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富
摘 要:挖掘教材中優(yōu)秀的德育素材,伴隨著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環(huán)保教育、唯物主義教育、服務人民精神教育,將德育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到每個孩子的心田。
關鍵詞:生物;教學
新課標提出德育為先,知識為主,能力為重的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道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寓道德教育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德育是學科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主渠道。中學生物課作為一門學生喜愛的、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最緊密的學科,在其課堂教學過程中貫徹德育目標自然是責無旁貸,且具有很強的可行性。作為一名從教16年的生物教師,感到責任很重大,本文就從以下幾方面談談心得體會。
一、從課堂教學方面
要結合教材的知識,有機地滲透德育。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要根據所教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地域特點等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做到有針對性地進行,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如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教育,就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區(qū)別進行。例如在初中生物課程中講述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時,根據達爾文的觀點,生物進化的內在因素是生物本身就存在不定向的變異,有利的變異容易生存,不利的變異易于被環(huán)境淘汰。生物進化的外在因素是客觀的環(huán)境條件。正因為生物本身具有的遺傳和變異以及環(huán)境條件的共同作用,生物得以適者生存、劣者遭淘汰。我們在生活中常會遇到不盡人意的事情,此時不能一味地感嘆時不待我,更不能悲觀厭世。我們不適應環(huán)境或者遭遇逆境多是因為我們自身掌握的生產技能滯后于時代,才會被環(huán)境推到風口浪尖上。這時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鍛煉,學習更適合社會的生產技能,才不會被社會這個人文環(huán)境所淘汰!所以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社會價值觀,分析問題先要從自身找原因,不要去埋怨別人更不要去仇恨社會。
二、從環(huán)境保護方面
通過學習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增強學生保護環(huán)境的責任感,樹立科學發(fā)展觀,培養(yǎng)愛國情懷。
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生物依靠環(huán)境供給食物和能量,生物的活動反過來又影響、改變環(huán)境。由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特別是作為高等動物的人類,對環(huán)境的影響越來越大,而這種影響很大部分帶有破壞性的。所以在生物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史上人類對環(huán)境的破壞情況和我國目前面臨的環(huán)境問題,讓學生具備保護環(huán)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在人類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對自然界認識不足,過度放牧、過度砍伐森林、掠奪性開采自然資源、隨意捕殺野生動物、不適當引入外來物種以及大量排放污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等使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教學過程中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將這些人類自己做的傻事、釀造的苦果甚至是自己一手制造的悲劇告訴學生,可以讓他們深切體會到自然界中的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讓他們認識到人類如果過分注重自身利益,不加節(jié)制地從自然界中索取各種資源,必將破壞生態(tài)平衡,人類也最終會受到自然界的報復。大氣污染、海洋污染、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加劇、各種污染造成的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把這些問題結合課堂內容告訴學生,可以讓他們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邊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使他們增強保護環(huán)境的責任感。經濟發(fā)展同時要做到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統(tǒng)一,為了身體健康的成長,為了營造一個學習工作的美好家園,更為了人類種族得以延續(xù),樹立崇高的使命感,樹立科學發(fā)展觀。
三、從探究實驗課和社會調查活動方面
把道德教育融入社會實踐活動中。開展實驗課和社會調查活動,是檢驗課本理論的重要手段,更可以深刻地理解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例如在學習使用顯微鏡時,我先借助顯微圖片使學生感受微觀世界的奇妙,激發(fā)強烈的學習興趣,然后從“不會用的儀器可以通過閱讀說明書來學習”入手,要求學生根據書上的顯微鏡使用說明完成取鏡和安放,認識顯微鏡的構造,并動手嘗試體會各個構造的功能。進行簡要分享后,圍繞“如何能在目鏡中看到光亮”這一問題進行觀察思考、動手嘗試和操作要領小結。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熱情進一步高漲。接下來我引導學生完成觀察就水到渠成了。在整個一節(jié)課的學習中,始終要求并安排學生兩人組對,互相檢測、分享。這樣改變了傳統(tǒng)的老師示范一步學生做一步的教學方法,給學生自己嘗試的機會,學生從中體會到學習不僅僅是聽教師講解,更重要的是自己探索、自主學習。這樣在生物課堂上通過分小組活動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強化了組內合作和組間協(xié)助,在活動中學生體驗了團隊合作中應注意的問題,組間評比的規(guī)則等。這樣教師有效地向學生滲透了合作意識和互相取長補短的德育。開展社會調查是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應課本知識與社會實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一個好的調查活動結束,學生的收獲絕不僅僅局限于生物學的點點要求,對于學生來說更多的是一種總結、反思,是在活動過程中學會學習、做事、做人的態(tài)度和方法。
總之,學科的教育教學不能重智輕德,愛因斯坦在1935年悼念瑪麗居里夫人逝世時說:“第一流人物對于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還要大?!边@就要求教師深入鉆研教材,挖掘思想教育內容,注重知識的傳授的同時更要注重思想品德的塑造,努力把德育融入教學之中?!笆陿淠荆倌陿淙??!苯虝私^非一日之功,因此,我們還需要繼續(xù)努力研究、探索和總結。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制定.生物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小學教育,2014(6).
(作者單位:山東省新泰市東都鎮(zhèn)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