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 (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xué)人文社會科學(xué)院,江蘇 南京 210000)
明代以來廣東方志中有關(guān)茄的記載研究
王雨
(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xué)人文社會科學(xué)院,江蘇 南京 210000)
茄(S.melongenaL.)在漢代引入中國,經(jīng)過長期馴化后得以普遍栽種。廣東省方志中對茄的記載較為豐富。以茄的品種、名稱、分布為研究對象,對廣東省方志中明代以來茄的記載情況進行了分析,表明茄不僅豐富了蔬菜品種,滿足了人們對夏季蔬菜的需求,同時對廣東省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
明代以來;廣東省;地方志;茄(S.melongenaL.)
茄(S.melongenaL.)為茄科類茄屬,溫帶一年生草本植物,熱帶多年生,在我國已有近2000年的栽培歷史。一般認(rèn)為,古印度是茄子最早的馴化地域,經(jīng)由暹羅(今泰國)引入我國,從漢代已經(jīng)開始種植、食用?!锻醯澽r(nóng)書》強調(diào):“茄視他菜最耐久,供膳之余,糟鹽豉醋無所不宜,須廣種之?!盵1]說明茄在元代已經(jīng)被人們高度重視和珍愛。世界范圍內(nèi)以亞洲的栽培面積最多,世界糧農(nóng)組織的統(tǒng)計資料表明,2003年全世界茄的產(chǎn)量是28993563t,其中,中國的產(chǎn)量16033284t,占世界總產(chǎn)量的一半以上,說明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茄生產(chǎn)國。茄在夏季蔬菜中占據(jù)重要地位,與人們?nèi)粘Ia(chǎn)生活密切相關(guān)。筆者對明代以來廣東方志中有關(guān)茄的記載情況進行了研究。
茄在廣東方志中的別稱有多種,具體有以下幾種情形。①以典故命名?!稜栄拧酚涊d:荷芙蕖,其莖茄,非此茄也。豈因有倒茄之典,謂茄乃倒吊之蔬,因以吊菜名之[2]。②以音似命名?!堆退嗾勪洝酚涊d:“錢镠之子跛,镠鐘愛之,諺謂跛為瘸,杭人為諱之,乃稱茄為落蘇,蓋以瘸為茄也。今諺語呼瘸子為跳子,亦曰吊子。跳子者言其一腳跳也,吊子者言其吊一腳也,則呼茄為吊菜或亦以茄為瘸歟?!币虼耍逊Q為瘸子或吊子、跳子。③以口感命名。南宋《五代貽子錄》中解釋:“茄子,作酪酥,蓋以其味如酪酥也,于義似通?!?轉(zhuǎn)引自《本草綱目校注》[3])。因此,以味道相似命名為酪酥(落蘇)。④以來源地命名。元《農(nóng)桑通訣》中提到:“隋煬帝,改茄子為昆侖瓜。一種出自暹羅國者?!?轉(zhuǎn)引自《農(nóng)政全書》[4])。在《康熙封川縣志·物產(chǎn)》也有記載:“自暹羅貢入中國,隋煬帝稱為昆侖紫瓜?!闭f明茄的來源地為暹羅(今泰國);⑤以外形命名?!睹駠鴱V東通志稿·物產(chǎn)·植物》:“矮瓜,廣東所謂矮瓜以其樹矮小得名即茄樹所生之子也?!?/p>
茄的品種在廣東方志記載十分豐富。在顏色上,以紫色、青色和白色為主。《乾隆澄??h志·物產(chǎn)》指出:“茄有紫白青黃數(shù)種,一名落蘇,以紫白為尚,黃山谷詩:君家水茄白銀色是也,紫者則隋煬帝所稱昆侖紫茄?!痹凇睹駠强h志》也有相應(yīng)記載:“茄,隋煬帝名為昆侖紫瓜,又有白色者為銀茄,黃山谷詩云:珍蔬長帶色勝銀,蓋即指此。”在形狀上,以長圓形為代表?!睹駠鴺凡h志》提到:“茄,實形北方多扁圓南方多卵圓或長圓”。在生長環(huán)境上,《嘉靖廣東通志初稿》記述:“茄樹交廣草木經(jīng)冬不衰,故蔬圃之中種宿根(茄),有三五年者漸衰,長枝干乃成大樹,每夏秋盛熟則梯樹採之,五年后樹老子稀伐之,栽嫩者。”茄是喜熱的蔬菜,生長中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陽光。由于廣東省地處我國的南方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適宜茄的生長,因而茄在菜園中漸成茄樹的現(xiàn)象十分常見,并且茄樹生長的周期長、易存活?!睹駠鴱V東通志稿·物產(chǎn)·植物》中記載:“劉恂《嶺表錄》云交嶺茄樹,經(jīng)冬不凋,有二三年漸成大樹者,其實如瓜也。”強調(diào)茄經(jīng)冬不衰的現(xiàn)象,佐證了茄生命力的頑強且只需兩三年時間即可長成茄樹。在成熟期上,《康熙陽春縣志·物產(chǎn)》提到:“茄子一名落蘇,《五代貽子錄》記載酪酥有紫白青色,至老則黃,自春三月有至八九月”。茄分夏秋兩季,在秋季時顏色變?yōu)辄S色,且人們在食用秋茄時要有節(jié)制,不宜多食。在地方品種上,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優(yōu)質(zhì)品種如荷包茄、牛角茄等。例如,《民國東莞縣志·物產(chǎn)上》強調(diào):“東莞者特圓名荷包茄”,《光緒新會鄉(xiāng)土志·物產(chǎn)》提到:“茄,亦名矮瓜,有赤茄青茄白茄數(shù)種,青茄亦名牛角茄,多漿而嫩勝于他種?!薄肚×晁h志·物產(chǎn)》也有記載:“陵之茄尤異,皮肉肥嫩味濃,如大臠有子不澀,四時常然。”
表1為廣東省方志中明清至民國時期記載茄的各府州縣統(tǒng)計表。從表1可以看出:在明代,茄主要在廣東省的中部地區(qū)栽培較為集中,其次廣東省的北部和南部地區(qū)有零星栽種;在清代,茄在廣東省的栽培較為普遍;民國時期,茄的栽種地區(qū)進一步增加。
表1 明清至民國時期廣東省記載茄的各府州縣志統(tǒng)計表
續(xù)表1民國時期 咸豐順德縣志;咸豐龍門縣志。同、光、宣時期同治連州志、仁化縣志;同治大埔縣志;清同治豐順縣志;同治海豐縣志;同治河源縣志;同治番禺縣志;同治懷集縣志光緒連山廳志;光緒吳川縣志;光緒石城縣志;光緒澄邁縣志;光緒定安縣志;光緒海陽縣志;光緒饒平縣志;光緒豐順縣志;光緒惠州府志;光緒廣州府志;光緒南海鄉(xiāng)土志;光緒新會鄉(xiāng)土志;光緒香山縣志;光緒新寧縣志;光緒高州府志;光緒茂名縣志;光緒赤溪縣志;光緒信宜縣志。宣統(tǒng)瓊山縣志;宣統(tǒng)樂會縣志;宣統(tǒng)曲江鄉(xiāng)土志;宣統(tǒng)東莞縣志。 民國廣東通志稿;民國始興縣志;民國樂昌縣志;民國仁化縣志;民國陽山縣志;民國懷集縣志;民國五華縣志;民國平遠縣志;民國潮州府志略;民國大埔縣志;民國豐順縣志;民國和平縣志;民國佛山忠義鄉(xiāng)志;民國東莞縣志;民國從化縣新志;民國龍門縣志;民國增城縣志;民國恩平縣志;民國開平縣志;民國陽江縣志;民國陽春縣志
因此,茄在廣東省的的分布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栽種地區(qū)數(shù)量上呈現(xiàn)出明顯的上升趨勢,其傳播路徑是由廣東省中部向周圍地區(qū)擴散(圖1)。
圖1 明清時期茄在廣東省的分布圖
茄在廣東省方志中最早的記載是《成化廣州志·番物類》(1473年):“大茄樹高一丈,子大如瓜,以梯摘之?!睂η褬涞母叨群颓训耐庥^形狀都有準(zhǔn)確的描述。在《嘉靖廣東通志初稿》(1535年)中對茄樹又有更詳盡的記載:“茄樹交廣草木經(jīng)冬不衰,故蔬圃之中種加宿根,有三五年者漸衰,長枝干乃成大樹,每夏秋盛熟則梯樹採之,五年后樹老子稀伐之栽嫩者。”《乾隆恩平縣志·物產(chǎn)》(1766年)也有相應(yīng)的記載:“嶺南地暖茄干不萎”,可見茄樹適宜在廣東省生長并且生命力頑強?!犊滴蹶柎嚎h志·物產(chǎn)》(1687年)中提到:“至老則黃,自春三月有至八九月。”說明茄的成熟期分夏季和秋季兩季。《民國廣東通志稿·物產(chǎn)·植物》(1935年)詳盡記述了茄的栽培方法:于農(nóng)歷十二月用矮瓜米水浸過而后播種,及生長至三寸高,乃移植于各每三尺余至四尺闊一分種兩行,每尺一坎,因矮瓜為挺立之,樹無庸挿棒不必摘芽,但對于下層太密者,則摘去其葉,至三月末,有收成肥料充足者,至七八月尚能次第收採,自隔年十二月至翌年三月皆為可種之,期其種于三四月,下種栽培法與前同種下三十日則有收成亦收至七八月而止?!薄肚×晁h志·物產(chǎn)》(1792)的記載中強調(diào)陵水縣的茄品種別具特色:“陵之茄,尤異皮肉肥,嫩味濃如大臠,有子不澀,四時常然。”隨著茄子在廣東省的普遍栽培,人們還培育出了牛角茄,《光緒新會鄉(xiāng)土志·物產(chǎn)》(1908年)提到:“青茄亦名牛角茄多漿而嫩勝于他種。”說明新會鄉(xiāng)的牛角茄,嫩漿水多,口感上倍受人們喜愛。此外,還有一種荷包茄也是廣東省所特有的,《光緒廣州府志》(1879)記述曰:“茄,一名矮瓜,一種特圓名荷包茄?!苯?jīng)過長時間的栽培,人們對茄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不僅將茄視為普通蔬菜加以食用,而且發(fā)掘出其在藥用方面的特殊功效。例如,《康熙石城縣志·物產(chǎn)》(1672年)記載:“茄根(燒灰治牙風(fēng)疼)”,這表明茄根燒成灰對牙疼有較好的療效。茄在食用方法上炒、腌制、油炸、涼拌皆可,且食用要選適當(dāng)?shù)募竟?jié)?!睹駠鴱V東通志稿·物產(chǎn)·植物》(1935年)記載:“矮瓜,嫩者肉軟皮柔,種子稀少,炒煮;醬醃,其味俱美,老則子硬皮粗,肉狀如棉,其味作辛,不可以食?!彪m然茄有豐富營養(yǎng),但不宜多食?!犊滴趸h志》(1687年)記載:“多食動風(fēng)發(fā)痼,損目,圃中有宿根,生子二三年者,名舊根茄有毒?!贝送猓藗冋鋹矍炎硬①x予好的寓意并希望來年有好收成,如《道光西寧縣志·物產(chǎn)·植物》(1830)中記載:“茄葉摘布路上以灰圍之,則子必繁謂之嫁茄?!边@表明已形成了當(dāng)?shù)氐囊环N民間風(fēng)俗。
茄是喜溫類蔬菜,廣東省有適宜茄生長和栽培的地理自然環(huán)境,同時,茄具有高產(chǎn)、易存活、食用方便等特點,這都是從明代至民國時期茄在廣東省普遍栽培的重要原因。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培育出更多的茄品種并成為當(dāng)?shù)匕傩障矏鄣目煽谑卟恕?/p>
[1](元)王禎.王禎農(nóng)書[Z].王毓瑚校.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1.
[2](晉)郭璞注.爾雅[Z].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3]李經(jīng)緯,李振吉.本草綱目校注[Z].沈陽:遼海出版社,2001.
[4](明)徐光啟.農(nóng)政全書[Z].石聲漢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編輯] 李啟棟
2016-06-20
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12BZSO95)。
王雨(1991-),女,碩士生,研究方向為農(nóng)業(yè)史,383917316@qq.com。
Q949.777.7
A
1673-1409(2017)02-0005-04
[引著格式]王雨.明代以來廣東方志中有關(guān)茄的記載研究[J].長江大學(xué)學(xué)報(自科版),2017,14(2):5~8.