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經(jīng)·大雅·鳧鹥》末章“鳧鹥在亹”中的“亹”字,《傳》《箋》訓釋不同,后世屢有分歧。文章在清代考據(jù)學者的基礎上,解讀“鳧鹥在亹”之“亹”的釋義,認為孔穎達注疏有誤,《毛傳》《鄭箋》《朱傳》三書所指相同,“亹”指山在水中若門,水流其罅。
關鍵詞:《詩經(jīng)》 《鳧鹥》 亹
《詩經(jīng)·大雅·鳧鹥》分別以鳧鹥在涇、沙、渚、潀、亹起興,描寫了周王祭后燕尸的盛大場面。關于“鳧鹥在亹”中的“亹”字,歷代學者的討論基本圍繞著《毛傳》“亹,山絕水也”[1],《鄭箋》“亹之言門也”及朱熹《詩集傳》“水流峽中,兩岸如門也”[2]三種觀點立說。《毛傳》《鄭箋》具體闡釋不同,使得學者們在解釋“亹”時不自覺地劃分為兩派。朱熹《詩集傳》影響幾代《詩經(jīng)》研究,“水流峽山間,兩岸深若門”之說一直被后代詩家采納。清人精于訓詁,旁求博討,打通《毛傳》《鄭箋》《朱傳》之間的壁壘,認為三書所說實為同義,“亹”指山在水中若門,水流其罅。
1.《毛傳》《鄭箋》《詩集傳》影響下的分歧
《毛傳》釋“亹”為“山絕水也”,《鄭箋》則言“亹之言門也”,《毛傳》《鄭箋》具體闡釋不同,使得孔穎達作《毛詩正義》時,圍繞毛鄭之說分別回護,“亹”字的含義自此產(chǎn)生分歧。
孔穎達說解“山絕水也”云:“謂山當水路,令水勢絕也。”《鳧鹥》五章,分別以鳧鹥在涇、沙、渚、潀、亹起興,孔穎達以“渚”為“水中地,是土當水之流”“潀”為“水會之處,是土障水令聚”,故依照前例,認為《傳》言“山絕水”,其義是山橫跨水中,阻擋水流前進,水流到此停止,所謂“勢絕”。疏《鄭箋》“亹之言門也”云:“唯此山絕水之亹,于七祀之祭無其象,則是假取其名,以為其義,故云‘亹之言門。燕七祀之尸于門戶之外,故取此‘門名以為喻焉。”鄭玄箋詩,把《鳧鹥》五章分別以譬宗廟、天地等尸,以“鳧鹥在亹”興燕七祀之尸,故云“亹之言門也,燕七祀之尸于門戶之外,故以喻其來也”?!墩x》以為鄭玄因燕七祀之尸當于門戶之外,故于末章“鳧鹥在亹”假取“亹”為“門”之義,以合詩意,“門”為“亹”臨時借用義,并不是專有此義。
照此看來,對于“亹”的釋義,孔穎達認為當依《毛傳》,訓為“山絕水”之意,鄭玄只是臨時取“門”為喻,“門”為“亹”的假借之義。
朱熹《詩集傳》也把“亹”訓為“門”,但具體解釋與孔穎達不同?!对娂瘋鳌吩疲骸皝?,水流峽中,兩岸如門也。”朱熹以為亹即門也,兩岸山勢相接,其形如門,水流峽山間,若穿門而過,故以為喻。南宋以后,朱熹《詩集傳》對學者影響頗深,宋元明清歷代學者多采用“亹,水流峽山間,兩岸深若門”的說法。
2.清代學者重新考證“亹”的釋義
清乾嘉考據(jù)學派興起,重讀漢唐著述,發(fā)現(xiàn)孔穎達疏解《毛傳》《鄭箋》有誤,認為《毛傳》《鄭箋》《朱傳》所說實為同義,“亹”指山在水中若門,水流其罅。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云:“亹者,釁之變體,從爨省,從酉分聲,與門音近,故訓為門。凡物之有間可入、有隙可乘者,皆得謂之亹?!盵3]馬瑞辰以為,亹為釁的變體,釁讀門音,亹亦讀如門。古文字音同義近,故“亹”有“門”之義,因此訓其義為“凡物之有間可入,有隙可乘者,皆得謂之亹”,明確說明“亹”義與“門”相近,非若孔穎達所說“假取其名,以為其義”。馬瑞辰認為“亹”義與“門”相近,正合《鄭箋》“亹之言門也”之義,與孔穎達“燕七祀之尸于門戶之外,故取此‘門名以為喻焉”相較,馬氏的疏解可能更符合鄭玄本義。馬氏還說:“亹有門音,門、眉雙聲,又轉為眉,故古鐘鼎文‘眉壽多作釁,亦作亹。竊疑亹即湄之假借?!盵4]湄在水旁,亹也應為近水之地,是以馬瑞辰所謂“有隙可乘者”當指水流。
陳奐將《毛傳》中“山絕水”的“絕”字解釋為“渡”,也就是“通”的意思,認為《毛傳》“亹”應指“山間通水之處”,也認為孔穎達“水勢絕”說法不妥。
陳奐《詩毛氏傳疏》云:“亹,山絕水”,義未聞。亹者,釁之俗字。絕,渡也,猶通也。亹為山間通水之處,與首章“涇,水中也”一意?!稜栄拧丰寘儼?,“谷者,溦”?!端?jīng)》滱水注引《爾雅》作“微”。郭注云:“微,水邊通谷也?!蔽愐宦曋D?!豆{》云:“亹之言門也?!薄稘h書·地理志》金城郡浩亹,顏師古云“亹者,水流夾山,岸深若門也”,即引詩“鳧鹥在亹”。顏注與《鄭箋》聲讀相同,當本三家舊讀?!独m(xù)志》蜀郡湔氐道,劉昭注云:“《蜀王本紀》曰:‘縣前有兩石對如闕,號曰彭門?!迸黹T、浩亹亦一聲之轉。[5]
陳奐將“亹”訓為“山間通水之處”,舉出三例論證。微、亹一聲之轉,二字相通。郭璞釋“微”為“水邊通谷也”,亹當也為通谷之義。顏師古注《漢書》云“亹者,水流夾山,岸深若門”,其說與朱熹《集傳》相同,認為“亹”指山間通水之處,與門同義?!妒裢醣炯o》載有“彭門”,因其“有兩石對如闕”的形態(tài)而得名,與浩亹得名相似,更可證亹、門二字相通。
如上所述,《傳》言“山絕水”指山間通水,“亹”指山間通水之處,故《鄭箋》云“亹之言門也”,《傳》《箋》文義相承。陳奐云“顏注與《鄭箋》聲讀相同,當本三家就讀”[6],陳喬樅《韓詩遺說考》也說:“此必漢儒應服等音義,據(jù)三家詩訓為解而顏注襲用之,故引《詩·大雅》不明其為誰家。漢時,三家并列學官,學者肄業(yè)及之,非有異文異義,固不煩詞贅耳?!睹珎鳌吩啤畞?,山絕水也,《箋》云‘亹之言門也,鄭即用三家詩訓以申毛義。《孔疏》謂‘山當水路,令水勢斷絕也,其說非是。”[7]由此可見,漢時詩家詩訓釋“亹”并無歧義,《毛傳》《鄭箋》《朱傳》之說所指相同,皆認為“亹”意為山在水中,水流其罅,孔疏所說不確。
注釋:
[1]本文所引《詩經(jīng)》經(jīng)、傳、箋、疏,均據(jù)阮元刻《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3-1105頁。
[2][宋]朱熹:《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195頁。
[3][4][清]馬瑞辰,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900頁。
[5][6][清]陳奐:《詩毛氏傳疏》(第六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版,第18頁。
[7][清]陳壽祺撰,陳喬樅述:《三家詩遺說考·韓詩遺說考》(續(xù)修四庫全書第7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684頁。
參考文獻:
[1]陳金生點校,[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9.
[2][清]陳奐.詩毛氏傳疏[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武婷婷 山西太原 山西大學文學院 030006)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