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芳
(西北民族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華銳藏族禮儀發(fā)展的新特點
王淑芳
(西北民族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早在佛教進入藏族社會之前,藏族已有了一定的道德禮儀規(guī)范,敦煌古藏文文獻《吐蕃禮儀問答》寫卷即為罕見的極具民族特色的古代藏族世俗倫理學著作之一。透過該文獻可以看出,華銳藏族繼承先民遺風,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深受其傳統(tǒng)倫理思想和道德禮儀,以及藏傳佛教和傳統(tǒng)儒家禮儀文化的影響。在人與自然界、人與人之間、人的身體與內心的和諧關系中,華銳藏族禮儀的發(fā)展充分展現(xiàn)出了其民族性、宗教性和多元化的新特點。
華銳藏族;道德禮儀;和諧關系;新特點
華銳藏族是安多藏族地區(qū)歷史悠久的族群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吐蕃王朝時期。公元7世紀,伴隨著吐蕃政治、軍事勢力到達青海東部,先后有大批衛(wèi)藏人進入湟水流域。開元二十五年(737),河西節(jié)度使崔希逸率軍由涼州南進入吐蕃境,可能就是經(jīng)烏鞘嶺北部的古浪峽或和戎城,由今天祝地區(qū)進入青海,當時天祝一帶為吐蕃控制區(qū)①陸離:《關于新發(fā)現(xiàn)的吐蕃赤德祖贊時期者龍丹興慶寺發(fā)愿鐘的幾個問題》,《藏學學刊》第10輯,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4年,第51頁。。為了自身的生存和保護牛羊、草原等資源,華銳藏族世世代代不斷抗擊外部的侵略,形成了這個民族智慧、勇敢、善戰(zhàn)等許多特質和性格特點,其中一支因強悍尚武被稱為“英雄部落”,其屬地就叫“華銳”。華銳,亦稱華瑞、華熱,藏文為“”?!叭A銳”,在藏語中意為英雄的地區(qū)或部落,其族群主要分布在湟水以北、河西以東地區(qū),包括今青海省的樂都、互助、門源、大通和甘肅省的天祝、肅南皇城等地區(qū)。其中,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是華銳藏區(qū)的主體。據(jù)統(tǒng)計,華銳藏族目前有16萬人②陳濤:《漢藏文化交流背景下華銳藏族冠漢姓現(xiàn)象及其文化釋讀》,《青海社會科學》,2012年第6期,第174頁。。
自公元633年松贊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后,吐蕃王室就一直派軍駐華銳地區(qū),西藏的本土文化在這片土地上也得到了廣泛傳播。與此同時,古代藏人的傳統(tǒng)道德禮儀規(guī)范也在華銳地區(qū)生根發(fā)芽,并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這其中不乏儒家禮儀文化對華銳藏族的廣泛深入的影響。佛教的傳入,更加豐富和完善了華銳藏族的道德禮儀和傳統(tǒng)文化。長期以來,華銳藏族在學習、吸收和借鑒外來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從整體上繼承和發(fā)揚本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其禮儀風俗習慣,獨具特色①韋仁忠:《關于民俗變遷、文化整合的新思考——甘肅省天祝縣漢、藏民族雜居村落藏族生活變化探微》,《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第79頁。。
藏民族是一個純樸善良、勤勞勇敢,極具智慧,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的民族,它給人類貢獻了和睦相處、慈悲友愛、不相傷害、共享幸福這樣一種精神財富,而這些財富是人類最缺少,也是最珍貴的東西。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它的價值將會與日俱增。
早在佛教進入藏人社會之前,藏人已有了一定的道德禮儀規(guī)范,這在敦煌出土古藏文《吐蕃禮儀問答》寫卷中有著集中的反映?!锻罗Y儀問答》又稱“《兄弟教誨錄》”,編號P.T.1283,存文字532行,是現(xiàn)今所見吐蕃贊普時期禮儀問答寫卷中最完整和最原始的資料,涉及唐代吐蕃未受佛教影響前的傳統(tǒng)倫理思想和道德中的善惡觀、日常生活倫理、家庭倫理、經(jīng)濟倫理、政治倫理和因果報應觀等②陸洋:《吐蕃〈禮儀問答寫卷〉中的藏族傳統(tǒng)倫理思想》,《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第39頁。。盡管只有1 400字,卻是藏族傳統(tǒng)社會的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倫理學著作,也是吐蕃倫理文化的標志性文獻。它不僅較為充分地反映了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直至吐蕃時期逐漸成熟的藏民族的倫理思想和道德觀念,更表現(xiàn)了吐蕃倫理對中原儒家倫理文化的兼收并蓄。書中的倫理思想、價值取向與漢地儒家倫理思想非常相近,比較清晰地反映了漢藏倫理道德文化在歷史上的深層交流與融合,也反映了我國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在道德上原本存在著的廣泛的共通性。
敦煌發(fā)現(xiàn)的浸透著儒家文化與思想的正史類著作主要有《史記》《漢書》《三國志》《晉書》等,此外還有《儀禮》《大唐開元禮·儀喪服》殘片。在敦煌發(fā)現(xiàn)的這些漢文儒家經(jīng)典,大多是吐蕃統(tǒng)治敦煌時期之物,反映了斯時包括吐蕃在內的敦煌民眾對中原儒家文化的敬重③徐仕麟:《藏族倫理思想史略》,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第200頁。。從《吐蕃禮儀問答》寫卷的內容來看,在千余年前古代藏人的道德禮儀思想已發(fā)展到了很高的境界。由于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由此而產(chǎn)生的生產(chǎn)方式的相對單一,這些道德準則一直保留和影響到今天,對藏人的文化心理和社會傳統(tǒng)都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
藏族早在發(fā)展初期就與中原文化建立了水乳交融的互動關系,而且,儒家思想也被廣大的藏族同胞所認可和接受。從《吐蕃禮儀問答》寫卷與《論語》的一脈相承的處世觀點來看,周云水先生在《淺談敦煌吐蕃文書〈禮儀問答寫卷〉中的仁學思想》時寫道:“我們不僅看到了中原文化的豐富底蘊和博大精深,更能看到以藏民族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兼容并蓄孔子思想的世界意義以及其所超越中華歷史經(jīng)驗而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人類歷史生存中普遍含有的內在倫理精神傾向。它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fā)展過程中的各個民族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中華民族道德的共同性在各兄弟民族之間是相通的?!雹苤茉扑骸稖\談敦煌吐蕃文書〈禮儀問答寫卷〉中的仁學思想》,《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第35頁。
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論語》及其所反映出的孔子仁學思想,影響了中國社會長達兩千多年,至今仍在人際關系的處理調適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在長期的吸收和滲透過程中,華銳藏族將儒家文化中傳統(tǒng)仁愛觀和佛教的“積德”思想有機結合,表現(xiàn)出了普遍的友善、好客、恤貧、濟難、安于現(xiàn)實的樂觀。而于“禮”方面,至今在藏俗中仍有表現(xiàn)。就拿藏族同胞的迎賓之禮為例,有客至時,主人必恭迎于帳外,入帳后,將室內卡墊移于左面客位,然后才請客人坐。假如是地位尊貴的來賓,座位還要墊高。這與《禮記·曲禮》中所載“每門讓于客,至于寢門,則主人請入為席,然后出迎”,“主人入門而右,客入門而左”⑤顧吉辰:《孔子思想在吐蕃》,《西藏研究》1993年第4期,第82頁。如出一轍。
華銳藏區(qū)中有關佛教的禮儀習俗、宗教信仰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得整個藏族傳統(tǒng)社會近乎全民信教。在這樣一種特殊的社會人文背景下,華銳藏族禮儀文化既涵蓋了藏民族傳統(tǒng)的禮儀觀念、儒家的道德禮儀規(guī)范,更包括了藏傳佛教禮儀習俗文化,以及宗教戒律。它們相互補充,對華銳藏族的社會生活產(chǎn)生著重要影響。藏傳佛教強調“慈悲”,主張“普度眾生”,由于其“愛”遍及一切有情眾生,所體現(xiàn)的理想和人文關懷對善良的人們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和感化作用①徐仕麟:《藏族倫理思想史略》,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第700頁。。
總之,華銳藏族禮儀文化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繼承和發(fā)揚了藏族傳統(tǒng)倫理思想和道德中的善惡觀、日常生活倫理、家庭倫理、經(jīng)濟倫理、政治倫理和因果報應觀等思想,同時吸收、融合了中原漢族、印度佛教以及周邊各民族的文化,同時在新時代又有自己禮儀文化的新特點。本文通過對華銳藏族禮儀文化的深入探討與研究,將有助于從不同側面發(fā)掘更多的藏族文化現(xiàn)象,從而更深層次地洞察藏族社會。
華銳藏族是一個注重禮儀的民族,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充滿了對于自然、對于生命的敬畏之心,處處以禮待人,忌諱不雅之習。華銳地區(qū)在歷史上是一個純牧區(qū),氣候寒冷,鄰近接壤的漢族較多,生活習慣上就表現(xiàn)出了獨具一格的特色②多識:《藏學研究甘露》,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66頁。。在華銳藏族日常生活中,禮儀貫穿于諸多方面。華銳藏族的禮儀關系是在長期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產(chǎn)生于社會生活,繼承了先民遺風,受宗教和傳統(tǒng)儒家禮儀文化的影響。在今天華銳藏族的生產(chǎn)生活中,歷史賦予了華銳藏族禮儀發(fā)展的新特點:民族性、宗教性和多元性。而這些特點是交叉滲透在各種禮儀關系中的。
(一)華銳藏族禮儀貫穿著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
華銳藏族在歷史的發(fā)展中,深深地意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他們吸收了中國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接受了藏傳佛教對于大自然的敬畏的理念。
《禮記·月令》記載了上古至秦漢間,由國家頒布的、關于按照一年十二個月時令進行祭祀、農(nóng)事以及行政的指導性綱領。它按照春夏秋冬四時的順序,將每個月的氣候、天文和主宰神作了系統(tǒng)的講解。天子要根據(jù)四時節(jié)令發(fā)布號令,帶領民眾進行祭祀、農(nóng)耕,并以此決斷各項事務。如果政令不符合當下的時節(jié),那么上天就會降下災禍?!霸铝睢笔枪糯裱瓡r令、物候而施政的專門術語。在以后幾千年的社會里,月令一直在指導著君主實施各項政策。它是農(nóng)耕社會的產(chǎn)物,在我國古代決定農(nóng)事活動時起到了非常獨特而又實用的作用③高長山,駱洋:《蔡邕解讀〈禮記·月令〉的新變》,《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9年第5期,第81-85頁。。
《禮記·月令》根據(jù)民眾保護生物資源及生產(chǎn)的需要,曾提出過各季各月保護環(huán)境與生態(tài)的具體規(guī)定。例如,《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命樂正入學習舞,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澤,犧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麛毋卵,毋聚大眾,毋置城郭,掩骼埋胔。仲春之月,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毋焚山林。
可見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懂得了保護自然資源、動物生命、自然環(huán)境的重要性?!对铝睢芬笕藗儼磿r節(jié)行令,按氣象自然從事生產(chǎn),否則就不會受到上天的保佑,以致遭受災禍,所以每一個月的時令最后都會寫道違反時令將會遭到的苦難。仲秋時候,如果不行仲秋月令,則是“仲秋行春令,則秋雨不降,草木生榮,國有大恐。行夏令,則其國乃旱,蟄蟲不藏,五谷皆復生。行冬令,則風災數(shù)起,收雷先行,草木蚤死”④《淮南子》卷5《時則訓》。。
華銳藏區(qū)在歷史上是一個藏傳佛教盛行的地區(qū),其境內藏傳佛教文化與以牧為主的農(nóng)牧業(yè)文明互相交流、滲透。因此,藏傳佛教文化也對華銳禮俗文化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華銳藏區(qū)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祁連山東段南北麓的大通河、莊浪河流域,西與張掖相連,南達湟水河與覺倉(樂都、民和南山),東與永登毗鄰,北靠古浪、武威、永昌等縣(市),在歷史上是一個藏族的重要聚居區(qū),也是白牦牛的故鄉(xiāng)。這里地處高寒陰濕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fā),生產(chǎn)條件惡劣,生物生長極為艱難。因而,保護高原生態(tài)環(huán)境是華銳藏族重要任務。華銳藏族始終堅信,在強大的大自然背后,一定有一個超凡的力量存在。久而久之,人們便把這種神秘的自然力量人格化、神圣化,尤其當人們發(fā)現(xiàn)僅憑人類自身的力量根本無法與大自然的強大力量對抗時,為了本民族的生存與發(fā)展,人們更是不得不低下頭來,祈求大自然對自己及本民族給予恩惠,免除災難,由此也就形成了華銳藏族對大自然的崇拜。華銳藏族從自然崇拜中獲得了與自然適應一致的智慧,因此其對自然的崇拜,也是由于高原自然環(huán)境險惡,自然生物生長不易而產(chǎn)生的對自然、萬物的珍愛之情。對自然神的崇拜,實際上是對自然本身的敬畏和愛護。華銳藏族非常珍視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相處,對大自然抱著敬畏的態(tài)度。宗教在華銳藏族傳統(tǒng)文化中居于主導地位,期望通過種種宗教禮儀和活動,協(xié)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使人認識自然,順從自然規(guī)律而利用之,使人與自然融為一體。正是這樣一種信仰和價值觀,指導著華銳藏族在過去漫長的歲月里,時時處處崇敬自然、保護自然,也保護了華銳藏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多識在《藏學研究甘露》中,這樣講述藏傳佛教中的萬物平等思想:“以大慈大悲、無私無我、利樂眾生為己任者被稱為菩薩。這種無私無我的慈悲利眾精神,就是菩薩精神。這種菩薩精神是大乘佛教的根本,所以大乘佛教也叫菩薩乘?!恕沁\載工具之意。佛法是運載眾生超越煩惱苦海的救生航船,故稱‘乘’。根據(jù)修行眾生的慈悲心量廣狹,佛法分為大小二乘。以求自身解脫為目標,缺乏利眾大悲心者為小乘人;以大慈大悲精神救度眾生,使眾生脫離苦海,到達彼岸樂土為己任者為大乘人。
因為各個宗教“慈悲”或者“仁愛”都講,所以這種大慈大悲利眾精神是人類歷史上大乘佛教獨有的道德精神。但從心質和性質上看,小乘佛教和其他宗教的仁慈、仁愛都有對象和條件的限制。如有的宗教將施仁慈的對象限制在人類的范圍內,排除了陸地和海洋動物類眾生;有的宗教將施仁慈的對象限制在同一信仰的人群,將不同信仰的人類排斥在外。小乘佛教的宗旨雖然包括不傷螻蟻在內的一切眾生,但缺乏慈悲利眾的責任感。惟有大乘佛教主張一切有情眾生平等,以無緣慈悲救助眾生離苦得樂為己任。一些宗教雖然有不殺人的戒律,卻沒有不殺生的戒律。佛教的不殺生是禁止殺害一切動物,并且在佛律中規(guī)定四眾弟子不破壞自然環(huán)境,不污染水源。
根據(jù)佛教保護環(huán)境資源,保護野生動物的戒律,藏傳佛教在歷史上,在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森林草原、泉池河流、野生動物方面曾起到過積極的作用,曾以佛教名義制定過保護森林草原、神山神湖,禁止采金開礦、禁止捕殺野生動物等許多宗教法規(guī)。在全球面臨嚴重生態(tài)危機的當今世界來看,佛教具有超前預見性,也只有現(xiàn)在才能認識到佛教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大意義”①多識:《藏學研究甘露》,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316頁。。
藏傳佛教的最高價值觀念是佛陀的舍身飼虎和割肉喂鷹的慈悲利眾精神,認為人的自私欲望是萬惡之源。為眾生的幸福著想,為眾生服務是成佛的目的,也是成就佛果的主要因緣。善惡的主要標準就是從眾生的利害關系上衡量。“把自己的幸福給予別人,把別人的苦難拿來自己承受”的發(fā)心和舉動,是藏傳佛教菩提心的主要修法。人活著不但要為別人的安樂幸福著想,死后的肉體也要施舍給饑餓的鷹群,這就是藏傳佛教的價值體現(xiàn)。在這種利眾道德價值觀念指導下,藏傳佛教制定了保護自然環(huán)境,保護動植物,禁止殺生、偷盜、淫亂、欺詐等行為的一系列規(guī)條。這類道德法規(guī),對于草原、森林、水源等自然生態(tài)和野生動物的保護,以及社會、家庭、人際關系和民俗民風、社會風尚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特別是對藏族人的修養(yǎng)、心理素質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②多識:《藏學研究甘露》,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19頁。。人類社會發(fā)展到現(xiàn)在,在物質方面可以說應有盡有,然而人類缺乏這種無私無我的平等慈悲心即愛心。大乘佛教所說的“善行”,就是利樂眾生,把眾生的利益放在首位。為眾生的利益作無私無我的奉獻,是大乘佛教的真正目的③同②。。
藏傳佛教倡導的“慈悲”“平等”“不殺生”等思想,曾經(jīng)在很大程度上為人與自然、人與環(huán)境、人與萬物生靈和諧相處的和諧發(fā)展作出過偉大的貢獻。
華銳藏族是全民信教的民族,與多個民族交錯雜居,也深受漢文化的影響,而且宗教在華銳藏族的社會文化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因此,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華銳藏族禮儀文化體現(xiàn)出了宗教性和多元性的特點。
(二)華銳藏族禮儀貫穿著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
吐蕃文書《吐蕃禮儀問答》寫卷是以對話形式來論述待人接物,應對進退,處理君臣、父子、師生和主奴乃至夫妻之間關系的絕妙文章。時至今日,主要勸導、規(guī)范人們日常生活、待人接物、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所必備的禮儀道德,依然對華銳藏族的生活產(chǎn)生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和作用,但華銳藏族在時代的發(fā)展變遷中有著屬于自己的特點。
1.待客禮俗
人是社會性存在物,只能存在于特定的人際關系中,與他人相互依賴,而禮儀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人際關系和諧,既有利于個人的生活,也有利于社會的進步?!锻罗Y儀問答》寫卷中,涉及到待人接物之禮的有:
第六問中:“弟問:誠如此行,于人有益為真實也,然于己何利?兄云:總言之,對人有益,對己永遠有利;危害他人,對己長遠有礙。為官公正,現(xiàn)時即于己有益,此為顛撲不破之理,能謹記否?親子、仇敵二者之恩怨親疏已明,若能不偏不倚,則誰能對之不欽佩折服?!”①王堯:《藏學文集》卷4《敦煌吐蕃文書譯釋》,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2年,第216頁。
第十六問中:“弟問:何為做人之道?何為非做人之道?兄云:做人之道為公正、孝敬、和藹、溫順、憐憫、不怒、報恩、知恥、謹慎而勤奮。雖不聰慧機智,如有這些,一切人皆能中意,親屬亦安泰。非做人之道是偏袒、暴厲、輕浮、無恥、忘恩、無同情心、易怒、驕傲、懶惰。身上若有這些毛病,一切人皆不會中意?!雹谕鯃颍骸恫貙W文集》卷4《敦煌吐蕃文書譯釋》,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2年,第217頁。
第三十四問中:“弟問:如何能使別人信任自己?兄云:從不說謊言,大家即信服,人若信服,眾人即信任?!雹弁鯃颍骸恫貙W文集》卷4《敦煌吐蕃文書譯釋》,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2年,第222頁。
這里提出一個做人的標準,一個道德的規(guī)范。而華銳藏族不僅傳承了這些藏族傳統(tǒng)的待人接物的禮儀,而且把這些道德禮儀規(guī)范充分體現(xiàn)在華銳藏族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處。
華銳藏族以好客著稱。例如,家里來客人,全家人都會出大門迎接,躬腰雙手平展,表示歡迎,然后侍立一旁,請客人進屋??腿诉M屋,家人起立讓客人以男左女右的規(guī)矩入座(藏族的禮俗與禁忌)。客人進到帳篷,要讓到右側客位上。喝茶時,要在茶桌上擺上糌粑盆,糌粑上面放一塊酥油,叫“喜抹日”(這塊酥油是表示吉祥的,不能吃)。給客人斟第一杯茶時,要在碗里放上一小點酥油,這叫做“雅各”,是表示對客人的尊重??腿诉M屋,讓客人坐在炕鋪靠里邊,客人被安排坐在中間的座位,主人坐外邊。平常老人坐里邊,婦女小孩坐外邊。桌子上通常擺放著放在漂亮盤子里的堆得高高滿滿的水果、糖果、點心,還有各式飲料。主人微微哈腰,雙手奉上茶水或者奶茶。然后主人會不斷給你添茶水,并不時站到客人桌前,向前送出雙手,掌心向上,同時微微哈腰,面帶微笑,勸你吃點心、喝茶等。喝茶時,主人總要先給客人添茶添水,最后才輪到自己。吃飯時,主人也是不斷勸請吃飯。碗里還沒有空,主人就會過來為客人盛飯。華銳藏族人待人接物時的言談舉止總是非常謙卑、優(yōu)雅,這能夠充分地體現(xiàn)出他們內在的涵養(yǎng)。
當有長者或者寺院僧人來訪時,或哪怕就是進來問句話,房間里坐著的人馬上會全部站起來,問候并讓座;就是素不相識的人路過家門口,主人也按“不使空腹”的規(guī)矩,敬上茶酒和糟耙。交談時或者隨便聊天時,從沒有人打斷別人說話或搶著說話,說話聲音也都適中,沒有人高聲講話;如果房間里有一個人接聽電話,其他人會自覺停止說話,保持安靜,以便接電話的人聽見對方的聲音。
招待客人,不用有豁口裂紋的爛碗、爛碟子。向客人和老年人端茶飯要雙手高舉。倒茶、舀飯手要向里傾,不能向外傾。騎馬必須從馬的左邊向右上。馬上捎衣服,衣領必須朝左邊。衣帽、被子、枕頭上面不準腳踩、不準坐人??腿恕⒗先?、長輩在座時,他人來往要從后面走,從面前過會被認為不禮貌。見貴客、參加喜慶集會、到佛寺須穿上長袍,衣著要整齊 ,不準敞胸露懷。反穿衣服、反戴帽是喪服,平日忌諱。華銳藏族在服飾禮節(jié)方面,規(guī)定穿長袍干活或天氣熱時,褪右袖或雙袖。遇到尊貴的客人,或穿上袖子,或把衣袖收起搭在胳膊上,赤膊表示不敬。逢到尊貴的客人,要脫帽、低頭,表示敬禮。
來貴客時,門外不能擱空筐、空桶子。客人出門,后面不能用掃帚掃垃圾。送客告別時,通常說“蘭木格柔”(直譯是“路途潔白”)意思是說一路順利。見迎面來貴客、出行的人和背空筐、挑空桶的人,要避過。出門逢到盛滿水的桶子,認為是吉祥之兆。
送人禮物首先要放一條哈達,表示最大的敬意。送碗認為最吉祥,但必須碗中盛滿東西,忌送空碗杯。給貴客送一條馬韁繩,象征客人將會騎到馬。借用人的鍋碗、盤碟,歸還時要盛一點東西,忌空還。年關喜慶日及每月初一、初八、十五,最忌諱打破碟碗。若不慎打破,要在破碗、破碟中盛上一把灶灰,從后墻摔出去。來貴客,寡婦不準露面招待客人。平常出出進進要隨手關上大門,敞開大門是死了人的象征。門前來客人,不準迎面倒炕灶灰。用灰打人,表示詛咒。
對于特別尊重的客人,如活佛來臨,或者婚事、年節(jié)期間,盛饃的碟子上,茶碗、酒杯的邊上,糌粑盆上,茶爐上,要粘上一點酥油,茶爐頂上要拴一撮雪白的羊毛,茶里要調上牛奶、酥油。
藏族的祖先居住在銀白色的雪山下,周圍冰天雪地,藍天上掛著朵朵白云,草原上奔跑著白色的牛羊,吃的是白色的奶油糌粑,穿著白褐衫的皮襖,戴著白氈帽,獻人的禮物是潔白的哈達,純貞善良的心靈像無瑕的白玉,痛恨烏云和黑夜、黑心肝。這樣一種自然環(huán)境和精神狀態(tài),使藏族人民在歷史上對白色產(chǎn)生了特殊的感情,以白色象征理想、希望、吉祥、勝利、繁榮昌盛。藏族稱自己為“奧格兒吾”(白藏人)、“夏什格見”(白帽人)。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就容易理解藏族習慣中的許多問題。如貴客來了不鋪黑氈,迎親時新人不騎黑馬,賽馬會禁忌黑馬領先,烏鴉叫喚認為是不吉祥的征兆等等,同出一理①多識:《藏學研究甘露》,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65頁。。華銳藏族是十分崇尚白色的民族,自稱“博”或“華銳嘎布”,男子多穿白色氈袍,反映了華銳藏族特別崇尚白色,并認同與其他地區(qū)藏族同出一源的深刻民族觀念,認為白色是純潔、高尚、吉祥、誠摯、善良、正義、繁榮和向上的象征。華銳藏族在充分繼承和發(fā)揚藏族的傳統(tǒng)禮儀道德的同時,還把這些禮儀文化深入到華銳藏族待客的每一個細節(jié)當中。
2.子女對父母的禮節(jié)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關系是社會關系的綜合反映。家庭關系的內容極為豐富,包括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夫妻關系、兄弟關系等多個方面。同無數(shù)優(yōu)秀民族一樣,贍養(yǎng)父母、孝敬老人也是華銳藏族家庭禮儀的重要內容。中國古代儒家倫理思想傳統(tǒng),以“仁”為核心,以“孝”為主要內容。儒家的倫理學著作《孝經(jīng)》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發(fā)了儒家的孝道思想。
《吐蕃禮儀問答》寫卷中涉及到父子之禮的有:
第十六問,前已述。
第十七問中:“弟問:過分孝順非虛偽乎?溫順非欺詐乎?憐憫中非寓軟弱無剛之意乎?粗暴中毋得有英勇之氣乎?兄云:做任何事均需有分寸。孝順過分即成虛偽,若不過分則是孝順。一切行為均有目的,即為溫順,并非欺詐。若無目的,無論如何兇厲,均非反抗而為敗壞。所謂可憐者,自身不了解自身(之能力)、無廉恥與行為不端。無罪豈能懲處乎?所謂英雄者,指對敵勇猛,憤怒亦有所為而發(fā),即為英雄。無端之兇暴有誰頌為英雄?此非英雄,斯為惡漢也!”②王堯:《藏學文集》卷4《敦煌吐蕃文書譯釋》,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2年,第218頁。
第三十二問中:弟問:侍奉、孝敬有何利益?兄云:兒輩能使父母、師長不感遺憾抱恨,即為最上之孝敬。奴仆能使主子、官長不指責斥罵,即為最上之侍奉。若能如此行事,自己所做一切,必將平安、順利。不能控制、約束自己,聽信他人之言,心生誤念,殺害、分裂主子、官人、父母乃至親友、奴仆當中諸人,此等惡人,所有見之者,可視之為鬼魅。這種殺害無辜之人者,豈能不妄殺他人?由此可見,確實非人,明白是鬼。有某些人,對妻室之戀勝過骨肉之情。妻子無論怎樣美貌可以買來、找到。父母兄弟如何丑陋,不能另外找尋。故對父母兄弟應比對妻室兒子更為珍視。父母養(yǎng)育兒子,兒子敬愛父母之情應如珍愛自己的眼睛。父母年老,定要保護、報恩。養(yǎng)育之恩,應盡力報答為是。例如,禽獸中之豺狗、大雕亦報父母之恩,何況人之子乎。雖不致如愚劣之輩不能利他,也應聽從父母之言,不違其心愿,善為服侍為是。父母在世時,子輩可當面議明為好,勿去操家務之權。兒子尚且不能如此做,況兒媳乎。不孝敬父母、上師,即如同畜牲,徒有“人”名而己①王堯:《藏學文集》卷四《敦煌吐蕃文書譯釋》,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2年,第221頁。。
在華銳藏族家庭中,子女必須孝順父母,對于他們的話要百依百順。即使有錯,子女也不得解釋、反駁,甚至違抗。父母和老人回到家時,子女要起來向父母老人問好,主動幫他們卸下身上攜帶的東西,幫助脫下帽、鞋,熱情上茶斟酒,而且這些舉動要彬彬有禮、恭恭敬敬。父母為子女選定婚姻對象,子女不得違抗。父母與客人說話時,子女不得插話。父母外出不在家時,子女不得坐父母的座位。路上逢到長輩、老人,要下馬、讓路。年輕人、子女很尊重老人、長輩,吃飯、喝茶、睡覺都要先讓老人、長輩,子女、小輩不搶先吃喝、睡覺。家中父母與子女之間、兄妹之間、長輩與晚輩之間莊重嚴肅。家中或有上述關系的人在一起的場合里,不準談及有關男女情愛之類的事情,不準做出輕狂的動作。華銳藏族的家庭禮儀中,雖然不乏有些對父母唯命是從的規(guī)矩,但孝敬父母永遠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3.夫妻之間的禮節(jié)
夫妻關系是家庭各種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之一,而夫妻和睦是家庭幸福和美滿的根本保證。在古代藏族社會,婦女雖然受到輕視,但還不像漢族封建社會那樣“唯夫是從”②陸洋:《吐蕃〈禮儀問答寫卷〉中的藏族傳統(tǒng)倫理思想》,北京:《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第41頁。。
《吐蕃禮儀問答》寫卷中涉及到夫妻之禮的有:
第四十五問中:“弟問:親近何者為佳,何者為劣?兄云:白天親近主人、官人及智慧正直者,有學問而英勇者,藝高者,以及精通詞章、法令者為佳。夜晚親近妻子為佳。白天親近盜賊、虛偽者、輕浮者、瘋子、淫蕩者,懦夫兇頑者為劣。夜晚親近幼女為劣?!雹弁鯃颍骸恫貙W文集》卷4《敦煌吐蕃文書譯釋》,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2年,第223頁。
第五十七問中:“弟問:如何結親?兄云:娶妻要選有財富與智慧者,若兩者不可兼?zhèn)洌瑧暨x有財富者。選婿要選有智慧而富裕者?!雹芡鯃颍骸恫貙W文集》卷4《敦煌吐蕃文書譯釋》,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2年,第226頁。
第五十八問中:“弟問:若依妻言好處大還是小?兄云:妻子若無不妥之處,是好話,立即將其所言之正確部分與其他分開來。美妻可以找到,不爭氣之子沒法換掉。”⑤王堯:《藏學文集》卷4《敦煌吐蕃文書譯釋》,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2年,第226頁
第五十九問中:“弟問:己父若有妻妾,我若依照父言行之而與母意相違;若依母意行事,又與父意相違,以何做法為是?兄云:應該一心調和,自己對生母和庶母要同樣親熱,平等相待。有理無理首先要公正行事。大妻小妾合于當?shù)仫L俗,表面要相等而不應有特殊。要消除女人因無止境地偷藏財物而造成不愉快之事。自己對她們要產(chǎn)生感情,都應和諧而無矛盾,彼此和睦相處?!雹尥鯃颍骸恫貙W文集》卷4《敦煌吐蕃文書譯釋》,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2年,第227頁。
第六十二問中:“弟問:與妻異常相愛,別人又會恥笑;若嫌憎她,她又做出各種媚態(tài),如何是好?兄云:無論表現(xiàn)怎樣媚態(tài),若是善好嫵媚,應該相愛,別人不會恥笑。她無過錯,顧慮別人譏笑而拋棄她,這怎么能行?若為人不厚道,無論多么美貌,也不要相結合,而說:“她沒有過失,有些地方由于與自己不合,自己有權與她疏而遠之。”但勿過分發(fā)怒⑦王堯:《藏學文集》卷4《敦煌吐蕃文書譯釋》,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2年,第227頁。。
華銳藏區(qū)在20世紀50年代前存在著多種婚俗,但不論何種婚俗,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古代社會的一夫一妻制度下的婚俗形式主要有:買賣婚、搶婚、招贅婚、轉房婚、月良役婚、換頭親、指腹婚等。其中招贅婚的形式至今還存在,它并非一種隨意性的婚姻,也是有一定的程序。招贅一般是在只有女兒、沒有兒子的家庭舉行的一種婚姻形式,女方家要請媒人帶禮物到兒子多的男方家說媒。入贅的女婿要改名換姓,終生在女方家落居,可繼承一切財產(chǎn),子女從母姓。在華銳藏區(qū)家庭,入贅女婿只要自己勤勞、誠實、勇敢同樣受到社會的尊重,不會受到任何歧視。華銳藏族家中有客人,婦女不上炕,不和客人同吃同坐,只準坐在鍋灶旁邊。但年輕婦女或姑娘,沒有見生人回避的習慣。在華銳藏區(qū),傳統(tǒng)的藏族夫妻之間男尊女卑的倫理思想,有所改善。在今天華銳藏族家庭中,婦女的地位有了顯著的提升。
4.長幼之間的禮節(jié)
《吐蕃禮儀問答》寫卷中涉及到父子之禮的有:
第二十六問中:“弟問:如何能使眷屬相聚和睦?兄云:若有情義,同心協(xié)力,不僅眷屬和睦,行至何方亦相安無事。子與父同心,弟與兄同心,奴與主同心,妻與夫同心,仆與官同心,如此,則公正無誤,齊心協(xié)力,大家皆得安寧;若彼此不和,大患而己,別無其他”。①王堯:《藏學文集》卷4《敦煌吐蕃文書譯釋》,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2年,第220頁。
第二十八問中:“弟問:何為規(guī)矩?兄云:凡年輕之人,奴仆之輩,對之勿似對土、石一般遺忘。勿對之不愛惜、粗暴、作惡。應設身處地,役使要恰如其分。若對子、侄與奴仆能如此行事,則對己有利,他人亦欣然愿意親近。如此行事,即合規(guī)矩。合規(guī)矩,則不會出現(xiàn)傷風敗俗之事,嚴而行之,其誰不喜?如此行而不變,即為公正之法。主奴之間、官仆之間、老壯之間,行公正之法,誰不歆羨而稱頌?!”②同①。
華銳藏族特別講究長輩與小輩之間的禮俗,自古以來就有尊老愛幼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無論在家庭或其他任何社會場合,他們都嚴格遵循“長幼有序”的規(guī)矩。走路讓長者先行,坐時讓長者上坐和先坐,說話讓長者先說,吃飯喝茶喝酒長者優(yōu)先。藏族有“長者教導比金貴”的古訓,晚輩必須對長輩的話唯命是從,對長者說話必須用敬語,不能直呼其名。不論在何處或認識與否,只要長者向你問話,不能裝作未聽見,要作耐心細致的回答解釋,更不能撒謊。家中來長者時,家人要起立,待其坐下后,方能坐下。
華銳藏族人做事很專注和認真,談正事、做正事的時候不開玩笑,玩兒的時候就很盡情,不談正事,絕不會將二者混為一談。平常看起來平靜內斂的華銳藏族人,其喜怒哀樂并不會明顯表現(xiàn)出來,但對很小的孩子卻又有很西方化的表達愛的方式:輕吻一下自己或親戚家小孩兒的嘴唇。這一點很讓人驚訝和感動,因為通常見到的是親吻臉頰。媽媽和孩子的嘴對嘴的親吻是一種原始而深沉的愛。盡管生存條件艱苦,但在這樣的愛中長大的孩子其心靈肯定是美好的。也許這是為什么藏族小孩兒看起來總是很活潑快樂的一個原因。
逢年過節(jié)、辦喜事或招待客人有飲酒的習慣,飲酒時男女老少團團坐在一起輪流唱酒曲敬客。酒曲藏語叫“勒”。勒在內容上有贊頌客人、老人、長輩的,有贊頌領袖、英雄人物的,有贊頌美滿幸福生活的,有祝福人畜興旺、吉祥如意的。還有一種相互激勵、互相斗智辯論的,語音生動幽默,形式上有二段單比的,有三段雙比的。華銳勒以三段雙比式較多,情調上一般都莊重、嚴肅、熱情,有時帶有幽默活潑感,但決不涉及男女愛情。
華銳藏族情歌叫“拉伊”,內容復雜,形式多樣,表現(xiàn)手法委婉、含蓄,沒有粗野鄙俗之氣,在情歌中獨具一格。但情歌只能在野外沒有需要避開的親屬的場合里才能唱,家中禁唱。
在飲食方面,華銳藏族喜歡喝茶,吃酥油糌粑、曲拉(奶酪)、酸奶子、牛羊肉和大肉,不吃驢馬狗肉。招待客人用手抓肉,大米飯澆酥油放糖叫“者賽”,被看作是最高級的食品。
5.師生之間的禮節(jié)
《吐蕃禮儀問答》寫卷中涉及到師生之禮的有:
第三十五問中:“弟問:施以何種仁愛為最?兄云:主人仁慈,比授予政權還好。官長仁慈地給予智慧、教誨乃是最大的仁慈?!雹弁?。
第五十三問中:“弟問:如何才能有‘識’?兄云:無論何時,決無不講(宣講)而有識,不修學(教誨)而領悟之事。聰明人凡事皆知,但教誨后則更勤奮,宣講后則更聽話。敵人有優(yōu)點也要學,自己有錯誤也應棄。公正地指出即使是責罵也應高興,錯誤指引,即使是仁慈也應摒棄。由此可見,父母、兄弟長輩沒有比讓子侄青年懂得教導,訓練他們忠心耿耿更緊要者。由是之故,低下人能變?yōu)橹胁模斆魅烁雾氄f。雖有毅力,但不講說,不教誨,不訓練,聰明人也將成為中材,低下人何須說。故講說之重要明矣!愛護兒子、青年為增添智慧令其學文習算,為增添勇氣令其射擊學武。應勸其學習為是。只要對長遠有利,雖困難也要修學。對長遠有損,雖合意也應拋棄。對目前更何須說。教誨自己子侄,首先置于對自己仁愛而有智慧者跟前學習、訓練。然后,置于位高家貧之大臣跟前學習、訓練。然后,置于正直有名望之人跟前學。為人不忠厚,即使權大位高也不應放在他身邊學習。年輕人,變化多端,對歹人貪者勿依靠而結交?!雹偻鯃颍骸恫貙W文集》卷4《敦煌吐蕃文書譯釋》,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2年,第225頁。
第五十四問中:“弟問:首先放在仁者之前學習,然后放在位高而貧之人跟前學習,有何區(qū)別?兄云:首先放在仁者之前學習,是由于自己之子年輕,不能區(qū)別善惡,不能掌握該與不該,對自己若不仁愛,就會事情未辦成而觸犯律令。再者,親近青年人也有心煩之事,僅僅用仁慈還不夠,如無智慧及無教育之可能,一切教誨與講說均不會接受,而空廢。用智慧則怎么做均能達到目的,對親生兒子也要按規(guī)矩教誨。首先,年輕人力量還未發(fā)出時,對他們如此誨教。領悟后,放在貧窮大臣跟前學,是因為,為大臣者,不可能沒有智慧。而貧窮,不能不是正直厚道寡欲之人。為教誨自己兒子有此等規(guī)矩而放在該處。再者,身為窮人之仆,任何方面都節(jié)約,少許即知足,上下二者,做何事也能順利。很好掌握詞章、文字,并讓其念書即可增添智慧。(自己故去)留下子侄,任何時候都勿留下怨仇。財富應均等為是。”②王堯:《藏學文集》卷4《敦煌吐蕃文書譯釋》,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2年,第226頁。
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美德,釋奠禮屬于“三禮”中的“君師”之禮?!抖Y記·文王世子》記載:“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圣先師?!痹诖呵镆院髢汕Ф嗄甑臍v史中,獲得如此聲譽,而且世世享祀不絕的,僅孔子一人而已?!袄蠋煛痹诓卣Z中是個極為神圣的稱呼,在藏族社會中地位很高。老師在藏語中不一定指從事教育的人,也不一定是直接教授過自己知識的人。凡是對社會有重大貢獻、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威望很高的人,一概稱為老師。學生對老師說話,必須用敬語。見到老師,先將帽子脫下拿在胸前,然后躬身低頭,彬彬有禮,打過招呼,退讓一邊請老師先行。老師若要進屋,要替他拉開門簾。老師進學生居室,學生起立,恭候老師坐下后,給老師上茶斟酒,學生一般侍立一旁,一杯一杯地為老師添茶斟酒。待老師叫你坐下時,方能坐下。這與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中“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吐蕃禮儀問答》寫卷是華銳藏族傳統(tǒng)倫理思想與道德禮儀的根基,其民族性也是藏民族成員在幾千年廣泛傳播和發(fā)展中,不斷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結果。傳統(tǒng)的儒家倫理思想深深地影響著華銳藏族的精神道德,而宗教習俗也無時無刻滲透在華銳藏族的人際交往當中。因此,在人與人的交往關系中,華銳藏族禮儀的民族性、宗教性和多元性的特點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三)華銳藏族禮儀貫穿于人的身與心的關系中
《吐蕃禮儀問答》寫卷中涉及到人的身心修養(yǎng)之禮的有許多處。
第九問中:“弟問:不得公正時,當如何忍耐?兄云:要有‘行罪惡人超生,正直善人處死’不公正之事認可、忍耐之力。自己則不可對姿容美、言談正者內存狡詐,心懷不善?!雹弁鯃颍骸恫貙W文集》卷4《敦煌吐蕃文書譯釋》,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2年,第216頁。
第四十二問中:“弟問:如何做才能恰如其分?兄云:對之一貫友好疼愛,反受其侮,謂不能與己和睦相處,先不要當面爭執(zhí)??稍诼酚鰰r裝作視而不見那樣處理即可。任何時候,對不甚好者,勿過分仁愛。對無罪者,勿過分憤恨。自己內心雖憎恨對方,但口中勿謂‘不喜歡、討厭’為是。若如此直說,對己并無損傷,但對方會感到不樂、羞愧?!雹偻鯃颍骸恫貙W文集》卷4《敦煌吐蕃文書譯釋》,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2年,第223頁。
儒家經(jīng)典中關于文與質的關系,孔子有一段最精辟的論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質樸勝過文雅,就顯得粗野。文雅勝過質樸,就顯得“史”(做作),只有內外兼修,文與質相得益彰,交相輝映,才是君子應有的風范②彭林:《中華傳統(tǒng)禮儀概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63頁。。正如《禮記·樂記》所說:“德輝動于內”,“禮發(fā)諸外”③楊天宇:《禮記譯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503頁。。只有你內心樹立了“德”的地位,并讓它在你內心“輝動”,就是放著光輝,那么合于理的禮就會自然地散發(fā)出來。因此,古人總是強調禮要和修身結合起來。如果離開修身,行為即使中規(guī)中矩,也不能叫禮,而只能叫“儀”,就是徒具形式的虛禮,即作秀。
形式好比是禮的外殼,思想好比是禮的靈魂。只有形式?jīng)]有思想,那就成了沒有靈魂的軀殼,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只有思想而沒有軀殼,那就成了無處寄寓的游魂,思想要藉由某種形式才能顯示出來。禮的形式最為直觀,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學起來也不困難。因此,人們總是喜歡在禮的外在形式上下工夫。禮的思想內涵是外在形式出現(xiàn)的理由,但深藏在心中,別人無法看到,而且追求思想境界很難,因此每每被人有意無意地忽略。
佛教的禮儀習俗宗教信仰以及較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對整個華銳藏族的禮儀文化發(fā)展也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人類在追求外在的光鮮,即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內在的世界即精神文明,也需要有一個質的飛躍。藏族傳統(tǒng)倫理思想具有濃郁的佛教出世精神,強調人性向佛性回歸,認為生命能否升華到涅槃成佛的這一最高境界,最為關鍵的在于眾生能否真誠而堅決地否定現(xiàn)實欲望。因為欲望產(chǎn)生煩惱,產(chǎn)生痛苦,這是導致眾生永遠墮于生死流轉輪回中的不二根因。正是在這樣一種宗教道德價值取向的引導下,淡泊名利、廣施善行、孝敬父母、憐憫眾生、慈悲利他、待人寬容、為人誠實、做事公正、知足常樂,等等,成為了藏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④徐仕麟:《藏族倫理思想史略》,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第717頁。。華銳藏族,自身仁慈、忍耐和無貪,這種精神上的高貴令人仰慕,因為他們有一個強大的支撐——藏傳佛教。這種信仰讓他們始終保持豐富、平靜、坦然、自在的內心世界,他們也追求富足的物質生活,但他們不受物欲的左右。他們每個人的謙卑、對別人的充分尊重,沒有顯示出他們自身的微不足道和渺小,反倒讓我們覺得,每個人都是那么偉岸、寬廣。我們習慣于把自己看的很重要,但往往最后輕賤了的也是自己。落后在我們心目中多指物質方面的貧乏,但精神世界的貧乏也是落后。
大乘佛教在華銳藏地的扎根、發(fā)育、成長、傳播過程中,在華銳藏民族的意識深層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思想倫理道德。千百年來扎根在人性深處的哲學思想和倫理道德,便成了這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做人的根本。如因果報應、無我執(zhí)、視眾如母、慈悲利眾、萬物性空、世事如幻、與世無爭等道德觀念,對預防犯罪、克服自私、消除貪心、淡化物欲、培養(yǎng)慈悲心、尊重和熱愛眾生、保護眾生生存環(huán)境、提升人類的精神境界等方面,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⑤多識:《藏學研究甘露》,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341頁。。根植于華銳藏族內心世界的“質”即宗教信仰,也使得他們從內在內心樹立了“德”的地位,讓合于理的禮很自然地散發(fā)出來。
因為虔誠信仰佛教,華銳藏族人自覺地對自己有著更高的道德要求。比如無論在家庭里還是寺院,年紀小的都自覺服侍年長的,年長的服侍年老的人,如端茶、盛飯、讓座、進出門讓行等。這些身體力行的教育讓小孩子從小就知道,年少時多做事,年老時自己會得到同樣的尊重和照顧。在內地,顧客就是上帝。服務,是我們花錢買來的,但是在華銳藏區(qū),去商店買東西,如果賣家正在忙著照顧別的顧客或別的什么事情,剛到的顧客會靜靜等待,不會上前去打擾。這里沒有服務的概念,有的是對每個人的尊重,它已經(jīng)超越了“服務”的層次。我們在這里也學會了耐心等待,而不是不顧賣家在做什么,就上前急促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對于虔誠信仰佛教的華銳藏族來講,他們的一言一行中已經(jīng)浸潤了這些高尚的道德禮儀,已把這種禮儀變成了他們的一種生活習慣。
修身正己是中國傳統(tǒng)儒家倫理思想恪守的做人規(guī)范,而《吐蕃禮儀問答》寫卷中也處處體現(xiàn)了這一思想,其早已融入了儒家的經(jīng)典倫理思想。因此,在人的身與心的關系中,華銳藏族禮儀充分體現(xiàn)出了民族性、宗教性、多元化的特點。
在歷史發(fā)展中,華銳藏區(qū)的禮儀文化是各民族融合的結果。處于河西走廊以及絲綢之路重要要道的華銳藏區(qū),其禮儀文化是在繼承和發(fā)揚了傳統(tǒng)藏族禮儀文化、儒家禮儀文化以及藏傳佛教濃郁的宗教因素后,形成了本民族豐富而獨特的禮儀文化。華銳藏族具有善良、平等、孝敬、勇敢、守信、奉獻、和藹、節(jié)儉、好施等鮮明的道德禮儀特點和優(yōu)良品質,他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都滲透著很高的道德修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的內心與行為的和諧關系當中,華銳藏族禮儀充分體現(xiàn)出新時期的民族性、宗教性和多元化的特點。經(jīng)過世代的傳承,華銳藏族的禮儀文化,最終轉變?yōu)槿A銳藏族的基本價值觀和民族意識,顯示出了藏族文化的特色,也使整個藏區(qū)的文化得以彰顯。
(責任編輯:趙旭國)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Huarui Tibetan Etiquette Culture’s Development
WANG Shu-fang
(Colleage of History,Northwest University,Lanzhou 730030,Gansu,China)
Before Buddhism entered Tibetan society,Tibetanshad some kindsofmoraland ritual ceremonies and standards.The literature by Tibetans-Etiquette Qamp;A-isa rare secular and ethical ancient book,which has rich Tibetan ethnic characteristics.In the long process of development,Huarui Tibetans inherited the legacy of their ancestors,and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ethic thought and moral ceremony,Tibetan Buddhism and traditional Confucian etiquette culture.In the relationship of human and nature,man and man,body and mind,the development of Huarui Tibetan’s ceremony fully demonstrates its new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ity,religious nature and varieties.
Huarui Tibetans;moral ceremony;harmonious relationship;new characteristics
K289
A
1671-0304(2017)05-0086-11
URI: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5.1210.C.20171020.1401.020.html
2017-03-20 [網(wǎng)絡出版時間]2017-10-20 14:01
王淑芳,女,甘肅蘭州人,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