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我國死因調查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完善路徑

2017-04-02 16:02:38史立梅
山東社會科學 2017年11期
關鍵詞:在押人員看守所死因

史立梅

(北京師范大學 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 北京 100875)

·法學研究·

我國死因調查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完善路徑

史立梅

(北京師范大學 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 北京 100875)

我國現行的死因調查制度根據死亡事件發(fā)生的場合不同而區(qū)分為羈押場所內的死因調查制度和羈押場所外的死因調查制度,二者雖然內容有較大區(qū)別但都存在著調查主體不中立、調查方式單一、調查程序缺乏公開參與性以及調查結論難救濟等問題。這些問題在實踐中導致許多死亡事件因難以得到及時、正確處理而影響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國應建立統(tǒng)一的死因調查制度并設立相對獨立的死因調查程序,即將死因調查程序作為刑事訴訟的前置程序納入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特別程序之列,并實行調查主體與偵查主體的分離。

死因調查制度;死因調查程序;刑事訴訟;前置程序

2017年4月1日,四川省瀘縣太伏中學初二學生趙某被發(fā)現俯臥在宿舍樓外的水泥地上死亡。雖然“@瀘縣公安”接連發(fā)布微博,通報這起校園死亡事件的相關情況,但是關于趙某死亡的真正原因在網上輿論紛紛,傳言四起,一時真假難辨。①《“瀘縣太伏中學學生死亡事件”調查》,《新華每日電訊》2017年4月8日4版。4月7日,瀘州市委市政府召開媒體見面會,通報瀘縣太伏鎮(zhèn)中學14歲少年趙某死亡案。會上調查組技術負責人、省公安廳刑偵局刑事技術處處長王慶紅通報了尸體檢驗情況以及尸體檢驗基本結論,趙某身體上的損傷符合外輕內重、暴力巨大的損傷特點,損傷均為高墜傷;無其他暴力加害形成的損傷;無死后傷。②曹曉波:《瀘州市通報太伏鎮(zhèn)中學生死亡案 尸檢無其他暴力加害形成的損傷》,新京報網2017年4月7日報道,訪問網址:http://www.bjnews.com.cn/news/2017/04/07/439153.html,訪問日期2017年5月2日。盡管公安機關已經給出了尸體檢驗結論,但有關趙某死亡原因的爭議和猜測依然沒有就此停歇。類似的案件至今已經數不勝數,從云南的李喬明案到浙江的錢云會案,從黑龍江的徐純合案到北京的雷洋案,從山西的周秀云案到湖北的謝業(yè)新案,雖然具體的案情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每次公安機關有關死亡原因的檢驗結論都會受到社會的廣泛質疑。這些案件的發(fā)生一次次挑動著公眾敏感的神經,也一次次沖擊著公安機關的執(zhí)法公信力,久而久之甚至導致了社會公眾寧可聽信毫無根據的傳言也不相信公安機關的調查結論。如何在類似案件發(fā)生后予以及時、正確的處理,如何讓無根據的謠言無法惑眾,如何讓官方的死因調查結論重獲公眾的信任,已經成為我們在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道路上必須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我國死因調查制度的現狀考察

盤點實踐中引起社會關注的諸多非正常死亡案件,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公權力機關在執(zhí)法的過程中發(fā)生的公民非正常死亡案件。此類案件根據其發(fā)生的具體場所又可以分為法定羈押場所(包括看守所和監(jiān)獄)內的非正常死亡案件和法定羈押場所外的非正常死亡案件。前者比如李喬明案,后者比如徐純合案、雷洋案和周秀云案。另一類非正常死亡案件是指在社會上發(fā)生的原因不明的死亡案件,比如瀘縣中學生趙某案、錢云會案和謝業(yè)新案。此類案件的發(fā)生與公權力機關的執(zhí)法行為無關,但需要有關部門對尸體進行檢驗以查明死亡原因。上述第一類案件之所以能夠引起社會關注,主要是因為死者生前其人身往往處于公權力機關的束縛之下,其死亡與公職人員的執(zhí)法行為不無關系,以至于案件一旦發(fā)生就會使公眾產生是否存在公權力濫用導致執(zhí)法對象死亡的質疑。第二類案件中的絕大多數案件一般不會引起社會的關注,實踐中能夠引起關注的案件或者是由于死者擁有特殊的身份,比如是未成年人或者國家官員;或者是由于案件發(fā)生有著特殊的背景,比如是在拆遷征地的過程中或者上訪的過程中發(fā)生的;或者是由于死者家屬對有關部門作出的尸檢結論不予認可而訴諸媒體將案件予以公開等等。從理論上來說,對于這些受到社會普遍關注的案件,理應訴諸迅速、公開、公正的死因調查程序以查明死亡的真正原因并及時將調查結果公之于眾。但是實踐中這些案件的處理效果非常不盡如人意,因此有必要對我國現行的死因調查制度進行考察并查找其中存在的弊端,分析其在實踐中效果不佳的原因,并尋求相應的解決方案。

(一)法定羈押場所內的死因調查制度

目前我國的法定羈押場所主要包括看守所和監(jiān)獄。根據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對于發(fā)生在看守所和監(jiān)獄內的死亡案件的處理程序基本相同,考慮到實踐中在看守所內發(fā)生的死亡案件頻率較高且社會關注度較大,因此以下主要對看守所內發(fā)生的死亡案件的調查程序進行考察。

對看守所內發(fā)生的死亡案件應當如何處理而進行規(guī)定的法律法規(guī)主要包括1990年的《看守所條例》、1991年公安部出臺的《看守所條例實施辦法》和2008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出臺的《看守所檢察辦法》。根據《看守所法》第27條的規(guī)定:“人犯在羈押期間死亡的,應當立即報告人民檢察院和辦案機關,由法醫(yī)或者醫(yī)生作出死亡原因的鑒定,并通知死者家屬?!薄犊词厮鶙l例實施辦法》第23條第1款的規(guī)定:“人犯死亡,應當由法醫(yī)或者醫(yī)生作出醫(yī)療鑒定。對于非正常死亡的,還應經過當地人民檢察院檢驗,并通報辦案機關。”根據《看守所檢察辦法》第19條的規(guī)定:“在押人員因病死亡,其家屬對看守所提供的醫(yī)療鑒定有疑義向人民檢察院提出的,人民檢察院監(jiān)所檢察部門應當受理。經審查認為醫(yī)療鑒定有錯誤的,可以重新對死亡原因作出鑒定。在押人員非正常死亡的,人民檢察院接到看守所通知后,原則上應當在二十四小時內對尸體進行檢驗,對死亡原因進行鑒定,并根據鑒定結論依法及時處理?!本C上,對于看守所內發(fā)生的死亡案件,無論當事人是正常死亡(因病死亡)還是非正常死亡,都應由法醫(yī)或者醫(yī)生作出醫(yī)療鑒定;其次,對于看守所給出因病死亡醫(yī)療鑒定的,死者家屬如果有疑義,可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檢察院監(jiān)所檢察部門應當予以受理并對死亡鑒定進行審查,如果經審查認為該鑒定有錯誤的,可以重新對死亡原因作出鑒定;最后,對于非正常死亡的案件,看守所應當立即報告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接到通知后應當在二十四小時內對尸體進行檢驗,對死亡原因進行鑒定。

上述規(guī)定雖然根據死亡原因將看守所內發(fā)生的死亡案件區(qū)分為因病死亡和非正常死亡兩大類,并區(qū)分規(guī)定了相應的處理程序,但規(guī)定過于粗疏,且僅規(guī)定了死因鑒定這一種死因調查方法,在實踐中導致相關機關或部門對看守所內發(fā)生的死亡案件處理極其草率,并引發(fā)了強烈的社會反響。以2009年2月發(fā)生在云南的李蕎明案件為例,年僅24歲的云南晉寧縣青年李蕎明因涉嫌盜伐林木罪被拘留并關押在縣看守所,十一天后其父親李德發(fā)突然接到警方電話,稱李蕎明“在看守所摔了一跤,情況還是比較嚴重”, 并要求他“趕緊到醫(yī)院來”。李德發(fā)趕到醫(yī)院發(fā)現兒子全身是血,頭腫得跟蒸開的饅頭一樣,已經昏迷不醒。盡管經過醫(yī)院全力搶救,李蕎明還是離開了人世,醫(yī)院給出的死亡原因是“重度顱腦損傷”。其后,據當地公安部門通報,李蕎明系在看守所中與獄友玩“躲貓貓”游戲時頭部受傷,后經醫(yī)院搶救無效死亡。*《男子莫名死在看守所,民警稱其因玩躲貓貓撞墻》,云南網2009年2月14日報道。訪問網址:http://special.yunnan.cn/feature/content/2009-02/14/content_246560_3.htm,訪問日期2017年5月2日。此案經媒體報道后在網絡上迅速發(fā)酵,公安部門給出的死亡原因受到普遍質疑,一場以“躲貓貓”為標志的輿論抨擊熱潮迅速掀起。2009年2月27日,云南省檢察機關公布此事件的調查結果:李蕎明系被看守所內牢頭獄霸以玩游戲為名,毆打致死。*涂重航:《躲貓貓司法調查結果公布:死者系獄霸毆打致死》,《新京報》2009年2月28日。李蕎明案件發(fā)生后,在2009年到2010年兩年間,經媒體曝光的看守所非正常死亡事件不下十幾起,警方給出了各種匪夷所思的死亡原因,諸如洗澡死、睡夢死、床上摔下死、洗臉死、睡姿不對死、喝水死、摔跤死、上廁所死等等*《盤點近幾年內在看守所發(fā)生的非正常死亡事件》,人民網2014年10月19日報道。訪問網址:http://xj.people.com.cn/n/2014/1019/c349472-22652577.html,訪問日期2017年5月12日。。這些案件的發(fā)生及其在社會上的傳播嚴重影響了公安司法機關的形象及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基于這種狀況,2011年12月29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民政部聯合頒布了《看守所在押人員死亡處理規(guī)定》(以下簡稱《處理規(guī)定》),對于看守所內發(fā)生的死亡案件調查程序予以細化。

《處理規(guī)定》明確將在押人員的死亡區(qū)分為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并規(guī)定了相應的調查程序,與原有規(guī)定相比,該程序有如下幾個方面的進步:(1)尊重近親屬的知情權。根據《處理規(guī)定》第5、8、11條,在押人員死亡后,無論是正常死亡還是非正常死亡,看守所都應當立即通知死亡在押人員的近親屬。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的死亡調查工作結束后,應當作出調查結論,通知死亡在押人員的近親屬。(2)細化公安機關的調查工作內容。與原有規(guī)定僅要求進行死因鑒定不同,《處理規(guī)定》第7條要求公安機關對于被初步認定為正常死亡的在押人員進行以下調查工作:封存、查看在押人員死亡前十五日內原始監(jiān)控錄像,對死亡現場進行保護、勘驗并拍照、錄像;必要時,分散或者異地分散關押同監(jiān)室在押人員并進行詢問;對收押、巡視、監(jiān)控、管教等崗位可能了解死亡在押人員相關情況的民警以及醫(yī)生等進行詢問調查;封存、查閱收押登記、入所健康和體表檢查登記、管教民警談話教育記錄、禁閉或者械具使用審批表、就醫(yī)記錄等可能與死亡有關的臺賬、記錄等;登記、封存死亡在押人員的遺物;查驗尸表,對尸體進行拍照并錄像;組織進行死亡原因鑒定。(3)明確檢察機關自行調查的具體情形。根據《處理規(guī)定》第9條,由人民檢察院負責進行調查的情形包括:在押人員非正常死亡的;死亡在押人員的近親屬對公安機關的調查結論有疑義,向人民檢察院提出,人民檢察院審查后認為需要調查的;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的調查結論有異議的;其他需要由人民檢察院調查的。(4)賦予了近親屬一定的程序參與權。根據《處理規(guī)定》第9、12、13、14條的規(guī)定,死亡人員的近親屬對公安機關的調查結論有疑義的,有權向人民檢察院提出;對人民檢察院的調查結論有疑義的,有權向人民檢察院申請復議。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組織進行尸檢的,應當通知死亡在押人員的近親屬到場,并讓其在《解剖尸體通知書》上簽名或者蓋章。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委托其他具有司法鑒定資質的機構進行尸檢的,應當征求死亡在押人員的近親屬的意見;死亡在押人員的近親屬提出另行委托具有司法鑒定資質的機構進行尸檢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應當允許。

(二)法定羈押場所外的死因調查制度

與法定羈押場所內的死因調查制度不同,我國對法定羈押場所外發(fā)生的死亡案件沒有規(guī)定獨立的調查程序。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29條的規(guī)定,對于死因不明的尸體,公安機關有權決定解剖,并且通知家屬到場。根據《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guī)定》第213條的規(guī)定,為了確定死因,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準,可以解剖尸體,并且通知死者家屬到場,讓其在解剖尸體通知書上簽名。因此,對于法定羈押場所外發(fā)生的非正常死亡案件,從程序上來看一般是由公安機關在本轄區(qū)范圍內負責處理,公安機關可以通過勘驗、檢查、解剖、鑒定等方式確定死因。一旦發(fā)現涉及刑事犯罪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將案件作為刑事案件予以立案偵查,如錢云會案;沒有發(fā)現犯罪行為的,公安機關自行終結死因調查,如瀘縣中學生趙某案和謝業(yè)新案。對于公權力機關在執(zhí)法過程中發(fā)生的非正常死亡事件應如何處理,我國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加以規(guī)定,實踐中有的案件由公安機關自行調查并出具調查結論,如徐純合案,有的則由檢察機關在職務犯罪初查階段對死因進行調查,如雷洋案和周秀云案。

二、我國死因調查制度存在的問題

通過以上對我國現行死因調查制度的考察,可以發(fā)現法定羈押場所內的死因調查制度相對比較完善,而羈押場所外的死因調查依附于刑事訴訟,缺乏獨立的處理程序。然而,無論是羈押場所內的獨立死因調查還是羈押場所外的依附性死因調查,在制度設計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這些缺陷導致諸多非正常死亡案件在實踐中不能得到及時、正確處理并造成十分消極的社會影響。

(一)調查主體的中立性問題

死因調查主體的中立性是指死因調查主體與死亡調查結論之間不存在利害關系,能夠在死因調查過程中不偏不倚,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去尋求真正的死亡原因。死因調查主體具有中立性是確保死因調查結論真實、可信的前提條件。我國目前的死因調查制度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調查主體不中立問題:羈押場所內的死因調查制度雖然規(guī)定了在押人員非正常死亡的由人民檢察院負責進行死因調查,體現了調查主體的中立性,但是由誰來區(qū)分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則決定了人民檢察院能否主導死因調查程序。根據《處理規(guī)定》第7條,公安機關負責對初步認定為正常死亡的案件進行調查,但遍觀整個規(guī)定,都無從發(fā)現應當由誰來負責初步認定在押人員是正常死亡還是非正常死亡。根據《處理規(guī)定》第5條,在押人員死亡后,看守所應當立即通知死亡在押人員的近親屬,報告所屬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通報辦案機關或者原審人民法院。因此,從邏輯上來講,看守所實際上掌握著初步認定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的權力,而同時看守所又面臨著在押人員非正常死亡可能帶來的后續(xù)責任追究,因此在初步認定死亡原因的問題上,看守所很難保持中立的立場,將在押人員死亡劃歸正常死亡之列并由公安機關自行對死亡原因進行進一步調查對于看守所而言無疑是最安全穩(wěn)妥的選擇。實踐中,無論在押人員正常死亡還是非正常死亡,一般都會經過送醫(yī)院搶救并由醫(yī)院出具診斷證明的過程,這就為看守所將在押人員死亡初步認定為因病死亡提供了便利。正如有學者所言:“如果死亡事件涉及羈押一方的法律責任,羈押方就極有可能利用現行規(guī)定,先將事件定性為因病死亡,再按照正常死亡的調查方法,由己方作出醫(yī)療鑒定,從而掩蓋問題、逃避責任?!?林勁松:《論羈押場所死因調查制度》,《浙江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

羈押場所外的死因調查依附于刑事訴訟,且不區(qū)分是否屬于公權力機關在執(zhí)法過程中發(fā)生相關人員死亡,實踐中絕大多數羈押場所外的非正常死亡案件都由公安機關負責調查,其中包括公安機關在行政執(zhí)法過程中發(fā)生的死亡事件。由于死因調查的結果與是否作為刑事案件立案以及是否追究相關人員刑事責任密切相關,公安機關在調查死因時極容易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影響,并使其喪失應有的中立立場,這也是導致實踐中公安機關作出的死因調查結論難以被死者家屬及社會所信服和接受的主要原因。而由人民檢察院在職務犯罪案件初查階段進行的死因調查相對而言擁有較高的公信力,但是由于預設了死亡事件中可能蘊含著職務犯罪,容易招致來自公安機關等執(zhí)法部門的抵觸,因此實踐中由人民檢察院進行的羈押場所外的死因調查極少啟動,除非死亡事件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且有較為明顯的證據證明職務犯罪可能存在,比如雷洋案和周秀云案。

(二)調查方式的單一性問題

死因調查依賴死因鑒定是我國死因調查制度的一個重要特點。就羈押場所內的死因調查制度而言,在《處理規(guī)定》頒布之前,無論是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還是實踐中的做法,死因鑒定幾乎是確定在押人員死亡原因的唯一方法。死因鑒定固然是揭示死亡原因的重要依據,但不應成為唯一依據,比如在李蕎明案件中,醫(yī)院給出的死亡原因是重度顱腦損傷,但該損傷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則無法通過死因鑒定給出相應答案,調查主體必須訴諸其他調查方法,比如察看羈押場所的監(jiān)控錄像、詢問了解情況的相關人員等等,才能揭示出導致死亡的真正原因?!短幚硪?guī)定》第7條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缺陷,對公安機關的死因調查工作內容進行了較為全面、詳盡的規(guī)定,其中封存、查看原始監(jiān)控錄像,保護死亡現場,分散或異地分散關押同監(jiān)室在押人員并進行詢問等對于及時保全相關證據、確保后續(xù)的死因調查順利開展等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看守所和公安機關作為調查主體存在著前述的中立性問題,這種證據保全和調查工作能否客觀、全面進行仍會受到質疑,《處理規(guī)定》未能充分發(fā)揮監(jiān)所檢察監(jiān)督的積極作用,未能將上述證據保全和初步調查工作置于駐監(jiān)所檢察官的監(jiān)督之下,不能不說是個極大的缺憾。

羈押場所外的死因調查對死因鑒定的依賴尤甚。依附于刑事訴訟的死因調查決定了偵查機關在刑事立案之前不太可能采取過多的調查手段去揭示死亡的真正原因,尸體解剖和死因鑒定幾乎成了決定是否成立刑事案件的基本方法。對于那些通過尸檢確定屬于非正常死亡、需要作為刑事案件立案的案件而言,隨之啟動的偵查、起訴、審判程序可以充分對被害人死亡的前因后果進行調查和判斷,但是對于那些僅通過死因鑒定就被偵查機關排除在刑事訴訟程序之外的死亡事件,可能永遠沒有機會查清當事人死亡的真正原因。正如四川瀘縣中學生趙某和湖北的謝業(yè)新均被公安機關認定為自殺身亡,至于當事人為什么自殺,由于死亡事件不屬于刑事案件,公安機關并沒有法定義務去調查其自殺動機和原因。正是因為這樣的死因調查沒有揭示出當事人死亡的真相,公安機關雖然給出了自殺的調查結論,但并未能就此終結死者家屬和社會大眾對該調查結論的質疑和對死亡真相的猜測。

(三)調查程序的公開參與性問題

我國目前的死因調查程序相對較為封閉,未能充分保障死者家屬及利害關系人的參與權。就羈押場所內的死因調查而言,盡管《管理規(guī)定》尊重了死者近親屬的知情權,要求看守所、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及時將在押人員死亡的情況及死因調查結論告知死者近親屬,并且要求尸檢時通知死亡在押人員的近親屬到場,也賦予了死亡在押人員的近親屬提出另行委托具有司法鑒定資質的機構進行尸檢的權利,但對于死者近親屬是否有權要求啟動尸檢程序、是否有權聘請律師或者其他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參與尸檢程序、是否有權參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進行的其它調查活動,比如查看監(jiān)控錄像、詢問同監(jiān)室在押人員及其他知情人員、查閱健康登記表等,均無相應的規(guī)定。實踐中死者近親屬的上述要求一般都會被看守所拒絕。例如2016年5月16日河南新密一在押男子李合平在看守所內突然死亡,看守所告知家屬李合平死于當晚10點多,死因是心肌梗塞,屬于正常死亡。但家屬在查看尸體后卻稱發(fā)現男子身上有傷痕。家屬提出查看事發(fā)監(jiān)控視頻及要求尸檢均被拒,死者遺體至今未火化。*《男子看守所內死亡,家屬質疑死因要求尸檢被拒絕》,網易新聞2016年6月13日,訪問網址:http://news.163.com/16/0613/19/BPFCGM4F00014AED.html。訪問日期2017年5月12日。

羈押場所外的死因調查因依附于刑事訴訟,屬于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初查案件階段,除了法律規(guī)定對死因不明的尸體進行解剖應當通知家屬到場之外,并無其他有關近親屬是否能夠參與或者委托律師或其他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參與死因調查的規(guī)定。事實上基于我國刑事訴訟的單軌制偵查模式,即便是在刑事案件立案之后的正式偵查階段,當事人及其律師對偵查程序的參與也是極其有限的,針對偵查機關擬用作證據的鑒定意見,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只能申請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遑論立案之前的初查階段。實踐中公安機關對死亡案件的初查一般是在不公開狀態(tài)下進行的,死者近親屬基本被排除在初查程序之外。值得提出的是負責辦理雷洋案的北京市檢察機關在對雷洋的尸體進行檢驗時,不僅邀請了具有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身份的特約監(jiān)督員等臨場見證并監(jiān)督檢察機關的工作,而且批準了雷洋家屬委托的專家到場見證尸體解剖*《北京市豐臺區(qū)人民檢察院有關負責人就邢某某等五人玩忽職守案答記者問》,網易新聞2016年12月23日,訪問網址:http://news.163.com/16/1223/15/C8VUVI3F000187VE.html。訪問日期2017年5月12日。,從而開創(chuàng)了死因調查公開進行的先河,這也是雷洋的尸檢結果能夠得到其家屬和社會大眾認可的重要程序保障。只是這樣的程序公開和參與目前只存在于極少數個案之中,尚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

(四)調查結論的可救濟性問題

對于調查機關出具的死因調查結論,死者近親屬如果不服是否可以尋求進一步的公力救濟,這不僅關系到調查機關能否客觀、公正地進行死因調查,而且關系到死者家屬能否在尋求死亡真相的過程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能否最終接受公權力機關得出的死因調查結論,進而關系到能否恢復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就羈押場所內的死因調查制度而言,《處理規(guī)定》彌補了原有規(guī)定的不足,賦予了死者家屬就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出具的死因調查結論提出疑義和申請復議的權利,其中關于對公安機關的調查結論有疑義時有權向人民檢察院提出的規(guī)定確立了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的監(jiān)督機制,同時也是人民檢察院啟動自行調查程序的主要途徑之一,但是對于人民檢察院的調查結論,死者家屬只有向原調查機關申請復議的權利,這種救濟的力度無疑是有限的。就羈押場所外的死因調查而言,對于偵查機關認定為正常死亡或者因自殺、意外事故、自然災害等造成的死亡而不作為刑事案件予以立案的,雖然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死者家屬有權向人民檢察院提出以啟動立案監(jiān)督程序,但是法律規(guī)定的監(jiān)督方式僅僅是人民檢察院要求公安機關說明不立案的理由,而不是人民檢察院自行進行死因調查,因此對于公安機關依據死因鑒定作出的不立案決定,人民檢察院很難要求其立案并就死亡事件進行進一步的偵查。因此,對于這種依附于刑事訴訟的死因調查結論,死者家屬幾乎沒有有效的公力救濟途徑可循。

三、我國死因調查制度完善的基本路徑

基于我國現行的死因調查制度存在上述諸多弊端并且在實踐中引發(fā)了較為嚴重的問題,有關該制度的完善問題亟需提上日程。筆者認為,完善我國死因調查制度,其基本路徑必須從回答以下兩個問題入手:其一,是否有必要建立羈押場所內和羈押場所外的統(tǒng)一死因調查制度;其二,死因調查程序是否必須脫離刑事訴訟而單獨設立? 針對這兩個問題筆者認為:其一,我國有必要建立統(tǒng)一的死因調查制度;其二,我國應當設立相對獨立的死因調查程序。

(一)建立統(tǒng)一的死因調查制度

對發(fā)生在羈押場所內和羈押場所外的死亡事件適用統(tǒng)一的死因調查制度,即由相同的調查主體適用相同的調查程序,其理由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統(tǒng)一的死因調查制度是平等保護和尊重生命權的需要

作為公民基本權利的生命權是平等的,即便是羈押在看守所和監(jiān)獄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其生命權也應當受到平等保護,這不僅包括羈押期間應當給予其人道待遇,也包括死亡事件發(fā)生后訴諸及時、公平、公開的死因調查程序查清其死亡的真正原因。同樣,發(fā)生在羈押場所外的死亡事件,無論是否與公權力執(zhí)法行為有關,也無論死者生前是否涉嫌違法犯罪活動以及是否處于公權力機關的身體約束之下,其生命權都應當受到同等尊重,不受任意侵犯或者剝奪,一旦發(fā)生死亡事件,應當迅速及時地進行死因調查以揭示其死亡真相。因此,適用統(tǒng)一的死因調查制度體現了法律對公民生命權的同等尊重,不因死者身份的不同和死亡事件發(fā)生場合的不同而有所差別,這不僅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基本要求,也是死因調查結論具有可信性和公信力的基本前提。

2.建立統(tǒng)一的死因調查制度是實現死因調查專業(yè)化的需要

死因調查是一項專業(yè)性極強的工作,既需要調查者具有法律專業(yè)知識,能及時迅速地調查、收集、固定和保全各種能夠揭示死亡原因的證據,又需要調查者具有一定的法醫(yī)學知識背景,能夠及時委托或者聘請法醫(yī)病理學家對尸體進行解剖檢驗,并就是否采納尸檢結論或者是否需要重新鑒定等問題進行判斷。統(tǒng)一的死因調查制度要求組建專門的死因調查機構并配備具有相關專業(yè)知識背景的調查人員,這一方面便于對調查人員進行專門的知識和技能培訓,另一方面調查人員通過大量的死因調查實踐,也可以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從而逐漸成長為死因調查方面的專家。相比于隨案隨機設立的臨時性調查機構,統(tǒng)一的專業(yè)化調查機構和調查人員是死因調查結論具有準確性和權威性的重要保障。

3.建立統(tǒng)一的死因調查制度是優(yōu)化配置司法資源的需要

無論死亡事件發(fā)生在羈押場所之內還是之外,其對調查程序的公正性要求都是一樣的,即調查迅速及時展開、調查主體中立、調查程序公開可參與、調查方式全面、調查結果可救濟等等,因此設置兩套獨立的調查系統(tǒng)和調查程序分別對羈押場所內外的死亡事件進行調查,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司法資源的重疊和浪費,而建立統(tǒng)一的死因調查制度,由同一個調查機構適用相同的調查程序對死亡事件進行調查,不僅可以實現司法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還有利于統(tǒng)一死因調查的法律標準和行業(yè)標準,從而使調查結論更具有科學性和公正性。

(二)設立相對獨立的死因調查程序

從世界范圍看,死因調查程序存在獨立式和附屬式兩種模式。英美法系的普通法傳統(tǒng)采行驗尸官制度,即由驗尸官依照專門程序對死因進行調查,其調查活動與訴訟無關,調查結論僅僅是就死亡的方式和原因作出說明,不牽扯犯罪評價和責任追究問題。如果驗尸官確信死亡事件涉及犯罪,應向檢察長報告,由檢察長決定是否啟動刑事追訴程序。大陸法系國家的死因調查依附于刑事訴訟,由負責刑事案件偵查的部門(一般是檢察官)對非自然死亡或者發(fā)生在羈押場所等特殊場合的死亡事件進行調查,經調查后發(fā)現涉及犯罪的,啟動刑事追訴程序;不涉及犯罪的則終結調查活動。*林勁松:《論羈押場所死因調查制度》,《浙江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我國目前羈押場所外的死因調查完全依附于刑事訴訟,而羈押場所內的調查程序則具有相對獨立性:一方面,羈押場所內的死亡調查程序所依據的不是刑事訴訟法,而是監(jiān)獄法、看守所條例以及相關的規(guī)定;另一方面,負責對非正常死亡案件進行調查的一般是承擔法律監(jiān)督職責的駐監(jiān)所檢察機構,而不是職務犯罪偵查機構。但之所以說這種獨立性是相對的,一方面是因為關押在看守所或監(jiān)獄的都是處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處在刑罰執(zhí)行過程中的罪犯,一旦發(fā)生在押人員死亡事件,負責辦理刑事案件的公安司法人員一般也會參與到死因調查工作之中;另一方面,雖然負責死因調查的是駐監(jiān)所檢察機構,但是一旦發(fā)現死亡事件與職務犯罪有關,職務犯罪偵查機構就會介入甚至接管死因調查工作,從而將死因調查并入刑事偵查程序之中。

建立統(tǒng)一的死因調查制度就存在著死因調查程序的模式選擇問題。如前所述,依附于刑事訴訟的附屬式模式在我國存在著調查主體不中立、調查程序不公開、調查方式單一和調查結論難救濟等等弊端,而羈押場所內的相對獨立式調查程序又難以適用于羈押場所外的死因調查工作??梢哉f,我國未來的死因調查制度必然面臨著與刑事訴訟程序的關系協調問題和調查主體的選擇問題。在這方面,目前對這一問題有所研究的學者大多都傾向于學習英美的死因裁判制度,建立脫離刑事訴訟的獨立死因調查程序,在調查主體上有學者主張設置專門的死因裁判庭和死因裁判官,引進死因陪審團,對死因進行調查和裁判*張棟:《論死因裁判制度在我國的建構與前景》,《法律科學》2014年第4期。;也有學者認為應由檢察機關成立死因調查委員會對死因進行調查并組織聽證會*吳啟錚:《死因調查制度的問題與重構——以普通法系的死因裁判制度為借鑒》,《比較法研究》2016年第3期。。筆者認為,在我國現階段,建立完全獨立的死因調查程序面臨著其法律屬性難定位、立法方式難選擇、與其他法律難銜接、與現行司法體制難相容等等一系列障礙,實現的可能性極小。最佳的選擇是在現行司法制度提供的可能空間之下建立相對獨立的死因調查程序。具體而言即將死因調查程序作為刑事訴訟的前置程序規(guī)定在刑事訴訟法的特別程序之列,并實現調查主體與偵查主體的分離。

1.死因調查程序宜作為刑事訴訟的前置程序

我國2012年刑事訴訟法增設了四個特別程序,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違法所得的沒收程序和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強制醫(yī)療程序屬于刑事訴訟程序終結后的特殊程序,其在本質上并不屬于刑事訴訟程序,但由于與刑事訴訟密切相關,所以被規(guī)定在刑事訴訟法之中。這兩個特殊程序的設置擴大了刑事訴訟法可調整的司法活動的范圍,也為將其他與刑事訴訟有關的司法程序納入刑事訴訟法調整范圍開創(chuàng)了先河。死因調查程序雖然不涉及相關人員的責任追究,但這種以調查和揭示當事人死亡真相為己任的程序所要求的中立、公開、參與、可救濟等特征使其具有了較強的司法屬性,而且通過該程序所得出的調查結論很可能成為刑事立案的重要線索和材料來源,從而導致刑事訴訟程序的開啟。因此,將死因調查程序作為刑事訴訟的前置程序納入刑事訴訟法的特別程序之列,既能保持該程序的相對獨立性,又解決了其法律屬性、立法方式、與其他法律相銜接以及與現行司法體制相協調的問題。

2.死因調查主體應與偵查主體分離

將死因調查程序作為刑事訴訟的前置程序,并不意味著其獨立性的喪失。獨立的調查主體是確保死因調查具有獨立性的前提。在我國現行司法體制之下,最適合擔任死因調查主體的莫過于人民檢察院。其主要理由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人民檢察院作為國家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對公權力機關的執(zhí)法行為具有法律監(jiān)督權。對于公權力機關在執(zhí)法過程中(包括羈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出現的當事人死亡事件進行調查正是人民檢察院行使法律監(jiān)督權的一種方式,通過這種死因調查不僅可以揭示當事人的死亡真相,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發(fā)現公權力機關的執(zhí)法行為是否正當、合法,從而對其形成有效監(jiān)督。

其二,人民檢察院作為我國的司法機關之一,不具有行政管理職權,這使其與死因調查結果之間一般不存在利害關系。與擁有行政執(zhí)法權的公安機關相比,人民檢察院作為死因調查的主體更具有中立性,更能夠保證調查結果的客觀性和可信性。

其三,隨著我國監(jiān)察體制改革的逐步推行,人民檢察院的職務犯罪案件立案、偵查職能將全部轉交給新成立的國家監(jiān)察委員會。失去立案偵查權的檢察機關雖然在刑事訴訟中的職能有所削弱,但其作為死因調查主體的適當性無疑有所加強:一是脫離了偵查職能的死因調查不再以發(fā)現死亡案件中的職務犯罪為己任,這既淡化了相關的公權力機關的抵觸情緒,也確保了死因調查結論的獨立性和明確性,從而更有利于死亡真相的挖掘和發(fā)現;二是雖然原有的承擔職務犯罪偵查職能的檢察官將整體轉隸到監(jiān)察委員會,但也有一部分檢察官選擇留在原來的檢察院,這些檢察官擁有很強的證據調查意識和長期的偵查工作經驗,經過相應的知識培訓就可以成為死因調查的中堅力量。

綜上,由人民檢察院擔任死因調查的主體既契合其法律監(jiān)督機關的性質,又符合中立性的要求,同時還擁有相應的組織和人員保障。相比于公安機關和人民法院等其他承擔司法職能的機關而言,由人民檢察院負責死因調查無疑更具有合理性和現實可能性。

四、我國死因調查程序的具體建構

在我國刑事訴訟法中增設死因調查程序,需要明確死因調查的受理案件范圍、管轄、基本原則、具體的調查程序、調查結論的內容、效力及其救濟等方面的問題。

(一)死因調查的案件范圍及管轄

1.死因調查的案件范圍

應當納入死因調查程序的案件范圍至少應包括以下幾類:發(fā)生在法定羈押場所內的死亡事件;公權力機關執(zhí)法的過程中發(fā)生的死亡事件;任何人發(fā)現有死因不明的尸體;利害關系人對死者的死因有爭議的情形等等。對于前兩類死亡事件,法定羈押場所和執(zhí)法機關應當立即向人民檢察院的死因調查部門報告,無權自行判斷是否屬于非正常死亡。對于發(fā)現死因不明的尸體而報警的,公安機關應及時做好現場警戒工作并向人民檢察院的死因調查部門報告。

2.死因調查管轄的確定

基于死亡事件發(fā)生的低概率以及死因調查的高度專業(yè)性,死因調查宜由死亡發(fā)生地(或尸體發(fā)現地)的地市級人民檢察院管轄。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檢察院分院,自治州和省、自治區(qū)轄市人民檢察院應組建各自的死因調查部門,負責對本轄區(qū)內發(fā)生的死亡事件進行調查。人民檢察院在調查期間,公安機關應當積極配合,并提供便利條件。

(二)死因調查的基本原則

死因調查應遵循客觀全面、迅速及時、尊重和保護隱私權以及以任意性調查措施為主等基本原則。

1.客觀全面原則

作為刑事訴訟前置程序的死因調查程序不以發(fā)現犯罪、追究刑事責任為目的,因此不受刑法上有關刑事責任的有無以及追訴時效期限等規(guī)定的限制。人民檢察院的死因調查部門應當全面調查死者的身份、死亡時間、死亡地點以及死亡的原因等情況。為查明以上情況,調查部門有權進行死亡現場勘驗、向有關單位調取相關的原始錄音錄像資料和其他能夠對死亡事件起到證明作用的物證書證、詢問相關知情人員、組織進行尸體檢驗或解剖、委托專家進行死因鑒定等調查活動。

2.迅速及時原則

死亡事件發(fā)生后,為防止基于各種主客觀因素導致的證據毀損或者滅失,死因調查部門在接到死亡情況報告后,經初步審查屬于死因調查案件范圍的,應當迅速展開調查工作,及時收集、固定和保全與死亡事件相關的各種證據材料??词厮?、監(jiān)獄以及有關的執(zhí)法機關在死亡事件發(fā)生后應及時保護死亡現場,封存原始監(jiān)控錄像以及有關的物證、書證,分散關押死者同監(jiān)室在押人員,以備死因調查部門查閱或詢問。

3.尊重與保護隱私權原則

死因調查的公開進行并不意味著將死者及其家庭的隱私曝光于公眾視野之下,死因調查部門應當尊重并保護死者及其家屬的個人隱私,對于在調查過程中了解到的與死者及其家屬隱私有關的信息、材料和情況應予以保密,不得向新聞媒體及其他單位或個人披露。

4.調查措施任意性原則

作為刑事訴訟的前置程序,死因調查應以任意性調查為原則,即調查機構應當在取得被調查對象同意和配合的情況下進行證據調查和收集工作,不得采取強行搜查、扣押或者限制、剝奪被詢問人的人身自由等強制性調查手段。除非有證據證明死者家屬拒絕進行尸體解剖是為了掩蓋違法犯罪行為,進行尸體解剖一般應事先征得家屬同意并且通知家屬在場的情況下進行。在死因調查的過程中,調查機構一旦發(fā)現涉嫌違法犯罪的人員有毀滅、偽造證據或者逃跑等妨礙后續(xù)責任追究的行為,需要及時采取緊急措施的,應立即通知有管轄權的機關或者部門依法采取緊急措施。

(三)死因調查的具體程序

1.死因調查程序的啟動

在收到法定羈押場所、有關執(zhí)法機關及其他單位或者個人有關死亡事件的報告后,死因調查部門應對案件進行初步審查,經審查屬于其受理范圍的,應決定啟動死因調查程序并及時開展死因調查工作。對于經初步審查可以確定屬于因人體衰老或者疾病等原因導致的自然死亡事件,死因調查部門應作出不予啟動死因調查程序的決定,并書面通知有關單位或者個人。

2.具體的調查措施

對于決定啟動死因調查程序的,死因調查部門應及時進行現場勘驗,查驗尸表、對尸體進行拍照并錄像,向有關單位或個人調取相關物證、書證,詢問知情人員,組織進行死因鑒定等等。死因調查部門應委托具有中立地位的司法鑒定機構進行尸體檢驗。對于死因調查部門進行的調查工作,相關單位或個人應當予以配合。死因調查機構應妥善保管尸體及其他證據材料。

3.死因調查聽證

調查結束后,死因調查部門應當將調查結論書面通知法定羈押場所、有關的執(zhí)法機關、死者的近親屬等相關單位或者個人。上述單位或者個人有權申請召開死因調查聽證會。聽證會應由死因調查部門主持,法定羈押場所、有關執(zhí)法機關、死者近親屬等單位或者個人有權自行或者委托律師、法醫(yī)學專家出席聽證會,對死因調查部門收集的物證、書證、死因鑒定、證人證言等證據發(fā)表意見,上述單位或者個人對鑒定意見、證人證言等言詞證據有疑問的,應當通知鑒定人、證人到場接受詢問。死因調查聽證會結束后,死因調查部門應形成最終的死因調查結論并書面告知相關單位或者個人。

4.利害關系人的程序參與

死因調查程序應確保與調查結論有利害關系的單位或者個人有充分參與調查程序并且發(fā)表意見的機會。為保障這些單位或者個人的程序參與權,死因調查部門應及時通知有關單位或者個人到場見證現場勘驗、尸體檢驗或者解剖等調查活動,告知其有權申請召開死因調查聽證會,有權自行或者委托律師、專家出席死因調查聽證會并對證據發(fā)表意見。

(四)死因調查結論的內容、效力及其救濟

1.死因調查結論的內容

死因調查結論的內容至少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林勁松:《論羈押場所死因調查制度》,《浙江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一是導致死亡的醫(yī)學上的原因,包括疾病致死、損傷致死、疾病與損傷共同致死等情形。醫(yī)學上的死因主要靠醫(yī)學鑒定來確認。二是死亡方式。包括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兩種方式。正常死亡是指因人體衰老或者疾病等原因導致的自然死亡。非正常死亡包括自殺死亡,或者由于自然災害、意外事故、他殺、體罰虐待、擊斃等外部原因作用于人體造成的死亡。死亡方式需要死因調查部門以死因鑒定為基礎,結合調取的物證、書證、證人證言等證據進行綜合判斷。三是責任判斷。調查結論還應當就死亡屬于有責任死亡還是無責任死亡進行判斷。正常死亡或者由于自然災害、意外事故導致的非正常死亡屬于無責任死亡,他殺、體罰虐待導致的死亡屬于有責任死亡,而自殺或者擊斃等非正常死亡事件是否屬于有責任死亡則需要結合案件的具體情況,從法律上分析責任主體是否有主觀過錯、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等責任構成要素來加以判斷。

2.死因調查結論的效力

對于死因調查部門認定為無責任的正常死亡或非正常死亡事件,有關單位或者死者近親屬無異議的,檢察機關應當簽發(fā)死亡證明書,通知死者近親屬或有關單位依照規(guī)定辦理死亡登記、尸體處理等手續(xù);對于認定為有責任的非正常死亡事件,檢察機關應視具體的責任情形分別作出處理:具有民事責任情形的,應告知死者近親屬有權依法提起民事訴訟;具有行政責任情形的,移交給相關主管部門處理,必要時可向該主管部門提出檢察建議;涉及刑事犯罪的,移交給有管轄權的偵查機關予以立案偵查。死因調查結論所確定的死亡原因、死亡方式等內容對后續(xù)的責任追究程序有約束力。死因調查中收集到的各種證據材料應隨案移送給有管轄權的機關或者部門,其中的物證、書證、視聽資料等實物證據和死因鑒定可以在刑事訴訟中直接作為證據使用。尸體是否隨案移交,應征求辦案機關或部門的意見,對于不需要隨案移交的,應通知近親屬或者法定羈押場所依照規(guī)定對尸體作出火化等處理。

3.死因調查結論的救濟

對于死因調查部門作出的調查結論,法定羈押場所、相關執(zhí)法機關或者死者近親屬等有疑義的,有權申請召開死因聽證會。經過聽證程序做出的死因調查結論,上述單位或者個人仍有異議的,其有權向本級人民檢察院申請復議。對人民檢察院維持原來的死因調查結論的,其有權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提請復核。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經過審查認為死因調查結論正確的,通知下一級人民檢察院依照調查結論所確定的責任情形對案件作出處理;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經審查認為死因調查結論可能有問題的,可重新組織進行死因鑒定和死因調查。人民檢察院應當及時將復議和復核結果書面通知相關單位或者個人。

2017-08-20

史立梅(1975—),女,法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刑事訴訟法、司法制度。

D926

A

1003-4145[2017]11-0090-09

(責任編輯:周文升)

猜你喜歡
在押人員看守所死因
濟南市某看守所在押人員童年創(chuàng)傷經歷與自殺意念的關系
《鬧科場傳奇》述介——兼及張懋畿死因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54
“心靈”體操對看守所在押人員身心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
長江叢刊(2017年26期)2017-12-21 07:28:27
我國死因認定程序的反思與重構
東南法學(2016年2期)2016-07-01 16:41:45
某腫瘤醫(yī)院2010-2014年惡性腫瘤患者死因分析
騰沖縣總工會:為看守所在押人員“送精神食糧”
時代風采(2015年3期)2015-04-10 20:21:50
看守所在押人員安全風險程度調查分析
今年前兩月全國看守所安排律師會見20 余萬次
中國司法(2013年4期)2013-01-31 06:38:27
新聞浮世繪
资溪县| 云梦县| 通渭县| 新邵县| 湖州市| 满城县| 东辽县| 靖边县| 黑龙江省| 湘西| 龙州县| 五寨县| 桓台县| 云南省| 台东县| 德清县| 明溪县| 竹山县| 河池市| 甘谷县| 吐鲁番市| 大宁县| 鸡东县| 漳浦县| 分宜县| 衢州市| 万荣县| 大同县| 英超| 三原县| 阳山县| 怀宁县| 襄垣县| 湾仔区| 左权县| 宜阳县| 荔波县| 白河县| 会泽县| 应城市| 红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