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曉靜
摘要:神話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對中國語言文化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本文通過對“嫦娥奔月”、“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等幾個神話傳說的解讀,主要討論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對當代漢語詞匯的影響,并提出通過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學習來進行漢語詞匯學習的一些策略。
關鍵詞: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當代漢語詞匯;影響;學習策略
一、中國神話傳說對當代中國漢語詞匯的影響
在口語或書面語中,中國人經常引經據(jù)典,涉及神話寓言、詩詞歌賦。這對留學生來說是學習的難點所在,更是吸引人之處。許多神話傳說依舊“活在”當代中國社會的語言文化中,本文選取兩個典型事物——“嫦娥奔月”、“牛郎織女”兩個神話傳說,以此為例來談談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對當代漢語詞匯的影響。
(一)“嫦娥奔月”對當代漢語詞匯的影響
1.對詩歌用語的影響
唐朝詩人李商隱曾做詩《嫦娥》: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從古至今,“嫦娥”不斷出現(xiàn)在各個時期的文學作品中,人們一看到“嫦娥”這個詞,就會想到月亮,想到冷清的生活。
2.對專業(yè)詞匯的影響。中國人有登上月球的渴望,也因此將自己比作“嫦娥”,希望能像她一樣飛往月亮,中國繞月探測工程被命名為“嫦娥工程”,中國的首顆繞月人造衛(wèi)星即命名為“嫦娥一號”,此系列還有“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另外,相傳嫦娥在月亮居所叫做“天宮”,中國研發(fā)的一個目標飛行器被命名為“天宮一號”,“嫦娥奔月”對專業(yè)詞匯的影響可見一斑。
3.對節(jié)日用語的影響。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此夜,人們仰望朗朗明月,稱為“拜月”?!鞍菰隆币辉~也來源于“嫦娥奔月”的傳說——每逢中秋后羿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和月餅,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希望能與之“團圓”,中秋又稱“團圓節(jié)”。
“拜月”、“團圓節(jié)”等詞語被保留在節(jié)日用語里。
(二)“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對當代漢語詞匯的影響
1.對專用語影響。用“牛郎織女”稱呼某對夫妻時,多指分居兩地的夫妻,如果夫妻長期分離,就會說過著“牛郎織女”的生活。
在中國,介紹青年男女相親,就說給他們“搭鵲橋”,因為被迫分開的牛郎和織女,是在喜鵲搭橋的幫助下才得以相會。
2.對節(jié)日用語影響。牛郎和織女相會的七月初七日被中國人定為七夕節(jié),這一天也是中國的“情人節(jié)”。從古代典籍的記載看,民間認為織女聰明美麗、多才多藝,在七月七日晚間,向織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變得眼明手巧,故亦稱為“乞巧節(jié)”。
二、基于古代神話傳說的漢語詞匯學習策略
了解與漢語詞匯相關的文化既可以增強詞匯學習的興趣、又可以幫助我們更好更準確的運用漢語詞匯,對真正掌握漢語詞匯有很大幫助。
(一)通過了解古代神話傳說來培養(yǎng)詞匯學習興趣
平常我們在說話中會經常用到一些含有中華民族特殊文化傳統(tǒng)信息的詞語:
“母夜叉”(傳說中很丑陋,很厲害的一個怪物,現(xiàn)在指兇悍、不講理的女人)
“玉皇大帝”(傳說中天上最大的神,現(xiàn)在指有權勢的人)等等。
其中有很多詞語留學生能通過對中國神話的學習理解,而這些大部分是無法靠翻譯來形象感知的,只有通過對神話故事的學習才能更好的掌握這些詞語。
(二)通過閱讀古代神話傳說來擴大詞匯量
多閱讀有利于漢語詞匯學習。在漢語學習過程中,大量的漢語閱讀有助于增加詞匯量。通過廣泛的閱讀,可以接觸到不同類型的書籍,進而不斷地拓寬視野、增長知識并激發(fā)學習的興趣。
(三)通過古代神話傳說來理解漢語詞匯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有很多關于神戰(zhàn)勝災難或與影響人類生存的自然現(xiàn)象做斗爭的題材,分布相當廣泛,如夸父逐日、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大禹治水以及精衛(wèi)填海等,體現(xiàn)了古代人們?yōu)榱松鎸Υ笞匀坏目範帯?/p>
三、結論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對漢語語言文化、詞匯學習有著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其影響涉及到方方面面,覆蓋到各個領域,是漢語詞匯學習不可或缺的背景知識。在當代漢語詞匯中,源于古代神話傳說的詞匯有很多,漢語語言及其文化又使古代神話傳說持久不衰、世代流傳。因此,學習中國文化,尤其是通過了解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重要典故,對于豐富漢語詞匯,加深對詞義的理解,增強詞匯學習的趣味性和高效性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對語言學習也具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程憬.中國神話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 戴祿華,尹喬,謝錦芳.論希臘羅馬神話對英語詞匯的影響[J].懷化學院學報,2011(10):81-84.
[3] 樊小玲. 牛郎織女傳說中牛意象的文化解讀[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5(03):12-15.
[4] 景瑩.現(xiàn)代文學中“奔月”“射日”神話題材重寫及價值取向[J].求索,2015(01):148-152.
[5] 李海霞.中國神話作為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應用研究[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6] 矛盾.中國神話研究初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7] 沈華.中國神話傳說[M].合肥:黃山書社,2013.
[8] 尹泓.嫦娥奔月神話的意象和母題分析[J].民間文化論壇,2010(05):93-99.
[9] 祝鵬程.2014民間文學研究年度報告——以神話、傳說與故事為主[J].民間文化論壇,2015(01):70-80.
[10] 趙穎.牛郎織女神話傳說的流變及其現(xiàn)實意義[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1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