng)典親密接觸,其直觀性、廣泛性、日常性是其他方式無法比擬的;其二,極大地豐富和美化了出版印刷、信息處理、各種傳媒用字和影視制作等,從原先單一的“印刷體”逐漸走向漢字的多樣性與多元化,適應了當代人們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多樣性的審美趣味;其三,以漢字為載體的中國文化在參與國際文化對話和交流中,更能彰顯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因而也就顯得更為從容和自信。
然而,我們不能不看到,除古今知名書法家的書跡進入電腦外,越來越多類型的數(shù)字化漢字也隨之出現(xiàn),仿佛如雨后春筍,一夜之間便充斥于互聯(lián)網(wǎng)上,遍布城鄉(xiāng)各個角落,其使用頻率之高,實在令人始料未及。而正是這些缺乏監(jiān)管機制的無門檻進入的數(shù)字化漢字既有損于漢字的規(guī)范性,又戕害了漢字的美感。筆者非專業(yè)出版印刷方面的專業(yè)人士,僅因與這些糟糕的電腦體在日常中的不期而遇,就發(fā)現(xiàn)大有問題,就規(guī)范性方面說:如將“建”寫成“辶”(走之);“公”應為“八”字頭,誤為“人”字頭;“揚”(揚)誤為提手加“易”;“學字頭”(點點撇)誤為“尚字頭”,如“學”“覺”“興”等上部皆為簡化而來,均作“學字頭”(點點撇),而“尚”“堂”“黨”等均從“尚”,而電腦體則常?;煜黄鹗灼?,如“和”“我”“重”等都誤為橫,就此三字而言,尚不會構(gòu)成歧義,但“千”字將撇誤為橫則為“干”。我曾在電腦上發(fā)現(xiàn)一組美女圖片,的確寫成了“干年一品”(應是“千年一品”吧)。西寧某酒店招牌也有“干年一品”?!疤抑藏病薄疤又藏病眲t成了“桃之天天”“逃之天天”。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如果說,某個人寫了錯別字,那還只是其個人行為,危害尚且有限,而電腦體的不規(guī)范漢字的危害之大則是我們無法想象的。規(guī)范性尚且做不到,更遑論美感了。有些電腦體漢字筆畫支離、曖昧,結(jié)體不僅不合規(guī)范,而且蠢笨、惡俗,正可謂“丑怪惡札”(米芾語)者流,而且不知羞恥地在電腦上大行其道。我看到許多地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標語,正是使用的這種“丑怪惡札”的電腦體,如此莊重、嚴肅的內(nèi)容,用如此惡俗丑陋的漢字來印制,實在令人難以接受,而人們對此熟視無睹,則更增加了我的難受。這是一個十分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未來還會有更多的電腦字體開發(fā),如果不設門檻,缺乏監(jiān)管,其結(jié)果是不堪設想的。即使前面列舉的古今書法家的電腦字體也存在問題,如“華文楷體”中“示”旁和“衣”旁是相混的,或者說,根本就沒有“衣”旁;電腦顏體中“藝”字,其草頭為繁體寫法,下作簡化的“乙”,不倫不類;王羲之體的“博”,左上誤為《蘭亭集序》中“惠風和暢”之“惠”的上部(王羲之省去了中間的部件),而“博”之左上為“甫”。古代書法家書寫的皆為繁體,遇到繁簡不同而使之簡化后,往往容易出現(xiàn)這些錯誤。而且,無論古今書法家其存在作品中的字都是有限的,遇到?jīng)]有的字就只能拼湊,也時有生硬和不規(guī)范問題出現(xiàn)。其實,古代的“集字”已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如《唐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等。
三、規(guī)范漢字是指國家標準的簡化漢字;書寫和使用不規(guī)范漢字屬于違法行為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guī)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guī)范漢字”(第一章總則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出臺意義非同一般,“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應當有利于維護國家主權(quán)和民族尊嚴,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jié),有利于社會主義物質(zhì)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保ǖ谝徽驴倓t第五條)該法還規(guī)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gòu)以普通話和規(guī)范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gòu)通過漢語文課程教授普通話和規(guī)范漢字。使用的漢語文教材,應當符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和標準?!保ǖ谝徽碌谑畻l)
因此,書寫和使用規(guī)范漢字是每一個中國公民必須遵循的法律準則,否則,則可視為違法行為,應當受到相應的處罰。每一個中國公民應自覺遵守漢字規(guī)范,健康地使用規(guī)范漢字,不寫錯別字,不使用不規(guī)范的簡化字,不繁簡混雜,更不隨意生造漢字。
在此,有必要對“規(guī)范漢字”,即指現(xiàn)行通用的簡化漢字的歷程作一簡單回顧。新中國成立后,簡化漢字的工作便立即展開,1949年10月10日,中國文字改革協(xié)會成立,漢字的整理和簡化也成為協(xié)會研究的目標之一。經(jīng)過上至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指示和廣大語言文字工作者的艱苦勞動,到1955年1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教育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中華全國總工會發(fā)出聯(lián)合通知,印發(fā)《漢字簡化方案草案》30萬份,征求意見;1964年國務院正式公布了《簡化字總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使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簡化偏旁的簡化字,第三表是由第二表類推的1754字,共2236字,這就是今天通行大陸的簡體字。1977年,曾出臺《第二次漢字簡化字方案(草案)》,引起了許多混亂。1986年10月10日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為糾正社會用字的混亂,便于群眾使用規(guī)范的簡化,國務院批準,重新發(fā)表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編印的《簡化字總表》,并對原《簡化字總表》中的個別字作了調(diào)整。同時也廢止了“二簡方案”。1988年1月26日,國家語委、國家教委聯(lián)合發(fā)布《現(xiàn)代漢語常用字表》;同年3月25日,國家語委、新聞出版署發(fā)布《現(xiàn)代漢語通用字表》。最新版:2013年6月5日國務院發(fā)出關于公布《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的通知,國務院同意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組織制定的《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并予公布?!锻ㄓ靡?guī)范漢字表》共收字8105個,分為三級:一級字表為常用字集,收字3500個,主要滿足基礎教育和文化普及的基本用字需要。二級字表收字3000個,使用度僅次于一級字。一、二級字表合計6500字,主要滿足出版印刷、辭書編纂和信息處理等方面的一般用字需要。三級字表收字1605個,是姓氏人名、地名、科學技術(shù)術(shù)語和中小學語文教材文言文用字中未進入一、二級字表的較通用的字,主要滿足信息化時代與大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專門領域的用字需要。
正如秦始皇“書同文”一樣,簡化漢字是屬于一項自上而下的國家頂層設計的文化工程,而且,相對于“世界語”(Esperanto)“國語羅馬字”“拉丁化”“漢語拼音”等改革方案,“‘簡化字是所有方案中最保守、最溫和,也最符合華夏遺風的改革?!保ㄖ苜|(zhì)平《漢字繁簡的再審思》,《讀書》,2016年第9期)因而,從一定程度上說,簡化漢字,既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也是最合理、最明智的一種選擇,其所體現(xiàn)的是“國家智慧”。但簡化漢字一經(jīng)問世,直至今日,仍受到多方面的責難和批評。一方面,簡化漢字其中采用了“強異使同”的原則,如“后”與“後”“云”與“雲(yún)”“丑”與“醜”“干”與“乾”“榦”“幹”“斗”與“鬪”“升”與“昇”“谷”與“榖”“征”與“徵”等均從簡;“髪”“發(fā)”簡化為“發(fā)”,“鐘”簡化為“鐘”等,可能在上世紀50、60年代會引起一些歧義,但這種歧義在其使用過程中會隨之淡化,直至消除。其實,相對于戰(zhàn)國文字,一字有多種寫法而言,“書同文”正是最大規(guī)模的“強異使同”。“隸變”作為中國文字發(fā)展史上的大事件,在其形體處理上的改變是多方面的,它既蕩滌了古文字(甲骨文、金文、小篆)中的象形意味,出現(xiàn)了新的筆畫形態(tài),如“蠶頭雁尾”等,結(jié)體上采用橫向取勢,字形方扁,同時大量采用“強異使同”的原則,使不同部件同化,如“春”“奉”“秦”在篆書中屬于不同的部首,而在隸書中統(tǒng)一為“”字頭;“興”“其”的字底原本不同,隸變后則完全同化了;再如“灬”字底,通常由“火”簡變而來,如“然”“照”“蒸”“煮”“煎”“熬”等,但“無”為“舞”之本字,與“火”了無關系,亦作“灬”??梢姟皬姰愂雇惫乓延兄?。另一方面,簡化字也未能盡善盡美,從某種角度來說是一項未完的文化工程。如三個相同部件構(gòu)成的字,“轟”“聶”簡化為“轟”“聶”,但不能完全以此類推,如“垚”“森”“晶”“淼”“鑫”“磊”“犇”“贔”“焱”等等,卻不能任意簡化。再如“爨”等,筆畫繁多,其字頭也不能根據(jù)“類推簡化”原則作相應簡化(如“興”簡化為“興”)。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許多,值得我們關注。
至于港澳臺地區(qū)由于政治分治和多種復雜的歷史原因,簡化漢字沒有施行,仍使用繁體字,雖然我們不能簡單地視之為文化保守主義,但港澳臺地區(qū)的三千萬人與大陸十三億人相比,畢竟只是少數(shù),無法改變大陸通行了半個多世紀的簡化漢字的文化格局。隨著中國綜合國力提升,尤其是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實體之后,“漢語熱”在海外持續(xù)升溫。目前海外孔子學院有近300所;網(wǎng)絡上前些年有一個說法,到2010年,全球除中國人外學習漢語的超過1個億,如果按照這個說法現(xiàn)在早已經(jīng)超過1億了;全球有100多個國家2300多所大學開設了漢語課程。無論是孔子學院,還是海外大學的漢語課程等,其使用的都是簡化漢字。新加坡、馬來地區(qū)一直使用簡化漢字。自2008年起,聯(lián)合國使用是漢字不再是繁簡并存,而是只使用簡化字,這是簡化漢字獲得的國際通行證。
總而言之,簡化漢字既然是自上而下的國家行為,我們就必須恪守其規(guī)范。從法理層面上說,這是一種“守法”行為。簡化漢字的使用時間超過半個世紀,并已經(jīng)為世界所接受,每個中國公民都有責任和義務維護其尊嚴和純潔,這關乎維護國家主權(quán)、民族尊嚴和中華文化立場。
四、規(guī)范漢字書寫是一種自覺的文化當擔?;ヂ?lián)網(wǎng)時代的漢字規(guī)范書寫重在教育,中小學語文、書法教師任重而道遠
余光中先生在《聽聽那冷雨》中寫道:
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nèi)?,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漢族的心靈他祖先的回憶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自成熟的甲骨文至今,中國人漢字使用和書寫,已走過3300多年的歷史,我們可以斷言,漢字會走向無限的未來,因為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年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文明進程的文明。中國人無論使用什么樣的書寫工具,總會一直“寫”下去。我們很難想象,在經(jīng)過長達2000多年的流放和一次次被鎮(zhèn)壓、被屠戮之后,猶太人還能在1948年成立一個國家——以色列。只要《圣經(jīng)》還在,猶太民族就不會滅亡。當劫后余生的阿富汗國家博物館在塔利班政府倒臺之后重新對外開放時,我們看到了它外面的一條橫幅:
A nation stays alive when its culture stays alive
這是真理!一個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身份標識,是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
當我第一次踏上臺灣的土地,觸目可見的漢字頓時使我感到親切,這是中國的土地??!當我下飛機后從臺北坐車到臺中,一下車,我的一只腳踏在窨井蓋上,那上面“臺中”兩個字,竟是集黃庭堅的書法,那是我們祖先的饋遺!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漢字的力量!
行筆至此,我想到了都德的《最后一課》:普法戰(zhàn)爭后被割讓給普魯士的阿爾薩斯省一所鄉(xiāng)村小學,向祖國語言告別(改學德文)的最后一堂法語課,通過一個童稚無知的小學生小弗朗士的自敘,生動地表現(xiàn)了法國人民遭受異國統(tǒng)治的心靈痛苦和對自己祖國和母語的熱愛。令人記憶深刻的是,那位最后一堂法語課的老師幾乎用盡平生之力,在黑板上書寫的一行字——VIVE LA FRANCE!(法蘭西萬歲?。┊斎鐕藢τ⒄Z的追捧到無以復加的地步的時候,那位法語老師的一行字對我們而言,應該是警語。
當“文化強國”作為國家戰(zhàn)略被提出的時候,“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作為這一國策的關鍵詞。在這種文化語境下,維護漢字的尊嚴,使用和書寫規(guī)范漢字應成為國人的日常行為自覺。對這一問題的重要性,無論怎樣強調(diào)都不過分。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2013年教育部印發(fā)《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其基本理念:“中小學書法教育以語文課程中識字和寫字教學為基本內(nèi)容,以提高漢字書寫能力為基本目標,以書寫實踐為基本途徑,適度融入書法審美和書法文化教育?!薄懊嫦蛉w,讓每一個學生寫好漢字。識字寫字,是學生系統(tǒng)接受文化教育的開端,是終身學習的基礎。中小學書法教育要讓每一個學生達到規(guī)范書寫漢字的基本要求。”與其說是基本理念,不如說是良好愿景。將“寫字”改為“書法”,并將其從語文課程的“識字與習字”板塊中分離出來,提升了課程的文化品格。但由于書法師資的奇缺,目前書法課在中小學的常規(guī)開設幾無可能,僅有極少的學校作為“特色課”來開設,書法課基本上仍然由語文老師客串或兼任。我作為在大學教授書法20余年的教師,深感責任重大,亦長期關注漢字書寫問題,有一些淺層的思考,記錄于斯,與廣大教師們共勉:
首先,教師要以身示范,堅持書寫行為的日?;o論多媒體多么高端,PPT多么花哨,必要的板書不能廢除。同時,要讓學生養(yǎng)成真正“書寫”的習慣和規(guī)范書寫的行為自覺。我以為,書寫漢字是國人的手天生具有的義務,而且是一種必須的勞動。如果漢字的書寫成為了少數(shù)書法家的專利,那么,中國文化的未來或許可慮。
其次,要注意清除有損于漢字規(guī)范的不良社會習染。目前,大的社會環(huán)境對漢字規(guī)范是不利的。前已述及,電腦體漢字的規(guī)范性問題對廣大的中小學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已經(jīng)十分突出,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也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合力才能扭轉(zhuǎn)的問題。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現(xiàn)象也值得關注,如有些電視欄目名稱,似乎對成語和習語諧音特別迷戀,如“話山論見”“華山論鑒”“劇會吧”“食全食美”“天生我財”“吾股豐登”“影視大民星”“有獎有法”“歡樂送”“緣來是你”“晶晶樂道/晶晶計較”,看似技巧,實則無趣,而且很容易誤導中小學生,尤其是小學生,識字有限,甄別能力薄弱,所受的負面影響也最大。再就是方言使用問題,那些被普通話接納、并為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的方言的使用,能彰顯地方特色。但有些偏僻的方言,在電視欄目名稱和報紙標題以及公共廣告中則不宜使用。如武漢的“文明交通安全標識”:“左看看,右看看,綠燈亮起,就闊以過克了。”對不諳熟武漢方言的外地人就不知所云了。最后要說的是網(wǎng)絡語,如“沒有”寫作“木有”、“我的”寫作“偶滴”等等。這些傷害漢字規(guī)范的現(xiàn)象需要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的甄別和正確引導。
第三,教師要通曉漢字規(guī)范的相關“規(guī)范”,如“漢字筆畫名稱”“漢字筆順基本規(guī)則”,還有2009年3月24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fā)布(同年7月1日試行)的《現(xiàn)代常用獨體字規(guī)范》《現(xiàn)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稱規(guī)范》和2009年5月1日開始實施的《漢字部首表》等,這些都屬于國家規(guī)范。如“臥鉤”,也稱“心字鉤”,現(xiàn)規(guī)范為“臥鉤”;“斜鉤”俗稱“戈鉤”,現(xiàn)統(tǒng)一為“斜鉤”;“豎彎鉤”也稱“拋鉤”,現(xiàn)為“豎彎鉤”;“冖”(音密)字頭,現(xiàn)稱“禿寶蓋”,名稱似不雅,但這是“規(guī)范”;通行多年的“斜玉旁”現(xiàn)改為“王旁”,雖然將其字源意義取消了,但“規(guī)范”如此?;诖?,教師學習相關“規(guī)范”就很有必要了。
第四,書法教師和語文教師可以給中小學生教授一些最淺顯的文字學知識,有利于學生從字源上掌握漢字規(guī)范。另外多想些辦法以增加學生記憶,尤其是對較難辨識的字。如“示”旁和“衣”旁,直到大學階段仍有學生將二者混淆。“示”旁多與“神祇”“祭祀”“福禍”等有關,如“神”“祈”“禳”“祀”“?!薄暗湣钡龋弧耙隆迸远紴椤耙路敝畬?,如“衫”“褲”“裙”“襪”等,而“初”意為用刀裁衣,故從“衣”。如“冒”,為“帽”之本字,會意,上部外圍為帽子之象形,中間兩橫代表額頭上的皺紋,下面為眼睛(目)。所以上面兩橫不與邊框相連,不能寫作“曰”,應與“冠冕”二字為同一部首。再如“洲”“州”二字,“五大洲”皆為“洲”,中國境內(nèi)的地名除湖南“株洲”外,都為“州”,如“荊州”“徐州”“兗州”“郴州”等等。至于一些字形極其相似的字,可編成口訣,以增加記憶,現(xiàn)略舉二例。例一:“己”、“已”、“巳”相似,封處別同異。半封是“已”經(jīng),不封為自“己”。若作地支用,全封即是“巳”。例二:“戊”、“戌”、“戍”、“戎”、“戒”,中空方為“戊”,短橫則是“戌”;“戊戌相搭配,正是變法年。有點識為“戍”,衛(wèi)國當“戍”邊。橫撇交叉處,“戎”馬起風煙?!叭帧弊旨右回Q,始知“戒”律嚴。其實有時候只需幾十個字的講解,就讓學生終身受益?!安环e跬步,無以至千里”,從小處著手,從娃娃抓起,漢字規(guī)范書寫的前景就會一點點好起來,而漢字在國際文化舞臺的未來遭際中的姿態(tài),就會更加純潔,更加健康,更加從容,更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