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琴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北京 100081)
寨市古鎮(zhèn)風土建筑的人文價值探析
趙秀琴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北京 100081)
從景觀構成和精神內涵兩方面探討寨市古鎮(zhèn)風土建筑的人文價值,強調傳統(tǒng)建筑精神的重要意義,以期引起關于城鎮(zhèn)化發(fā)展的思考。
古建筑;人文景觀;人文內涵;人文價值
寨市古鎮(zhèn)地處湘西南,據(jù)《綏寧縣志》載經三國、隋、唐,直至現(xiàn)代,歷史長達1800多年,是一個具有濃郁苗侗民族特色的歷史文化名鎮(zhèn)。全鎮(zhèn)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氣候濕潤多雨,多產木材,于是苗族、侗族先民根據(jù)當?shù)刈匀?、地理情況,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類型各異的風土建筑?!帮L土建筑,即沒有建筑師的建筑,是具有民族風格及鮮明地方特色的民間建筑。它受生產、生活、民族和地域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民俗、情感氣質和審美觀念的制約,包括地方民居、民間公共建筑、民間宗教建筑、地方風俗建筑等?!盵1]這里主要指古民居、西河老街和西河風雨橋,它們滲透著古人超群的智慧,幾乎涵蓋了傳統(tǒng)文化的方方面面,具備豐厚的人文價值。
人文景觀,又名文化景觀,“是指可以作為景觀的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與成就,是以人為事件和人為因素為主的景觀?!盵2]從以上定義不難看出,人文景觀所涵蓋的內容很寬泛,其存在形式也多種多樣,既有如歷史古跡這樣的實物表現(xiàn)形式,也有如民俗風情、藝術表演等非實物形式。但是這些精神形式的文化景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是依托于建筑空間,并和建筑內的人發(fā)生關聯(lián),以動態(tài)的、非物質的方式世代傳承下來,它們和實體建筑一起構成所謂的人文景觀。因此,本文涉及的人文景觀,除了上述提到的風土建筑景觀,還應包括民俗風情景觀、文學與藝術景觀、城鎮(zhèn)景觀。
(一)風土建筑景觀
1.古民居
寨市的古民居大多修建于明清時期,主要分為窨子屋①窨讀[yìn],窨子屋是寨市古鎮(zhèn)的傳統(tǒng)民居,因房屋布局呈四面圍合的院落樣式,中間形成天井,外觀酷似方印,故名“窨子屋”。和木房子,兩者均為傳統(tǒng)木結構的建筑風格,只是在規(guī)模上有所差異。窨子屋是當?shù)靥赜械囊环N民居形式,其房屋整體呈現(xiàn)出四面封閉圍合的布局,中間形成天井,類似漢族的四合院,好像一枚方印,故由此得名,窨(同印)子屋。舊時這樣的房子只為地主、官宦人家所有,一般平民并無財力建造,古鎮(zhèn)上的窨子屋多為50年代土改后,分給老百姓住的;木房子較之窨子屋更為普遍,數(shù)量也更多,它是指單獨的一座木屋,不帶院落。窨子屋和部分有價值的木房子已被縣政府授予“重點保護建筑”稱號,具有典型的湘西南少數(shù)民族建筑特色。
2.西河老街
西河街是寨市保存最完好的一條老街,清代乾隆時期已基本具備街巷的面貌。在古代,老街是通往滇黔桂的交通要道,重要性不言而喻,現(xiàn)在雖說功能不再,但依然保留了比較完整的舊街道格局和傳統(tǒng)建筑。西河街長約650米,寬約4米,因與之毗連的西河風雨橋而命名,先后被綏寧縣和湖南省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在作為古鎮(zhèn)規(guī)劃的核心地段,政府出資對房屋、地面等進行了仿古修繕,恢復昔日沿街店鋪,為老街重新注入活力。放眼望去,青石板和卵石的路面向遠方延伸而去,一個個精巧的地漏分布其上,銅錢、向日葵、鳥、魚,圖案各異。紅燈籠掛滿家家戶戶的門前,有的店鋪上懸黑底金字牌匾,有的門面則旌旗招展,鐵匠鋪、銅匠鋪、古玩店、根雕、王記酥餃、萬花茶等,各種古老手藝和民間小吃一應俱全,熱鬧非凡。
老街中部的龍氏宗祠,曾在1930年作為鄧小平率軍打勝仗后的歇腳點,此戰(zhàn)意義非凡,充分鼓舞了紅軍士氣,為了紀念這一歷史事件,這里恢復為鄧小平征戰(zhàn)綏寧紀念館。2010年被公布為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3年成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西河街也由此又名“小平街”。
3.西河風雨橋
風雨橋,別名“花橋”,是侗族獨有民族建筑物。西河花橋位于老街西邊、蒔竹河之上,橋長86米,共24排,修建于明代,為榫卯木結構制造。橋共有一大兩小三座橋門,大橋灰塑裝修,門頭題字,供人車使用;兩側的小橋門中,其中上橋門暢通,下橋門則按風俗封閉。橋的中部伸出一座五層寶塔,塔檐、塔頂?shù)难b修極為出彩,青色小瓦、白色吊邊,木本色雕飾,繁復華麗之極。亭子內廊道兩側是連續(xù)的長條木椅,既是橋梁構件,也具備休息歇腳的功能。1956年,花橋被一場火災燒毀,后經由本籍企業(yè)家出資,于2009年底按原貌復建而成。人們在此納涼歇息、遮陽避雨、迎賓待客的歷史由來已久,與百姓生活緊密聯(lián)系,現(xiàn)在又成為一年一度“四·八”姑娘節(jié)的主場地,到時橋上更是一派熱鬧的景象。
(二)民俗風情景觀
1.“四·八”姑娘節(jié)
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當?shù)氐臈钚彰缱宥紩殉黾薜呐畠航踊啬锛?,全家人一起吃黑飯、喝米酒,熱熱鬧鬧的過姑娘節(jié)。“黑米飯”選擇農歷四月初八前后的樹葉采摘,因為這個時節(jié)的葉子不老不嫩、氣味芳香,將其洗凈搗爛,然后將糯米投入汁水中浸泡若干小時,待顏色染黑后放進木桶,再加點茶籽油蒸熟即可,成品烏黑油亮,美味可口。黑飯的來歷是說,宋代楊家將的后人楊文廣身陷牢獄,他的妹妹楊金花為了避免飯食被獄卒偷吃,便將米飯加工成黑色,在四月初八那天送了去,兄長吃了黑米飯后力氣充足,殺出牢門,但在解救哥哥的過程中楊金花不幸身亡。為此,人們將四月八日定為姑娘節(jié),以紀念楊家這位聰慧英勇的女將。節(jié)日當天,周邊的百姓都聚集在古鎮(zhèn)上逛街看節(jié)目,西河橋作為會場之一,擺起長桌宴,女性穿著民族傳統(tǒng)服飾,主賓一起高唱敬酒歌,舉杯同慶。2008年,苗族的“四·八”姑娘節(jié)成功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飲食習俗
苗族油茶是很具有苗鄉(xiāng)特色的風味小吃,過去人們常用它代以中餐,通過不斷晃動,將碗中油茶吃干凈,不用別的輔助餐具。有俗語道:“喝一碗是強盜,兩碗是賊,三碗四碗才是客?!弊憧梢娒缂胰说臒崆楹每?!它是先將糯米蒸熟、染紅、曬干,制成“凍米”,留好備用,待要招待客人時,把凍米過油炸透,再混入豇豆、板栗、炒黃豆、蔥花、姜末、香菜、辣椒等小料,用茶葉水沖泡飲用,口味獨特,祛除濕寒。
萬花茶是古鎮(zhèn)的一款土特產品,可直接食用,但多作茶飲。把冬瓜和青柚子切成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條條塊塊,再用手工雕刻上花草鳥獸的圖案,如“龍鳳呈祥”“鴛鴦戲水”等,都是代表對福祿壽喜的祈盼;接下來將這些“雕刻作品”放進明礬水里浸泡,去除苦味,后和青銅絲一起小火微煮,保持色澤和口感的原樣;最后控干水分,用蜂蜜和白糖攪拌一下,太陽下暴曬至透明即可。萬花茶花形多樣、雕工精美,充分展現(xiàn)了苗族姑娘們的心靈手巧和熱愛生活。
(三)文學與藝術景觀
1.神話傳說
本地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如“耍龍燈”“板凳龍”,而在民居的裝飾部位也會發(fā)現(xiàn)有“龍”的紋樣,這種潛意識的崇拜心理與流傳著的有關“龍”的故事密不可分。相傳寨市曾經久旱無雨,縣官就帶領老百姓向上蒼祈雨,但是玉帝不準,龍王派了一條白龍到凡間一探究竟,果然是赤地千里、民不聊生,于是白龍私自天降大雨,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使農田得到了滋潤,糧食豐收。此事惹怒了玉帝,他派天兵天將下來斬斷了白龍,這就是“斬龍坳”的傳說,至今古鎮(zhèn)上還有地名叫“斬龍坳”。后來民間搞起了“板凳龍”,就是為了紀念那條白龍,在三腳板凳上裝上龍,兩女分別手執(zhí)兩前腳,一男執(zhí)后腳,三人協(xié)同起舞,到每戶人家祈福,祝愿風調雨順。另一傳說發(fā)生在西河街上,1956年,因一個老太婆烘烤辣椒不慎引發(fā)火災,風雨橋和老街上的很多房子都被燒毀,火勢蔓延到一棟房子那里,突然來了條青龍,一個青龍擺尾逆轉了風向,擋住了大火,保全了其余房屋。那棟擋火的房子外墻上,還依稀可見火燒過的痕跡。
2.戲曲
儺戲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形式,在我國多個地區(qū)都有分布。寨市的儺戲俗稱唱土地、供土地,深受老百姓喜愛。每年過農歷新年的時候,表演者身著戲服,頭戴儺面具,挨家挨戶上門,其中兩人扮演土地公公,一人扮演土地婆婆,邊唱邊說,恭祝主人家來年風調雨順、福瑞吉祥,人們則多給紅包或者糍粑作為答謝。
(四)城鎮(zhèn)景觀
寨市古鎮(zhèn)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有著豐富的歷史遺存、巫儺文化、民族風情,按照人文景觀的定義來看,它本身就是一項具有觀賞性的人類社會的文化成果。一直以來,城鎮(zhèn)為人們提供居住、生活、工作、交往、娛樂等活動空間,在它潛移默化成為文化名鎮(zhèn)的過程中,其原有面貌受群眾長時間的作用與影響,一定會程度不同地發(fā)生改變,進而誕生古建筑群以及其他一些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然后這些人文景觀又反哺于城鎮(zhèn),讓城鎮(zhèn)因文化而生動,提升旅游吸引力。
(一)建筑功能:以人為本
建筑的出現(xiàn)與人類生存的實際需要密不可分。民居的功能之一在于它為人們提供了日常起居的場所,以人的愿望興建,房屋每部分的構成都具有實實在在的生活目的。從這個角度講,其自帶一種原始的人性關懷色彩。此外,古民居還參與了主人的精神生活。盡管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精神性活動在家庭中逐漸消亡,甚至民居的物質功能也因人去房空而弱化,但作為研究建筑本身,它的功能中的人文內涵不該被忽略。
寨市古鎮(zhèn)的窨子屋也好,普通木屋也好,都把堂屋建在住宅平面的核心區(qū),居于整棟房屋的重要位置。昔日,堂屋在平時主要承擔接人待客、共議家事的作用;逢年過節(jié)、祭拜先祖、紅白喜事等特殊情況,也須在此空間內完成。“在這個堂屋中,容納了中國古人幾乎所有最重要的人生事件,婚喪之禮,晨昏禮敬皆在其中。人文精神與日常生活深切地交融于一體,堂屋成為‘向上之心所藏修息游之地’?!盵3]現(xiàn)在,古鎮(zhèn)上堂屋還留存的功能無非只作客廳和上香之用。
火塘是另一個物質與精神二元屬性合一的重要空間。相傳,苗族在遷徙途中飽受寒冷之苦,火種成為救命的保護神,因此,苗家對火塘格外重視!除了用作取暖、做飯、烘烤臘肉,舊時的火塘還不允許胡亂踐踏、火種必須保持四季不熄,這是苗家人敬畏精神和心理情感的反應。筆者觀察到,除了鄉(xiāng)下還在使用火塘,城鎮(zhèn)居民家里已棄用,代之更先進的省柴灶了。
(二)建筑材料:節(jié)約適度
寨市的老百姓建房子,常用杉木,木房子也因此成為區(qū)域的一道獨特風景。選擇木材作為建筑材料,首先取材方便,經濟便捷,免去外出采購的一系列花銷。其次在房屋制造過程中,采用榫卯結構,不用一顆釘子,除了某些局部重點裝修裝飾外,總體呈現(xiàn)出樸實無華的建筑風格。從體量、外形到色彩都很少像都市建筑的絢麗浮夸,木材本著盡其所用的原則,并且房屋始終保持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狀態(tài),根據(jù)戶主的經濟條件自行添建;如果拆舊建新,拆下來的零部件并不浪費,當作“二手房”賣給別人,重新組裝好可以接著住人。木房子堅久耐用,住上百年不成問題。再次,因為是榫卯結構體系,所以即使遭遇意外,也是墻倒屋不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很環(huán)保節(jié)約??傊?,在涉及建筑材料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上,都彰顯著苗族人民節(jié)儉、樸素、克制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
(三)建筑選址:順應自然
正板村是古鎮(zhèn)內民居建筑保存最完整的一個村莊。不管是村寨還是單體建筑,都表現(xiàn)出極強的順應自然、貼合自然的特征。登高遠眺,全村背靠神龍山,隨著地勢的層層變化,一棟棟木房子或緊湊、或疏散地遍布期間,掩映在山中茂林的綠色之下;另外三面被原坡圍繞,村寨好似地面長出的原生之物,毫無突兀感,與周圍自然環(huán)境和諧有機地融為一體。同樣,在自然、地勢條件制約下,村民建房不開山、不挖地,遵從環(huán)境美的指導,創(chuàng)造出四合院、窨子屋(三合院)、連體屋、單體木屋四種古民居類型,并且各自形成了獨立完備的風貌,真正做到了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共生共榮。比如,其中一戶窨子屋,由于正屋對面沒有多余位置,房主便另辟蹊徑把倉樓建在了左廂房的后面;另一家窨子屋則是因為人口增多,便在庭院外又建一座倉樓供居住,形成主副樓并存的樣式??梢姛o論哪種房屋,都仿佛自然恩賜下開出的一朵花,將建筑背后這聰慧的美學思想發(fā)揮到極致!
(四)建筑設計:注重禮序
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格外講究人倫等級秩序,這一傾向也表現(xiàn)在中國古代建筑中。窨子屋為舊時的大家族所有,每一處建筑空間的布局規(guī)劃都跟家族人員的身份地位密切相關,正屋住長輩,廂房住晚輩,尊卑秩序一目了然。此外,從功能、規(guī)模和裝修上同樣主從有序、等級分明:正屋范圍內有堂屋、火塘、臥室、廚房,承擔了一個家庭幾乎所有重要事項,面積也較大。堂屋更是祖宗的居所,是重中之重,因此也是全宅精心裝修的地方。要吊頂、安裝家先壁;堂屋大門最好要用七種木材制作,每一種木材象征不同的寓意;門楣上要安裝“戶對”,正是代表官級,也起到鎮(zhèn)宅、美觀的作用;門的尺寸也有規(guī)定,要開“財門”;在正板村,筆者還看到窨子屋的堂屋大門上有一對銅環(huán)把手,很具古風,據(jù)說以前家家戶戶都有,現(xiàn)在卻很少見了。而廂房、偏廈、耳屋相對功能單一、體量較小、裝修簡潔。
(五)建筑圖騰:圣物崇拜
圖騰,即古代先民把某種動植物當作崇拜對象,希冀這些神圣之物給予自己保護以及擁有它們的超能力量。苗族敬畏樹,正板村至今保留著多顆有上百年歷史的“風水樹”,這些古樹不能亂涂亂刻、肆意砍伐。村民家里誰有病了,便會拿著香紙和貢品到神樹前祭拜祈福,望求庇佑。此外,當?shù)亟ǚ孔恿褐欢ㄒ蒙寄荆@也源于“杉樹圖騰說”,對此何泌章在他的文章中有所說明。[4]在砍伐中柱前,要請風水先生擇日,還要在選好的杉樹前燒香、放炮、說好話,整個儀式虔誠而隆重。“牛圖騰”則從房屋的細部裝飾上有所窺見:比如有些人家將木質水牛角附著在堂屋門楣上,而堂屋大門上的銅飾門把手,也酷似牛鼻環(huán),據(jù)說它們都是用來鎮(zhèn)守家宅、保佑平安的。傳說水牛威力無比,也曾在農耕時代發(fā)揮了巨大作用,所以苗人尊崇它、愛戴它。
(六)建筑外延:民族認同
如果說人文內涵集中體現(xiàn)在古建筑本身的不同方面,那么,與建筑相伴生的環(huán)境、氛圍、習俗和生活方式也是人文風采展示的一扇窗口。寨市的“四·八”姑娘節(jié)、打銅錢、舞龍燈、舞獅子以及風味小吃、民間手工藝等等,都是歷經幾代人傳承下來的文化,它們記錄著重要的民族信息,也延續(xù)著祖祖輩輩的記憶和情感。因此,在這樣的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就潛移默化地增強了民族的認同感、自豪感,并促使人們將這種民族精神不斷地傳承下去、發(fā)揚光大。
寨市古鎮(zhèn)風土建筑的人文價值,通過以上“景觀為載體、內涵為核心”這兩大部分具體呈現(xiàn)出來,而人文價值作為與經濟價值相區(qū)分的一個哲學概念,強調的是事物對人所產生的積極意義。那么,我們今天論述和研究古建筑和古鎮(zhèn)的人文價值,目的就是繼承傳統(tǒng)建筑的文化精神,將這些能促進人類美好發(fā)展的價值,運用到城鎮(zhèn)化建設中來,實現(xiàn)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有效嫁接,既不丟歷史文脈,又做到更新與發(fā)展,促進人類詩意的棲居,讓居民真正“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
[1]魏挹澧.湘西風土建筑——巫楚之鄉(xiāng) 山鬼故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2]周華春.淺談人文景觀在風景名勝區(qū)規(guī)劃中的作用[J].天津農學院學報,2002,(2):58―60.
[3]何韶穎.淺析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人文精神內涵[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9,(1):228―230.
[4]何泌章.從楓樹圖騰看苗族建筑中的生命倫理思想[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8,(12):91―96.
(責任編輯 劉祖鑫)
On the Humanistic Value of th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Ancient Zhaishi Town
ZHAO Xiuqin
(SchoolofEthnologyandSociology,MinzuUniversityofChina,Beijing, 100081)
This paper studies the humanistic value of th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ancient town of Zhaishi, Hunan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cenery structure and inner spirit, attaching stress to the significance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spirit, to arouse interest in study of urbanization.
ancient architecture; human scenery; humanistic connotation; humanistic value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助項目“苗族民居的文化保護與傳承”,項目編號:1112KYZY06。
2017 - 03 - 24
趙秀琴(1967―),男,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社會學、民族藝術。
TU-8
A
1671 - 7406(2017)04 - 0131 -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