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觀察組的手術"/>
鄭曉明+王康振+彭杰威
【摘要】 目的:探究彈性髓內釘治療兒童股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接收的兒童股骨干骨折患兒46例,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給予彈性髓內釘治療,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的普通鋼板固定治療方式,對比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骨折情況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手術情況及治療效果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彈性髓內釘能有效提升兒童股骨干骨折的治療效果,術中出血量少、切好小且術后骨折愈合時間短,值得在臨床治療中推廣及應用。
【關鍵詞】 彈性髓內釘; 兒童股骨干; 股骨干骨折
doi:10.14033/j.cnki.cfmr.2017.7.0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7-0006-03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lastic intramedullary nail in the treatment of pediatric femoral shaft fracture treatment.Method: 46 cases of children with pediatric femoral shaft fractur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elastic nail treatment,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treatment of ordinary plate fixation,therapeutic effect of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The fractur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at of control group(P>0.05).The surgical conditions and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Flexible intramedullary nail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pediatric femoral shaft fractures,less blood loss,so small and postoperative healing time is short cut,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Elastic intramedullary nail; Pediatric femoral shaft; Femoral shaft fractures
First-authors address:Zhongsh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Zhongshan 528400,China
兒童股骨干骨折大多數是由于強大的外力造成的股骨干骨折,常見的骨折類型有橫斷型、斜型和粉碎型。常規(guī)的普通鋼板固定治療方式雖然能直接復位并固定骨折的位置,但由于手術切口較大、需要剝離的軟組織較多,因此手術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很容易發(fā)生切口感染及術后并發(fā)癥的情況[1]。且該治療方式需要剝離骨膜,破壞了股骨干周圍的血運,導致骨折無法很快愈合。彈性髓內釘治療方式是由法國Metaizeau和Nancy在20世紀80年代發(fā)明的,如今已經在歐洲及北美地區(qū)得到廣泛的運用[2]。我國于2002年引進該技術,并取得了治療效果。為進一步研究該治療方式的療效,故筆者所在醫(yī)院進行此次試驗,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9月-2015年7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接收的股骨干骨折的患兒46例,所有患兒均符合股骨干骨折的臨床診斷標準,并已經排除陳舊性骨折或開發(fā)式骨折、合并患有其他骨病、重要器官功能性及精神認識疾病的患兒[3]。所有患兒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23例,男18例,女5例,年齡3~12歲,左側骨折10例,右側骨折13例;對照組23例,男17例,女6例,年齡3~13歲,左側骨折11例,右側骨折12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及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觀察組給予彈性髓內釘治療方式:(1)所有患兒均給予全身麻醉,患兒采取仰臥體位,并將已經消毒的鋪單墊在其下方;(2)將事先準備好的彈性髓內釘沿著釘頭的防線先進行預彎,預彎的弧度應保證是患兒股骨干髓腔最狹窄部位直徑的3倍,并且其彎弧的頂端要與骨折處的水平高度一致;(3)先確認患兒股骨遠端骺板的位置,在麻醉開始發(fā)揮效用后在該位置的上方大約2 cm的地方,在其內側和外側各做一條切口,切口的長度應在2~3 cm,逐層慢慢切開,直至可以看見骨膜;(4)在切口的近端將開孔骨錐垂直插入骨質皮,緩慢的刺入骨皮質,并保證骨錐與股骨骨干成45°,直至鉆入髓腔;隨后調整釘頭的方向,從外側切口緩慢的插入到第1枚髓內釘,并注意保持釘頭與骨折線在同一水平處,注意髓內釘不能越過股骨近端骺板的位置;從內測切口緩慢插入第2枚髓內釘,釘頭的位置與第1枚髓內釘保持在同一個水平,該彈性髓內釘應該在股骨矩以下的位置;固定好髓內釘后將過長的釘尾剪斷,但需要保持約1 cm左右的長度;隨后依次縫合手術切口,完成放置引流條、無菌包扎及術后髖人字石膏處外固定的工作[4-5]。
對照組接受普通鋼板固定的方式:(1)所有患兒給予全身麻醉,并采取仰臥體位;(2)選取股骨近骨折處外側作為切口,以此切開皮膚和皮下,鈍性分離股外側肌,切開股骨外側骨膜并將骨膜剝離,顯露出骨折的斷端;(3)清理骨折端周圍的淤血及可能會影響正常復位的組織,清理髓腔,持續(xù)直視觀察下復位的骨折處;如果復位的過程難度較大,可以使用復位鉗、克氏釘、拉力螺釘等工具幫助進行臨時固定;選擇合適的鋼板和螺釘固定骨折斷端;通過股骨正側位的X線片觀察固定的效果,如效果不錯可依次放置引流管、縫合手術切口并進行無菌包扎。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兒的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骨折臨床預后時間、髖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情況。根據《常見疾病的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中關于骨折愈合后的相關標準,將治療效果分為優(yōu)、良、中、差,其中優(yōu)為患肢縮短長度低于0.5 cm,髖、膝關節(jié)屈伸各相差值在15°以內,X線檢查骨折解剖復位或近解剖復位的成角低于15°;良為患者縮短長度在0.6~1.0 cm,髖、膝關節(jié)屈伸各相差值在15°~30°,未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造成影響,X線檢查骨折斷端重疊在1 cm以內,且成角在16°~20°;中為患肢縮短的長度為1.1~2.0 cm,髖、膝關節(jié)屈伸各相差值在31°~45°,X線檢查骨折斷端的重疊為1.1~2.0 cm,且成角在21°~25°;差為均未達到以上要求[6]。優(yōu)良率=(優(yōu)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骨折情況比較
觀察組骨折位置及骨折類型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手術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目前臨床上治療兒童股骨干骨折的方式主要分為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兩種。保守治療的方式主要有外夾板固定、垂直懸吊皮膚牽引和石膏固定的方法[7]。但患兒的自制力差,且配合度和應從性均不理想,骨折愈合需要較長的時間,且骨折復位與后期恢復的情況并不理想。因此該方式多用于6個月以下的患兒,其原因是這個年齡的患兒對于手術的耐受性差,但生長發(fā)育快,骨骼具有良好的愈合力和塑造力。6個月~5周歲的兒童也多建議使用保守的治療方式。兒童在5周歲之后,骨折的愈合力就會降低,股骨干自我塑形的能力也會逐漸下降,因此對于該年齡段的兒童最好是手術治療方式。
彈性髓內釘是利用三點支撐的原理,通過手術的方式將進釘點、髓內釘弧弓頂點、髓內釘釘頭與股骨髓腔內內壁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支撐結構[8]。手術后,由于髓內釘自身的彈性,使得長骨干髓腔內更易于貼附于髓腔的內壁,加強了固定效果。如此患兒在術后就不容易出現斷釘、釘尾滑退的情況,非常符合骨折治療的原則。而且兒童骨骼具有塑造力強、愈合時間快,且不需要進行完全解剖復位或堅強內固定等優(yōu)點。彈性髓內釘構成的彈性結構允許骨折出現微小的運動,這樣能更好地刺激骨細胞成長,加快骨折的愈合速度,非常符合兒童此階段多動的性格及生長發(fā)育的需求。
相較于其他的治療方式,彈性髓內釘治療方法具有以下幾點優(yōu)勢:(1)更加符合兒童骨折的治療原則與骨折生物學的觀念[9]。彈性髓內釘只需要在股骨干骺端的內外兩側各做一個切口,不需要將骨折端全部打開,有效的降低了患兒的損傷與傷口愈合的時間,及對患兒外觀性的影響。即便是在進行復位難度較高的手術,也只需要通過在骨折外側做一個能夠顯露骨折斷端的切口,方便清除骨折斷端的妨礙復位的組織結構即可,并不需要進行大范圍的剝離骨膜。將對骨折處的血運破壞降到了最小,為骨折的快速愈合奠定了基礎。(2)在固定彈性髓內釘的過程中始終堅持著遠離骨骺的原則,有效地避免了對骺板及其供血系統(tǒng)額破壞,為骨骼的正常生長進一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3)彈型髓內釘為骨折提供了4項生物力學的穩(wěn)定性。彈型髓內釘允許骨折斷端進行輕微的活動,從而降低了正常的生物力學對患處的干擾,非常符合骨折治療的“BO”理念,即必須充分重視局部軟組織及骨的血運,固定可靠而無加壓。(4)能促進骨折斷端愈合的速度,縮短愈合時間。一般在接受彈性髓內釘的治療方式后,患兒在3~7 d后便可出院,骨折在7 d左右的時間就能愈合,讓髖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盡早的恢復運動,從而避免或降低出現關節(jié)僵硬、肌肉萎縮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機率。(5)取出彈性髓內釘也是非常方便的,只需要切開原切口顯露出的釘尾上的尾帽,拔除髓內釘即刻。該方式操作簡單,患兒需要承受的痛苦較小。但需要注意的,該治療方式也會出現術后釘尾處疼痛或膝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激惹現象,以及術后出現肢體不等長和旋轉畸形現象。因此醫(yī)護人員要重視在固定彈性髓內釘后一定要進行X線拍攝,保證髓內釘釘頭與股骨近端骺板和股骨矩保持在合理的范圍內;督促患兒盡可能早的進行功能鍛煉,幫助提升患者髖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
結合試驗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手術情況與治療效果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筆者認為,彈性髓內釘在治療兒童股骨干骨折具有良好的效果,符合兒童的骨折治療原則及生物力學的特點,骨折愈合時間段,患肢功能恢復快,值得在臨床中得到進一步的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1]張衛(wèi).彈性髓內釘治療兒童股骨干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11(18):107-108.
[2] Mani U S,Sabatino C T,Sabharwal S,et al.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flexible stainless steel and titanium nails with external fixation using a femur fracture mdel[J].J Pediatr Orthop,2011,26(12):182-187.
[3]張雄.閉合復位逆行交鎖髓內釘治療股骨遠端骨折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6):104-105.
[4]謝亮喜.彈性髓內釘內固定治療兒童股骨干骨折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4,11(29):119-121.
[5]苗明麗,靳京,郭院生.彈性髓內針在治療成人肱骨干中段骨折中的手術體會[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4,11(25):131-132.
[6]袁國偉,巫水周,朱才雄,等.閉合復位帶鎖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脛骨骨折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12(11):134-135.
[7]趙金紅,于華,蘇杰,等.彈性髓內釘治療兒童長骨干骨折效果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6,14(49):4-5.
[8] Kraus R,Schiefer U,Schafer C,et al.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in pediatric femur and lower leg shaft fractures:intraoperative radiation load[J].J Pediatr Orthop.2011,28(1):14-16.
[9]楊昭昕.彈性髓內釘治療兒童橈骨骨折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2,10(20):15-16.
(收稿日期:2016-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